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報紙的影響
儒道我有一詩可鎮山河 作者:有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經過王清流的指點,第二天鄭掌櫃拿過來的報紙就像模像樣了,隨即大規模的印刷就開始了。
十月初一
經過幾天的準備,《儒林日報》第一版終於得見天日,好在鄭掌櫃家的小廝足夠,一人分了幾百份報紙蹲守在各個酒樓、學宮、學府門口,反正哪裏的才子多,就蹲哪裏。
再加上鄭掌櫃的前期培訓,整個洛邑城都能聽到鄭家小廝在念著同一首詩“李杜詩篇萬口傳,
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領風騷數百年。
歡迎購買《儒林日報》,掌握第一手儒林消息。”
所有聽到的才子被吸引了注意,如果說口氣大詩文差的話,估計要被噴死,但是口氣大詩文還不錯的話,那眾才子就不服氣了,非要看個究竟不行。
如此,也導致鄭氏書鋪的小廝來來迴迴地取報紙,賣報紙,時間不過中午,準備的萬餘份《儒林日報》就賣完了。
鄭掌櫃待在家裏早就笑出聲了,關鍵這又是個長久生意,也就是孔夫子不保發財,要不然鄭掌櫃肯定要燒支香拜謁一下的。
而王清流手上拿著的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份《儒林日報》,雖然上邊的東西他早就看過,但是還是不免多看幾眼。
而第二版的《儒林日報》已經完成排版,估計明早上就能送來成品。
這最先幾期的儒林日報,記錄的都是最近洛邑城中的才子佳話,還有一些詩會流傳出來的詩作文章。
為的也是抓住這一波新聞熱點,並且給其加一把火,按照鄭掌櫃的排版還隱隱有論個高下的意思。
好的版麵印上好的詩文,字體放大,和別的詩文就不是一個檔次的,這也從側麵勾起才子的好勝之心。
這點對於做生意的鄭掌櫃來說還是手到擒來的。
這往後啊,說不定喝茶看報就成為洛邑城中的流行了。
等到王清流吃午飯的時候竟然看見王父拿著一份報紙看得認真。
“爹,你這哪來的?”王清流問道。
“你說這?早上去進貨的時候,看到望月樓門口有小廝叫賣,還挺有趣的也不貴,就買來看看”王父說道,手中拿著的正是第一版《儒林日報》。
“淨亂花錢”王母習慣埋怨道,也就是現在日子寬鬆了,要是以往,王母肯定要多說幾句的。
“沒多少錢,就十文錢,而且這上邊的詩是真敢寫?我給你念念啊,李杜詩篇萬口傳,
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領風騷數百年。
這寫詩的膽子是真大,連李聖和杜聖都敢指摘,也不怕惹麻煩,不過這詩寫的真好”
“再好能有我兒子寫的好,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寫得多好?”說著王母就不自覺的落淚。
王清流也沒想到目不識丁的王母竟然能夠完整的背下來,這如果不是一直掛在心上,怎麽會呢。
“是是是,你兒子最好”王父有點吃醋了,隻寫你娘不寫你爹,當時是你爹陪著你娘熬夜的,氣煞爹也。
王父氣的報紙也不看了,安心吃飯。
“爹,給我看看”王清泉卻是好奇心上來了。
“還沒看完呢,看完再說”王父珍而重之地將報紙拿在手裏,生怕二小子上前搶奪。
至於小丫頭則是抱著飯碗,眼睛咕嚕咕嚕地盯著王家眾人看個不停。
最近這兩天王清流沒事也教了小丫頭一些生字,所以現在正是小丫頭對於外界事物感興趣的時候。
“咋的,你也想看?”王清流朝著小丫頭打趣道。
“小叔,喔認識那個字,那個是不是“人”字”小丫頭指著報紙頭版頭條上王清流的那首詩說道。
“小竹真聰明,這就是人字,哥哥教你的字你還記不記得”王清流問道。
“小叔我都記的,天地人,小竹,小虎,爹娘,爺爺奶奶,喔記得的”小丫頭跳下凳子一個手指頭一個手指頭掰著,認真極了。
王清流隻好再把她抱著放到凳子上坐好。
看到王父、王母、二哥、二嫂欲言又止的樣子,王清流大概知道他們顧忌什麽,不過最後誰也沒說話。
這個世界女性是沒有讀書的權利的,隻有少部分世家的女子可能上過私塾,大部分女子都是目不識丁。
而基本所有的成年男子都接受過基礎的私塾教育,即便是最差的也上過幾年私塾,也能寫自己名字,即便孤兒也是如此。
倒不是說故意戕害女子之類的,隻是不能覺醒文位的女子,教導也隻是浪費資源罷了。
他們幾個剛才就是想勸王清流,但是又不忍心。
王清流知道這些,但是也並不覺得這是毫無意義的,雖然不知道是什麽原因導致女性無法覺醒文位,但是王清流還是想嚐試一下,也許有什麽辦法呢?
