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到東京卞涼去換錢
上天入地小神凰之無限空間 作者:幻花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今天工地上不用做晚飯了,上午張屠戶家的夥計送的肉還有不少,風靈兒看爺爺奶奶安排著把肉給管事的兩位族人和裏正各分了一塊,還剩下好幾斤就準備拿迴家自己一家人今晚吃。
一家人好些天沒有在一起好好吃過飯了,爺爺奶奶和風靈兒也迴家了。
伯娘帶領著大嫂子和幾個堂姐做飯,爺爺奶奶和大伯、二伯商量事。
風靈兒看大慶在一旁不時地寫寫畫畫,一邊聽大人說一邊把一些計劃和接下來要采購的材料都記在一個簿子上。
風靈兒拿過大慶記賬的簿子看了看,發現大慶表哥的賬記得真不錯,每一筆錢的去處都清清楚楚,每一種材料花了多少銀子,用了多少、還剩多少一目了然。
甚至欠哪個老板多少貨款,誰家還有多少材料沒有送來,他指著賬簿都能講的頭頭是道,大伯也說虧得有大慶在,要不然全憑他用腦子記,早就亂套了。
風靈兒覺得大慶表哥每天的活不比出體力活的漢子們輕鬆,就提出也給他每天七十文的工錢。
大慶紅著臉說自己不該要那麽多,因為他覺得這些天自己學到了很多,這些是花錢也買不來的。
風靈兒越發覺得大慶是一位德才兼備的可造之才,爺爺奶奶和兩位伯父也都表示了對他的喜歡。
在西屋燈下做針線的小姑母聽到娘家人都誇她的大兒子有出息,忍不住掩麵啜泣起來。
她說自己終於熬出了頭,一個大慶就讓她對以後的日子充滿了信心,以前受得所有的苦她都覺得不苦了。
風靈兒有意在眾位堂兄堂姐麵前獎勵大慶,就是讓他們都認識到讀書識字的好處,大慶擺著手不要工錢,風靈兒就把二兩銀子硬塞給了小姑母。
小姑母也退縮著拒絕,爺爺奶奶就說讓她給大慶存著,以後娶媳婦用,大家都哈哈大笑起來,這下子大慶是真害羞了,趕緊鑽到了西屋裏,任誰喊都不出來了。
這些天花錢似流水,風靈兒感覺空間裏的銀子可能撐不到九月底就得花完,就和爺爺、奶奶、大伯商量著再去錢莊換銀子。
幾人商量後,決定讓大伯陪著風靈兒去五百裏外的東京卞涼去換錢。
一家人都沒有去過卞涼城,但都知道是在玄帝廟的西南方向。
風靈兒覺得爺爺奶奶在家等著肯定也不放心,就提出讓爺爺奶奶也一起去,就當是出去旅遊散心了。
還沒有吃晚飯就下起了小雨,吃過飯後,大伯說送爺爺奶奶和風靈兒迴廟裏去。
風靈兒聽見大伯說下雨路滑,明兒上午爺爺奶奶還得給和尚們送菜,他不放心,所以今晚他就住在廟裏不迴家了。
晚上,奶奶和風靈兒在小床上睡了,爺爺和大伯睡在外麵的大床上。
小雨淅淅瀝瀝下了一整晚,一直到天明也沒有停歇。
大伯早早起來,收了半筐菜送到香積廚。
然後,一家人都穿上了昨晚準備好的新衣裳,也沒有吃早飯,跟著風靈兒進入空間後,瞬間就離開了玄帝廟。
風靈兒催動空間直向西南,她也不敢移動太快,透過細紗似的雨簾看向下麵,隻見下麵一片水霧茫茫,看不真切。
她剛開啟了鳳眼,就看到下麵有一條大河,河流的南岸就是一座比輝州城還氣勢恢宏的城池,一排排的紅牆綠瓦襯托著明黃色的琉璃飛簷,想必就是傳說中的東京卞涼開封府了。
開封府的雨勢比家裏的大了些,街道上的車馬行人並不多。
天光尚早,很多店鋪都還沒有開門營業。
風靈兒看到一個店鋪門口霧氣蒸騰的尤其厲害,門口的青旗上顯示那是一家賣吃食的鋪子。
因為家裏也在下雨,空間裏昨晚就備下了蓑衣和鬥笠,幾人披上蓑衣、戴上鬥笠,風靈兒看這條街道上前後無人就帶著大家落在了那家鋪子不遠處。
走近了看,果然是一家賣早點的鋪子,幾人抬步走了進去,立刻有一個小夥計笑著迎了過來,請他們把鬥笠和蓑衣掛在一邊,然後招唿四人坐下來。
“幾位客官起得早,喝碗胡辣湯暖暖身子吧?”小夥計看了看外麵說道:“這場雨下的,天可涼多了”。
風靈兒這才發現鋪子裏竟然隻有他們這一桌客人,才知道原來天還早著呢。
“好,先來四碗胡辣湯吧,有什麽吃的,隨意拿些來吧,咱們嚐嚐你家的味道。”大伯對那夥計說道。
“好嘞,這邊來四碗暖暖和和的胡辣湯——!”
