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解決之道
儒道我有一詩可鎮山河 作者:有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換與不換這是一種很矛盾的心思,但是這與王清流沒有太多關係了。
王清流:難道就沒有其他辦法?
產鹽大國就隻有三個秦國、齊國、楚國,想要從秦國獲取更多食鹽也不現實,畢竟即便儒道世界,食鹽的產量也不可能突然暴增,這與現實不符,想要從齊國和楚國進口食鹽難免被人掣肘,命脈豈能拿捏在別人手裏?
如果有自己的鹽脈就好了,這可能是夏國所有官員的唿聲。
突然,王清流好像想到了什麽。
隨即拿出軍部的軍情輿圖,西北駐軍西境顯然是廣袤無垠的無主之地,而再往北,王清流確信那裏有座鹽礦——岩鹽。
當初在紮蘭城的時候,城內的食鹽都是在那開采的,不過都是郗成益去開采的,王清流倒是沒有去過。
目前在北境主持局麵的正是自己的師傅陸書方,王清流隨即修書三封,一封給郗成益,一封給夏皇,另一封給自己師傅,陳明利害,希望對時局有所幫助。
王清流自然是走不開的,但是郗成益卻是賦閑在家,如果夏國不嫌棄的話說不定經此之事也會委以重任,這也是為什麽他遲遲不給郗成益安排差事的原因,畢竟是他國重臣,並不妥當。
但是如果郗成益能夠在這件事上出力的話,或許會減少大家對他的成見。
王清流的信件十分及時,差不多就是在朝堂諸公針對此事議論之時,他的信件就發往皇城,第二天,郗成益就整裝齊發前往了北境,而陸書方此時顯然也得到了消息。
對於北境騎兵集結,最緊張的反而是趙國,當初配合王清流攻城拔寨的那一萬騎兵,如今已經相當成熟,雖然還比不過趙國騎兵,但是欺負數倍於己的步兵還是沒有問題的。
有這一萬騎兵的護送,郗成益自然沒有半分危險,長長的隊伍直直朝著荒原疾馳,甚至連多一分鍾都難以忍受。
從九老山西部繞過,再往西北,足足花費兩天時間,郗成益才到達以前開采食鹽的地方,其實是不用這麽遠的,但是畢竟是第一次,走了不少冤枉路,不過好在結果是好的,李紅眉說的沒有錯,這確實是座鹽山。
站在鹽山頂端,他極力辨別方向,想要看出當初紮蘭城的一點點端倪,但是最終並沒有任何收獲,荒原上時不時的薄霧讓他的視線並不能放出太遠。
經過測算,這裏確實是富鹽礦,以鹽山為中心,方圓百裏都檢出了鹽分,濃度相當樂觀,供應國內百年有餘。
不過開采難度相當之大,一方麵距離夏國國境太遠,另一方麵身處荒原,隨時隨地都要麵臨妖獸的襲擊,其三運輸不便,即便離最近的北部防線也要兩天時間,更不用說國內;最後,缺少民夫,如此龐大的山體,想要開采實屬不易,民夫從何處來,又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安營紮寨,讓多言迴去稟報吧!看朝堂如何定奪”如今的多言已經算是久經沙場了,相比於騎兵他自然擁有著空天優勢。
或許是用順手了,陸書方一直不提歸還事宜。
也是在當天下午,朝堂諸公得到了發現鹽礦的消息,一個個喜不自勝,不過現實困難就擺在眼前,又不能忽視。
“這肯定不能放棄,不就是兵嗎?再征就是了”
“這也太遠了,甚至遠在關外,路上靡費頗大,弄不好要給別人做嫁衣”
“那也得要,距離遠打過去便是,總好過對敵國搖尾乞憐強,如果秦國斷了我們食鹽供應,我們又該如何做?”
