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中秋在即
儒道我有一詩可鎮山河 作者:有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作為最強的暴力個體,王清流覺得姬聖肯定還有後手,最不濟抱著一個聖人自爆還是很可能的,為大夏尋求一線生機,這也是姬聖最後能做的事情。
所以處於這樣的考慮,楚國聖人卻是放棄了對姬聖的圍堵,萬一最後時刻被姬聖搞個大的,就得不償失。
他也是親身體驗過,姬聖是真的會爆種的,那個時候他可不管你是誰。
原本三聖圍堵姬聖,現在隻餘兩聖,王清流覺得姬聖還是有很大機會的。
至於機會在哪裏?可能就要看姬聖的發揮了。
畢竟你也不能要求一個時日不多的老者做的更多了。
不過還好的是,因為大夏駐軍的微操,至少目前大夏還沒有呈現頹勢,這是一個比較利好的消息。
王清流其實更希望去邊軍,在這裏他每天閑的都要發黴了,或許這就是來自編製的愛,穩定是泰國穩定了。
怎麽也來個刺客什麽的,讓他試試手啊,畢竟他的【表裏山河】自從練成之日還沒上台表演呢?實在是暴殄天物。
平靜也有平靜的好處,至少每天喝茶看報總是少不了的,所以王清流對於大夏局勢也是有了相當的了解。
也是緩解了他想要前往邊境的焦躁內心。
中秋前後
王清流接到了幾封來自兄弟的書信,一共六封信。
大哥兩封,張胖子兩封,李涿一封,溫浩然難得也來了一封,羅善也來了一封(小天地之行斷了一臂的少年),最後一封是陸佐的。
王清風的兩封信一封是給自己的一封是給王父王母的,很厚的一疊,看樣子是把一年想說的話全在這次說了幹淨,開戰以後再來可能就是遺書了,王清風或許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打開信鑒,裏邊全是讓王清流照顧好父母的叮囑,隻字未提邊境的危局,或許戰爭已成既定事實說再多也無濟於事。
字裏行間竟然全是告別,雖然沒有明說,但是王清流能讀出不舍和離別,王清流知道自家大哥已經做好了最後的準備,其實他早就能退役了,可是這是他自己的選擇。
張胖子的兩封信一封是給自己一封是轉交給他父母的,畢竟他也知道以如今王清流的地位轉交可能更加方便,張胖子的信開頭充滿了驕傲,畢竟北境的戰事實在高明,他身為其中一員,驕傲是應該的,後半部分也滿是驕傲,畢竟有這麽厲害的兄弟,即便九泉之下他也能大吹特吹,雖有沒有王清風那樣的離別之意,但是他能感受到這胖子這次算是認真起來了。
麵對生死,誰又能不認真呢?
李涿的信很簡潔,其一恭喜王清流進階大儒,其二戰後一塊喝酒,其三讓王清流給他兒子做幹爹,如果他有兒子的話(目前沒有)。
溫浩然的信就更簡潔了:“有用,飲勝”
意思大概是王清流的《道德經》和《太上感應篇》有用,有時間一起喝酒,這家夥就不適合交際,除了吃喝就是練劍,能給自己寄信,王清流已經頗感驚喜了。
羅善的信是直接寄到軍府的,他相信,王清流如今這麽大的名氣,肯定沒人敢怠慢,現實也的確如此,軍府收發邑,收到信的第一時間就派人送來了。
羅善的信是王清流最怕打開的,他們同行的那些兄弟,他其實是有愧的,當時太高估敵人,也太低估自己,導致錯過了很多機會。
羅善來信主要是感謝他,他們那些沒迴來的兄弟家人,羅善都一一去看了,這才發現王清流每家都有打錢過去,所以特意來信感謝他,而他自己在鎮裏開了一家私塾給孩子們啟蒙。
王清流看完全文也不知作何感想,隨即寫了一封手書作為迴信“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最後一封信是陸佐的,他想調往南境,那裏才是真正需要硬碰硬的地方,他聽說那裏的局勢不容樂觀,所以想要參與到斥候隊伍之中,現在正在忙調令的事。
