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式南搶在卜剌浪馬哈省拱手前跳下馬,他代表天家威儀不假,但該敲打的已經敲打,沒必要再惹人不快。
申式南也笑道:“宣慰使大人,卜剌浪馬哈省這個名字太長了,喊起來都費力。歸附大明這麽多年,怎麽就沒取個漢名?”
卜剌浪馬哈省心道:除了你,哪個狗雜碎敢喊我的名字!
他能聽懂大部分官話,卻說得不利索,磕磕絆絆,且土音大半。一時之間,搞不懂天家使者一來就糾結一個名字是什麽意思。
正張嘴不知如何是好,艾力蓋上前半步道:“我舅舅早就仰慕天家文化,隻是年紀大了,怕學得似是而非,有損漢家風采,索性從我們小輩開始,給我取了漢名叫艾力蓋。”
分明是他自己取的漢名,這會兒卻說成是舅舅給取的。
申式南不由多看了眼這個三十多歲的漢子,見他雖然不及李滿倉魁梧,卻也比多數當地緬人高出大半個頭,四肢健碩,與李滿倉極為神似。
就衝他這份才智,申式南覺得此人不容小覷,心道: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心中打定主意,必須拉攏此人。如果能拉攏他,收服三宣六慰將事半功倍。如果不能拉攏,必須離間他舅甥二人。
再次笑道:“你叫艾力蓋,是吧?那這樣,一會兒你把你和你舅舅家,還有你們其他同僚,家裏有在上學堂的娃娃都叫來,朝廷有賞賜。”
大明在三宣六慰有負責教諭的朝廷流官,有興辦學校,可真正進學堂的人不多。畢竟,十幾歲的孩子那就是勞動力,光吃飯不幹活,沒多少人家能供養得起。
艾力蓋瞟了一眼卜剌浪馬哈省,問:“真有賞賜?”
他奇怪的是,朝廷有賞賜,那也應該是先給宣慰使賞賜啊,怎麽能先賞娃娃呢?
朝廷對宣慰使有賞賜嗎?那肯定是有的,什麽朝服、冠帶、文綺和錢幣等,都在王炬那兒呢。可申式南故意先賞上學的娃娃,就是要讓緬甸司百姓看到上學堂的好處。
申式南不答,言嬰怒道:“艾力蓋,虧你還讀過聖賢書,申大人代天巡狩,君無戲言的道理不懂麽?再者,‘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你白讀了?大人當諸位同僚是朋友,豈會言而無信?”
艾力蓋惶恐道:“下官豈敢妄自揣測天家,更無意冒犯申大人,隻是下官粗通文墨,不能領會大人之意,萬望原宥。”
他見言嬰沒穿官服,卻緊跟在申式南身邊,雖不清楚他什麽身份,也不敢得罪。
申式南指了指阿瓦城中簡陋的屋舍,道:“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艾兄,阿瓦百姓衣食居不能自足,不過是比禽獸強了那麽一點點而已,你我任重而道遠啊。”
艾力蓋抬眼望去,眼中神色複雜,沒有說話。兩息之後,他反應過來,申大人對他的稱唿是“艾兄”。心中狂喜,可當著舅舅的麵,他不敢有什麽表現。
這時,方綻走近眾人,為雙方一一引見。他是新任宣慰司副使,在等申式南入城時,已經通過宣慰司正五品僉事,認識了卜剌浪馬哈省的部屬和其他朝廷流官。
雙方見麵寒暄禮畢,卜剌浪馬哈省在自己寢宮設宴,請申式南和王炬乘坐象轎進城,申式南婉拒。
沒錯,卜剌浪馬哈省曾經稱王,有自己寢宮。後來接受朝廷冊封為宣慰使,寢宮保留。
申式南自己不喜做派,但為了天家顏麵,他堅稱禮不可廢,說服王炬乘坐象轎,接受百姓圍觀和夾道歡迎。卜剌浪馬哈省的象轎在後。
同時,他又邀請卜剌浪馬哈省的幾位部屬和宣慰司所有佐官,陪他跟在象轎後步行入城。巡撫大人邀請,誰敢拒絕?