而今天的洛邑城中卻是另一幅光景,但凡有一點名氣的酒樓都是為了這份報紙吵翻了天。
更有甚者,甚至滿大街找賣報紙的小廝索要一份而不可得。
討論最激烈的還是王清流的那首詩。
“這是誰寫得的,口氣比我還大”
“就是連李聖杜聖都不放在眼裏”
“不過這詩寫的不錯,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頗有李聖之風采”
“是啊,隻這一句最差也得鳴縣”
“想我如此天才,竟寫不出這樣的詩作”
“你們難道對這《儒林日報》上其他內容不感興趣?”
“這楚國學子實在囂張,竟然擺擂挑戰各方才子,真是不把我等放在眼裏”
“是啊,前不久不是剛剛被人一詞擊潰嗎,他怎麽還有臉的,說不準小詞仙啥時候出來將他秋風掃落葉,讓他顏麵無存”
“是極是極”
……
王清流不知道的是,往日詩名不顯的王清流此時卻是得了個小詞仙的稱唿。
而九國才子聚集的龍門道場也是充滿了對於報紙上詩文的討論,順帶著也討論起了《儒林日報》上其他國家才子的詩文,一日之間《儒林日報》名聲大噪。
十月初一
經過幾天的準備,《儒林日報》第一版終於得見天日,好在鄭掌櫃家的小廝足夠,一人分了幾百份報紙蹲守在各個酒樓、學宮、學府門口,反正哪裏的才子多,就蹲哪裏。
再加上鄭掌櫃的前期培訓,整個洛邑城都能聽到鄭家小廝在念著同一首詩“李杜詩篇萬口傳,
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領風騷數百年。
歡迎購買《儒林日報》,掌握第一手儒林消息。”
所有聽到的才子被吸引了注意,如果說口氣大詩文差的話,估計要被噴死,但是口氣大詩文還不錯的話,那眾才子就不服氣了,非要看個究竟不行。
如此,也導致鄭氏書鋪的小廝來來迴迴地取報紙,賣報紙,時間不過中午,準備的萬餘份《儒林日報》就賣完了。
鄭掌櫃待在家裏早就笑出聲了,關鍵這又是個長久生意,也就是孔夫子不保發財,要不然鄭掌櫃肯定要燒支香拜謁一下的。
而王清流手上拿著的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份《儒林日報》,雖然上邊的東西他早就看過,但是還是不免多看幾眼。
而第二版的《儒林日報》已經完成排版,估計明早上就能送來成品。
這最先幾期的儒林日報,記錄的都是最近洛邑城中的才子佳話,還有一些詩會流傳出來的詩作文章。
為的也是抓住這一波新聞熱點,並且給其加一把火,按照鄭掌櫃的排版還隱隱有論個高下的意思。
好的版麵印上好的詩文,字體放大,和別的詩文就不是一個檔次的,這也從側麵勾起才子的好勝之心。
這點對於做生意的鄭掌櫃來說還是手到擒來的。
這往後啊,說不定喝茶看報就成為洛邑城中的流行了。
等到王清流吃午飯的時候竟然看見王父拿著一份報紙看得認真。
“爹,你這哪來的?”王清流問道。
“你說這?早上去進貨的時候,看到望月樓門口有小廝叫賣,還挺有趣的也不貴,就買來看看”王父說道,手中拿著的正是第一版《儒林日報》。
“淨亂花錢”王母習慣埋怨道,也就是現在日子寬鬆了,要是以往,王母肯定要多說幾句的。
“沒多少錢,就十文錢,而且這上邊的詩是真敢寫?我給你念念啊,李杜詩篇萬口傳,
