第442章 厚顏無恥
儒道我有一詩可鎮山河 作者:有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戰爭終於打響了。
在楚國三位亞聖被擒後第七天,在南部駐軍的有意傳播下,在楚國人心惶惶的時候,夏國南部駐軍以薑暨為主將,展開了對楚國北部重鎮的攻略。
第一目標秭歸,一日而下。
守城大將不見,夏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這座楚國重鎮,秭歸的失守標誌著楚國水師的完全喪失,並之,楚國北部樞紐被拔。
至於接下來的戰爭,甚至不能用戰爭來形容,夏軍的進攻就像黃油刀一樣犀利,楚國北部就好像完全不設防一樣,夏軍基本沒遭受到像樣的阻擊。
大型城市裏十室九空,雖然農村留下了大量故土難遷的農民,但是依然組織不起有效的進攻。
因為剛剛進行完夏收,所以夏軍此行最大的收獲反而是城池裏那些難以帶走的糧食,至於平民的糧食,夏軍秋毫無犯。
就這樣,夏軍在幾乎完全沒有遭遇抵抗的情況下,幾日之間便向南推進百裏,過程順利的就好像是一場圈套一樣。
好在薑暨幾位亞聖身先士卒,幫忙掃清了大半障礙,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當初楚軍占據齊國南境的時候也是這般順利。
夏軍有樣學樣,直接將這些重鎮的糧食徹底搬空,至於青壯借由襄陽轉入國內,至於廣大農村,夏軍甚少涉及。
一直到撫州、上饒、衢(qu)州一線夏軍才真正意義上遭遇到楚國的正規軍。
這一線也就是楚國所設立的第二道防線。
雖然漏洞百出,但是也確實起到了作用。
最主要的原因是夏軍深入太過,兵力有些跟不上,畢竟這裏距離大江一線已經數百裏之遠。
對於亞聖來說隻是很短的距離,但是對於將士們來說,已經是數日腳程。
所以薑暨也沒有再繼續進攻。
不是他不想進攻而是沒有餘力,數百裏的土地需要駐紮的兵力是相當之大的,如果想要完全占據,就目前的兵力來說還是有點勉強的。
至於楚國好似將北部這塊區域完全放棄一樣,做出做出一副誓死守衛防線的意圖,一時因此,薑暨才停止進攻。
畢竟眼前這條防線後方不遠就是楚國國都,如果想要強硬突破上饒一線,恐會惹得楚國魚死網破,狗急跳牆,這實在是不值得的。
他們目前最要緊的就是收縮防禦,消化戰果。
戰事的順利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甚至也驚動了齊國方麵的軍隊,畢竟輕鬆就能咬下一塊肉,何樂而不為呢。
薑暨也是老辣,直接讓出一部分地盤好讓齊國更好的登陸楚國的土地,這麽做的目的很簡單,幫助夏國分擔一下來自楚國的壓力。
戰爭打到最後其實爭奪的除了資源就是人口,人口越多國家的底蘊就越強。
所以這次進軍掠奪資源的同時也掠奪了大量的人口,通過內部融合的方式,多則三五年這些人就會全都變成真正的夏國人。
王清流有點後悔沒有前去幫忙,畢竟如今的局勢一片大好之餘,楚國想要做些什麽其實是很困難的,畢竟他們國內其實沒多少亞聖可用。
簡單算一下就會知道,夏國目前北境三位亞聖,南境四位,西南兩位,皇室六位(帶夏皇),再加上一些散修,一共估計最多也就不到二十位亞聖。
楚國和夏國實力相近,儒道人才方麵還要弱一些,所以最多也就將近二十位。
而單單王清流俘獲的楚國亞聖都有近十位。
這已經相當於楚國亞聖總和的一半了,目前楚國的朝局沒有癱瘓都是奇跡。
更不用說舉國反擊,恐怕上饒一線表現出來的多是虛張聲勢,所以如果沒有陸聖約束的話,王清流的西南駐軍加入其中是有可能一戰覆滅的。
而王清流想要到前線去,也是擔心楚國再行刺殺之舉,畢竟薑暨等人不是他,如果楚國拚死相抗的話。
不過王清流顯然是高看楚國的那些高層了,此次刺殺失敗對於楚國的影響遠比想象更大,畢竟一戰損失三位亞聖,直接將剩餘的這些亞聖下破了膽。