“某以為不應放棄,以前我們是沒有,現在我們既然有機會擁有,豈有放棄之理”
“是啊,不過是將北部防線再西移一些,我看以九老山為依托,也不是不可能”
……
場中支持者占據多數,不過也有人擔心路途過遠的焦慮。
最後拍板定案的還是夏皇,至於夏皇的選擇,自然是增兵,開采,由此洛邑周圍又增設兩個兵營,用於訓練新兵之用,有王清流的訓練方式在,新兵隻需數月即可成為經年老兵,所以大夏的增兵速度遠比他國想象的更加迅速。
而鹽山的一萬騎兵也在開始建造鹽山的第一座營寨,第一座城池。
這裏的位置處於趙國和燕國極西之地,自然沒有引起兩國的重視,郗成益則成為了這座新城的臨時城主,沒想到兜兜轉轉又迴到了這裏。
鹽山並不很大,和遠處的雪山自然沒法比,不過一座小城寨還是逐漸成型,這座新城鎮也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鹽城。
當天,鹽城就開始了鹽石的開采,有著郗成益提供的食鹽提取技術,當天晚上第一批食鹽就提純完成,整座大營都陷入了狂喜。
雖然整夜都沉浸在妖獸的嚎叫之中,大事大家的熱情卻是前所未有的高漲,有此一城,危難自解。
不過,西北關外發現鹽礦之事並未進行大規模的通報,朝堂諸老也是想憑此將那些囤積居奇的惡商一網打盡,不過北部駐軍卻是有的忙了,他們的防線至少還要往西拓展千裏,雖然那裏盡是荒原,但是難度一點不小。
不過事情還要徐徐圖之,畢竟新兵不是隨時都能補充的。
王清流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自然十分高興,這也算是解決了夏國的一大心腹大患,不過因為夏國朝廷還未公布的原因,市麵上的鹽價仍然維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即便是他也不免憂心,而投機商人還在囤積,等待他們的或許不僅是傾家蕩產那麽簡單。
坐鎮襄陽的王清流手伸不到國內,至於景國和楚國兩方,他也憑借便利收買了不少的細作,或者說這些商人充當的就是這樣的角色,至於真假就需要自行辨別。
整個人族區域都沒有什麽動靜的時候,最北方的燕國卻是遲遲還未分出勝負,原本並不占優的老皇帝,竟然出奇的和新皇打成了平手,雙方的戰鬥已經進行到了白熱化的地步,直到此時聖人才出麵調解。
王清流:難道就沒有其他辦法?
產鹽大國就隻有三個秦國、齊國、楚國,想要從秦國獲取更多食鹽也不現實,畢竟即便儒道世界,食鹽的產量也不可能突然暴增,這與現實不符,想要從齊國和楚國進口食鹽難免被人掣肘,命脈豈能拿捏在別人手裏?
如果有自己的鹽脈就好了,這可能是夏國所有官員的唿聲。
突然,王清流好像想到了什麽。
隨即拿出軍部的軍情輿圖,西北駐軍西境顯然是廣袤無垠的無主之地,而再往北,王清流確信那裏有座鹽礦——岩鹽。
當初在紮蘭城的時候,城內的食鹽都是在那開采的,不過都是郗成益去開采的,王清流倒是沒有去過。
目前在北境主持局麵的正是自己的師傅陸書方,王清流隨即修書三封,一封給郗成益,一封給夏皇,另一封給自己師傅,陳明利害,希望對時局有所幫助。
王清流自然是走不開的,但是郗成益卻是賦閑在家,如果夏國不嫌棄的話說不定經此之事也會委以重任,這也是為什麽他遲遲不給郗成益安排差事的原因,畢竟是他國重臣,並不妥當。
但是如果郗成益能夠在這件事上出力的話,或許會減少大家對他的成見。
王清流的信件十分及時,差不多就是在朝堂諸公針對此事議論之時,他的信件就發往皇城,第二天,郗成益就整裝齊發前往了北境,而陸書方此時顯然也得到了消息。
對於北境騎兵集結,最緊張的反而是趙國,當初配合王清流攻城拔寨的那一萬騎兵,如今已經相當成熟,雖然還比不過趙國騎兵,但是欺負數倍於己的步兵還是沒有問題的。
有這一萬騎兵的護送,郗成益自然沒有半分危險,長長的隊伍直直朝著荒原疾馳,甚至連多一分鍾都難以忍受。
