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多少?統計出來沒有?”
“山西4個,四川5個.廣東34個,遼寧40個。”
中影的工作人員一張張的統計,看到遼寧這兒,實在忍不住了,倒吸一口涼氣。
“特娘的,35個,他們遼寧放的完麽?”
這會兒放映周期長,一部電影,先在大城市裏放,放完又在小城市放,這麽一放差不多一年過去了,完事兒農村還要來來迴迴放,好片子一上映,至少五六年都不下線。
遼寧能有幾個市?
一個市算下來,平均得有3—4個拷貝,太特麽奢侈了。
“咋就放不完。”
一名中影的人滿臉不屑,“人東北的工人,一下班沒事兒就去聽聽相聲、看看電影,小日子甭提有多美了,你當都跟你們那窮地方似得。”
“別吵吵了。”
統計的人拿著一張紙,快速計算,然後公布結果:
“《少林寺》,35mm拷貝,299個。”
結果一出,全都瞠目。
“草,再加一部就破300了!”
“這片子要火。”
“要不誰再加一個拷貝,給湊個整?”
遼寧的代表夾著皮包,非常豪爽,“我們再加一個。”
周圍同行頓時羨慕不已。
沒辦法,人家發行收入高,說起話來腰杆自然夠硬。
沙灘北街2號。
一間辦公室裏,一群中作協的同誌,正緊鑼密鼓的進行著一項評獎活動。
這個獎,並不是往年由《人民文學》主辦的全國優秀評選。
而是遵循茅盾同誌遺願,為中國長篇發展建立的長篇獎項:
“茅盾文學獎。”
“茅盾文學獎”怎麽評?怎麽辦?
這是擺在中作協麵前的大問題。
此前,中作協已經有過全國優秀的評獎經驗。
那會兒采取的方式是專家和群眾相結合。
也就是群眾投票,專家也來推薦。
既歡迎各條戰線上的讀者積極參加推薦優秀作品,也懇切希望各地的文藝刊物、出版社、報紙文藝副刊協助介紹。
後來又辦中篇評選,這時候就更成熟了,專門成立一個讀書會,聘請了大概18個文藝工作者,讓這18個人進行了一個月時間的與外界隔絕的全封閉閱讀,最後由他們討論出評選的最終結果。
基於這樣嚴謹的評選製度,幾次評獎,可以說都辦的很成功。
這迴茅獎怎麽辦呢?
當然要吸收前麵幾次的經驗。
於是中作協組織出一個“創研室”,來對作品進行評選,由《文藝報》的編輯謝永旺來負責評獎的日常事務。
謝永旺這會兒已經麵無血色了。
茅獎的評選,弄的是轟轟烈烈。
這是新中國首次長篇評選。
評選的是過去幾十年間創建的那些長篇。
幾十年,這得有多少?
經各省市的作協分會、出版社以及大型文學期刊編輯部討論,來自全國的58個單位,最後給他們創研室推薦了一共143部符合評獎要求的長篇。
注意,143部長篇!
143部!
長篇!
要麽說文學是個體力活。
寫作品就夠難的了,看作品一樣的難。
他們這個“創研室”一共19位評論工作者。
就這19個人,要看完143部長篇,還要從其中挑選出18部作品供評委會參考。
最後評委會再從這18部提名作品裏,確定6部最終獲選篇目。
“.”
就夠費勁了,討論作品更困難,謝永旺最近最頭疼的就是江弦的作品。
“江弦這麽年輕,怎麽長篇的創作數目比那麽多老作家都多?”
