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雲搖頭道:「並不是你想得那樣。昨夜王妃去留園找王爺,半日沒有出來,我估摸著兩人應該就會圓房了。我聽王妃說,王爺昨夜隻要了一次,他那般年紀,已經算是顧念王妃了。夫妻兩人,也沒有不圓房的道理。」素雲把若澄換下的裏衣交給碧雲,讓她拿去浣洗。
若澄入住北院之後,多添了七八個丫鬟,還有三五個仆婦隨時可供差遣。但她們一般都在外麵伺候,做些雜物,若澄近身的事務還是隻有素雲和碧雲兩個負責。若澄看著好脾氣,其實很難相信別人。素雲和碧雲一直照顧她,才能讓她無條件地信任。
……
朱翊深到了東宮,東宮內已經有不少人。
三位閣老,還有詹事府的人都在殿內。蘇濂和李士濟坐在一起交頭接耳,討論皇帝因為煉丹,荒廢朝政的事。他們覺得應該上書勸解,問楊勉的意思。
楊勉是端和帝一手提拔上來的,獨自坐在一旁,把玩著桌上的一隻玉盞。他跟另外兩人不同,沒有顯赫的身份,完全靠自己的才華爬到今天這個位置。他知道蘇、李二人內心並不看得上他,因此對上書得罪皇帝有所顧慮。
工部本就是個肥差。凡是舉國有修造,銀兩的支給還有召集工匠,全都經由他的手。前段時間承天殿被燒,就是他在負責修繕。還受了不少泥瓦匠和木工的好處。
如今許多商人財大氣粗,為了得到為皇室效命的機會,四處塞銀子托關係。所以比起那些焦頭爛額的政事,楊勉更關心的是自己的腰包。
朱正熙在殿內走來走去,看到朱翊深跟著太監進來,立刻過去執著他的手說道:「九叔,你來得正好。剛剛收到消息,韃靼已經在籌備兵力和糧食了。我全無頭緒,你有何高見?」
朱翊深與三位閣老見禮,又見過詹事府的人,才問朱正熙:「這件事,皇兄可知道?」
蘇濂道:「臣在昭妃宮中見過皇上,他精神不濟,說事情交給太子全權負責,不要再去打擾他。」
端和帝從民間招了幾個據說是德高望重的道士,直接在宮中起了丹爐煉藥。他還修了一座道觀,自己穿著道袍,整日在道觀裏修行,頗有些走火入魔的味道。
朱翊深沒想到一場天雷,竟讓皇帝生了重病,而後性情大變,全然不顧政事。如今國家內憂外患,皇帝置之不理,實在不是江山社稷之福。朱正熙尚且年幼,又不是自小接觸政事,讓他來裁決出兵一事,著實是難為他了。
東麵的牆上掛著一幅巨大的輿圖,上麵清楚地標注著山川河流,還有設置在各地的衛所。朱翊深在位時每日都要看相同的輿圖,對地形還有衛所的情況十分熟悉。他心中想幫朱正熙一把,便說道:「韃靼國中可用兵力最多十萬,且各個部族之間為了爭搶資源,時有發生小規模的戰爭。他們長期夾在我們和瓦剌之間,又因這些年瓦剌勢力做大,搶占他們的牧地而心存怨恨,並不是真心想與我們為敵。朝廷如今重點在於抵禦東南沿海的倭寇,不能派太多的兵力北上,還是以攻心瓦解為上策。」
朱正熙一邊聽一邊點頭:「九叔說得極是。剛才三位閣老商量,朝中若有人能掛帥,非九叔莫屬。」
朱翊深推辭道:「承蒙殿下錯愛。隻是臣手傷未愈,況且已經不掌兵多年,對戰場的情況難免生疏。此事還是另派穩妥的將領為好。」
朱正熙卻不以為然:「九叔曾跟著皇爺爺兩征蒙古,滿朝文武還有誰比你更熟悉那些蒙古人?我本想親自掛帥,奈何太子妃身子日沉,國事繁重,實在離不開京城。九叔就當幫我這個忙吧?」
朱翊深猶豫,靜等那三個閣老的反應。
楊勉在旁,張了張嘴,還是把到了嘴邊的話咽了下去。其實派朱翊深帶兵北上,的確是最佳的選擇。隻不過兵權這個東西,一旦放出去,就很難再收迴來。晉王絕對有能力在北征的過程中,收盡人心。到時候,他就不僅僅是個閑散王爺,變成了手握重兵的功臣,這對於皇權是大大不利的。
