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半小時》是一篇之前李清泉沒有采用的稿子,作者史鐵生。
思想觀念畢竟是逐漸放開來的,李清泉是卓爾不群的編輯家,但也不可能沒有他的局限性。
給江弦聽了就很興奮,這不是把好稿子往他手裏麵送?
《午餐半小時》是史鐵生的一篇佚作,也是成名作,當時在一家小雜誌上刊發,後來被《選刊》轉載,引起影響爭議極大。
據說之後京城作協隻要一開會,不管是什麽議題,最終的話題都會轉到《午餐半小時》的爭論上麵,史鐵生也因此被吸收為京城作協會員。
這個現象持續到1983年一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問世。
江弦聽章德寧講過之後,便告訴她,再和史鐵生約下這篇稿子,迴頭幫他在《京城文藝》上發表。
江弦對王濛還是有很大信心的,王濛後來在《人民文學》任職主編,編輯工作相當出色,他在《人民文學》任職期間,推出了一係列好作品,帶領這本“皇家刊物”走上巔峰。
迴到景山東胡同的院子,饒月梅湊上來跟江弦埋怨。
“你都不知道,就這一會兒,咱家裏就來了四五撥人,全是找她的,搞得咱家院子跟招待所似得,她得住多久啊?”
“住段兒時間就迴上海去了,她在京城沒啥住的地方,我才給她請過來的。”
“那麽多人找她,這是個什麽人啊?”
江弦喝一口水,“她是《收獲》的編輯,也是巴金的女兒。”
“誰的女兒?”
“巴金。”
“巴金的女兒?!”
饒月梅表情那叫個精彩,“你這孩子,怎麽不早說呢,這麽大的人物一聲不吭就領咱們家裏了。”
“饒月梅同誌,勢利眼了吧。”趁著他媽抄掃帚之前,江弦已經端著把兒缸子去院兒裏了。
他爹已經把院兒裏的天棚給搭上了,是用蘆席、杉篙、竹竿搭造成的,頂上的蘆席能活動,可卷可放,用以調節光亮。
棚與房屋的交接處,掛著帶框的鐵窗紗,防鳥和蚊蠅。
端著把兒缸子喝了口熱茶,江弦又舀一瓢水,在院落裏到處潑灑潑灑,儼然清涼世界。
“江弦,稿子怎麽樣了?”李小林溜溜達達迴來,一看著江弦,便關心起《受戒》的下落。
江弦也沒啥好隱瞞的,把《京城文藝》領導班子對《受戒》的爭執給李小林講了一遍。
“這麽來說,《受戒》的題材確實敏感了些,不是那麽好發出去的。”李小林先是幫他分析完,又麵露期待之色,“怎麽樣?拿給《收獲》?”
“先不了,這事兒說不定還有轉機。”江弦隱晦的說。
聞言,李小林歎了口氣,一陣難受。
這是編輯們的職業病。
當編輯就是這樣,一見到好書稿就兩眼放光,抑製不住的興奮,迫不及待要把它編輯出來奉獻給讀者。
說話間就到了飯點兒,扁豆燜麵,灑上一勺蒜泥,相當可口。
江弦和李小林坐在院子裏,抱著個碗,李小林和他聊起稿子。
“你那篇《米》寫的不錯,我來京城的時候,在火車上讀了一遍,剛才去見萬方,她說她最近也看了伱的這篇,在新華書店連著排了三天隊才買到。”
“萬方?”
