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馬誇威特」
重生抄襲做遊戲,哪有原創來得爽 作者:馬亙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耒耜!”
“壘石?”聽到這個名字,馮啟明有些發愣。
“不是壘石,是耒耜!”
陳鑫糾正道,隨即背誦了一段古文:
“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鍤,以為民先,股無胈,脛不生毛,雖臣虜之勞,不苦於此矣。”
聽到陳鑫提到了大禹,馮啟明思索了片刻,隨後恍然大悟道:
“你是說……就是那個……教科書裏大禹畫像中,大禹手中拿著的那個特大號蛋糕叉?”
“額……”
聽到馮啟明的形容,陳鑫顯然有些無語,但隨即肯定道:
“是的……那個就是耒耜!它是上古流傳下來的耕種工具,不過……”
“不過什麽?”馮啟明追問道。
隨後,對麵的陳鑫滿滿地說道:
“耒耜也有可能不符合您的要求,因為根據傳說,耒耜的發明者是神農氏,也就是炎帝。”
“根據《易經·係辭》記載:神農「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而根據《禮·含文嘉》記載,神農「始作耒耜,教民耕種」……”
“也就是說,即便耒耜這件上古工具,最多也就追溯到神農氏炎帝身上,沒法追溯到更久遠的燧人氏。”馮啟明歎氣地說道。
“是的……”
聽到這裏,馮啟明顯然有些無語。
“馮總,在理論上,比燧人氏更早的就隻有伏羲和女媧了。”
“伏羲……他倒是發明了琴和瑟兩件樂器……”
“額……”
聽到陳鑫說琴瑟的時候,馮啟明一陣無語……
燧人氏又不是長歌門的,不可能拿個古琴戰鬥啊!
於是乎,很快,這個話題,便陷入了僵局……
畢竟,所有具有華夏特色的兵器,差不多都誕生在黃帝、炎帝、蚩尤三位老祖宗手裏。
想要追溯更早,根本就是癡人說夢。
馮啟明不知道該怎麽辦,而對麵的陳鑫,也被這個巨大的難題所難倒。
片刻之後,陳鑫緩緩地說道:
“馮總,「馬誇威特」,您聽說過嗎?”
“「馬誇威特」?”
聽到這個名字,馮啟明迅速在腦海中思索著,很快便脫口而出道:
“你是說美洲阿茲特克人的美洲虎戰士手中的黑曜石鋸齒劍?”
馮啟明之所以能爆出這個名字,這要感謝巨硬的《帝國時代3》第二個資料片《群酋爭霸》。
而所謂的“「馬誇威特」”,是阿茲特克人一種特有的武器。
由於美洲印第安人沒有掌握冶煉金屬的能力。
因此,他們將鋒利的黑曜石,用膠水固定在半米至一米類似木質船槳的棒子上,製成所謂的“「馬誇威特」”。
“可是,這玩意是美洲土著的武器吧,跟燧人氏差著十萬九千裏呢!你別告訴我印第安人其實是殷商後裔……”馮啟明在電話中吐槽道。
“不,我的意思是——除了武器的樣式,武器使用的材質也可以凸顯華夏風格!”
馮啟明疑惑道:“材質?”
“是的!”陳鑫隨後說道,“您或許可以考慮用玉製作武器!”
“玉?”
聽到“玉”這個字,馮啟明整個人有點蒙。
在馮啟明看來,玉這種東西,更多的是裝飾品才對。
用玉做武器?
這玩意……應該很容易碎吧?
“馮總,接下來我要說的,都是我的一家之言,您聽聽就好!”
“嗯!”
隨後,陳鑫清了清嗓子,緩緩地說道:
“想必您一定知道,國際學術一直以來都將文字、冶金與城市當做文明的三要素!”
“但實際上,就以剛剛提到的印加帝國為例,印加帝國沒有發展出冶金術!但並沒有妨礙印加帝國發展出了獨立文明。”
“所以,我曾經思考過,有沒有一種可能!或者……一絲絲的可能!”
“其實印加帝國沒有冶金術的狀態,才是史前人類的常態,而非特例!”