一路閑聊,快到寢宮時,一個女子從路旁衝到王炬的象轎前,雙膝跪地,雙手高舉狀紙喊冤。
這裏百姓不多,眼前有熱鬧可看,不多會兒便聚集了近百圍觀人群。
申式南見前麵有異狀,分開人群,來到頭轎前。王炬見申式南來到,心中大定。他高坐象轎,環視一圈,見卜剌浪馬哈省的兩位部屬交換了一個眼神,臉上露出幸災樂禍的表情。
緬人竟然學中州之民當眾攔路喊冤告狀,要說沒人指使,他一個字都不信。
百姓告狀,要麽到宣慰司,那有完善的官製,要麽找代天巡狩的巡撫。告狀之人誤把象轎上的王炬當成巡撫,說明背後事先謀劃之人失算了,因為真正的巡撫申式南走在象轎後麵。
自古當官之人,沒有不討厭攔路告狀的。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一個案子的背後,到底牽涉了多少人的利益,牽扯到多少派係的爭鬥,一不小心就可能給對手送上人頭。
如果是在中州內地,申式南或許會有所顧慮,比如他剛到紹興府新昌縣,就有鄉紳聯合狀告自己這個還沒上任的知縣。他後來了解了一下,那個事吧,縣衙和鄉紳都有錯,四六開。
當時,縣衙鼓勵百姓開荒,承諾三年內免賦,第四年和第五年屬民田,四十稅一,五年後收歸官府,四十稅一,每畝收田租五升。鄉紳一麵把自家部分田畝算成新開荒地,另一麵又把滿三年的新開荒地藏起來不上報。
(注:明朝大部分地區官田田租為五六升,但杭嘉湖蘇鬆一帶偏高,官田田租一般沒有低於五鬥的,有的甚至高達一石。)
縣衙發現每年都有新開荒地,可田賦一年比一年收的少,一查之下,發現了鄉紳的貓膩。宣布所有未上報的田畝,不論是否新開荒的,均按官田處置。
這下鄉紳和百姓都不高興了,因為新開荒地大部分是鄉紳所有,少部分是百姓自有,這一下子不論青紅皂白,全收為官田,相當於官府不守信用,巧取豪奪。
雖然自己沒正式上任知縣,可好歹以按察副使之名接了狀子,於是強行當了一天的知縣,用知縣大印判決如下:
鄉紳瞞報田畝,無論是否新開荒與否,一律按三十稅一照實有畝數補繳田賦以示懲戒,否則瞞報田畝收為官田。
百姓新開荒且沒有瞞報的,除照舊三年免賦,兩年四十稅一之外,另外再免一年,以示官府公平公正的補償;百姓有瞞報新開荒田畝且滿三年的,按四十稅一補繳田賦;官田田租照舊。
(注:明朝田賦有的朝是三十稅一,有的朝是四十稅一。小小知縣當然不可能隨意更改賦稅比率,可靈活引用是站得住腳的。)
縣衙這邊就簡單了,凡是不滿五年的官田,一律發還。
起初鄉紳還不樂意,不想補繳田賦,可申式南哪能如他們意:你犯了錯,不得付出點代價?哪有那麽容易的事!
有的鄉紳甚至想再次瞞報,反正測算田畝的衙役很好收買。
令他們想不到的是,申式南交還知縣大印之前,發了一則告示:凡舉報未足額補繳田賦的,所有應繳田賦全部歸舉報者,且田賦由官府先行墊付;凡舉報瞞報田畝數的,所有瞞報的田畝全部歸舉報者。
這下所有人傻眼了,還能這麽玩?