“是啊,從他發行第一篇作品開始,這才幾年啊,怎麽寫了這麽多長篇。”
創研室的人嘰嘰喳喳討論著。
在143部獲得推薦的長篇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江弦的作品了。
別人能獲得推薦就不錯了,他一下子被推薦了好幾篇。
茅獎對長篇的字數規定是13萬字以上的。
所以江弦的《芙蓉鎮》《米》《草房子》《銅錢街》《許三觀賣血記》.這幾篇字數滿足要求的,都獲得了文藝工作者們的推薦。
這裏就要說一下了。
《琉璃月照銅錢街》這篇,本身字數是不夠的。
但是因為作家出版社幫江弦出版的時候,讓他重新寫了一個增補版。
這字數一下子就夠了。
滿足了茅獎的評獎要求。
“江弦這幾篇獲推薦的都是好作品,我覺得都能滿足評獎條件,有資格拿獎。”創研室名為薛凝雪的評論家說。
這段時間,他們創研室就江弦的問題商討很久了。
到底應該從江弦的幾篇獲推薦作品裏選擇一篇。
還是讓他的幾篇作品都獲獎。
這也是這名作家特殊所在,別的作家基本上沒有這個問題。
“都有資格拿獎,也不能讓他一個人全拿了啊。”
另一名同誌開口道:“我們最後隻有六部作品能獲獎,每一個席位都非常寶貴,都是對作家的激勵,讓江弦一個人拿幾個獎,那不是席位的浪費麽?”
“可是要怎麽選擇一篇出來?”
有人皺眉,“江弦這幾篇,我看很難分得出個高低。”
最後討論半天,謝永旺想出了個辦法。
“光未然同誌也講了,我們評選作品,要‘反映時代’、‘創造典型’、‘引人深思’、‘感人肺腑’。”
“那麽這樣,我看今年,我們的工作重心還是放到‘現實主義文學’上麵。”
“.”
創研室一下子安靜了。
幾個人眼前一亮,要麽謝永旺是主任呢?
工作能力在這擺著!
他們這個“創研室”評選作品,理所當然應該以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作為指導思想。
所以他們更傾向於現實主義文學。
這既合理也合規。
而且也幫他們解決了個大問題。
隻要在江弦的獲選作品裏,加上“現實主義文學”這個篩選條件,那麽就隻有《芙蓉鎮》《許三觀賣血記》這麽兩部作品符合條件了。
情形一下子明朗許多。
隻是無形中,苦了一部分其他題材的優秀長篇。
因為江弦的問題,讓他們這些池魚也被殃及。
高密縣。
十月的山東晝夜溫差也挺大,一會兒熱的要穿棉襖,一會涼的又能穿襯衫。
張世家早上九點才去單位,到了發現自己居然還是第一個來的。
這是他們文化館的常態,張世家也習以為然。
點一支煙,看了會兒雜誌,又拆起了門口收發室送來的信。
他們文化館,也常常會收到一些群眾的來信。
有些群眾甚至會在信裏表示他們對眼前的苦難非常絕望,或是對人生、對未來比較迷茫,希望文化館的人給他們一些建議。
張世家這些九點都不用上班的人,就會寫一些要腳踏實地、努力工作、好日子就在眼前之類的話,激勵他們繼續在生活中奔波。
最近張世家收到比較多的,是群眾們對《紅高粱》這篇的交流。
有很多讀者,都被裏餘占鼇那些人身上蓬勃生命力和自發的愛國熱情震撼和感動到了。
都說,以前沒看過這樣的,太有意思了。
還有個讀者講了個故事,說自己將這篇,講給了他不識字的爺爺聽,問他爺爺高密縣有沒有餘占鼇這麽個人。
他那已經八十多歲的爺爺,居然說以前的高密真的有餘占鼇這麽一個人,裏麵寫的事情也真實的發生過,他爺爺當年還跟著這個人去燒過地主家的房子,分過地主家的糧食財產,在大街上擺了桌子吃。
張世家看的心中震撼。
江弦這位作家並不是他們高密的人,卻能把他們高密這片土地上,連他都不知道的這些事情寫成,還寫的那樣精彩,那樣壯烈。
當然了,也有罵《紅高粱》這的,覺得瞎扯。
“這作者一看就沒種過地。”
“高粱還能又高又漂亮。”
“呸,敗家玩意才種那樣的。”
“矮種的高粱才高產。”
這倒也是實話。
裏所寫的那樣又高又茂密的漂亮高粱地,現實裏太少能見到了。
因為矮種的高粱更高產,農民更愛種。
在另一時空,張藝謀就吃了這個虧。
他準備拍《紅高粱》的時候,為了拍出描述的那種高高的、隨風搖擺的高粱場麵,親自來到高密,租地,找村民種高粱,總共要種100畝。
他和村民約定好,高粱最後歸村民,他隻要拍戲用。
等種出來,到了高粱地,張藝謀傻眼了。
100畝高粱,有一半多都是矮種!
