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紅,太陽升...”
“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
一大早,李陀聽著電報大樓播放的《東方紅》,蹬著二八大杠,往西長安街的六部口騎。
西長安街的六部口,擱過去,住這兒就是跟皇帝做鄰居了。
省級刊物《京城文藝》便坐落於此地的京城市文化局院內。
當時省級刊物名字辦的極富特色,光聽名字,就能猜出省份。
《京城文藝》是京城的、《延河》是陝溪的、《紅岩》是四釧的、《鍾山》是江淮的...
那麽猜猜《黃河》、《海峽》、《花城》、《芙蓉》、《滇池》又是哪的?
“李大哥!”
李陀剛撇下車,便聽到一句喊,他迴過頭,望見位清秀端莊的女同誌。
“德寧同誌。”
章德寧是時下《京城文藝》最年輕的小編輯,擔編輯部小說編輯,與李陀相識已久,之前已從他這裏送審過好幾篇稿子,其中之一便是史鐵生的《之死》,但最終未被采用。
這篇《之死》後改名為《法學教授及其夫人》,在《當代》發表。
“吃了麽?”
“吃了,您呢?”
倆人公式化的寒暄。
關心了下近況,李陀便切入正題,從挎包裏掏出一遝稿子。
“你先看看,難得的好稿子。”
章德寧趕忙騰開手,接過手稿,簡單瞥一眼。
“江弦?這名字沒聽說過,是新人吧。”
李陀不置可否,神秘一笑。
“有結果了,盡快給我個消息。”
送走李陀,章德寧捧著手稿,進到辦公室裏。
編輯部上下仍殘存著喜氣洋洋的氣息。
前段時間,他們《京城文藝》緊跟文學潮流,以極大魄力,刊發了一篇《人民文學》的退稿,張潔《從森林裏來的孩子》,乘上了“傷痕文學”這股東風,在社會上產生出較大的轟動和反響,當期發行量都漲了不少。
“小章,這是昨天收到的稿件。”章德寧剛坐下,門衛大哥便拿著厚厚一摞稿子進來。
“先放那邊吧,辛苦您了周大哥。”
特事特辦,章德寧打算先看看李陀送來的這篇稿子。
以李陀的火眼金睛,能讓他說出那樣高評價的稿子,一定極具水平。
《京城文藝》對於小說的刊發、出版有三審三校的規定,身為責編的章德寧,恰好負責小說的一審,由她先睹《棋王》並不違反規定。
“這字還挺工整。”章德寧翻看起這篇名為《棋王》的短篇。
時間尚早,不多大的小辦公室,陸陸續續有編輯抵達崗位。
“德寧,今天來的這麽早呐。”剛到辦公室的責任編輯劉釗熱情的和她打個招唿。
章德寧卻沒聽到一樣,一聲不吭,一動不動坐在座位上看稿,沉浸在文學的世界中。
小說組長趙金九望到她這副模樣,眉毛一挑。
“看來是撿到好稿子了。”
劉釗無奈笑笑。
都是做編輯的,看稿子看到入迷的事情都經曆過,自然也會理解。
【人漸漸散了,王一生還有一些木。我忽然覺出左手還攥著那個棋子,就張了手給王一生看。王一生呆呆地盯著,似乎不認得,可喉嚨裏就有了響聲,猛然哇地一聲兒吐出一些粘液,嗚嗚地說:媽,兒今天......媽。】
章德寧的眼眶已經濕潤了,鼻尖酸酸的。
那些粗俗、不動聲色的文字裏,蘊藏著極強的感染力和情感。
她淚眼婆娑的看完最後一行文字,悵然的抬起頭看向四方,生出種極大的想要分享,或是與旁人探討這篇文章的渴望。
“究竟是什麽樣的作者,才能寫出這樣好的文章?”
按規矩,章德寧審過的稿子要交給她的上一級領導小組成員,最後再交由主要負責人三審。
寒蟬效應仍在發揮作用,這會兒的《京城文藝》不設主編,隻設主要負責人。
章德寧拐進另一間大辦公室,搜尋著領導的身影,忽被喊一聲。
“德寧,是有稿子嗎?”
是《京城文藝》新上任的主要負責人李清泉,還未共事多久,此人給章德寧的第一印象不錯,務實,有擔當。
他上任後,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親手退迴了某位老幹部撰寫的“小說”,並在退稿簽上寫道:xx同誌,寫小說不是寫報告,何況你這也不是很好的報告。
“老李,我來送篇稿子二審。”
李清泉將稿子從她手中取過。
“質量怎麽樣?”