好消息是,知縣大人已經交還大印離任,去天姥山遊山玩水了。別說新知縣沒到任,就是到任了,有誰會得罪全縣鄉紳呢?沒人監督執行,那前任知縣大人的告示還不是一紙空文。
可沒過幾天,他們就樂不起來了。杭州傳來消息,新昌縣鄉紳聯合狀告前任知縣一案,將由浙江按察司跟進執行。
同時,家裏有人在浙江布政司和紹興府當差的,都帶話迴來,千萬別惹前任知縣,該補繳多少田賦抓緊補繳,別耍花樣,那是連公主府和開國勳貴之家都不願為敵,要討好的人。
新昌縣一眾鄉紳隻得捏著鼻子認了,沒人敢亂來,全縣人都盯著的田畝,他們也不敢掛到有功名之人的頭上免除田賦。反正補繳的田賦對他們來說,還不至於傷筋動骨。
不管怎麽說,申式南是妥妥地得罪了一批人。可新昌百姓卻念他的好,正是這個隻當了一天知縣的人,讓他們多了一年的免賦。少數瞞報田畝的人家,也感激他沒像對待鄉紳那樣有懲戒,而是開荒滿三年的才補繳田賦。
新昌縣雖窮,但那些鄉紳關係盤根錯節,紹興府、浙江布政司,甚至朝中都有人。那種情況下,申式南甚至可以不理會那個案子,可他照樣上任一天知縣,就為了有理由“管閑事”。
緬甸司這邊關係沒那麽複雜,加上山高皇帝遠,一切他說了算,更加不會對這個明顯有內情的案子置之不理。
既然有人要搞事,肯定刀子是對準他,而不是王炬。他沒有理由不站出來。王炬隻是宣化軍監軍,他才是代天巡狩的人。
出人意料的是,這個案子簡單得有些莫名其妙。
喊冤女子漢名叫尹桂香,已嫁人兩年,始終不曾生育,夫家和娘家都覺得丟臉。大明設宣慰司這些年,漢文化逐漸傳入,不少緬人有漢姓漢名,習俗也與漢人相近。
申式南也笑道:“宣慰使大人,卜剌浪馬哈省這個名字太長了,喊起來都費力。歸附大明這麽多年,怎麽就沒取個漢名?”
卜剌浪馬哈省心道:除了你,哪個狗雜碎敢喊我的名字!
他能聽懂大部分官話,卻說得不利索,磕磕絆絆,且土音大半。一時之間,搞不懂天家使者一來就糾結一個名字是什麽意思。
正張嘴不知如何是好,艾力蓋上前半步道:“我舅舅早就仰慕天家文化,隻是年紀大了,怕學得似是而非,有損漢家風采,索性從我們小輩開始,給我取了漢名叫艾力蓋。”
分明是他自己取的漢名,這會兒卻說成是舅舅給取的。
申式南不由多看了眼這個三十多歲的漢子,見他雖然不及李滿倉魁梧,卻也比多數當地緬人高出大半個頭,四肢健碩,與李滿倉極為神似。
就衝他這份才智,申式南覺得此人不容小覷,心道: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心中打定主意,必須拉攏此人。如果能拉攏他,收服三宣六慰將事半功倍。如果不能拉攏,必須離間他舅甥二人。
再次笑道:“你叫艾力蓋,是吧?那這樣,一會兒你把你和你舅舅家,還有你們其他同僚,家裏有在上學堂的娃娃都叫來,朝廷有賞賜。”
大明在三宣六慰有負責教諭的朝廷流官,有興辦學校,可真正進學堂的人不多。畢竟,十幾歲的孩子那就是勞動力,光吃飯不幹活,沒多少人家能供養得起。
艾力蓋瞟了一眼卜剌浪馬哈省,問:“真有賞賜?”
他奇怪的是,朝廷有賞賜,那也應該是先給宣慰使賞賜啊,怎麽能先賞娃娃呢?