原來村民為了產量,都沒買他要的那種高粱種子,都種的高產的矮種。
遠遠看過去,高粱地那叫一個雜亂無章,跟美這個字完全不沾邊,更別說像裏的場景了,完全拍不出他要的唯美場麵。
後麵張藝謀又想給矮種高粱施肥,把化肥發給村民,讓他們施到地裏,結果村民們領了化肥就悄悄拉迴家裏去了。
那年頭,咱們國內化肥這玩意稀缺。
“.”
張世家看了一會兒信,忽然看到其中有一封,地址是京城沙灘北街2號《人民文學》編輯部。
反應幾秒,他精神一振。
“《人民文學》迴信了!”
馬上拆開信,裏麵有一封信,還有一冊1982年第10期的《人民文學》。
張世家先是看信:
“高密縣文化館的同誌:
見字如晤,十分榮幸收到你們的來信,《人民文學》編輯部已代你們轉交江弦同誌”
大意就是你們的信,我們已經給江弦了,經他確認,知道你們高密縣就是《紅高粱》這篇的故事發生地點,我們也很驚訝。
至於你們要的創作談,我們也和江弦約了,他已經寫了出來,並且刊發在了第10期的《人民文學》上,已經隨信贈於你們一冊。
張世家先是激動,因為從江弦嘴裏確認了高密縣就是《紅高粱》的故事背景地點。
聽《人民文學》的編輯說,江弦還發表了一篇創作談在第十期《人民文學》上,張世家趕忙翻開隨信所贈的那冊《人民文學》。
翻開目錄,很快找到創作談所在那頁。
江弦說《紅高粱》出版以後,很多人包括他自己,都說這是尋根文學,但其實現在迴想,寫作的時候並沒有過多的尋根意圖,隻是在寫作的過程中無形的契合了尋根的文學主張。
對於自己對高密縣的了解,江弦把他歸功於自己下鄉插隊的時候,因為無聊,經常和其他知青湊在一塊兒聽故事。
大家知道的故事都不多,所以一個故事能翻來覆去的聽好幾遍。
至於高密縣的幾件事情,是他從一個知青那兒聽來的,故事的來源,是因為那個知青有高密縣的縣誌。
張世家有點失望,他還真以為江弦或許在某個時候來過高密,這才把高密寫的這樣漂亮。
不過他的這一點失望隻是短暫的,看完後麵的內容,張世家激動不已,揚起書稿就往館長那兒跑。
“您看看這個。”
他把第10期的《人民文學》放到館長麵前。
“什麽東西,大驚小怪。”
館長喝了口水,看完張世家讓他看的文章以後,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
“咱們高密縣還有這樣的人物?”
