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深走過去,並不期待地把食盒打開,裏麵赫然放著一碗湯圓。朱翊深錯愕,片刻之後拿勺子舀了舀那些湯圓,形狀歪歪扭扭的,有大有小。有的兩個黏在一起,還有一個皮煮破了,湯汁流進水裏,浮動著肉的香氣。
朱翊深皺眉,遲疑地舀起一個放進嘴裏,竟然不難吃,還有種熟悉的味道。他又吃了第二個,第三個……很快就把一碗八個湯圓全都吃完了。
李懷恩看著王爺從滿臉嫌棄到若有所思,顯然這湯圓對了他的胃口。
今日是除夕,廚房挖空心思做出了一桌的山珍海味,但王爺都隻吃一兩口就命撤下去了。唯獨這碗其貌不揚的湯圓,居然讓王爺都吃完了?真是太神奇了。
「勉勉強強。」朱翊深看著空碗說道。
……
若澄坐在暖炕上繡鬆樹的鬆針,心裏七上八下的。素雲去了老久,不會是被朱翊深一怒之下扣住了吧?她雖然記得湯圓的做法,可這幾年都沒有動過手。再加上廚房裏剩下的糯米粉也不多了,隻能勉強地包了幾個下鍋。
可等到湯圓送出去以後,她就有點後悔。按照朱翊深的挑剔程度,那碗湯圓肯定入不了他的眼。
萬一得罪他,還不如不費這番工夫。
「姑娘,奴婢迴來了。」素雲提著食籃從外麵進來,身後竟然還跟著李懷恩。
「怎麽樣?王爺吃了嗎?」若澄緊張地問道。
李懷恩上前說道:「豈止是吃了,還全部都吃完了!姑娘到底在那湯圓裏放了什麽?我可從沒見過王爺把什麽東西全部吃完過。」
若澄摸了摸頭,也有點意外,朱翊深竟然全吃了?她記得他吃東西可是相當挑剔的。從前娘娘就跟她說過,王府的大廚換了好幾個,都不合他的胃口。所以她開始並沒報什麽希望,隻當是完成對娘娘的許諾。
「我就是用娘娘教的法子做的,但手藝肯定不如娘娘的好。王爺不嫌棄就好了。」
李懷恩笑道:「王爺若是嫌棄,就不會吃完了。對了,這是王爺給你的。」說著,從袖子裏掏出了一個紅封,「王爺說這是給姑娘的壓歲錢。當做謝謝你做的湯圓。」
若澄猶豫不敢收,李懷恩塞到她的手裏:「壓歲錢是吉利,不能拒絕的。這是王爺的一片心意。」
若澄隻能道謝,她可是好幾年沒收過壓歲錢了。而且他給她壓歲錢,總覺得哪裏怪怪的。
等到李懷恩走了以後,若澄拿出來一看,眼睛都直了。嗬!足足有三百兩之多!想不到她的一碗湯圓這麽值錢!
正旦的大朝會,是一年當中的盛事。皇子,親王以及在京百官,各國使臣在金水橋分班列位,於奉天門外五拜三叩後,進入門內。
錦衣衛負責大駕的鹵簿儀仗,教坊司負責禮樂,禮儀司則陳列諸國文書、賀表、貢物,以彰大國氣象。這些人已有上千之眾,除此之外,奉召來的耆老、人才、學官、儒者還有將官子弟,隨班朝參,以觀禮儀。其時,奉天殿前列者如席,旌旗華蓋如雲,場麵十分壯觀。
等到了時辰,端和帝升座,殿外奏丹陛大樂,所有人跪拜致賀,聲勢浩蕩。
端和帝環視人群,一眼就看到了朱正熙和朱翊深。二人皆著冕服,頭頂九旒冕,一為玄衣,一為青衣,形製大體相同。衣織五章,兩肩繡龍,山在背,火,華蟲,宗彝在兩袖,此外還有蔽膝,大帶,玉佩,大綬,手執玉圭。一個芝蘭玉樹,一個豐神俊朗,皆極為出眾。
朱翊深察覺到皇帝的目光,但因跪在地上,不敢抬頭直視。天子冕服,形製與親王、皇子類似,但規格更高。十二旒冕,八章玄衣,日、月、龍在雙肩,星、山在背,以一己之身托起日月山河,承天命,禦萬民。那種至高無上,將世間一切都踩在腳底下的感覺,讓所有人心馳神往,曾經的朱翊深也不例外。
「眾卿平身。」端和帝下令。太監傳聲於殿外,層層下達,百官山唿萬歲後起身。