聽到這裏,馮啟明思索片刻,隨後驚愕地說道:
“你的意思是……我們華夏的玉器,也許……可能……就曾像印加帝國「馬誇威特」上的黑曜石破片一樣?”
對麵的陳鑫非常興奮,隨後說道:
“沒錯!馮總!您真的是一點就通,我想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事實上,我們華夏古人對於玉器的喜愛,遠遠超過三皇五帝的時代,甚至很多新石器時代的墓葬,都有大量的玉器陪葬品。”
“例如,發現於1958年,距今約9000年左右的黑龍江小南山遺址,就曾發掘出包括塊、環、珠、斧、矛、匕、簪等60餘件玉器。”
“關於我們華夏人為什麽自古喜歡玉器,孔子曰:「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後世之人,大多也跟隨孔夫子,從文化道德的層麵上來解釋這個問題。”
“然而,單純從道德上的解釋,顯然不能詮釋9000年前的古人,為什麽也喜歡玉器?”
“不過,我一直有個大膽的想法!”
“玉的硬度在6.5到7.5之間,甚至高於黑曜石5.2至6.2。”
“而《越絕書》曾記載:神農以石為兵,黃帝以玉為兵,禹以銅鐵為兵!”
“那麽……有沒有一種可能!”
“在持續長達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的史前時代,華夏大地上的古代先民,其實一直在把玉器,當作一種實用工具!”
“例如,在國內很多北方的史前遺址,都曾經廣泛出土過骨梗石刃刀或骨梗玉刃刀。”
“大體形製與今天的尖刀匕首非常相似,而刀刃部分,都粘黏著鋒利的玉石薄片或類似玉石一樣的鋒利石片,就像印加帝國的「馬誇威特」!”
“或許,我們的古人也造出了玉刃的「馬誇威特」,但木質的劍柄根本留存不到現在。”
“後來我們的古人掌握了冶金術!可以冶煉金燦燦的青銅為兵器!”
“於是,曾經以使用為主的玉製刀鉞,就慢慢從實用工具,漸漸地演化為了儀式性象征權力的禮器。”
“例如,商代象征著王權的玉鉞!”
“壘石?”聽到這個名字,馮啟明有些發愣。
“不是壘石,是耒耜!”
陳鑫糾正道,隨即背誦了一段古文:
“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鍤,以為民先,股無胈,脛不生毛,雖臣虜之勞,不苦於此矣。”
聽到陳鑫提到了大禹,馮啟明思索了片刻,隨後恍然大悟道:
“你是說……就是那個……教科書裏大禹畫像中,大禹手中拿著的那個特大號蛋糕叉?”
“額……”
聽到馮啟明的形容,陳鑫顯然有些無語,但隨即肯定道:
“是的……那個就是耒耜!它是上古流傳下來的耕種工具,不過……”
“不過什麽?”馮啟明追問道。
隨後,對麵的陳鑫滿滿地說道:
“耒耜也有可能不符合您的要求,因為根據傳說,耒耜的發明者是神農氏,也就是炎帝。”
“根據《易經·係辭》記載:神農「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而根據《禮·含文嘉》記載,神農「始作耒耜,教民耕種」……”
“也就是說,即便耒耜這件上古工具,最多也就追溯到神農氏炎帝身上,沒法追溯到更久遠的燧人氏。”馮啟明歎氣地說道。
“是的……”
聽到這裏,馮啟明顯然有些無語。
“馮總,在理論上,比燧人氏更早的就隻有伏羲和女媧了。”
“伏羲……他倒是發明了琴和瑟兩件樂器……”
“額……”
聽到陳鑫說琴瑟的時候,馮啟明一陣無語……
燧人氏又不是長歌門的,不可能拿個古琴戰鬥啊!
於是乎,很快,這個話題,便陷入了僵局……
畢竟,所有具有華夏特色的兵器,差不多都誕生在黃帝、炎帝、蚩尤三位老祖宗手裏。
想要追溯更早,根本就是癡人說夢。
馮啟明不知道該怎麽辦,而對麵的陳鑫,也被這個巨大的難題所難倒。
片刻之後,陳鑫緩緩地說道:
“馮總,「馬誇威特」,您聽說過嗎?”
