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雄才大略 漢武帝
大秦:想讓祖龍當第一,有錯嗎? 作者:梧桐知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若是我有機會,前輩也肯定有機會,為何前輩要留在這裏?”
對上帝辛探究的眼神,嬴政沒有正麵解釋,而是反客為主。
不愧是秦始皇,帝辛露出了一個欣賞的笑容。
“你應該猜到了吧?”】
就在關鍵時刻,天幕陷入了黑暗。
萬朝眾人:???
猜到什麽了??
這個時候戛然而止真的很沒有禮貌,眾人都覺得被冒犯到。
在m山的四位皇帝也紛紛看向嬴政,到底猜到什麽了??
到底是還沒有到那地步,嬴政也不知道自己發現了什麽。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留下,對華夏有利。
其他的猜想有很多,不過不能確認,嬴政不打算迴複,而是泰然自若地讓四位後輩接著看。
就在一些人忍不住口吐芬芳時,天幕再次亮起,卻換了另一個主角。
【“他,是曆史上第一個向百姓公開認錯的皇帝,在位五十四年,有四十多年都在戰爭中度過。
在他的統治時期,整整把華夏的版圖擴達了一倍。”】
第一句話一出,漢武帝以後的朝代便明了五大皇帝的第二位是誰。
《輪台詔》,開啟了君王公開認錯的先河。
這一紙詔書讓他的口碑得到一定扭轉,後世之君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將“罪己詔”傳承下去以安撫民心。
最為瘋狂的便是宋朝,仿佛宋朝皇帝都成了自動道歉一體機。
自己做錯了要道歉,自然災害要道歉,就連天氣異象還要道歉。
相較於漢武帝,他們大多都是在作秀。
隻是為了展現自己謙遜的性格,早已沒了漢朝時想讓後世引以為戒的真情實感。
最為可笑的,是皇帝認錯後,大臣還要拉踩一波漢武帝,顯得他們多高尚。
先前他們便被霍去病的視頻瘋狂打臉,隻能強行用漢武帝晚年窮兵黷武做文章。
如今他們都感到不妙,這好像是衝著他們來的。
【“他,便是漢武帝,劉徹。
如果說秦始皇給了一個國家的概念,那麽漢武帝就是給了一個民族的認識。”
打匈奴,定南疆,滅朝鮮,征大宛。
打通河西走廊,開辟絲綢之路。
源源不斷的奇珍異寶和種植物流入,漢朝的絲綢和瓷器等標誌著漢文明的器物也滔滔不絕地送往外域。
邊境百姓不再受異族騷擾,漢朝威名遠揚四海。
“他的畢生所求,都是在為了社稷子孫預做謀劃,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
沒有誰能征服曆史,逃脫宿命,劉徹的確是一位雄才大略,輝炳史冊的帝王。”】
之前被滅妻殺子,年老昏庸連番轟炸的劉徹突然被天幕再一次肯定,一時間思緒翻湧。
委屈嗎?
比起嬴政,他好像已經很幸運了。
自小被寵著長大,並沒有生在動蕩的時代。
死後有霍光等人把持朝政,並沒有出現奸臣與昏君並存的情況。
雖然也站在高處,可底下人努努力也能看到他眼裏的風景,倒也沒有那麽孤獨。
而他的很多想法,也來自於嬴政。
肩上一沉,劉徹轉頭,發現是嬴政拍了拍他。
“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即使有前人打下的基礎,劉徹做的也是前人沒有完成的事情。
同為過來人,嬴政很能理解個中辛苦。
再說,誰又能保證自己一直不出錯,永遠英明神武。
能在晚年迴首,坦然公開承認自己的不足,已經比許多人強很多了。
劉徹也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隻是心中難免鬱悶。
嬴政的話語,不知為何比天幕上的認可還有用,讓劉徹頓覺開朗。
【“暴君,你害的多少百姓食不果腹,殺妻滅子,因巫蠱之禍冤殺數萬人,你可認錯?”
一位宋製服飾文臣打扮的青年拍案而起,眼裏滿是指責。
“朕自己做的事情,朕自然敢認。”
不同於他的激動,老年形態的劉徹神情冷靜,語氣卻帶著不容置疑。
“你以為你就真的了解朕嗎?”