江弦在文章裏,說餘占鼇這個人物借鑒了高密縣的一個姓曹的人的生平經曆。
說是原型其實算不上,因為這個人不跟餘占鼇一樣是土匪,人家有文化,甚至還上過大學。
不過幾樁大事都是這個曹xx幹過的事情,其中就包括《紅高粱》寫的那場伏擊戰。
館長和張世家趕緊查閱縣誌,果然查到,在民國時期,為便於膠縣、平度兩縣的日本駐軍聯係、協防,日軍征用高密、平度、膠縣等地的民夫40多萬人修築膠平公路。
其間,修路毀壞沿途莊稼無數,公路兩側村莊中的騾馬、大車也被鬼子洗掠一空。
公路修好後,日軍每日乘車往返巡邏,路邊的樹木、牛羊甚至行人都成了他們比試槍法的靶子,常有無辜村民死在他們槍下。
日軍惡行激起了當地百姓的仇恨。
曹xx決定在膠平公路打一個伏擊戰,教訓這幫窮兇極惡的鬼子兵。
“1938年4月16日上午,8輛日軍汽車進入曹xx的埋伏圈,指揮員一聲令下,遊擊隊員們居高臨下,槍彈齊發。
日軍慌忙躲到車底頑抗,由於遊擊隊剛剛組建,戰士們還缺乏作戰經驗,先後有數人中彈犧牲。
情急之下,一名有經驗的老隊員率領十多人,每人抱一捆點燃的高粱秸,奮不顧身地將汽車點燃,濃煙和大火把鬼子從車底趕出。
經過一番激烈戰鬥,除一名鬼子兵躲進路邊的高粱秸漏網外,其餘全被擊斃。
”
查到這些事情以後,館長和張世家都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甚至有點自豪。
館長又覺得遺憾,“可惜這個曹xx是那邊的人,不值得宣傳,更不值得樹碑立傳。”
張世家卻覺得可以換個角度。
“又不是光他自己參加了這次戰鬥,還有我們的老百姓呢,他們也流了血。”
館長一想,頓覺張世家是個天才。
是啊。
我們高密的先輩們都為這片土地流了血!
有些人還丟了命。
怎麽就不值得為他們樹碑立傳?
想通這一點,館長馬上決定繼續在高密擴大《紅高粱》這篇的影響力。
張世家迴去以後也寫東西。
他給管謨業寫信。
他要告訴他。
江弦《紅高粱》在家鄉越來越火了。
“山西4個,四川5個.廣東34個,遼寧40個。”
中影的工作人員一張張的統計,看到遼寧這兒,實在忍不住了,倒吸一口涼氣。
“特娘的,35個,他們遼寧放的完麽?”
這會兒放映周期長,一部電影,先在大城市裏放,放完又在小城市放,這麽一放差不多一年過去了,完事兒農村還要來來迴迴放,好片子一上映,至少五六年都不下線。
遼寧能有幾個市?
一個市算下來,平均得有3—4個拷貝,太特麽奢侈了。
“咋就放不完。”
一名中影的人滿臉不屑,“人東北的工人,一下班沒事兒就去聽聽相聲、看看電影,小日子甭提有多美了,你當都跟你們那窮地方似得。”
“別吵吵了。”
統計的人拿著一張紙,快速計算,然後公布結果:
“《少林寺》,35mm拷貝,299個。”
結果一出,全都瞠目。
“草,再加一部就破300了!”
“這片子要火。”
“要不誰再加一個拷貝,給湊個整?”
遼寧的代表夾著皮包,非常豪爽,“我們再加一個。”
周圍同行頓時羨慕不已。
沒辦法,人家發行收入高,說起話來腰杆自然夠硬。
沙灘北街2號。
一間辦公室裏,一群中作協的同誌,正緊鑼密鼓的進行著一項評獎活動。
這個獎,並不是往年由《人民文學》主辦的全國優秀評選。
而是遵循茅盾同誌遺願,為中國長篇發展建立的長篇獎項:
“茅盾文學獎。”
“茅盾文學獎”怎麽評?怎麽辦?