“就是曹禺先生的女兒,我和她是很多年的朋友了,她比你歲數大一點點。
我和她說起這條景山東胡同,她說她媽小時候就在這條胡同住,還聽她媽講過小時候住在這兒的經曆,說她媽和她好姨正睡著覺,就一塊兒被抱上汽車,掩護李大兆先生出城。”
“是麽?”江弦吃了一驚。
他知道曹禺先生有過三任妻子,萬方的母親是第二任,是安徽名門鄧家鄧仲純的千金。
說起鄧仲純,就要說說他的弟弟鄧以蟄,鄧以蟄是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大教育家,萬方喊他三公公,鄧以蟄住在燕大朗潤園,萬方常去他那裏玩,他的兒子,萬方喊他“好舅舅”。
這個“好舅舅”神出鬼沒,家庭聚會常常一接到電話就消失,萬方一直覺得她這個舅舅特別神秘,不知道他在偷摸幹什麽事情。
後來她這個一生無名的“好舅舅”,終於名震天下。
這位同誌便是鄧家先。
“說起來,文講所還請了曹禺先生當我的指導老師。”
李小林笑了笑,“我聽萬方說了這件事,說文講所裏有個學生,沒老師敢收,最後隻好拉著他爸收下來了,一打聽,原來此人是大名鼎鼎的江弦先生。”
“咳咳。”江弦老臉一紅,“小林姐,你就別取笑我了,你知不知道曹禺先生什麽時候有空?我還沒去拜訪過他。”
“真是不趕巧,曹禺先生出國訪問去了,恐怕要過段時間才能迴來,你那篇《琉璃月照銅錢街》,我們《收獲》已經看過了,還做了一番討論,你寫的真是嚇人,怎麽會想到這麽個題材?”
“也是我姐給我的啟發,她有畫畫的愛好,卻被家庭牢牢的束縛住,放棄了這條道路,我就在想,如果反過來呢?放棄家庭,選擇愛好,一下子就有了思路。”
“原來如此。”
李小林忍不住佩服江弦那敏銳的觀察力。
上次是從一句詩裏獲得啟發,寫了篇《荔枝》,這次又是這樣子收獲靈感,寫了這篇《銅錢街》。
“你這篇文章寫的很不錯,發表沒有任何問題,不過刊發以後的爭議恐怕會很大。”
江弦也理解,《月亮與六便士》暢銷於世一百多年,口碑兩極分化。
喜歡的恨不得讀一百遍,不喜歡的連兩行都看不下去。
這樣的書其實有很多,蘇童講過,他年輕的時候看《白鯨》,當時很多國內外作家都說《白鯨》是一部經典中的經典,但他覺得太陰晦,啃了兩個月都啃不下去。
當然了,《月亮與六便士》又是比較特殊的那種,因為書中的主角是一個追求理想的極端主義者。
花了一下午時間,江弦改好了李小林標注需要修改的地方。
《銅錢街》寫了十二萬字,李小林願意不連載,而是將整整十二萬字全部刊登在今年第五期《收獲》上麵,也就是十月刊。
要知道《收獲》複刊以後,每期印刷大概256頁,也就是約45萬字。
江弦這麽一篇《銅錢街》,直接占了第五期《收獲》四分之一的篇幅,這麵子給的不可謂不大。
漂亮國。
印第安納大學。
記者們蜂擁圍堵著,他們來自各大媒體,有《紐x時報》、《洛x磯時報》、《華x頓郵報》以及《芝x哥每日新聞》.
所有的攝像頭,齊刷刷的對準了前方禮堂中央,那位來自神秘東方國度的大明星。
曹禺剛剛結束他關於“現代話劇”的講演,英文講演,他的英文水平當然是頂尖水平,莎翁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便是由他譯製而成。
不過他已經有三十年沒說過英語了,而且他的聽力很不好,所以接受提問,需要英若誠從旁協助翻譯。
“你們是一個怎麽樣的組織?”
“我們叫中國戲劇家協會,但其實除了劇作家,也包括所有參與戲劇活動的藝術家,舞台設計、燈光設計、音響師、戲劇文學研究者、戲劇學校的教師等。”
“這似乎有誤導性。”
“希望美國人民能夠理解,如果我沒搞錯的話,院長先生愛吃牛肉是遠近聞名的,但我相信他今天準備的菜單上也會有其他的美味,例如薯條。”
提問持續了很久,《紐x時報》的記者忽然提出一個問題。
“《letterfromanunknownwoman》的作者,在中國擁有怎樣的文學地位?”
英若誠把這段話翻譯給曹禺,他臉上露出一絲疑惑,“抱歉,我不是很理解你的意思。”
《紐x時報》的小哥又重複強調了幾遍名,曹禺露出歉色,並未對這個問題作出迴答。
提問結束,印第安納大學patten基金會的理事們,陪同曹禺一起參觀校園。
“哦,你們在進行選舉,不知道卡特先生能否連任。”英若誠說。
漂亮國自由一些,理事墨菲大膽的透露,卡特兵敗如山倒,裏根更受到漂亮國民眾的青睞,還給他們介紹了下這位裏根,“他是出身演藝圈的好萊塢明星,非常英俊。”
“哦?”曹禺一陣不可思議,“你們要選一位好萊塢的明星做總統?”