朱翊深的前麵站著他的幾位皇兄,各地的藩王,精神大多萎靡不振。
在本朝創建時,因北方未定,所以藩王分駐於幾大軍事要塞,手握重兵,有相當大的權力。這種藩王擁兵自重的情況直到先帝在位時期,依舊十分普遍。先帝病重時,當時封地在山東的魯王,也就是現在的端和帝,率先帶兵進京,與平國公裏應外合,封鎖四道城門,實際控製了當時的京城。
所以端和帝登基以後,為防舊事重演,極大地削弱了藩王的勢力,還派出身邊的太監日夜監視。藩王在封地,如同人質一般,再無半點自由。
朱翊深感覺到整個儀式的過程中,端和帝看了他好幾次。他們兄弟現在的關係就如同冬日結了冰的湖麵,表麵看起來光潔平滑,實際上冰凍三尺,底下暗流洶湧。朱翊深做過皇帝,知道皇兄對他的忌憚是每個帝王的通病。但他不再是那個被動挨打的晉王了。
大朝會結束,端和帝迴乾清宮脫下繁複的冕服,換了身常服,正待審閱內閣進呈的奏章,小太監躬身進來稟報:「皇上,皇長子求見。」
端和帝還在為上次的事情生氣,但又狠不下心來不見,就道了聲:「叫他進來。」
朱正熙還未換冕服,行走間九旒上的五色玉珠撞擊發出清脆的聲響。他跪地行禮,然後說道:「兒臣有事懇請父皇恩準。」
端和帝不看他,提禦筆沾朱墨:「講。」
「為兒臣授課的翰林侍講,說的東西太生澀難懂,兒臣聽不進去。請父皇為兒臣換一個老師。」朱正熙說道。
端和帝看他誠心向學,麵色緩和了幾分:「你心中可有中意的人選?」
「滿朝文武百官之中,若論鴻學,無人能出蘇濂其右。但他身為內閣首輔,政務繁忙,恐怕也無法好好教導兒臣。兒臣打聽過,九叔乃是蘇濂的關門弟子,又無實職在身,請他教兒臣再好不過。」
朱翊深皺眉,遲疑地舀起一個放進嘴裏,竟然不難吃,還有種熟悉的味道。他又吃了第二個,第三個……很快就把一碗八個湯圓全都吃完了。
李懷恩看著王爺從滿臉嫌棄到若有所思,顯然這湯圓對了他的胃口。
今日是除夕,廚房挖空心思做出了一桌的山珍海味,但王爺都隻吃一兩口就命撤下去了。唯獨這碗其貌不揚的湯圓,居然讓王爺都吃完了?真是太神奇了。
「勉勉強強。」朱翊深看著空碗說道。
……
若澄坐在暖炕上繡鬆樹的鬆針,心裏七上八下的。素雲去了老久,不會是被朱翊深一怒之下扣住了吧?她雖然記得湯圓的做法,可這幾年都沒有動過手。再加上廚房裏剩下的糯米粉也不多了,隻能勉強地包了幾個下鍋。
可等到湯圓送出去以後,她就有點後悔。按照朱翊深的挑剔程度,那碗湯圓肯定入不了他的眼。
萬一得罪他,還不如不費這番工夫。
「姑娘,奴婢迴來了。」素雲提著食籃從外麵進來,身後竟然還跟著李懷恩。
「怎麽樣?王爺吃了嗎?」若澄緊張地問道。
李懷恩上前說道:「豈止是吃了,還全部都吃完了!姑娘到底在那湯圓裏放了什麽?我可從沒見過王爺把什麽東西全部吃完過。」
若澄摸了摸頭,也有點意外,朱翊深竟然全吃了?她記得他吃東西可是相當挑剔的。從前娘娘就跟她說過,王府的大廚換了好幾個,都不合他的胃口。所以她開始並沒報什麽希望,隻當是完成對娘娘的許諾。
「我就是用娘娘教的法子做的,但手藝肯定不如娘娘的好。王爺不嫌棄就好了。」
李懷恩笑道:「王爺若是嫌棄,就不會吃完了。對了,這是王爺給你的。」說著,從袖子裏掏出了一個紅封,「王爺說這是給姑娘的壓歲錢。當做謝謝你做的湯圓。」
若澄猶豫不敢收,李懷恩塞到她的手裏:「壓歲錢是吉利,不能拒絕的。這是王爺的一片心意。」
若澄隻能道謝,她可是好幾年沒收過壓歲錢了。而且他給她壓歲錢,總覺得哪裏怪怪的。
等到李懷恩走了以後,若澄拿出來一看,眼睛都直了。嗬!足足有三百兩之多!想不到她的一碗湯圓這麽值錢!