這是擺在中作協麵前的大問題。
此前,中作協已經有過全國優秀的評獎經驗。
那會兒采取的方式是專家和群眾相結合。
也就是群眾投票,專家也來推薦。
既歡迎各條戰線上的讀者積極參加推薦優秀作品,也懇切希望各地的文藝刊物、出版社、報紙文藝副刊協助介紹。
後來又辦中篇評選,這時候就更成熟了,專門成立一個讀書會,聘請了大概18個文藝工作者,讓這18個人進行了一個月時間的與外界隔絕的全封閉閱讀,最後由他們討論出評選的最終結果。
基於這樣嚴謹的評選製度,幾次評獎,可以說都辦的很成功。
這迴茅獎怎麽辦呢?
當然要吸收前麵幾次的經驗。
於是中作協組織出一個“創研室”,來對作品進行評選,由《文藝報》的編輯謝永旺來負責評獎的日常事務。
謝永旺這會兒已經麵無血色了。
茅獎的評選,弄的是轟轟烈烈。
這是新中國首次長篇評選。
評選的是過去幾十年間創建的那些長篇。
幾十年,這得有多少?
經各省市的作協分會、出版社以及大型文學期刊編輯部討論,來自全國的58個單位,最後給他們創研室推薦了一共143部符合評獎要求的長篇。
注意,143部長篇!
143部!
長篇!
要麽說文學是個體力活。
寫作品就夠難的了,看作品一樣的難。
他們這個“創研室”一共19位評論工作者。
就這19個人,要看完143部長篇,還要從其中挑選出18部作品供評委會參考。
最後評委會再從這18部提名作品裏,確定6部最終獲選篇目。
“.”
就夠費勁了,討論作品更困難,謝永旺最近最頭疼的就是江弦的作品。
“江弦這麽年輕,怎麽長篇的創作數目比那麽多老作家都多?”
“是啊,從他發行第一篇作品開始,這才幾年啊,怎麽寫了這麽多長篇。”
創研室的人嘰嘰喳喳討論著。
在143部獲得推薦的長篇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江弦的作品了。
別人能獲得推薦就不錯了,他一下子被推薦了好幾篇。
茅獎對長篇的字數規定是13萬字以上的。
所以江弦的《芙蓉鎮》《米》《草房子》《銅錢街》《許三觀賣血記》.這幾篇字數滿足要求的,都獲得了文藝工作者們的推薦。
這裏就要說一下了。
《琉璃月照銅錢街》這篇,本身字數是不夠的。
但是因為作家出版社幫江弦出版的時候,讓他重新寫了一個增補版。
這字數一下子就夠了。
滿足了茅獎的評獎要求。
“江弦這幾篇獲推薦的都是好作品,我覺得都能滿足評獎條件,有資格拿獎。”創研室名為薛凝雪的評論家說。
這段時間,他們創研室就江弦的問題商討很久了。
到底應該從江弦的幾篇獲推薦作品裏選擇一篇。
還是讓他的幾篇作品都獲獎。
這也是這名作家特殊所在,別的作家基本上沒有這個問題。
“都有資格拿獎,也不能讓他一個人全拿了啊。”
另一名同誌開口道:“我們最後隻有六部作品能獲獎,每一個席位都非常寶貴,都是對作家的激勵,讓江弦一個人拿幾個獎,那不是席位的浪費麽?”
“可是要怎麽選擇一篇出來?”
有人皺眉,“江弦這幾篇,我看很難分得出個高低。”
最後討論半天,謝永旺想出了個辦法。
“光未然同誌也講了,我們評選作品,要‘反映時代’、‘創造典型’、‘引人深思’、‘感人肺腑’。”
“那麽這樣,我看今年,我們的工作重心還是放到‘現實主義文學’上麵。”
“.”
創研室一下子安靜了。
幾個人眼前一亮,要麽謝永旺是主任呢?
工作能力在這擺著!