章德寧做個深唿吸,努力平複下自己的情緒。
“極好!”
“那我替你去送。”李清泉做事不習慣拘泥於流程,他不喜歡等稿子,常與二審同時看稿,表明態度,盡快處理。
負責二審的編輯傅用霖和他幾乎同時看完了這篇《棋王》。
“用霖,你認為如何?”李清泉不露聲色,悄聲問一句。
傅用霖胸膛還在起伏著,似是仍沉浸於《棋王》的故事中,心潮澎湃,跌宕難平。
“取材新穎,情節單一、純淨,以完整的情緒線索照應情節發展,文字樸實,表達卻極其傳神。”
李清泉似是很滿意傅用霖的說法,點兩下頭。
“如今大部分作家還在沉浸於‘比大膽兒’、闖‘禁區’的熱潮,僅僅止步於‘傷痕’的展示與‘反思’,依我看,直麵人生、社會的題材題旨固然好,但開掘文學特質的努力亦不可少,在這點上,這篇《棋王》做的就很好嘛。”
章德寧在一旁細細的聽,心生認可的同時,也生出種奇妙的預感。
下一期的《京城文藝》,或許又要出一篇全國關注的好作品了。
李清泉沒有第一時間表明用或不用,而是組織編輯部開展討論,要求所有人將《棋王》傳看一遍,讓每個人都在後麵寫上自己的審稿意見。
“大有道家之遺風。”
“久沒有見過這樣的文字、這樣的文體、這樣的敘述風格了。”
“異於現時流行的各家筆墨,但又不生僻。”
《棋王》頓時在編輯部裏刮起了陣旋風。
“絕對是個老手。”
“能寫出這樣精煉的文字,作者的年紀想必不小了。”
“總覺著這個江弦是哪位大家的筆名。”
“...”
編輯們熱切地討論。
章德寧則守在李清泉桌旁,等待他做出最後的定奪。
李清泉極有耐心的將所有編輯意見通通看完,才斜倚在靠背上,拍了板。
“稿子先留在我們這,寫信通知這位作者吧。”
......
......
......
“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
一大早,李陀聽著電報大樓播放的《東方紅》,蹬著二八大杠,往西長安街的六部口騎。
西長安街的六部口,擱過去,住這兒就是跟皇帝做鄰居了。
省級刊物《京城文藝》便坐落於此地的京城市文化局院內。
當時省級刊物名字辦的極富特色,光聽名字,就能猜出省份。
《京城文藝》是京城的、《延河》是陝溪的、《紅岩》是四釧的、《鍾山》是江淮的...
那麽猜猜《黃河》、《海峽》、《花城》、《芙蓉》、《滇池》又是哪的?
“李大哥!”
李陀剛撇下車,便聽到一句喊,他迴過頭,望見位清秀端莊的女同誌。
“德寧同誌。”
章德寧是時下《京城文藝》最年輕的小編輯,擔編輯部小說編輯,與李陀相識已久,之前已從他這裏送審過好幾篇稿子,其中之一便是史鐵生的《之死》,但最終未被采用。
這篇《之死》後改名為《法學教授及其夫人》,在《當代》發表。
“吃了麽?”
“吃了,您呢?”