陸家的勢力在北境,或者說大多數世家的勢力都在北境,而南方是皇族的地盤,陸佐去楚夏邊境其實是不太明智的,但是信中王清流看出了他的決絕,或許他已經做好了準備,王清流既沒有理由阻止,也沒有好言相勸,陸佐已經是成年人了,他想他是經過慎重考慮的。
該轉發的信箋王清流都轉發了,又給每人迴了信,王清流突然感覺空落落的。
穿越過來至今,他沒有多少朋友,更沒有多少親近朋友,此時麵對著朋友們若有若無的告別,他甚至有些手足無措,他沒有理由參與他們的人生,更沒有理由替他們做出決定,他能做的也隻是尊重。
如果他足夠強橫的話未免不能“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此時他還做不到。
再過幾天就是中秋節,皇城裏已經開始安排相關的慶祝活動,外城也是如此,即便大夏岌岌可危大夏的風度也絕不能失。
國之大事在戎在祀,中國的每個節日幾乎都是脫胎於盛大的祭祀活動,尤其是意味更明的中秋節,不由得人們不重視。
王清流已經很多年沒在家裏過中秋節了,今年的團圓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遙不可及的夢,看著城外匆匆忙忙準備慶祝事宜的民眾,或許這就是這座城市的生命力,旺盛且頑強。
今年中秋節王清流想陪陪家人,明年這時候還不知道是什麽情況呢!所以大家格外珍惜即將到來的這個中秋節。
能迴家的也在竭盡全力趕迴家裏。
城門樓子上,王清流少有的沒有修煉,而是看著城外忙碌的人群怔怔出神,每當這個時候他總感覺自己的心境又是一重精進,整個人的境界更加通透。
夏皇中秋宴的邀請如所料之中到來,王清流其實並不想參加,沒一個熟人不說,還要被大家當做吉祥物一樣審視,其實感覺並不怎麽好。
隻希望中秋宴能夠早點結束了。
所以處於這樣的考慮,楚國聖人卻是放棄了對姬聖的圍堵,萬一最後時刻被姬聖搞個大的,就得不償失。
他也是親身體驗過,姬聖是真的會爆種的,那個時候他可不管你是誰。
原本三聖圍堵姬聖,現在隻餘兩聖,王清流覺得姬聖還是有很大機會的。
至於機會在哪裏?可能就要看姬聖的發揮了。
畢竟你也不能要求一個時日不多的老者做的更多了。
不過還好的是,因為大夏駐軍的微操,至少目前大夏還沒有呈現頹勢,這是一個比較利好的消息。
王清流其實更希望去邊軍,在這裏他每天閑的都要發黴了,或許這就是來自編製的愛,穩定是泰國穩定了。
怎麽也來個刺客什麽的,讓他試試手啊,畢竟他的【表裏山河】自從練成之日還沒上台表演呢?實在是暴殄天物。
平靜也有平靜的好處,至少每天喝茶看報總是少不了的,所以王清流對於大夏局勢也是有了相當的了解。
也是緩解了他想要前往邊境的焦躁內心。
中秋前後
王清流接到了幾封來自兄弟的書信,一共六封信。
大哥兩封,張胖子兩封,李涿一封,溫浩然難得也來了一封,羅善也來了一封(小天地之行斷了一臂的少年),最後一封是陸佐的。
王清風的兩封信一封是給自己的一封是給王父王母的,很厚的一疊,看樣子是把一年想說的話全在這次說了幹淨,開戰以後再來可能就是遺書了,王清風或許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打開信鑒,裏邊全是讓王清流照顧好父母的叮囑,隻字未提邊境的危局,或許戰爭已成既定事實說再多也無濟於事。
字裏行間竟然全是告別,雖然沒有明說,但是王清流能讀出不舍和離別,王清流知道自家大哥已經做好了最後的準備,其實他早就能退役了,可是這是他自己的選擇。
張胖子的兩封信一封是給自己一封是轉交給他父母的,畢竟他也知道以如今王清流的地位轉交可能更加方便,張胖子的信開頭充滿了驕傲,畢竟北境的戰事實在高明,他身為其中一員,驕傲是應該的,後半部分也滿是驕傲,畢竟有這麽厲害的兄弟,即便九泉之下他也能大吹特吹,雖有沒有王清風那樣的離別之意,但是他能感受到這胖子這次算是認真起來了。
麵對生死,誰又能不認真呢?