朝廷對宣慰使有賞賜嗎?那肯定是有的,什麽朝服、冠帶、文綺和錢幣等,都在王炬那兒呢。可申式南故意先賞上學的娃娃,就是要讓緬甸司百姓看到上學堂的好處。
申式南不答,言嬰怒道:“艾力蓋,虧你還讀過聖賢書,申大人代天巡狩,君無戲言的道理不懂麽?再者,‘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你白讀了?大人當諸位同僚是朋友,豈會言而無信?”
艾力蓋惶恐道:“下官豈敢妄自揣測天家,更無意冒犯申大人,隻是下官粗通文墨,不能領會大人之意,萬望原宥。”
他見言嬰沒穿官服,卻緊跟在申式南身邊,雖不清楚他什麽身份,也不敢得罪。
申式南指了指阿瓦城中簡陋的屋舍,道:“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艾兄,阿瓦百姓衣食居不能自足,不過是比禽獸強了那麽一點點而已,你我任重而道遠啊。”
艾力蓋抬眼望去,眼中神色複雜,沒有說話。兩息之後,他反應過來,申大人對他的稱唿是“艾兄”。心中狂喜,可當著舅舅的麵,他不敢有什麽表現。
這時,方綻走近眾人,為雙方一一引見。他是新任宣慰司副使,在等申式南入城時,已經通過宣慰司正五品僉事,認識了卜剌浪馬哈省的部屬和其他朝廷流官。
雙方見麵寒暄禮畢,卜剌浪馬哈省在自己寢宮設宴,請申式南和王炬乘坐象轎進城,申式南婉拒。
沒錯,卜剌浪馬哈省曾經稱王,有自己寢宮。後來接受朝廷冊封為宣慰使,寢宮保留。
申式南自己不喜做派,但為了天家顏麵,他堅稱禮不可廢,說服王炬乘坐象轎,接受百姓圍觀和夾道歡迎。卜剌浪馬哈省的象轎在後。
同時,他又邀請卜剌浪馬哈省的幾位部屬和宣慰司所有佐官,陪他跟在象轎後步行入城。巡撫大人邀請,誰敢拒絕?
一路閑聊,快到寢宮時,一個女子從路旁衝到王炬的象轎前,雙膝跪地,雙手高舉狀紙喊冤。
這裏百姓不多,眼前有熱鬧可看,不多會兒便聚集了近百圍觀人群。
申式南見前麵有異狀,分開人群,來到頭轎前。王炬見申式南來到,心中大定。他高坐象轎,環視一圈,見卜剌浪馬哈省的兩位部屬交換了一個眼神,臉上露出幸災樂禍的表情。
緬人竟然學中州之民當眾攔路喊冤告狀,要說沒人指使,他一個字都不信。
百姓告狀,要麽到宣慰司,那有完善的官製,要麽找代天巡狩的巡撫。告狀之人誤把象轎上的王炬當成巡撫,說明背後事先謀劃之人失算了,因為真正的巡撫申式南走在象轎後麵。
自古當官之人,沒有不討厭攔路告狀的。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一個案子的背後,到底牽涉了多少人的利益,牽扯到多少派係的爭鬥,一不小心就可能給對手送上人頭。
如果是在中州內地,申式南或許會有所顧慮,比如他剛到紹興府新昌縣,就有鄉紳聯合狀告自己這個還沒上任的知縣。他後來了解了一下,那個事吧,縣衙和鄉紳都有錯,四六開。
當時,縣衙鼓勵百姓開荒,承諾三年內免賦,第四年和第五年屬民田,四十稅一,五年後收歸官府,四十稅一,每畝收田租五升。鄉紳一麵把自家部分田畝算成新開荒地,另一麵又把滿三年的新開荒地藏起來不上報。