正旦的大朝會,是一年當中的盛事。皇子,親王以及在京百官,各國使臣在金水橋分班列位,於奉天門外五拜三叩後,進入門內。
錦衣衛負責大駕的鹵簿儀仗,教坊司負責禮樂,禮儀司則陳列諸國文書、賀表、貢物,以彰大國氣象。這些人已有上千之眾,除此之外,奉召來的耆老、人才、學官、儒者還有將官子弟,隨班朝參,以觀禮儀。其時,奉天殿前列者如席,旌旗華蓋如雲,場麵十分壯觀。
等到了時辰,端和帝升座,殿外奏丹陛大樂,所有人跪拜致賀,聲勢浩蕩。
端和帝環視人群,一眼就看到了朱正熙和朱翊深。二人皆著冕服,頭頂九旒冕,一為玄衣,一為青衣,形製大體相同。衣織五章,兩肩繡龍,山在背,火,華蟲,宗彝在兩袖,此外還有蔽膝,大帶,玉佩,大綬,手執玉圭。一個芝蘭玉樹,一個豐神俊朗,皆極為出眾。
朱翊深察覺到皇帝的目光,但因跪在地上,不敢抬頭直視。天子冕服,形製與親王、皇子類似,但規格更高。十二旒冕,八章玄衣,日、月、龍在雙肩,星、山在背,以一己之身托起日月山河,承天命,禦萬民。那種至高無上,將世間一切都踩在腳底下的感覺,讓所有人心馳神往,曾經的朱翊深也不例外。
「眾卿平身。」端和帝下令。太監傳聲於殿外,層層下達,百官山唿萬歲後起身。
朱翊深的前麵站著他的幾位皇兄,各地的藩王,精神大多萎靡不振。
在本朝創建時,因北方未定,所以藩王分駐於幾大軍事要塞,手握重兵,有相當大的權力。這種藩王擁兵自重的情況直到先帝在位時期,依舊十分普遍。先帝病重時,當時封地在山東的魯王,也就是現在的端和帝,率先帶兵進京,與平國公裏應外合,封鎖四道城門,實際控製了當時的京城。
所以端和帝登基以後,為防舊事重演,極大地削弱了藩王的勢力,還派出身邊的太監日夜監視。藩王在封地,如同人質一般,再無半點自由。
朱翊深感覺到整個儀式的過程中,端和帝看了他好幾次。他們兄弟現在的關係就如同冬日結了冰的湖麵,表麵看起來光潔平滑,實際上冰凍三尺,底下暗流洶湧。朱翊深做過皇帝,知道皇兄對他的忌憚是每個帝王的通病。但他不再是那個被動挨打的晉王了。
大朝會結束,端和帝迴乾清宮脫下繁複的冕服,換了身常服,正待審閱內閣進呈的奏章,小太監躬身進來稟報:「皇上,皇長子求見。」
端和帝還在為上次的事情生氣,但又狠不下心來不見,就道了聲:「叫他進來。」
朱正熙還未換冕服,行走間九旒上的五色玉珠撞擊發出清脆的聲響。他跪地行禮,然後說道:「兒臣有事懇請父皇恩準。」
端和帝不看他,提禦筆沾朱墨:「講。」
「為兒臣授課的翰林侍講,說的東西太生澀難懂,兒臣聽不進去。請父皇為兒臣換一個老師。」朱正熙說道。
端和帝看他誠心向學,麵色緩和了幾分:「你心中可有中意的人選?」
「滿朝文武百官之中,若論鴻學,無人能出蘇濂其右。但他身為內閣首輔,政務繁忙,恐怕也無法好好教導兒臣。兒臣打聽過,九叔乃是蘇濂的關門弟子,又無實職在身,請他教兒臣再好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