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戰事格局
儒道我有一詩可鎮山河 作者:有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夏皇的決定讓夏國臣民百思不得其解,心中困惑之時更多的是憤懣之情。
或許這就是帝皇的格局。
無論哪種選擇,王清流其實都可以理解,不過接下來,夏國的局勢就比較困難了。
時間進入冬季。
這次談判的劣勢逐漸凸顯,雖然齊國並未從大夏獲得北境之地,但是齊國從魯國手中交換到了漫長的邊境線,這使得齊夏邊境呈現西北東南走向,邊境線逐漸增長,帶來的後果就是,齊國邊境的兵力不得不分攤到原本魯國的方向。
頻繁的兵力調動,自然避免不了出現紕漏。
十一月初七
此時北境已經冰封,整個黃泛區已經冰凍,齊國趁著夏軍冬季調動困難之機,先行圍困夏國東北重鎮寧陵,這是東北邊境和東部邊境連接的關鍵之處。
戰爭持續了三天,以寧陵縣守軍全軍覆沒而結束,寧陵自此成為一片焦土。
夏國東部,東北部,北部邊境原本連成一線的防禦態勢被從正中截斷。
齊國的這次出手可謂是違反常理,因為冬季是最不適宜出兵的季節,齊國反其道行之,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戰果。
是役
夏國軍隊折損將士五千餘,這算百姓不計,齊國方麵折損相當,由於最後的巷戰,夏軍占據地形優勢,才給齊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這次有心算無心,齊軍並未吃到太大便宜,反而算是小虧,不過從整個戰局來看卻是賺的不能再賺。
起初夏國並未在魯國方向布置重兵,齊國這一手易地策略確實讓大夏兵力一時有些捉襟見肘,這才被齊軍趁虛而入。
王清流得到消息的時候,就有種不好預感。
畢竟夏國可調之兵,恐怕隻有自己手裏的三萬餘新兵,原計劃明年開春開赴前線的新兵,恐怕最遲月底就會被調往前線。
雖然王清流對自己訓練的新兵有信心,但是畢竟都是虛擬環境中對敵,要論實際卻是沒一點實戰經驗,這也是他比較擔心的。
主要是時間太短,雖然新兵的訓練從未放下,但是僅僅經曆幾個月的新兵,在實戰狀態下會有怎樣的表現還未可知。
果不其然,軍府的調令自十一月二十就已經到了新兵駐地,所有新兵不再分批派遣,全部前往北境,防禦齊國之敵(原本屬於魯國)。
校場上旌旗飄飄,肅殺之氣彌漫,經曆數月夢境戰鬥的新兵們,就好像經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蛻變一樣,身上悍勇之氣銳利。
“我手裏的就是你們的調令”這是王清流的第一句話。
自從見識到自家將軍的神奇,所有新兵對於王清流都心悅誠服,畢竟界旗這玩意可不是阿貓阿狗就能弄來的。
“月底爾等就要前往北境,抵禦齊國軍隊入侵”這是王清流的第二句話。
“爾等懼乎?”這是王清流的第三句話。
“無懼……無懼……”滿天的怒吼聲似乎想要將山穀震碎一般。
“可是我懼”等到聲浪漸歇,王清流才繼續說道。
“我懼你們對戰場沒有敬畏,我懼你們不惜自己性命,我懼你們可能再也無法返迴家鄉”原本騷動的人群瞬間沉寂下來。
在夢境戰場中熔煉出來的火熱神經,此時也冷靜下來。
眼前這些新兵都是半大的小子,最年長的也不過二十多歲,正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紀,王清流真怕他們上了戰場腦子一熱不惜命,不要命,一個勁地往前衝,這是他不希望看到的。
十一月底,大學下得很大,雪爬犁已經能夠暢通無阻,其實用山貝或者其他文寶更方便一些,但是這次前往的數目實在太多,即便是山貝也要好幾個,即便是皇城都拿不出來,所以隻能使用最簡便的雪爬犁前往。