劉徹眼睛一眯,嚇得那人冒出一身冷汗。
“已經發生的,朕來不及改變,可許多事,最終隻有天知道,你,又有何資格來質疑朕?”
畫麵拉遠,逐漸形成一個地圖。
“漢”字緩緩浮現在了漢朝的國土上,令周邊國家都看到了它的威名。
從此以後,華夏族有了一個響徹千古的名字。】
公元前124年,漢武帝時期。
由於四年前霍去病的視頻以及神女賜下的南瓜、紅薯、玉米等高產作物,百姓食不果腹的日子一去不複返。
在霍去病“封狼居胥”之後,漢武帝還特意派人粘貼告示。
說明功勞不僅僅是皇帝和將士們,還有默默在背後付出的百姓。
如今他們的皇帝被天界邀請前往後代,又在天幕上再次認可他們的皇帝。
從今以後,後世之人皆為漢人,百姓們不禁有榮與焉。
漢武帝前後的漢朝中人也倍感自豪,他們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的名字,還流傳千年。
隻是那個文臣,分明不是漢朝的,憑什麽對他們的皇帝評頭論足?
剛剛秦始皇那部分才埋下一個伏筆,如今又來一個。
萬朝眾人心裏默默問候天幕,卻不敢明麵上吐槽。
與眾不同的,是宋朝的文人墨客,已經汗流浹背了。
一想到天幕直通萬朝,他們就好想逃,又逃不掉。
照著架勢,遲早有一天會引火燒身。
還好萬朝不能互通,否則宋朝的一些人能被漢朝的吐沫星子淹死。
同樣想到了什麽,身在m山的朱元璋忍不住看了劉徹和李世民一眼。
他極其認可唐太宗的作為,對劉徹的看法也還算比較客觀。
不知道他們在看到宋朝人的評價時會如何,朱元璋隱隱有些期待。
還好自己生得晚,不然宋朝筆下討伐之人估計得加上他們一家。
將朱元璋的微動作收入眼底,嬴政和武則天對視一眼,眼中意味不明。
當事人李某和劉某,一個在想自己會被怎樣評價,一個在想青年究竟是什麽來路。
對於其餘三位皇帝的暗中交流,兩人毫不知情。
對上帝辛探究的眼神,嬴政沒有正麵解釋,而是反客為主。
不愧是秦始皇,帝辛露出了一個欣賞的笑容。
“你應該猜到了吧?”】
就在關鍵時刻,天幕陷入了黑暗。
萬朝眾人:???
猜到什麽了??
這個時候戛然而止真的很沒有禮貌,眾人都覺得被冒犯到。
在m山的四位皇帝也紛紛看向嬴政,到底猜到什麽了??
到底是還沒有到那地步,嬴政也不知道自己發現了什麽。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留下,對華夏有利。
其他的猜想有很多,不過不能確認,嬴政不打算迴複,而是泰然自若地讓四位後輩接著看。
就在一些人忍不住口吐芬芳時,天幕再次亮起,卻換了另一個主角。
【“他,是曆史上第一個向百姓公開認錯的皇帝,在位五十四年,有四十多年都在戰爭中度過。
在他的統治時期,整整把華夏的版圖擴達了一倍。”】
第一句話一出,漢武帝以後的朝代便明了五大皇帝的第二位是誰。
《輪台詔》,開啟了君王公開認錯的先河。
這一紙詔書讓他的口碑得到一定扭轉,後世之君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將“罪己詔”傳承下去以安撫民心。
最為瘋狂的便是宋朝,仿佛宋朝皇帝都成了自動道歉一體機。
自己做錯了要道歉,自然災害要道歉,就連天氣異象還要道歉。
相較於漢武帝,他們大多都是在作秀。
隻是為了展現自己謙遜的性格,早已沒了漢朝時想讓後世引以為戒的真情實感。
最為可笑的,是皇帝認錯後,大臣還要拉踩一波漢武帝,顯得他們多高尚。
先前他們便被霍去病的視頻瘋狂打臉,隻能強行用漢武帝晚年窮兵黷武做文章。
如今他們都感到不妙,這好像是衝著他們來的。
【“他,便是漢武帝,劉徹。
如果說秦始皇給了一個國家的概念,那麽漢武帝就是給了一個民族的認識。”
打匈奴,定南疆,滅朝鮮,征大宛。
打通河西走廊,開辟絲綢之路。
源源不斷的奇珍異寶和種植物流入,漢朝的絲綢和瓷器等標誌著漢文明的器物也滔滔不絕地送往外域。
邊境百姓不再受異族騷擾,漢朝威名遠揚四海。
“他的畢生所求,都是在為了社稷子孫預做謀劃,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
沒有誰能征服曆史,逃脫宿命,劉徹的確是一位雄才大略,輝炳史冊的帝王。”】
之前被滅妻殺子,年老昏庸連番轟炸的劉徹突然被天幕再一次肯定,一時間思緒翻湧。
委屈嗎?