這真是澤裏澤氣的。
裏根高大帥氣,形象很好,他給自己取了個外號:女人湯圓。
他閱女無數,與好萊塢50多名女星有染,其中包括瑪麗蓮夢露。
墨菲聊著聊著,又談到剛才采訪時,《紐x時報》記者所提到的那篇。
“你們可能不知道,這篇已經被美國''每月讀書會''選中,成為今年7月的特別推薦。”
同行的一位,長得酷似貓王的棕發小帥哥,忍不住插嘴。
“這簡直是7月紐約年輕人們最喜歡的!難以想象,這篇出自一個中國人之手!”
“中國人的?”
曹禺和英若誠都有些詫異,他們在國內可從沒聽過有一個這樣的人物。
“難道是林語堂先生的遺作?”英若誠提出一個猜測。
林語堂先生在國內名聲不顯,在國外是暢銷作家。
他的書簡直是歐美人民的枕邊書,《瞬息京華》更是讓他獲得諾獎提名。
《瞬息京華》就是《京華煙雲》,這個譯名是林語堂定的,而不是《京華煙雲》這個譯名。
沒錯,譯名,《京華煙雲》的原稿是英文稿,中文稿才是譯本。
林語堂寫完以後,認為自己沒能力把這篇譯成中文,覺得自己筆力不夠,一開始托鬱達夫先生翻譯,結果先生不幸遇難,最後由其他人補全,成了《京華煙雲》。
“這位作者的名字是什麽?”曹禺問。
“string。”
這顯然是個筆名,即便是美國人,也不用“弦、琴弦”這樣的單詞給自己起名,太難聽了。
曹禺和英若誠聽得一頭霧水,晚宴過後,告辭迴往酒店。
基金會的人也各自乘車離去。
棕發小帥哥還在和周圍的人吹水,“如果有機會前往中國,我一定去拜訪string,他寫了一篇驚人的愛情。”
“閉嘴吧,唐納德。”共和派的保羅不屑的罵了一句,“你什麽時候愛好文學了?”
民主派的棕發小帥哥的頭發立馬抖了起來,“該閉嘴的是你,保羅,我要告訴你,沒有人比我更懂文學。”
大選在即,火藥味十足。
棕發小帥哥朝他豎起國際友好手勢,“知道麽?愚蠢的共和派人,你們已經要輸掉選舉了。”
保羅歪歪腦袋,“是麽?別忘了裏根隻是自由身份,真的是你們民主派的人麽?”
“難道裏根會倒向共和派?別做夢了。”
棕發小帥哥雙手掐腰,嬉皮笑臉,攻擊性十足,“共和派的人真是一幫蠢蛋。”
另一邊,江弦那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投往海外的英譯稿稿費也終於匯了過來。
施鬆卿幫他試著投遞給了《紐約客》,原本隻是試試,沒想到真的投遞成功。
這是美國一本相當有地位的知識、文藝類的綜合雜誌。
刊發過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塞林格(《麥田裏的守望者》)、菲利普羅斯(《被釋放的祖克曼》)的作品。
江弦的這篇就這麽出現在了大洋彼岸。
至於筆名string,那就是江弦隨便取的。
他倒沒覺得難聽。
這總比某作家shipship的名字好聽的多。
至於稿酬,美國的稿酬按照單詞數量來算。
這時候美國流行一個每詞1美元的說法,每詞1美元,是撰稿人地位一種體現。
嗯,最早拿到這個待遇的有,“豬隊友”小墨、“猶之光”小希。
《紐約客》給江弦開出的稿酬自然達不到“每詞1美元”的名人標準,隻給他每詞70美分。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全文大概三萬個單詞。
《紐約客》算給江弦的有足足21848.4美元。
這差不多是江弦創作以來收到最多的一筆稿費了。
“一稿多投就是香啊。”
(今天短小無力,就先發了,明天正常日萬。親戚今天結婚,我去采采風。)
思想觀念畢竟是逐漸放開來的,李清泉是卓爾不群的編輯家,但也不可能沒有他的局限性。
給江弦聽了就很興奮,這不是把好稿子往他手裏麵送?
