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事看完防水紙杯的結構圖,為難說道:
“稟夫人,李公子所提到的防水之法,將油紙和皮紙疊在一起,固然能做到防水。”
“可唯一的難關是...杯子底部該如何密封,還有紙張又該如何對折,以作坊目前的工藝,還無法做到嚴絲合縫。”
聞言,周杜陳三人皆是一臉失望。
一次性餐具背後隱藏的巨大商機,還有大明兩京一十三省龐大的市場,他們身為商賈不可能不懂。
李弘貞此刻也是頗為失望。
前世他看短視頻介紹,一次性紙杯的底部是用高科技機械,進行“熱密封”而成的。
以明朝目前的技術,估計找遍全國都沒有一家造紙作坊能攻克這道難關。
真是可惜了,如果一次性餐具能研發出來,短時之內就能為李弘貞收割巨量財富。
思及此,李弘貞便對周杜陳三人環個作揖道:
“既然此計不成,我還另有他法。”
“奶茶外送盛器,我打算暫時使用琉璃杯代替,不知三位可知巴蜀哪裏有此供貨商家?”
“唰”的一聲,杜少康手中折扇突然打開,一副包在我身上的口吻說道:
“叔白找對人了,我杜氏酒行有個分支,便是專門生產琉璃的。”
聞言,李弘貞當即欣喜若狂。
對哦!人家就是做酒生意的,怎麽可能不附帶做玻璃呢?
“那不知夏雲兄(杜少康字),能否帶我到現場參觀一二,如果質量過關,我定然會大批訂購。”
杜少康胸有成竹的說:“放心好了,我家的琉璃放到整個大明,不說排第一,也敢說排第二。”
陳懷安這時蹙眉道:“叔白,你莫非打算訂做琉璃杯,作為奶茶盛器?”
“正是如此。不瞞你說,我打算采取有償迴收的法子,為買家提供索喚。具體做法是根據琉璃杯造價,向買家索取一筆押金,並告知買家下次光臨店鋪時,可以順便將杯子捎上找店鋪換錢。”
聽罷,陳懷安頷首讚許:“如此倒是能節省成本。”
杜少康這時道:“如果叔白現下無要緊事,不如等散宴後,隨我迴一趟瀘州。哈哈...到時我帶你好好遊覽一番瀘州風光。”
李弘貞想了想,酆都距離瀘州才300裏,單程隻要三天。
反正陳記茶號那邊還沒撤場完畢,就算牛老黑把裝修隊找來,也不能立刻開工。
組建店鋪團隊也不急,何不如先陪杜少康先走一趟。
“那成,事不宜遲,我今日便跟著你走。”
而後三個男人與周如夢行禮道別,李弘貞把新買的驢子先存放在陳記茶號,最後跟著杜陳二人去碼頭登船。
三天後的早晨。
杜少康領著李弘貞來到瀘州府城外的一座山莊。
當他看到玻璃酒瓶的那一刻,整個人如同墜入黑洞冰窟,以往所認知的世界觀和曆史觀全部崩塌了!
萬萬沒想到,明朝的古人竟然能做出高純度的玻璃!
杜少康是真的沒吹牛逼啊,光是眼前透明如水的玻璃,確實當得起大明第二。
得虧三天前李弘貞沒說出現代知識裝逼,不然真的會被古人狠狠打臉的。
“這到底是怎麽做的?”