(注:明朝大部分地區官田田租為五六升,但杭嘉湖蘇鬆一帶偏高,官田田租一般沒有低於五鬥的,有的甚至高達一石。)
縣衙發現每年都有新開荒地,可田賦一年比一年收的少,一查之下,發現了鄉紳的貓膩。宣布所有未上報的田畝,不論是否新開荒的,均按官田處置。
這下鄉紳和百姓都不高興了,因為新開荒地大部分是鄉紳所有,少部分是百姓自有,這一下子不論青紅皂白,全收為官田,相當於官府不守信用,巧取豪奪。
雖然自己沒正式上任知縣,可好歹以按察副使之名接了狀子,於是強行當了一天的知縣,用知縣大印判決如下:
鄉紳瞞報田畝,無論是否新開荒與否,一律按三十稅一照實有畝數補繳田賦以示懲戒,否則瞞報田畝收為官田。
百姓新開荒且沒有瞞報的,除照舊三年免賦,兩年四十稅一之外,另外再免一年,以示官府公平公正的補償;百姓有瞞報新開荒田畝且滿三年的,按四十稅一補繳田賦;官田田租照舊。
(注:明朝田賦有的朝是三十稅一,有的朝是四十稅一。小小知縣當然不可能隨意更改賦稅比率,可靈活引用是站得住腳的。)
縣衙這邊就簡單了,凡是不滿五年的官田,一律發還。
起初鄉紳還不樂意,不想補繳田賦,可申式南哪能如他們意:你犯了錯,不得付出點代價?哪有那麽容易的事!
有的鄉紳甚至想再次瞞報,反正測算田畝的衙役很好收買。
令他們想不到的是,申式南交還知縣大印之前,發了一則告示:凡舉報未足額補繳田賦的,所有應繳田賦全部歸舉報者,且田賦由官府先行墊付;凡舉報瞞報田畝數的,所有瞞報的田畝全部歸舉報者。
這下所有人傻眼了,還能這麽玩?
好消息是,知縣大人已經交還大印離任,去天姥山遊山玩水了。別說新知縣沒到任,就是到任了,有誰會得罪全縣鄉紳呢?沒人監督執行,那前任知縣大人的告示還不是一紙空文。
可沒過幾天,他們就樂不起來了。杭州傳來消息,新昌縣鄉紳聯合狀告前任知縣一案,將由浙江按察司跟進執行。
同時,家裏有人在浙江布政司和紹興府當差的,都帶話迴來,千萬別惹前任知縣,該補繳多少田賦抓緊補繳,別耍花樣,那是連公主府和開國勳貴之家都不願為敵,要討好的人。
新昌縣一眾鄉紳隻得捏著鼻子認了,沒人敢亂來,全縣人都盯著的田畝,他們也不敢掛到有功名之人的頭上免除田賦。反正補繳的田賦對他們來說,還不至於傷筋動骨。
不管怎麽說,申式南是妥妥地得罪了一批人。可新昌百姓卻念他的好,正是這個隻當了一天知縣的人,讓他們多了一年的免賦。少數瞞報田畝的人家,也感激他沒像對待鄉紳那樣有懲戒,而是開荒滿三年的才補繳田賦。
新昌縣雖窮,但那些鄉紳關係盤根錯節,紹興府、浙江布政司,甚至朝中都有人。那種情況下,申式南甚至可以不理會那個案子,可他照樣上任一天知縣,就為了有理由“管閑事”。
緬甸司這邊關係沒那麽複雜,加上山高皇帝遠,一切他說了算,更加不會對這個明顯有內情的案子置之不理。
既然有人要搞事,肯定刀子是對準他,而不是王炬。他沒有理由不站出來。王炬隻是宣化軍監軍,他才是代天巡狩的人。
出人意料的是,這個案子簡單得有些莫名其妙。
喊冤女子漢名叫尹桂香,已嫁人兩年,始終不曾生育,夫家和娘家都覺得丟臉。大明設宣慰司這些年,漢文化逐漸傳入,不少緬人有漢姓漢名,習俗也與漢人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