《午餐半小時》是史鐵生的一篇佚作,也是成名作,當時在一家小雜誌上刊發,後來被《選刊》轉載,引起影響爭議極大。
據說之後京城作協隻要一開會,不管是什麽議題,最終的話題都會轉到《午餐半小時》的爭論上麵,史鐵生也因此被吸收為京城作協會員。
這個現象持續到1983年一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問世。
江弦聽章德寧講過之後,便告訴她,再和史鐵生約下這篇稿子,迴頭幫他在《京城文藝》上發表。
江弦對王濛還是有很大信心的,王濛後來在《人民文學》任職主編,編輯工作相當出色,他在《人民文學》任職期間,推出了一係列好作品,帶領這本“皇家刊物”走上巔峰。
迴到景山東胡同的院子,饒月梅湊上來跟江弦埋怨。
“你都不知道,就這一會兒,咱家裏就來了四五撥人,全是找她的,搞得咱家院子跟招待所似得,她得住多久啊?”
“住段兒時間就迴上海去了,她在京城沒啥住的地方,我才給她請過來的。”
“那麽多人找她,這是個什麽人啊?”
江弦喝一口水,“她是《收獲》的編輯,也是巴金的女兒。”
“誰的女兒?”
“巴金。”
“巴金的女兒?!”
饒月梅表情那叫個精彩,“你這孩子,怎麽不早說呢,這麽大的人物一聲不吭就領咱們家裏了。”
“饒月梅同誌,勢利眼了吧。”趁著他媽抄掃帚之前,江弦已經端著把兒缸子去院兒裏了。
他爹已經把院兒裏的天棚給搭上了,是用蘆席、杉篙、竹竿搭造成的,頂上的蘆席能活動,可卷可放,用以調節光亮。
棚與房屋的交接處,掛著帶框的鐵窗紗,防鳥和蚊蠅。
端著把兒缸子喝了口熱茶,江弦又舀一瓢水,在院落裏到處潑灑潑灑,儼然清涼世界。
“江弦,稿子怎麽樣了?”李小林溜溜達達迴來,一看著江弦,便關心起《受戒》的下落。
江弦也沒啥好隱瞞的,把《京城文藝》領導班子對《受戒》的爭執給李小林講了一遍。
“這麽來說,《受戒》的題材確實敏感了些,不是那麽好發出去的。”李小林先是幫他分析完,又麵露期待之色,“怎麽樣?拿給《收獲》?”
“先不了,這事兒說不定還有轉機。”江弦隱晦的說。
聞言,李小林歎了口氣,一陣難受。
這是編輯們的職業病。
當編輯就是這樣,一見到好書稿就兩眼放光,抑製不住的興奮,迫不及待要把它編輯出來奉獻給讀者。
說話間就到了飯點兒,扁豆燜麵,灑上一勺蒜泥,相當可口。
江弦和李小林坐在院子裏,抱著個碗,李小林和他聊起稿子。
“你那篇《米》寫的不錯,我來京城的時候,在火車上讀了一遍,剛才去見萬方,她說她最近也看了伱的這篇,在新華書店連著排了三天隊才買到。”
“萬方?”