難得看見李弘貞出現錯愕的表情,杜少康心裏老嘚瑟了。
“告訴叔白也無妨,反正琉璃自古以來,又不是什麽稀罕貨。”
“無非是沙子、石灰、晶石、石堿...這幾樣東西,隻不過我家有個獨門秘方,故而才能燒製如此清澈透亮的琉璃。”
李弘貞虛心討教的問:“方才聽夏雲兄說,琉璃就自古有之,還請為我詳細解惑。”
接下來杜少康就和他科普玻璃的發展史。
早在先秦時期,聰明的華夏古人已經學會燒製玻璃珠子。
《尚書·禹貢》中的“璆琳”,就是當時的雅稱,貴族把玻璃珠做成配飾,或者鑲嵌在武器上。
有圖為證,別再說作者是地攤文學了
到了漢朝更名為琉璃,這個名稱也一直沿用至今。
隋唐時期,工藝已經發展到能製作出透明玻璃。
請看隋朝李靜訓墓出土的透明琉璃圖。
再看宋朝的花紋玻璃瓶。
還有讓廣大網友以為是穿越的蒙元啤酒瓶和瓶酒蓋,經專家考證,這兩個玩意確實是合在一起的,裏麵裝的東西同樣是酒,現存於西安博物院。
最後列舉一條明朝存在平板玻璃的證據。
本書66章插入一張關於明朝眼鏡的圖片,現在我們不妨再迴憶一下。
明朝畫家仇英的《南都繁華圖卷》
不難看出,圖中的用來當“蠟燭燈罩”的正方形箱子是透明的。
水晶斷然是沒辦法打磨成這樣子的,除了玻璃之外,別無他物。
由此可見,華夏老祖宗製造玻璃的曆史一直是隨著時代進展,工藝也在慢慢完善的。
既有文物證明,也有文史可查,可不像西方蠻夷那麽臭不要臉,從法老陵墓挖出幾個玻璃珠子,就敢說這是他們老祖宗在4000年前發明的。
聽杜少康說完。
李弘貞突然感覺心髒一陣劇痛,腦袋好像是有人拿鑿子在不停地鑽。
這會兒他終於想明白,玻璃的發明權為什麽會被西方搶走了。
清軍入關後,擔心民間有錢招兵買馬造反,便采取高壓政策遏製社會生產力。
另外,十全老賊以修四庫全書的名義,騙取民間向朝廷提供藏書。
看完這些書,十全老賊的玻璃心碎了,漢人咋就那麽優秀呢?
於是一把大火將明代很多檔案資料統統焚毀。
以至於現代人根本無法了解真實的大明王朝。
(在此給孫殿英同誌點個讚,感謝老孫同誌掘了十全老賊的墳)
看李弘貞臉色不太好,杜陳二人連忙關切的問:
“叔白這是怎麽了?”
“是不是這幾日的舟車勞頓,讓你累壞了,要不要給你請郎中?”
下一秒,李弘貞腦袋一沉,腳步踉蹌,竟當場暈了過去。
“哎呀!怎麽就撅了嘞?”
“快快快...速速去請郎中。”
“稟夫人,李公子所提到的防水之法,將油紙和皮紙疊在一起,固然能做到防水。”
“可唯一的難關是...杯子底部該如何密封,還有紙張又該如何對折,以作坊目前的工藝,還無法做到嚴絲合縫。”
聞言,周杜陳三人皆是一臉失望。
一次性餐具背後隱藏的巨大商機,還有大明兩京一十三省龐大的市場,他們身為商賈不可能不懂。
李弘貞此刻也是頗為失望。
前世他看短視頻介紹,一次性紙杯的底部是用高科技機械,進行“熱密封”而成的。
以明朝目前的技術,估計找遍全國都沒有一家造紙作坊能攻克這道難關。
真是可惜了,如果一次性餐具能研發出來,短時之內就能為李弘貞收割巨量財富。
思及此,李弘貞便對周杜陳三人環個作揖道:
“既然此計不成,我還另有他法。”
“奶茶外送盛器,我打算暫時使用琉璃杯代替,不知三位可知巴蜀哪裏有此供貨商家?”
“唰”的一聲,杜少康手中折扇突然打開,一副包在我身上的口吻說道:
“叔白找對人了,我杜氏酒行有個分支,便是專門生產琉璃的。”
聞言,李弘貞當即欣喜若狂。
對哦!人家就是做酒生意的,怎麽可能不附帶做玻璃呢?
“那不知夏雲兄(杜少康字),能否帶我到現場參觀一二,如果質量過關,我定然會大批訂購。”
杜少康胸有成竹的說:“放心好了,我家的琉璃放到整個大明,不說排第一,也敢說排第二。”
陳懷安這時蹙眉道:“叔白,你莫非打算訂做琉璃杯,作為奶茶盛器?”