“諸君,臨行之際贈詩一首,望大家平安歸來,共享太平
別諸君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唐·高適《別董大二首》)”
將軍贈詩,這是眾將士從未想到的,他們畢竟隻是新兵,自家將軍竟如此看重,恨不能以身相報,冰冷的落雪,卻將眾將士的心暖得熱烘烘的。
看著漸行漸遠的隊伍,王清流不知道他們的結局,他已經做了他能做的一切。
重新迴到寂靜幽深的內城再次續接都尉之職,心境卻是有了不同。
“現在什麽境界了?”這話自然是對少卿說的,畢竟營中眾人就屬他的進境最快。
“已經在丹田開辟了氣海,至於什麽境,不好說”少卿也放鬆很多,三品突破在即,他有理由開心一些。
不如就叫“氣海境”,王清流提議道,境界的劃分越直觀越好。
“不錯,氣海境恰如其分”少卿不僅進階更快,就連性子也是一副得道高人的典範,如果換上一身道袍,說不定就是天師般的人物。
此時處於京師最中心,王清流得到消息更加及時,原來,齊國自從拿下寧陵城之後並未就此罷休,而是依托寧陵城的便利,向南向北開始逐步侵吞大夏邊境,這也是自開戰以來大夏國土首次淪喪。
不過由於北境兵力的補充,齊國邊境的士兵逐步減少了調動,這使得夏齊邊境逐漸崩潰的局勢漸漸穩住。
其中也有大雪天氣不利作戰的影響,如果是夏天,被撕開一道口子的大夏邊境恐怕會損失更大,自此夏齊局勢又重新陷入僵持。
由於先前過多地向魯國邊境(現齊國邊境)輸送了過多的兵力,導致駐軍想要收複寧陵城而不能。
與此同時,第二批、第三批新兵逐步投入訓練,明年夏天大夏就會增加近二十萬可戰之兵,這次征兵不僅 是洛邑地區,夏國的其他首府城市都不同程度的開展了招兵行動,總兵力加起來至少十萬=之數。
不要覺得十萬人很少,要知道這都是出於輜重的考慮優中選優的結果,如果放開限製,百萬人馬還是招得到的。
但是卻不能這麽做,無糧不成軍,如果不顧及糧草,大夏軍隊就會不攻自潰,按照王清流的計算,這已經算是最後的增兵了,至少明年夏糧收割以前就是這樣了。
或許這就是帝皇的格局。
無論哪種選擇,王清流其實都可以理解,不過接下來,夏國的局勢就比較困難了。
時間進入冬季。
這次談判的劣勢逐漸凸顯,雖然齊國並未從大夏獲得北境之地,但是齊國從魯國手中交換到了漫長的邊境線,這使得齊夏邊境呈現西北東南走向,邊境線逐漸增長,帶來的後果就是,齊國邊境的兵力不得不分攤到原本魯國的方向。
頻繁的兵力調動,自然避免不了出現紕漏。
十一月初七
此時北境已經冰封,整個黃泛區已經冰凍,齊國趁著夏軍冬季調動困難之機,先行圍困夏國東北重鎮寧陵,這是東北邊境和東部邊境連接的關鍵之處。
戰爭持續了三天,以寧陵縣守軍全軍覆沒而結束,寧陵自此成為一片焦土。
夏國東部,東北部,北部邊境原本連成一線的防禦態勢被從正中截斷。
齊國的這次出手可謂是違反常理,因為冬季是最不適宜出兵的季節,齊國反其道行之,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戰果。
是役
夏國軍隊折損將士五千餘,這算百姓不計,齊國方麵折損相當,由於最後的巷戰,夏軍占據地形優勢,才給齊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這次有心算無心,齊軍並未吃到太大便宜,反而算是小虧,不過從整個戰局來看卻是賺的不能再賺。
起初夏國並未在魯國方向布置重兵,齊國這一手易地策略確實讓大夏兵力一時有些捉襟見肘,這才被齊軍趁虛而入。
王清流得到消息的時候,就有種不好預感。
畢竟夏國可調之兵,恐怕隻有自己手裏的三萬餘新兵,原計劃明年開春開赴前線的新兵,恐怕最遲月底就會被調往前線。
雖然王清流對自己訓練的新兵有信心,但是畢竟都是虛擬環境中對敵,要論實際卻是沒一點實戰經驗,這也是他比較擔心的。