“就是曹禺先生的女兒,我和她是很多年的朋友了,她比你歲數大一點點。
我和她說起這條景山東胡同,她說她媽小時候就在這條胡同住,還聽她媽講過小時候住在這兒的經曆,說她媽和她好姨正睡著覺,就一塊兒被抱上汽車,掩護李大兆先生出城。”
“是麽?”江弦吃了一驚。
他知道曹禺先生有過三任妻子,萬方的母親是第二任,是安徽名門鄧家鄧仲純的千金。
說起鄧仲純,就要說說他的弟弟鄧以蟄,鄧以蟄是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大教育家,萬方喊他三公公,鄧以蟄住在燕大朗潤園,萬方常去他那裏玩,他的兒子,萬方喊他“好舅舅”。
這個“好舅舅”神出鬼沒,家庭聚會常常一接到電話就消失,萬方一直覺得她這個舅舅特別神秘,不知道他在偷摸幹什麽事情。
後來她這個一生無名的“好舅舅”,終於名震天下。
這位同誌便是鄧家先。
“說起來,文講所還請了曹禺先生當我的指導老師。”
李小林笑了笑,“我聽萬方說了這件事,說文講所裏有個學生,沒老師敢收,最後隻好拉著他爸收下來了,一打聽,原來此人是大名鼎鼎的江弦先生。”
“咳咳。”江弦老臉一紅,“小林姐,你就別取笑我了,你知不知道曹禺先生什麽時候有空?我還沒去拜訪過他。”
“真是不趕巧,曹禺先生出國訪問去了,恐怕要過段時間才能迴來,你那篇《琉璃月照銅錢街》,我們《收獲》已經看過了,還做了一番討論,你寫的真是嚇人,怎麽會想到這麽個題材?”
“也是我姐給我的啟發,她有畫畫的愛好,卻被家庭牢牢的束縛住,放棄了這條道路,我就在想,如果反過來呢?放棄家庭,選擇愛好,一下子就有了思路。”
“原來如此。”
李小林忍不住佩服江弦那敏銳的觀察力。
上次是從一句詩裏獲得啟發,寫了篇《荔枝》,這次又是這樣子收獲靈感,寫了這篇《銅錢街》。
“你這篇文章寫的很不錯,發表沒有任何問題,不過刊發以後的爭議恐怕會很大。”
江弦也理解,《月亮與六便士》暢銷於世一百多年,口碑兩極分化。
喜歡的恨不得讀一百遍,不喜歡的連兩行都看不下去。
這樣的書其實有很多,蘇童講過,他年輕的時候看《白鯨》,當時很多國內外作家都說《白鯨》是一部經典中的經典,但他覺得太陰晦,啃了兩個月都啃不下去。
當然了,《月亮與六便士》又是比較特殊的那種,因為書中的主角是一個追求理想的極端主義者。
花了一下午時間,江弦改好了李小林標注需要修改的地方。
《銅錢街》寫了十二萬字,李小林願意不連載,而是將整整十二萬字全部刊登在今年第五期《收獲》上麵,也就是十月刊。
要知道《收獲》複刊以後,每期印刷大概256頁,也就是約45萬字。
江弦這麽一篇《銅錢街》,直接占了第五期《收獲》四分之一的篇幅,這麵子給的不可謂不大。
漂亮國。
印第安納大學。
記者們蜂擁圍堵著,他們來自各大媒體,有《紐x時報》、《洛x磯時報》、《華x頓郵報》以及《芝x哥每日新聞》.
所有的攝像頭,齊刷刷的對準了前方禮堂中央,那位來自神秘東方國度的大明星。
曹禺剛剛結束他關於“現代話劇”的講演,英文講演,他的英文水平當然是頂尖水平,莎翁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便是由他譯製而成。
不過他已經有三十年沒說過英語了,而且他的聽力很不好,所以接受提問,需要英若誠從旁協助翻譯。
“你們是一個怎麽樣的組織?”
“我們叫中國戲劇家協會,但其實除了劇作家,也包括所有參與戲劇活動的藝術家,舞台設計、燈光設計、音響師、戲劇文學研究者、戲劇學校的教師等。”
“這似乎有誤導性。”
“希望美國人民能夠理解,如果我沒搞錯的話,院長先生愛吃牛肉是遠近聞名的,但我相信他今天準備的菜單上也會有其他的美味,例如薯條。”
提問持續了很久,《紐x時報》的記者忽然提出一個問題。
“《letterfromanunknownwoman》的作者,在中國擁有怎樣的文學地位?”
英若誠把這段話翻譯給曹禺,他臉上露出一絲疑惑,“抱歉,我不是很理解你的意思。”
《紐x時報》的小哥又重複強調了幾遍名,曹禺露出歉色,並未對這個問題作出迴答。
提問結束,印第安納大學patten基金會的理事們,陪同曹禺一起參觀校園。
“哦,你們在進行選舉,不知道卡特先生能否連任。”英若誠說。
漂亮國自由一些,理事墨菲大膽的透露,卡特兵敗如山倒,裏根更受到漂亮國民眾的青睞,還給他們介紹了下這位裏根,“他是出身演藝圈的好萊塢明星,非常英俊。”
“哦?”曹禺一陣不可思議,“你們要選一位好萊塢的明星做總統?”