倆人公式化的寒暄。
關心了下近況,李陀便切入正題,從挎包裏掏出一遝稿子。
“你先看看,難得的好稿子。”
章德寧趕忙騰開手,接過手稿,簡單瞥一眼。
“江弦?這名字沒聽說過,是新人吧。”
李陀不置可否,神秘一笑。
“有結果了,盡快給我個消息。”
送走李陀,章德寧捧著手稿,進到辦公室裏。
編輯部上下仍殘存著喜氣洋洋的氣息。
前段時間,他們《京城文藝》緊跟文學潮流,以極大魄力,刊發了一篇《人民文學》的退稿,張潔《從森林裏來的孩子》,乘上了“傷痕文學”這股東風,在社會上產生出較大的轟動和反響,當期發行量都漲了不少。
“小章,這是昨天收到的稿件。”章德寧剛坐下,門衛大哥便拿著厚厚一摞稿子進來。
“先放那邊吧,辛苦您了周大哥。”
特事特辦,章德寧打算先看看李陀送來的這篇稿子。
以李陀的火眼金睛,能讓他說出那樣高評價的稿子,一定極具水平。
《京城文藝》對於小說的刊發、出版有三審三校的規定,身為責編的章德寧,恰好負責小說的一審,由她先睹《棋王》並不違反規定。
“這字還挺工整。”章德寧翻看起這篇名為《棋王》的短篇。
時間尚早,不多大的小辦公室,陸陸續續有編輯抵達崗位。
“德寧,今天來的這麽早呐。”剛到辦公室的責任編輯劉釗熱情的和她打個招唿。
章德寧卻沒聽到一樣,一聲不吭,一動不動坐在座位上看稿,沉浸在文學的世界中。
小說組長趙金九望到她這副模樣,眉毛一挑。
“看來是撿到好稿子了。”
劉釗無奈笑笑。
都是做編輯的,看稿子看到入迷的事情都經曆過,自然也會理解。
【人漸漸散了,王一生還有一些木。我忽然覺出左手還攥著那個棋子,就張了手給王一生看。王一生呆呆地盯著,似乎不認得,可喉嚨裏就有了響聲,猛然哇地一聲兒吐出一些粘液,嗚嗚地說:媽,兒今天......媽。】
章德寧的眼眶已經濕潤了,鼻尖酸酸的。
那些粗俗、不動聲色的文字裏,蘊藏著極強的感染力和情感。
她淚眼婆娑的看完最後一行文字,悵然的抬起頭看向四方,生出種極大的想要分享,或是與旁人探討這篇文章的渴望。
“究竟是什麽樣的作者,才能寫出這樣好的文章?”
按規矩,章德寧審過的稿子要交給她的上一級領導小組成員,最後再交由主要負責人三審。
寒蟬效應仍在發揮作用,這會兒的《京城文藝》不設主編,隻設主要負責人。
章德寧拐進另一間大辦公室,搜尋著領導的身影,忽被喊一聲。
“德寧,是有稿子嗎?”
是《京城文藝》新上任的主要負責人李清泉,還未共事多久,此人給章德寧的第一印象不錯,務實,有擔當。
他上任後,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親手退迴了某位老幹部撰寫的“小說”,並在退稿簽上寫道:xx同誌,寫小說不是寫報告,何況你這也不是很好的報告。
“老李,我來送篇稿子二審。”
李清泉將稿子從她手中取過。
“質量怎麽樣?”
章德寧做個深唿吸,努力平複下自己的情緒。
“極好!”
“那我替你去送。”李清泉做事不習慣拘泥於流程,他不喜歡等稿子,常與二審同時看稿,表明態度,盡快處理。
負責二審的編輯傅用霖和他幾乎同時看完了這篇《棋王》。
“用霖,你認為如何?”李清泉不露聲色,悄聲問一句。
傅用霖胸膛還在起伏著,似是仍沉浸於《棋王》的故事中,心潮澎湃,跌宕難平。
“取材新穎,情節單一、純淨,以完整的情緒線索照應情節發展,文字樸實,表達卻極其傳神。”
李清泉似是很滿意傅用霖的說法,點兩下頭。
“如今大部分作家還在沉浸於‘比大膽兒’、闖‘禁區’的熱潮,僅僅止步於‘傷痕’的展示與‘反思’,依我看,直麵人生、社會的題材題旨固然好,但開掘文學特質的努力亦不可少,在這點上,這篇《棋王》做的就很好嘛。”
章德寧在一旁細細的聽,心生認可的同時,也生出種奇妙的預感。
下一期的《京城文藝》,或許又要出一篇全國關注的好作品了。
李清泉沒有第一時間表明用或不用,而是組織編輯部開展討論,要求所有人將《棋王》傳看一遍,讓每個人都在後麵寫上自己的審稿意見。
“大有道家之遺風。”
“久沒有見過這樣的文字、這樣的文體、這樣的敘述風格了。”
“異於現時流行的各家筆墨,但又不生僻。”
《棋王》頓時在編輯部裏刮起了陣旋風。
“絕對是個老手。”
“能寫出這樣精煉的文字,作者的年紀想必不小了。”
“總覺著這個江弦是哪位大家的筆名。”
“...”
編輯們熱切地討論。
章德寧則守在李清泉桌旁,等待他做出最後的定奪。
李清泉極有耐心的將所有編輯意見通通看完,才斜倚在靠背上,拍了板。
“稿子先留在我們這,寫信通知這位作者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