可若為國家計,瓦剌揮兵南下,若沒有得力之人守住北方的防線,很可能會重演北宋時期的靖康之變。兩相比較,還是應該讓晉王帶兵。
蘇濂和李士濟則並沒有楊勉顧慮得那麽多。他們可以說是從小看著晉王長大的,最清楚他的能力。他從皇陵迴來以後,一直賦閑在家,很少再參與政事。如今皇帝這樣,太子又太過年輕,朝中總要有人能擔起社稷的責任。
蘇濂多少了解自己學生的性情,便說道:「王爺忠君之心,可昭日月,不必有太多的顧慮。先皇在世時就說過,王爺的能力可保江山永固。如今國難當頭,王爺如何能袖手旁觀?」
李士濟立刻附和:「我等已經再三思量,朝中沒有人比王爺更合適。」
朱正熙觀朱翊深的神情,繼續說道:「九叔新婚,可是放心不下王妃?你放心,在你離京的這段日子,我定會好好照顧晉王府,不讓你有後顧之憂。九叔就答應我吧?除了你,我也無法放心交托兵權。」說到最後,他口氣裏已經有幾分懇求。
朱翊深抱拳道:「太子可否容我思考幾日?統兵是大事,臣不想草率決定。」
「自然,我給你半月時間。」朱正熙立刻點頭道。
朱翊深從東宮中出來,負手走於宮殿之間狹長的甬道,一言不發。前生他打的這場仗,成為他命運的轉折點。那時他一心想要對父皇踐諾,而沒有想過皇權在上,芸芸眾生不過螻蟻。以至於後來朱正熙因他功高震主,一度想要除掉他。
今生他再度掌兵,就不會重新麵臨這樣的局麵?
朱正熙已經離皇位如此之近,真的能做到初心不變嗎?朱翊深無法保證,他自己做了皇帝以後,也免不得猜忌和懷疑。那把龍椅是天下的至尊之位,人人覬覦。坐在上頭的人,很難放心。
春光明媚,天氣晴朗。三月正是百花盛開的季節,不知哪宮的花園裏頭傳來年輕女子嬉鬧的聲音。朱翊深跟著太監轉過彎,忽然一個蒙著眼睛的少女從門內摸了出來,一下子抓住他的手臂。
「抓到了!你是誰?」那姑娘高聲問道。
若澄入住北院之後,多添了七八個丫鬟,還有三五個仆婦隨時可供差遣。但她們一般都在外麵伺候,做些雜物,若澄近身的事務還是隻有素雲和碧雲兩個負責。若澄看著好脾氣,其實很難相信別人。素雲和碧雲一直照顧她,才能讓她無條件地信任。
……
朱翊深到了東宮,東宮內已經有不少人。
三位閣老,還有詹事府的人都在殿內。蘇濂和李士濟坐在一起交頭接耳,討論皇帝因為煉丹,荒廢朝政的事。他們覺得應該上書勸解,問楊勉的意思。
楊勉是端和帝一手提拔上來的,獨自坐在一旁,把玩著桌上的一隻玉盞。他跟另外兩人不同,沒有顯赫的身份,完全靠自己的才華爬到今天這個位置。他知道蘇、李二人內心並不看得上他,因此對上書得罪皇帝有所顧慮。
工部本就是個肥差。凡是舉國有修造,銀兩的支給還有召集工匠,全都經由他的手。前段時間承天殿被燒,就是他在負責修繕。還受了不少泥瓦匠和木工的好處。
如今許多商人財大氣粗,為了得到為皇室效命的機會,四處塞銀子托關係。所以比起那些焦頭爛額的政事,楊勉更關心的是自己的腰包。
朱正熙在殿內走來走去,看到朱翊深跟著太監進來,立刻過去執著他的手說道:「九叔,你來得正好。剛剛收到消息,韃靼已經在籌備兵力和糧食了。我全無頭緒,你有何高見?」
朱翊深與三位閣老見禮,又見過詹事府的人,才問朱正熙:「這件事,皇兄可知道?」
蘇濂道:「臣在昭妃宮中見過皇上,他精神不濟,說事情交給太子全權負責,不要再去打擾他。」
端和帝從民間招了幾個據說是德高望重的道士,直接在宮中起了丹爐煉藥。他還修了一座道觀,自己穿著道袍,整日在道觀裏修行,頗有些走火入魔的味道。