這真是澤裏澤氣的。
裏根高大帥氣,形象很好,他給自己取了個外號:女人湯圓。
他閱女無數,與好萊塢50多名女星有染,其中包括瑪麗蓮夢露。
墨菲聊著聊著,又談到剛才采訪時,《紐x時報》記者所提到的那篇。
“你們可能不知道,這篇已經被美國''每月讀書會''選中,成為今年7月的特別推薦。”
同行的一位,長得酷似貓王的棕發小帥哥,忍不住插嘴。
“這簡直是7月紐約年輕人們最喜歡的!難以想象,這篇出自一個中國人之手!”
“中國人的?”
曹禺和英若誠都有些詫異,他們在國內可從沒聽過有一個這樣的人物。
“難道是林語堂先生的遺作?”英若誠提出一個猜測。
林語堂先生在國內名聲不顯,在國外是暢銷作家。
他的書簡直是歐美人民的枕邊書,《瞬息京華》更是讓他獲得諾獎提名。
《瞬息京華》就是《京華煙雲》,這個譯名是林語堂定的,而不是《京華煙雲》這個譯名。
沒錯,譯名,《京華煙雲》的原稿是英文稿,中文稿才是譯本。
林語堂寫完以後,認為自己沒能力把這篇譯成中文,覺得自己筆力不夠,一開始托鬱達夫先生翻譯,結果先生不幸遇難,最後由其他人補全,成了《京華煙雲》。
“這位作者的名字是什麽?”曹禺問。
“string。”
這顯然是個筆名,即便是美國人,也不用“弦、琴弦”這樣的單詞給自己起名,太難聽了。
曹禺和英若誠聽得一頭霧水,晚宴過後,告辭迴往酒店。
基金會的人也各自乘車離去。
棕發小帥哥還在和周圍的人吹水,“如果有機會前往中國,我一定去拜訪string,他寫了一篇驚人的愛情。”
“閉嘴吧,唐納德。”共和派的保羅不屑的罵了一句,“你什麽時候愛好文學了?”
民主派的棕發小帥哥的頭發立馬抖了起來,“該閉嘴的是你,保羅,我要告訴你,沒有人比我更懂文學。”
大選在即,火藥味十足。
棕發小帥哥朝他豎起國際友好手勢,“知道麽?愚蠢的共和派人,你們已經要輸掉選舉了。”
保羅歪歪腦袋,“是麽?別忘了裏根隻是自由身份,真的是你們民主派的人麽?”
“難道裏根會倒向共和派?別做夢了。”
棕發小帥哥雙手掐腰,嬉皮笑臉,攻擊性十足,“共和派的人真是一幫蠢蛋。”
另一邊,江弦那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投往海外的英譯稿稿費也終於匯了過來。
施鬆卿幫他試著投遞給了《紐約客》,原本隻是試試,沒想到真的投遞成功。
這是美國一本相當有地位的知識、文藝類的綜合雜誌。
刊發過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塞林格(《麥田裏的守望者》)、菲利普羅斯(《被釋放的祖克曼》)的作品。
江弦的這篇就這麽出現在了大洋彼岸。
至於筆名string,那就是江弦隨便取的。
他倒沒覺得難聽。
這總比某作家shipship的名字好聽的多。
至於稿酬,美國的稿酬按照單詞數量來算。
這時候美國流行一個每詞1美元的說法,每詞1美元,是撰稿人地位一種體現。
嗯,最早拿到這個待遇的有,“豬隊友”小墨、“猶之光”小希。
《紐約客》給江弦開出的稿酬自然達不到“每詞1美元”的名人標準,隻給他每詞70美分。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全文大概三萬個單詞。
《紐約客》算給江弦的有足足21848.4美元。
這差不多是江弦創作以來收到最多的一筆稿費了。
“一稿多投就是香啊。”
(今天短小無力,就先發了,明天正常日萬。親戚今天結婚,我去采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