他們這個“創研室”評選作品,理所當然應該以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作為指導思想。
所以他們更傾向於現實主義文學。
這既合理也合規。
而且也幫他們解決了個大問題。
隻要在江弦的獲選作品裏,加上“現實主義文學”這個篩選條件,那麽就隻有《芙蓉鎮》《許三觀賣血記》這麽兩部作品符合條件了。
情形一下子明朗許多。
隻是無形中,苦了一部分其他題材的優秀長篇。
因為江弦的問題,讓他們這些池魚也被殃及。
高密縣。
十月的山東晝夜溫差也挺大,一會兒熱的要穿棉襖,一會涼的又能穿襯衫。
張世家早上九點才去單位,到了發現自己居然還是第一個來的。
這是他們文化館的常態,張世家也習以為然。
點一支煙,看了會兒雜誌,又拆起了門口收發室送來的信。
他們文化館,也常常會收到一些群眾的來信。
有些群眾甚至會在信裏表示他們對眼前的苦難非常絕望,或是對人生、對未來比較迷茫,希望文化館的人給他們一些建議。
張世家這些九點都不用上班的人,就會寫一些要腳踏實地、努力工作、好日子就在眼前之類的話,激勵他們繼續在生活中奔波。
最近張世家收到比較多的,是群眾們對《紅高粱》這篇的交流。
有很多讀者,都被裏餘占鼇那些人身上蓬勃生命力和自發的愛國熱情震撼和感動到了。
都說,以前沒看過這樣的,太有意思了。
還有個讀者講了個故事,說自己將這篇,講給了他不識字的爺爺聽,問他爺爺高密縣有沒有餘占鼇這麽個人。
他那已經八十多歲的爺爺,居然說以前的高密真的有餘占鼇這麽一個人,裏麵寫的事情也真實的發生過,他爺爺當年還跟著這個人去燒過地主家的房子,分過地主家的糧食財產,在大街上擺了桌子吃。
張世家看的心中震撼。
江弦這位作家並不是他們高密的人,卻能把他們高密這片土地上,連他都不知道的這些事情寫成,還寫的那樣精彩,那樣壯烈。
當然了,也有罵《紅高粱》這的,覺得瞎扯。
“這作者一看就沒種過地。”
“高粱還能又高又漂亮。”
“呸,敗家玩意才種那樣的。”
“矮種的高粱才高產。”
這倒也是實話。
裏所寫的那樣又高又茂密的漂亮高粱地,現實裏太少能見到了。
因為矮種的高粱更高產,農民更愛種。
在另一時空,張藝謀就吃了這個虧。
他準備拍《紅高粱》的時候,為了拍出描述的那種高高的、隨風搖擺的高粱場麵,親自來到高密,租地,找村民種高粱,總共要種100畝。
他和村民約定好,高粱最後歸村民,他隻要拍戲用。
等種出來,到了高粱地,張藝謀傻眼了。
100畝高粱,有一半多都是矮種!
原來村民為了產量,都沒買他要的那種高粱種子,都種的高產的矮種。
遠遠看過去,高粱地那叫一個雜亂無章,跟美這個字完全不沾邊,更別說像裏的場景了,完全拍不出他要的唯美場麵。
後麵張藝謀又想給矮種高粱施肥,把化肥發給村民,讓他們施到地裏,結果村民們領了化肥就悄悄拉迴家裏去了。
那年頭,咱們國內化肥這玩意稀缺。
“.”
張世家看了一會兒信,忽然看到其中有一封,地址是京城沙灘北街2號《人民文學》編輯部。
反應幾秒,他精神一振。
“《人民文學》迴信了!”