小夥計拉長了嗓音,跑到了一邊,很快端來了一盤蒸餅和一盤包子,另一個夥計也用托盤端了四碗湯過來。
“客官,蒸餅和肉包子您先嚐嚐對不對胃口,這兩樣就著胡辣湯正好。”小夥計殷勤地說道。
風靈兒喝了一小口胡辣湯,味道鮮香,有點胡椒的辛辣,確實讓人覺得很暖和。
湯碗很大,蒸餅和包子的分量也很足,四人秉著不浪費的精神,都吃得很飽,身上還有點微微冒汗了。
“小哥,這條街上有沒有錢莊?”大伯問那個小夥計。
“這條街上還真沒有,您出門往右轉,走過兩個路口,那條街的兩邊有兩家錢莊呢。”小夥計說著手往西邊指了指。
與小夥計客套了幾句,幾人結帳出門向西走去。
雨勢依然不減,風吹著雨滴打在身上,風靈兒發覺,自己的鞋很快就濕了,褲子上也點點滴滴的,一會兒就潮乎乎的了。
沒想到這裏雨也一直下,紅寶石空間裏,風靈兒的衣裳鞋子都有,但爺爺奶奶和大伯都沒有帶替換衣裳,而且風靈兒還不想暴露紅寶石空間。
正想著一會要買衣裳和鞋子換上,就看到路邊的一家鋪子剛開門,風靈兒一看裏麵掛著許多衣裳,正是一家裁縫店。
風靈兒牽著奶奶的手,大伯攙著爺爺,幾人走進了裁縫鋪子,一是想買衣裳,二則想在這裏避避雨再走。
店家一看剛開門就有客人進來,欣喜異常,殷勤地幫幾人挑著合適的衣裳。
一家人好些天沒有在一起好好吃過飯了,爺爺奶奶和風靈兒也迴家了。
伯娘帶領著大嫂子和幾個堂姐做飯,爺爺奶奶和大伯、二伯商量事。
風靈兒看大慶在一旁不時地寫寫畫畫,一邊聽大人說一邊把一些計劃和接下來要采購的材料都記在一個簿子上。
風靈兒拿過大慶記賬的簿子看了看,發現大慶表哥的賬記得真不錯,每一筆錢的去處都清清楚楚,每一種材料花了多少銀子,用了多少、還剩多少一目了然。
甚至欠哪個老板多少貨款,誰家還有多少材料沒有送來,他指著賬簿都能講的頭頭是道,大伯也說虧得有大慶在,要不然全憑他用腦子記,早就亂套了。
風靈兒覺得大慶表哥每天的活不比出體力活的漢子們輕鬆,就提出也給他每天七十文的工錢。
大慶紅著臉說自己不該要那麽多,因為他覺得這些天自己學到了很多,這些是花錢也買不來的。
風靈兒越發覺得大慶是一位德才兼備的可造之才,爺爺奶奶和兩位伯父也都表示了對他的喜歡。
在西屋燈下做針線的小姑母聽到娘家人都誇她的大兒子有出息,忍不住掩麵啜泣起來。
她說自己終於熬出了頭,一個大慶就讓她對以後的日子充滿了信心,以前受得所有的苦她都覺得不苦了。
風靈兒有意在眾位堂兄堂姐麵前獎勵大慶,就是讓他們都認識到讀書識字的好處,大慶擺著手不要工錢,風靈兒就把二兩銀子硬塞給了小姑母。
小姑母也退縮著拒絕,爺爺奶奶就說讓她給大慶存著,以後娶媳婦用,大家都哈哈大笑起來,這下子大慶是真害羞了,趕緊鑽到了西屋裏,任誰喊都不出來了。
這些天花錢似流水,風靈兒感覺空間裏的銀子可能撐不到九月底就得花完,就和爺爺、奶奶、大伯商量著再去錢莊換銀子。
幾人商量後,決定讓大伯陪著風靈兒去五百裏外的東京卞涼去換錢。
一家人都沒有去過卞涼城,但都知道是在玄帝廟的西南方向。
風靈兒覺得爺爺奶奶在家等著肯定也不放心,就提出讓爺爺奶奶也一起去,就當是出去旅遊散心了。