比起嬴政,他好像已經很幸運了。
自小被寵著長大,並沒有生在動蕩的時代。
死後有霍光等人把持朝政,並沒有出現奸臣與昏君並存的情況。
雖然也站在高處,可底下人努努力也能看到他眼裏的風景,倒也沒有那麽孤獨。
而他的很多想法,也來自於嬴政。
肩上一沉,劉徹轉頭,發現是嬴政拍了拍他。
“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即使有前人打下的基礎,劉徹做的也是前人沒有完成的事情。
同為過來人,嬴政很能理解個中辛苦。
再說,誰又能保證自己一直不出錯,永遠英明神武。
能在晚年迴首,坦然公開承認自己的不足,已經比許多人強很多了。
劉徹也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隻是心中難免鬱悶。
嬴政的話語,不知為何比天幕上的認可還有用,讓劉徹頓覺開朗。
【“暴君,你害的多少百姓食不果腹,殺妻滅子,因巫蠱之禍冤殺數萬人,你可認錯?”
一位宋製服飾文臣打扮的青年拍案而起,眼裏滿是指責。
“朕自己做的事情,朕自然敢認。”
不同於他的激動,老年形態的劉徹神情冷靜,語氣卻帶著不容置疑。
“你以為你就真的了解朕嗎?”
劉徹眼睛一眯,嚇得那人冒出一身冷汗。
“已經發生的,朕來不及改變,可許多事,最終隻有天知道,你,又有何資格來質疑朕?”
畫麵拉遠,逐漸形成一個地圖。
“漢”字緩緩浮現在了漢朝的國土上,令周邊國家都看到了它的威名。
從此以後,華夏族有了一個響徹千古的名字。】
公元前124年,漢武帝時期。
由於四年前霍去病的視頻以及神女賜下的南瓜、紅薯、玉米等高產作物,百姓食不果腹的日子一去不複返。
在霍去病“封狼居胥”之後,漢武帝還特意派人粘貼告示。
說明功勞不僅僅是皇帝和將士們,還有默默在背後付出的百姓。
如今他們的皇帝被天界邀請前往後代,又在天幕上再次認可他們的皇帝。
從今以後,後世之人皆為漢人,百姓們不禁有榮與焉。
漢武帝前後的漢朝中人也倍感自豪,他們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的名字,還流傳千年。
隻是那個文臣,分明不是漢朝的,憑什麽對他們的皇帝評頭論足?
剛剛秦始皇那部分才埋下一個伏筆,如今又來一個。
萬朝眾人心裏默默問候天幕,卻不敢明麵上吐槽。
與眾不同的,是宋朝的文人墨客,已經汗流浹背了。
一想到天幕直通萬朝,他們就好想逃,又逃不掉。
照著架勢,遲早有一天會引火燒身。
還好萬朝不能互通,否則宋朝的一些人能被漢朝的吐沫星子淹死。
同樣想到了什麽,身在m山的朱元璋忍不住看了劉徹和李世民一眼。
他極其認可唐太宗的作為,對劉徹的看法也還算比較客觀。
不知道他們在看到宋朝人的評價時會如何,朱元璋隱隱有些期待。
還好自己生得晚,不然宋朝筆下討伐之人估計得加上他們一家。
將朱元璋的微動作收入眼底,嬴政和武則天對視一眼,眼中意味不明。
當事人李某和劉某,一個在想自己會被怎樣評價,一個在想青年究竟是什麽來路。
對於其餘三位皇帝的暗中交流,兩人毫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