別說再行刺殺之舉,甚至願意正麵應戰的都是少數。
除了在上饒一線主持局麵的吳延和有熊氏的一位少壯派亞聖外,楚國上饒一線就沒有其他亞聖了,而明麵上的亞聖數量對比也是四對二,即便這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麵對夏軍的來勢洶洶,吳延雖然是堅定的少壯派領袖之一(另一位則是羋濉),但是麵對楚國複雜的環境也是無可奈何。
短短不到半月時間,夏軍就達到了最初的作戰目標,而造成的傷亡卻是微乎其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楚國拱手相讓的大江南岸數百裏土地,值得大夏好好消化一陣。
而楚國一直謀求的亞聖迴歸談判,現在更是迫在眉睫,如果這件事情告吹,楚國雖不至於滅國,但是衰落卻是可以預料的。
持續了大半年的談判自開戰以來卻是重新進入了膠著狀態。
不過楚國卻是鬆了口,想要以夏軍目前占據的土地換取被大夏俘獲的亞聖。
如果是開戰前提出這樣的條件倒是無可厚非,但是目前的戰局已經結束,夏軍占領的土地卻被楚國大使拿來做籌碼。
隻能說一句厚顏無恥了。
不過這個條件也不是沒有好處,畢竟如果交易達成,那麽夏國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擁有這些土地,不同之處就在於“名正言順”。
不過任誰都能看清楚目前楚國的困境,更能看清楚放虎歸山的危害,即便是楚國大使也不覺得夏皇會放人,畢竟亞聖可不是大白菜,還是將近十位亞聖。
這個數量甚至比商國、燕國、趙國三國亞聖總數還多,所以,除非夏皇昏了頭,否則,夏國可能就是這些亞聖的第二故鄉。
事實也正如此,談判依舊在繼續,夏國官員慢條斯理不緊不慢。楚國大使焦急無奈,籌措不已,這種明顯不可能成功的交易,才是最磨人的。
在楚國三位亞聖被擒後第七天,在南部駐軍的有意傳播下,在楚國人心惶惶的時候,夏國南部駐軍以薑暨為主將,展開了對楚國北部重鎮的攻略。
第一目標秭歸,一日而下。
守城大將不見,夏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這座楚國重鎮,秭歸的失守標誌著楚國水師的完全喪失,並之,楚國北部樞紐被拔。
至於接下來的戰爭,甚至不能用戰爭來形容,夏軍的進攻就像黃油刀一樣犀利,楚國北部就好像完全不設防一樣,夏軍基本沒遭受到像樣的阻擊。
大型城市裏十室九空,雖然農村留下了大量故土難遷的農民,但是依然組織不起有效的進攻。
因為剛剛進行完夏收,所以夏軍此行最大的收獲反而是城池裏那些難以帶走的糧食,至於平民的糧食,夏軍秋毫無犯。
就這樣,夏軍在幾乎完全沒有遭遇抵抗的情況下,幾日之間便向南推進百裏,過程順利的就好像是一場圈套一樣。
好在薑暨幾位亞聖身先士卒,幫忙掃清了大半障礙,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當初楚軍占據齊國南境的時候也是這般順利。
夏軍有樣學樣,直接將這些重鎮的糧食徹底搬空,至於青壯借由襄陽轉入國內,至於廣大農村,夏軍甚少涉及。
一直到撫州、上饒、衢(qu)州一線夏軍才真正意義上遭遇到楚國的正規軍。
這一線也就是楚國所設立的第二道防線。
雖然漏洞百出,但是也確實起到了作用。
最主要的原因是夏軍深入太過,兵力有些跟不上,畢竟這裏距離大江一線已經數百裏之遠。
對於亞聖來說隻是很短的距離,但是對於將士們來說,已經是數日腳程。
所以薑暨也沒有再繼續進攻。
不是他不想進攻而是沒有餘力,數百裏的土地需要駐紮的兵力是相當之大的,如果想要完全占據,就目前的兵力來說還是有點勉強的。