主要是時間太短,雖然新兵的訓練從未放下,但是僅僅經曆幾個月的新兵,在實戰狀態下會有怎樣的表現還未可知。
果不其然,軍府的調令自十一月二十就已經到了新兵駐地,所有新兵不再分批派遣,全部前往北境,防禦齊國之敵(原本屬於魯國)。
校場上旌旗飄飄,肅殺之氣彌漫,經曆數月夢境戰鬥的新兵們,就好像經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蛻變一樣,身上悍勇之氣銳利。
“我手裏的就是你們的調令”這是王清流的第一句話。
自從見識到自家將軍的神奇,所有新兵對於王清流都心悅誠服,畢竟界旗這玩意可不是阿貓阿狗就能弄來的。
“月底爾等就要前往北境,抵禦齊國軍隊入侵”這是王清流的第二句話。
“爾等懼乎?”這是王清流的第三句話。
“無懼……無懼……”滿天的怒吼聲似乎想要將山穀震碎一般。
“可是我懼”等到聲浪漸歇,王清流才繼續說道。
“我懼你們對戰場沒有敬畏,我懼你們不惜自己性命,我懼你們可能再也無法返迴家鄉”原本騷動的人群瞬間沉寂下來。
在夢境戰場中熔煉出來的火熱神經,此時也冷靜下來。
眼前這些新兵都是半大的小子,最年長的也不過二十多歲,正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紀,王清流真怕他們上了戰場腦子一熱不惜命,不要命,一個勁地往前衝,這是他不希望看到的。
十一月底,大學下得很大,雪爬犁已經能夠暢通無阻,其實用山貝或者其他文寶更方便一些,但是這次前往的數目實在太多,即便是山貝也要好幾個,即便是皇城都拿不出來,所以隻能使用最簡便的雪爬犁前往。
“諸君,臨行之際贈詩一首,望大家平安歸來,共享太平
別諸君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唐·高適《別董大二首》)”
將軍贈詩,這是眾將士從未想到的,他們畢竟隻是新兵,自家將軍竟如此看重,恨不能以身相報,冰冷的落雪,卻將眾將士的心暖得熱烘烘的。
看著漸行漸遠的隊伍,王清流不知道他們的結局,他已經做了他能做的一切。
重新迴到寂靜幽深的內城再次續接都尉之職,心境卻是有了不同。
“現在什麽境界了?”這話自然是對少卿說的,畢竟營中眾人就屬他的進境最快。
“已經在丹田開辟了氣海,至於什麽境,不好說”少卿也放鬆很多,三品突破在即,他有理由開心一些。
不如就叫“氣海境”,王清流提議道,境界的劃分越直觀越好。
“不錯,氣海境恰如其分”少卿不僅進階更快,就連性子也是一副得道高人的典範,如果換上一身道袍,說不定就是天師般的人物。
此時處於京師最中心,王清流得到消息更加及時,原來,齊國自從拿下寧陵城之後並未就此罷休,而是依托寧陵城的便利,向南向北開始逐步侵吞大夏邊境,這也是自開戰以來大夏國土首次淪喪。
不過由於北境兵力的補充,齊國邊境的士兵逐步減少了調動,這使得夏齊邊境逐漸崩潰的局勢漸漸穩住。
其中也有大雪天氣不利作戰的影響,如果是夏天,被撕開一道口子的大夏邊境恐怕會損失更大,自此夏齊局勢又重新陷入僵持。
由於先前過多地向魯國邊境(現齊國邊境)輸送了過多的兵力,導致駐軍想要收複寧陵城而不能。
與此同時,第二批、第三批新兵逐步投入訓練,明年夏天大夏就會增加近二十萬可戰之兵,這次征兵不僅 是洛邑地區,夏國的其他首府城市都不同程度的開展了招兵行動,總兵力加起來至少十萬=之數。
不要覺得十萬人很少,要知道這都是出於輜重的考慮優中選優的結果,如果放開限製,百萬人馬還是招得到的。
但是卻不能這麽做,無糧不成軍,如果不顧及糧草,大夏軍隊就會不攻自潰,按照王清流的計算,這已經算是最後的增兵了,至少明年夏糧收割以前就是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