馬上拆開信,裏麵有一封信,還有一冊1982年第10期的《人民文學》。
張世家先是看信:
“高密縣文化館的同誌:
見字如晤,十分榮幸收到你們的來信,《人民文學》編輯部已代你們轉交江弦同誌”
大意就是你們的信,我們已經給江弦了,經他確認,知道你們高密縣就是《紅高粱》這篇的故事發生地點,我們也很驚訝。
至於你們要的創作談,我們也和江弦約了,他已經寫了出來,並且刊發在了第10期的《人民文學》上,已經隨信贈於你們一冊。
張世家先是激動,因為從江弦嘴裏確認了高密縣就是《紅高粱》的故事背景地點。
聽《人民文學》的編輯說,江弦還發表了一篇創作談在第十期《人民文學》上,張世家趕忙翻開隨信所贈的那冊《人民文學》。
翻開目錄,很快找到創作談所在那頁。
江弦說《紅高粱》出版以後,很多人包括他自己,都說這是尋根文學,但其實現在迴想,寫作的時候並沒有過多的尋根意圖,隻是在寫作的過程中無形的契合了尋根的文學主張。
對於自己對高密縣的了解,江弦把他歸功於自己下鄉插隊的時候,因為無聊,經常和其他知青湊在一塊兒聽故事。
大家知道的故事都不多,所以一個故事能翻來覆去的聽好幾遍。
至於高密縣的幾件事情,是他從一個知青那兒聽來的,故事的來源,是因為那個知青有高密縣的縣誌。
張世家有點失望,他還真以為江弦或許在某個時候來過高密,這才把高密寫的這樣漂亮。
不過他的這一點失望隻是短暫的,看完後麵的內容,張世家激動不已,揚起書稿就往館長那兒跑。
“您看看這個。”
他把第10期的《人民文學》放到館長麵前。
“什麽東西,大驚小怪。”
館長喝了口水,看完張世家讓他看的文章以後,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
“咱們高密縣還有這樣的人物?”
江弦在文章裏,說餘占鼇這個人物借鑒了高密縣的一個姓曹的人的生平經曆。
說是原型其實算不上,因為這個人不跟餘占鼇一樣是土匪,人家有文化,甚至還上過大學。
不過幾樁大事都是這個曹xx幹過的事情,其中就包括《紅高粱》寫的那場伏擊戰。
館長和張世家趕緊查閱縣誌,果然查到,在民國時期,為便於膠縣、平度兩縣的日本駐軍聯係、協防,日軍征用高密、平度、膠縣等地的民夫40多萬人修築膠平公路。
其間,修路毀壞沿途莊稼無數,公路兩側村莊中的騾馬、大車也被鬼子洗掠一空。
公路修好後,日軍每日乘車往返巡邏,路邊的樹木、牛羊甚至行人都成了他們比試槍法的靶子,常有無辜村民死在他們槍下。
日軍惡行激起了當地百姓的仇恨。
曹xx決定在膠平公路打一個伏擊戰,教訓這幫窮兇極惡的鬼子兵。
“1938年4月16日上午,8輛日軍汽車進入曹xx的埋伏圈,指揮員一聲令下,遊擊隊員們居高臨下,槍彈齊發。
日軍慌忙躲到車底頑抗,由於遊擊隊剛剛組建,戰士們還缺乏作戰經驗,先後有數人中彈犧牲。
情急之下,一名有經驗的老隊員率領十多人,每人抱一捆點燃的高粱秸,奮不顧身地將汽車點燃,濃煙和大火把鬼子從車底趕出。
經過一番激烈戰鬥,除一名鬼子兵躲進路邊的高粱秸漏網外,其餘全被擊斃。
”
查到這些事情以後,館長和張世家都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甚至有點自豪。
館長又覺得遺憾,“可惜這個曹xx是那邊的人,不值得宣傳,更不值得樹碑立傳。”
張世家卻覺得可以換個角度。
“又不是光他自己參加了這次戰鬥,還有我們的老百姓呢,他們也流了血。”
館長一想,頓覺張世家是個天才。
是啊。
我們高密的先輩們都為這片土地流了血!
有些人還丟了命。
怎麽就不值得為他們樹碑立傳?
想通這一點,館長馬上決定繼續在高密擴大《紅高粱》這篇的影響力。
張世家迴去以後也寫東西。
他給管謨業寫信。
他要告訴他。
江弦《紅高粱》在家鄉越來越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