“正是如此。不瞞你說,我打算采取有償迴收的法子,為買家提供索喚。具體做法是根據琉璃杯造價,向買家索取一筆押金,並告知買家下次光臨店鋪時,可以順便將杯子捎上找店鋪換錢。”
聽罷,陳懷安頷首讚許:“如此倒是能節省成本。”
杜少康這時道:“如果叔白現下無要緊事,不如等散宴後,隨我迴一趟瀘州。哈哈...到時我帶你好好遊覽一番瀘州風光。”
李弘貞想了想,酆都距離瀘州才300裏,單程隻要三天。
反正陳記茶號那邊還沒撤場完畢,就算牛老黑把裝修隊找來,也不能立刻開工。
組建店鋪團隊也不急,何不如先陪杜少康先走一趟。
“那成,事不宜遲,我今日便跟著你走。”
而後三個男人與周如夢行禮道別,李弘貞把新買的驢子先存放在陳記茶號,最後跟著杜陳二人去碼頭登船。
三天後的早晨。
杜少康領著李弘貞來到瀘州府城外的一座山莊。
當他看到玻璃酒瓶的那一刻,整個人如同墜入黑洞冰窟,以往所認知的世界觀和曆史觀全部崩塌了!
萬萬沒想到,明朝的古人竟然能做出高純度的玻璃!
杜少康是真的沒吹牛逼啊,光是眼前透明如水的玻璃,確實當得起大明第二。
得虧三天前李弘貞沒說出現代知識裝逼,不然真的會被古人狠狠打臉的。
“這到底是怎麽做的?”
難得看見李弘貞出現錯愕的表情,杜少康心裏老嘚瑟了。
“告訴叔白也無妨,反正琉璃自古以來,又不是什麽稀罕貨。”
“無非是沙子、石灰、晶石、石堿...這幾樣東西,隻不過我家有個獨門秘方,故而才能燒製如此清澈透亮的琉璃。”
李弘貞虛心討教的問:“方才聽夏雲兄說,琉璃就自古有之,還請為我詳細解惑。”
接下來杜少康就和他科普玻璃的發展史。
早在先秦時期,聰明的華夏古人已經學會燒製玻璃珠子。
《尚書·禹貢》中的“璆琳”,就是當時的雅稱,貴族把玻璃珠做成配飾,或者鑲嵌在武器上。
有圖為證,別再說作者是地攤文學了
到了漢朝更名為琉璃,這個名稱也一直沿用至今。
隋唐時期,工藝已經發展到能製作出透明玻璃。
請看隋朝李靜訓墓出土的透明琉璃圖。
再看宋朝的花紋玻璃瓶。
還有讓廣大網友以為是穿越的蒙元啤酒瓶和瓶酒蓋,經專家考證,這兩個玩意確實是合在一起的,裏麵裝的東西同樣是酒,現存於西安博物院。
最後列舉一條明朝存在平板玻璃的證據。
本書66章插入一張關於明朝眼鏡的圖片,現在我們不妨再迴憶一下。
明朝畫家仇英的《南都繁華圖卷》
不難看出,圖中的用來當“蠟燭燈罩”的正方形箱子是透明的。
水晶斷然是沒辦法打磨成這樣子的,除了玻璃之外,別無他物。
由此可見,華夏老祖宗製造玻璃的曆史一直是隨著時代進展,工藝也在慢慢完善的。
既有文物證明,也有文史可查,可不像西方蠻夷那麽臭不要臉,從法老陵墓挖出幾個玻璃珠子,就敢說這是他們老祖宗在4000年前發明的。
聽杜少康說完。
李弘貞突然感覺心髒一陣劇痛,腦袋好像是有人拿鑿子在不停地鑽。
這會兒他終於想明白,玻璃的發明權為什麽會被西方搶走了。
清軍入關後,擔心民間有錢招兵買馬造反,便采取高壓政策遏製社會生產力。
另外,十全老賊以修四庫全書的名義,騙取民間向朝廷提供藏書。
看完這些書,十全老賊的玻璃心碎了,漢人咋就那麽優秀呢?
於是一把大火將明代很多檔案資料統統焚毀。
以至於現代人根本無法了解真實的大明王朝。
(在此給孫殿英同誌點個讚,感謝老孫同誌掘了十全老賊的墳)
看李弘貞臉色不太好,杜陳二人連忙關切的問:
“叔白這是怎麽了?”
“是不是這幾日的舟車勞頓,讓你累壞了,要不要給你請郎中?”
下一秒,李弘貞腦袋一沉,腳步踉蹌,竟當場暈了過去。
“哎呀!怎麽就撅了嘞?”
“快快快...速速去請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