“「馬誇威特」?”
聽到這個名字,馮啟明迅速在腦海中思索著,很快便脫口而出道:
“你是說美洲阿茲特克人的美洲虎戰士手中的黑曜石鋸齒劍?”
馮啟明之所以能爆出這個名字,這要感謝巨硬的《帝國時代3》第二個資料片《群酋爭霸》。
而所謂的“「馬誇威特」”,是阿茲特克人一種特有的武器。
由於美洲印第安人沒有掌握冶煉金屬的能力。
因此,他們將鋒利的黑曜石,用膠水固定在半米至一米類似木質船槳的棒子上,製成所謂的“「馬誇威特」”。
“可是,這玩意是美洲土著的武器吧,跟燧人氏差著十萬九千裏呢!你別告訴我印第安人其實是殷商後裔……”馮啟明在電話中吐槽道。
“不,我的意思是——除了武器的樣式,武器使用的材質也可以凸顯華夏風格!”
馮啟明疑惑道:“材質?”
“是的!”陳鑫隨後說道,“您或許可以考慮用玉製作武器!”
“玉?”
聽到“玉”這個字,馮啟明整個人有點蒙。
在馮啟明看來,玉這種東西,更多的是裝飾品才對。
用玉做武器?
這玩意……應該很容易碎吧?
“馮總,接下來我要說的,都是我的一家之言,您聽聽就好!”
“嗯!”
隨後,陳鑫清了清嗓子,緩緩地說道:
“想必您一定知道,國際學術一直以來都將文字、冶金與城市當做文明的三要素!”
“但實際上,就以剛剛提到的印加帝國為例,印加帝國沒有發展出冶金術!但並沒有妨礙印加帝國發展出了獨立文明。”
“所以,我曾經思考過,有沒有一種可能!或者……一絲絲的可能!”
“其實印加帝國沒有冶金術的狀態,才是史前人類的常態,而非特例!”
聽到這裏,馮啟明思索片刻,隨後驚愕地說道:
“你的意思是……我們華夏的玉器,也許……可能……就曾像印加帝國「馬誇威特」上的黑曜石破片一樣?”
對麵的陳鑫非常興奮,隨後說道:
“沒錯!馮總!您真的是一點就通,我想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事實上,我們華夏古人對於玉器的喜愛,遠遠超過三皇五帝的時代,甚至很多新石器時代的墓葬,都有大量的玉器陪葬品。”
“例如,發現於1958年,距今約9000年左右的黑龍江小南山遺址,就曾發掘出包括塊、環、珠、斧、矛、匕、簪等60餘件玉器。”
“關於我們華夏人為什麽自古喜歡玉器,孔子曰:「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後世之人,大多也跟隨孔夫子,從文化道德的層麵上來解釋這個問題。”
“然而,單純從道德上的解釋,顯然不能詮釋9000年前的古人,為什麽也喜歡玉器?”
“不過,我一直有個大膽的想法!”
“玉的硬度在6.5到7.5之間,甚至高於黑曜石5.2至6.2。”
“而《越絕書》曾記載:神農以石為兵,黃帝以玉為兵,禹以銅鐵為兵!”
“那麽……有沒有一種可能!”
“在持續長達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的史前時代,華夏大地上的古代先民,其實一直在把玉器,當作一種實用工具!”
“例如,在國內很多北方的史前遺址,都曾經廣泛出土過骨梗石刃刀或骨梗玉刃刀。”
“大體形製與今天的尖刀匕首非常相似,而刀刃部分,都粘黏著鋒利的玉石薄片或類似玉石一樣的鋒利石片,就像印加帝國的「馬誇威特」!”
“或許,我們的古人也造出了玉刃的「馬誇威特」,但木質的劍柄根本留存不到現在。”
“後來我們的古人掌握了冶金術!可以冶煉金燦燦的青銅為兵器!”
“於是,曾經以使用為主的玉製刀鉞,就慢慢從實用工具,漸漸地演化為了儀式性象征權力的禮器。”
“例如,商代象征著王權的玉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