還沒有吃晚飯就下起了小雨,吃過飯後,大伯說送爺爺奶奶和風靈兒迴廟裏去。
風靈兒聽見大伯說下雨路滑,明兒上午爺爺奶奶還得給和尚們送菜,他不放心,所以今晚他就住在廟裏不迴家了。
晚上,奶奶和風靈兒在小床上睡了,爺爺和大伯睡在外麵的大床上。
小雨淅淅瀝瀝下了一整晚,一直到天明也沒有停歇。
大伯早早起來,收了半筐菜送到香積廚。
然後,一家人都穿上了昨晚準備好的新衣裳,也沒有吃早飯,跟著風靈兒進入空間後,瞬間就離開了玄帝廟。
風靈兒催動空間直向西南,她也不敢移動太快,透過細紗似的雨簾看向下麵,隻見下麵一片水霧茫茫,看不真切。
她剛開啟了鳳眼,就看到下麵有一條大河,河流的南岸就是一座比輝州城還氣勢恢宏的城池,一排排的紅牆綠瓦襯托著明黃色的琉璃飛簷,想必就是傳說中的東京卞涼開封府了。
開封府的雨勢比家裏的大了些,街道上的車馬行人並不多。
天光尚早,很多店鋪都還沒有開門營業。
風靈兒看到一個店鋪門口霧氣蒸騰的尤其厲害,門口的青旗上顯示那是一家賣吃食的鋪子。
因為家裏也在下雨,空間裏昨晚就備下了蓑衣和鬥笠,幾人披上蓑衣、戴上鬥笠,風靈兒看這條街道上前後無人就帶著大家落在了那家鋪子不遠處。
走近了看,果然是一家賣早點的鋪子,幾人抬步走了進去,立刻有一個小夥計笑著迎了過來,請他們把鬥笠和蓑衣掛在一邊,然後招唿四人坐下來。
“幾位客官起得早,喝碗胡辣湯暖暖身子吧?”小夥計看了看外麵說道:“這場雨下的,天可涼多了”。
風靈兒這才發現鋪子裏竟然隻有他們這一桌客人,才知道原來天還早著呢。
“好,先來四碗胡辣湯吧,有什麽吃的,隨意拿些來吧,咱們嚐嚐你家的味道。”大伯對那夥計說道。
“好嘞,這邊來四碗暖暖和和的胡辣湯——!”
小夥計拉長了嗓音,跑到了一邊,很快端來了一盤蒸餅和一盤包子,另一個夥計也用托盤端了四碗湯過來。
“客官,蒸餅和肉包子您先嚐嚐對不對胃口,這兩樣就著胡辣湯正好。”小夥計殷勤地說道。
風靈兒喝了一小口胡辣湯,味道鮮香,有點胡椒的辛辣,確實讓人覺得很暖和。
湯碗很大,蒸餅和包子的分量也很足,四人秉著不浪費的精神,都吃得很飽,身上還有點微微冒汗了。
“小哥,這條街上有沒有錢莊?”大伯問那個小夥計。
“這條街上還真沒有,您出門往右轉,走過兩個路口,那條街的兩邊有兩家錢莊呢。”小夥計說著手往西邊指了指。
與小夥計客套了幾句,幾人結帳出門向西走去。
雨勢依然不減,風吹著雨滴打在身上,風靈兒發覺,自己的鞋很快就濕了,褲子上也點點滴滴的,一會兒就潮乎乎的了。
沒想到這裏雨也一直下,紅寶石空間裏,風靈兒的衣裳鞋子都有,但爺爺奶奶和大伯都沒有帶替換衣裳,而且風靈兒還不想暴露紅寶石空間。
正想著一會要買衣裳和鞋子換上,就看到路邊的一家鋪子剛開門,風靈兒一看裏麵掛著許多衣裳,正是一家裁縫店。
風靈兒牽著奶奶的手,大伯攙著爺爺,幾人走進了裁縫鋪子,一是想買衣裳,二則想在這裏避避雨再走。
店家一看剛開門就有客人進來,欣喜異常,殷勤地幫幾人挑著合適的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