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領風騷數百年。
這寫詩的膽子是真大,連李聖和杜聖都敢指摘,也不怕惹麻煩,不過這詩寫的真好”
“再好能有我兒子寫的好,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寫得多好?”說著王母就不自覺的落淚。
王清流也沒想到目不識丁的王母竟然能夠完整的背下來,這如果不是一直掛在心上,怎麽會呢。
“是是是,你兒子最好”王父有點吃醋了,隻寫你娘不寫你爹,當時是你爹陪著你娘熬夜的,氣煞爹也。
王父氣的報紙也不看了,安心吃飯。
“爹,給我看看”王清泉卻是好奇心上來了。
“還沒看完呢,看完再說”王父珍而重之地將報紙拿在手裏,生怕二小子上前搶奪。
至於小丫頭則是抱著飯碗,眼睛咕嚕咕嚕地盯著王家眾人看個不停。
最近這兩天王清流沒事也教了小丫頭一些生字,所以現在正是小丫頭對於外界事物感興趣的時候。
“咋的,你也想看?”王清流朝著小丫頭打趣道。
“小叔,喔認識那個字,那個是不是“人”字”小丫頭指著報紙頭版頭條上王清流的那首詩說道。
“小竹真聰明,這就是人字,哥哥教你的字你還記不記得”王清流問道。
“小叔我都記的,天地人,小竹,小虎,爹娘,爺爺奶奶,喔記得的”小丫頭跳下凳子一個手指頭一個手指頭掰著,認真極了。
王清流隻好再把她抱著放到凳子上坐好。
看到王父、王母、二哥、二嫂欲言又止的樣子,王清流大概知道他們顧忌什麽,不過最後誰也沒說話。
這個世界女性是沒有讀書的權利的,隻有少部分世家的女子可能上過私塾,大部分女子都是目不識丁。
而基本所有的成年男子都接受過基礎的私塾教育,即便是最差的也上過幾年私塾,也能寫自己名字,即便孤兒也是如此。
倒不是說故意戕害女子之類的,隻是不能覺醒文位的女子,教導也隻是浪費資源罷了。
他們幾個剛才就是想勸王清流,但是又不忍心。
王清流知道這些,但是也並不覺得這是毫無意義的,雖然不知道是什麽原因導致女性無法覺醒文位,但是王清流還是想嚐試一下,也許有什麽辦法呢?
而今天的洛邑城中卻是另一幅光景,但凡有一點名氣的酒樓都是為了這份報紙吵翻了天。
更有甚者,甚至滿大街找賣報紙的小廝索要一份而不可得。
討論最激烈的還是王清流的那首詩。
“這是誰寫得的,口氣比我還大”
“就是連李聖杜聖都不放在眼裏”
“不過這詩寫的不錯,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頗有李聖之風采”
“是啊,隻這一句最差也得鳴縣”
“想我如此天才,竟寫不出這樣的詩作”
“你們難道對這《儒林日報》上其他內容不感興趣?”
“這楚國學子實在囂張,竟然擺擂挑戰各方才子,真是不把我等放在眼裏”
“是啊,前不久不是剛剛被人一詞擊潰嗎,他怎麽還有臉的,說不準小詞仙啥時候出來將他秋風掃落葉,讓他顏麵無存”
“是極是極”
……
王清流不知道的是,往日詩名不顯的王清流此時卻是得了個小詞仙的稱唿。
而九國才子聚集的龍門道場也是充滿了對於報紙上詩文的討論,順帶著也討論起了《儒林日報》上其他國家才子的詩文,一日之間《儒林日報》名聲大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