從九老山西部繞過,再往西北,足足花費兩天時間,郗成益才到達以前開采食鹽的地方,其實是不用這麽遠的,但是畢竟是第一次,走了不少冤枉路,不過好在結果是好的,李紅眉說的沒有錯,這確實是座鹽山。
站在鹽山頂端,他極力辨別方向,想要看出當初紮蘭城的一點點端倪,但是最終並沒有任何收獲,荒原上時不時的薄霧讓他的視線並不能放出太遠。
經過測算,這裏確實是富鹽礦,以鹽山為中心,方圓百裏都檢出了鹽分,濃度相當樂觀,供應國內百年有餘。
不過開采難度相當之大,一方麵距離夏國國境太遠,另一方麵身處荒原,隨時隨地都要麵臨妖獸的襲擊,其三運輸不便,即便離最近的北部防線也要兩天時間,更不用說國內;最後,缺少民夫,如此龐大的山體,想要開采實屬不易,民夫從何處來,又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安營紮寨,讓多言迴去稟報吧!看朝堂如何定奪”如今的多言已經算是久經沙場了,相比於騎兵他自然擁有著空天優勢。
或許是用順手了,陸書方一直不提歸還事宜。
也是在當天下午,朝堂諸公得到了發現鹽礦的消息,一個個喜不自勝,不過現實困難就擺在眼前,又不能忽視。
“這肯定不能放棄,不就是兵嗎?再征就是了”
“這也太遠了,甚至遠在關外,路上靡費頗大,弄不好要給別人做嫁衣”
“那也得要,距離遠打過去便是,總好過對敵國搖尾乞憐強,如果秦國斷了我們食鹽供應,我們又該如何做?”
“某以為不應放棄,以前我們是沒有,現在我們既然有機會擁有,豈有放棄之理”
“是啊,不過是將北部防線再西移一些,我看以九老山為依托,也不是不可能”
……
場中支持者占據多數,不過也有人擔心路途過遠的焦慮。
最後拍板定案的還是夏皇,至於夏皇的選擇,自然是增兵,開采,由此洛邑周圍又增設兩個兵營,用於訓練新兵之用,有王清流的訓練方式在,新兵隻需數月即可成為經年老兵,所以大夏的增兵速度遠比他國想象的更加迅速。
而鹽山的一萬騎兵也在開始建造鹽山的第一座營寨,第一座城池。
這裏的位置處於趙國和燕國極西之地,自然沒有引起兩國的重視,郗成益則成為了這座新城的臨時城主,沒想到兜兜轉轉又迴到了這裏。
鹽山並不很大,和遠處的雪山自然沒法比,不過一座小城寨還是逐漸成型,這座新城鎮也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鹽城。
當天,鹽城就開始了鹽石的開采,有著郗成益提供的食鹽提取技術,當天晚上第一批食鹽就提純完成,整座大營都陷入了狂喜。
雖然整夜都沉浸在妖獸的嚎叫之中,大事大家的熱情卻是前所未有的高漲,有此一城,危難自解。
不過,西北關外發現鹽礦之事並未進行大規模的通報,朝堂諸老也是想憑此將那些囤積居奇的惡商一網打盡,不過北部駐軍卻是有的忙了,他們的防線至少還要往西拓展千裏,雖然那裏盡是荒原,但是難度一點不小。
不過事情還要徐徐圖之,畢竟新兵不是隨時都能補充的。
王清流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自然十分高興,這也算是解決了夏國的一大心腹大患,不過因為夏國朝廷還未公布的原因,市麵上的鹽價仍然維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即便是他也不免憂心,而投機商人還在囤積,等待他們的或許不僅是傾家蕩產那麽簡單。
坐鎮襄陽的王清流手伸不到國內,至於景國和楚國兩方,他也憑借便利收買了不少的細作,或者說這些商人充當的就是這樣的角色,至於真假就需要自行辨別。
整個人族區域都沒有什麽動靜的時候,最北方的燕國卻是遲遲還未分出勝負,原本並不占優的老皇帝,竟然出奇的和新皇打成了平手,雙方的戰鬥已經進行到了白熱化的地步,直到此時聖人才出麵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