朱翊深沒想到一場天雷,竟讓皇帝生了重病,而後性情大變,全然不顧政事。如今國家內憂外患,皇帝置之不理,實在不是江山社稷之福。朱正熙尚且年幼,又不是自小接觸政事,讓他來裁決出兵一事,著實是難為他了。
東麵的牆上掛著一幅巨大的輿圖,上麵清楚地標注著山川河流,還有設置在各地的衛所。朱翊深在位時每日都要看相同的輿圖,對地形還有衛所的情況十分熟悉。他心中想幫朱正熙一把,便說道:「韃靼國中可用兵力最多十萬,且各個部族之間為了爭搶資源,時有發生小規模的戰爭。他們長期夾在我們和瓦剌之間,又因這些年瓦剌勢力做大,搶占他們的牧地而心存怨恨,並不是真心想與我們為敵。朝廷如今重點在於抵禦東南沿海的倭寇,不能派太多的兵力北上,還是以攻心瓦解為上策。」
朱正熙一邊聽一邊點頭:「九叔說得極是。剛才三位閣老商量,朝中若有人能掛帥,非九叔莫屬。」
朱翊深推辭道:「承蒙殿下錯愛。隻是臣手傷未愈,況且已經不掌兵多年,對戰場的情況難免生疏。此事還是另派穩妥的將領為好。」
朱正熙卻不以為然:「九叔曾跟著皇爺爺兩征蒙古,滿朝文武還有誰比你更熟悉那些蒙古人?我本想親自掛帥,奈何太子妃身子日沉,國事繁重,實在離不開京城。九叔就當幫我這個忙吧?」
朱翊深猶豫,靜等那三個閣老的反應。
楊勉在旁,張了張嘴,還是把到了嘴邊的話咽了下去。其實派朱翊深帶兵北上,的確是最佳的選擇。隻不過兵權這個東西,一旦放出去,就很難再收迴來。晉王絕對有能力在北征的過程中,收盡人心。到時候,他就不僅僅是個閑散王爺,變成了手握重兵的功臣,這對於皇權是大大不利的。
可若為國家計,瓦剌揮兵南下,若沒有得力之人守住北方的防線,很可能會重演北宋時期的靖康之變。兩相比較,還是應該讓晉王帶兵。
蘇濂和李士濟則並沒有楊勉顧慮得那麽多。他們可以說是從小看著晉王長大的,最清楚他的能力。他從皇陵迴來以後,一直賦閑在家,很少再參與政事。如今皇帝這樣,太子又太過年輕,朝中總要有人能擔起社稷的責任。
蘇濂多少了解自己學生的性情,便說道:「王爺忠君之心,可昭日月,不必有太多的顧慮。先皇在世時就說過,王爺的能力可保江山永固。如今國難當頭,王爺如何能袖手旁觀?」
李士濟立刻附和:「我等已經再三思量,朝中沒有人比王爺更合適。」
朱正熙觀朱翊深的神情,繼續說道:「九叔新婚,可是放心不下王妃?你放心,在你離京的這段日子,我定會好好照顧晉王府,不讓你有後顧之憂。九叔就答應我吧?除了你,我也無法放心交托兵權。」說到最後,他口氣裏已經有幾分懇求。
朱翊深抱拳道:「太子可否容我思考幾日?統兵是大事,臣不想草率決定。」
「自然,我給你半月時間。」朱正熙立刻點頭道。
朱翊深從東宮中出來,負手走於宮殿之間狹長的甬道,一言不發。前生他打的這場仗,成為他命運的轉折點。那時他一心想要對父皇踐諾,而沒有想過皇權在上,芸芸眾生不過螻蟻。以至於後來朱正熙因他功高震主,一度想要除掉他。
今生他再度掌兵,就不會重新麵臨這樣的局麵?
朱正熙已經離皇位如此之近,真的能做到初心不變嗎?朱翊深無法保證,他自己做了皇帝以後,也免不得猜忌和懷疑。那把龍椅是天下的至尊之位,人人覬覦。坐在上頭的人,很難放心。
春光明媚,天氣晴朗。三月正是百花盛開的季節,不知哪宮的花園裏頭傳來年輕女子嬉鬧的聲音。朱翊深跟著太監轉過彎,忽然一個蒙著眼睛的少女從門內摸了出來,一下子抓住他的手臂。
「抓到了!你是誰?」那姑娘高聲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