李涿的信很簡潔,其一恭喜王清流進階大儒,其二戰後一塊喝酒,其三讓王清流給他兒子做幹爹,如果他有兒子的話(目前沒有)。
溫浩然的信就更簡潔了:“有用,飲勝”
意思大概是王清流的《道德經》和《太上感應篇》有用,有時間一起喝酒,這家夥就不適合交際,除了吃喝就是練劍,能給自己寄信,王清流已經頗感驚喜了。
羅善的信是直接寄到軍府的,他相信,王清流如今這麽大的名氣,肯定沒人敢怠慢,現實也的確如此,軍府收發邑,收到信的第一時間就派人送來了。
羅善的信是王清流最怕打開的,他們同行的那些兄弟,他其實是有愧的,當時太高估敵人,也太低估自己,導致錯過了很多機會。
羅善來信主要是感謝他,他們那些沒迴來的兄弟家人,羅善都一一去看了,這才發現王清流每家都有打錢過去,所以特意來信感謝他,而他自己在鎮裏開了一家私塾給孩子們啟蒙。
王清流看完全文也不知作何感想,隨即寫了一封手書作為迴信“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最後一封信是陸佐的,他想調往南境,那裏才是真正需要硬碰硬的地方,他聽說那裏的局勢不容樂觀,所以想要參與到斥候隊伍之中,現在正在忙調令的事。
陸家的勢力在北境,或者說大多數世家的勢力都在北境,而南方是皇族的地盤,陸佐去楚夏邊境其實是不太明智的,但是信中王清流看出了他的決絕,或許他已經做好了準備,王清流既沒有理由阻止,也沒有好言相勸,陸佐已經是成年人了,他想他是經過慎重考慮的。
該轉發的信箋王清流都轉發了,又給每人迴了信,王清流突然感覺空落落的。
穿越過來至今,他沒有多少朋友,更沒有多少親近朋友,此時麵對著朋友們若有若無的告別,他甚至有些手足無措,他沒有理由參與他們的人生,更沒有理由替他們做出決定,他能做的也隻是尊重。
如果他足夠強橫的話未免不能“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此時他還做不到。
再過幾天就是中秋節,皇城裏已經開始安排相關的慶祝活動,外城也是如此,即便大夏岌岌可危大夏的風度也絕不能失。
國之大事在戎在祀,中國的每個節日幾乎都是脫胎於盛大的祭祀活動,尤其是意味更明的中秋節,不由得人們不重視。
王清流已經很多年沒在家裏過中秋節了,今年的團圓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遙不可及的夢,看著城外匆匆忙忙準備慶祝事宜的民眾,或許這就是這座城市的生命力,旺盛且頑強。
今年中秋節王清流想陪陪家人,明年這時候還不知道是什麽情況呢!所以大家格外珍惜即將到來的這個中秋節。
能迴家的也在竭盡全力趕迴家裏。
城門樓子上,王清流少有的沒有修煉,而是看著城外忙碌的人群怔怔出神,每當這個時候他總感覺自己的心境又是一重精進,整個人的境界更加通透。
夏皇中秋宴的邀請如所料之中到來,王清流其實並不想參加,沒一個熟人不說,還要被大家當做吉祥物一樣審視,其實感覺並不怎麽好。
隻希望中秋宴能夠早點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