至於楚國好似將北部這塊區域完全放棄一樣,做出做出一副誓死守衛防線的意圖,一時因此,薑暨才停止進攻。
畢竟眼前這條防線後方不遠就是楚國國都,如果想要強硬突破上饒一線,恐會惹得楚國魚死網破,狗急跳牆,這實在是不值得的。
他們目前最要緊的就是收縮防禦,消化戰果。
戰事的順利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甚至也驚動了齊國方麵的軍隊,畢竟輕鬆就能咬下一塊肉,何樂而不為呢。
薑暨也是老辣,直接讓出一部分地盤好讓齊國更好的登陸楚國的土地,這麽做的目的很簡單,幫助夏國分擔一下來自楚國的壓力。
戰爭打到最後其實爭奪的除了資源就是人口,人口越多國家的底蘊就越強。
所以這次進軍掠奪資源的同時也掠奪了大量的人口,通過內部融合的方式,多則三五年這些人就會全都變成真正的夏國人。
王清流有點後悔沒有前去幫忙,畢竟如今的局勢一片大好之餘,楚國想要做些什麽其實是很困難的,畢竟他們國內其實沒多少亞聖可用。
簡單算一下就會知道,夏國目前北境三位亞聖,南境四位,西南兩位,皇室六位(帶夏皇),再加上一些散修,一共估計最多也就不到二十位亞聖。
楚國和夏國實力相近,儒道人才方麵還要弱一些,所以最多也就將近二十位。
而單單王清流俘獲的楚國亞聖都有近十位。
這已經相當於楚國亞聖總和的一半了,目前楚國的朝局沒有癱瘓都是奇跡。
更不用說舉國反擊,恐怕上饒一線表現出來的多是虛張聲勢,所以如果沒有陸聖約束的話,王清流的西南駐軍加入其中是有可能一戰覆滅的。
而王清流想要到前線去,也是擔心楚國再行刺殺之舉,畢竟薑暨等人不是他,如果楚國拚死相抗的話。
不過王清流顯然是高看楚國的那些高層了,此次刺殺失敗對於楚國的影響遠比想象更大,畢竟一戰損失三位亞聖,直接將剩餘的這些亞聖下破了膽。
別說再行刺殺之舉,甚至願意正麵應戰的都是少數。
除了在上饒一線主持局麵的吳延和有熊氏的一位少壯派亞聖外,楚國上饒一線就沒有其他亞聖了,而明麵上的亞聖數量對比也是四對二,即便這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麵對夏軍的來勢洶洶,吳延雖然是堅定的少壯派領袖之一(另一位則是羋濉),但是麵對楚國複雜的環境也是無可奈何。
短短不到半月時間,夏軍就達到了最初的作戰目標,而造成的傷亡卻是微乎其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楚國拱手相讓的大江南岸數百裏土地,值得大夏好好消化一陣。
而楚國一直謀求的亞聖迴歸談判,現在更是迫在眉睫,如果這件事情告吹,楚國雖不至於滅國,但是衰落卻是可以預料的。
持續了大半年的談判自開戰以來卻是重新進入了膠著狀態。
不過楚國卻是鬆了口,想要以夏軍目前占據的土地換取被大夏俘獲的亞聖。
如果是開戰前提出這樣的條件倒是無可厚非,但是目前的戰局已經結束,夏軍占領的土地卻被楚國大使拿來做籌碼。
隻能說一句厚顏無恥了。
不過這個條件也不是沒有好處,畢竟如果交易達成,那麽夏國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擁有這些土地,不同之處就在於“名正言順”。
不過任誰都能看清楚目前楚國的困境,更能看清楚放虎歸山的危害,即便是楚國大使也不覺得夏皇會放人,畢竟亞聖可不是大白菜,還是將近十位亞聖。
這個數量甚至比商國、燕國、趙國三國亞聖總數還多,所以,除非夏皇昏了頭,否則,夏國可能就是這些亞聖的第二故鄉。
事實也正如此,談判依舊在繼續,夏國官員慢條斯理不緊不慢。楚國大使焦急無奈,籌措不已,這種明顯不可能成功的交易,才是最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