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楊旭又被搞得頭昏腦脹了。
莫非,自己又跑偏了。
一直以來,他都隻注重研究這樣那樣的技術指標形態,沒有重視這個量的問題。
“老大,那怎麽看量呢?”楊旭接著發問。
“嗯,這個量,說起來非常複雜。”老大頓了頓,才開始聊。
“量,就是我們看到的每天的成交數量唄。”楊旭率先提起話題。
“嗯,對。”老大肯定。
“那有什麽不一樣呢?或者說,有什麽特殊的意義和指向性?”楊旭繼續問。
“它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數據,而且是真實的數據。”
“和股價一樣。”老大慢悠悠地開始細說。
“真實?”楊旭心裏泛起了嘀咕。
不是經常可以聽到說,什麽量是假的,是莊家掩護,是對倒,是老鼠倉進貨出貨……
正常的感覺,好像是量是受莊家控製的,莊家想大就大,莊家想小就小。
那也就是說,肯定是不真實的,是具有欺騙性的。
“哈哈。我說的這個真實,是相比你手機裏,電腦裏的其他技術指標的數值來說。”老大似乎又看到了他的疑慮。
“這個數據是真實存在過的數據,是造不了假的。”
“所以,這是一個最基本,最原始的數據之一。和價格一樣。”老大繼續闡述。
說到這裏,楊旭就懂了。
技術指標,都是統計出來的數字,大部分,都是一段時間以內的平均值。隻是周期不同而已。
“嗯,這個能理解。”楊旭迴答。
“嗯,和很多時候一樣,最基本,最原始的數據,最有用。”
“因為所有的成交,都是真金白銀,用錢交易出來的,而不是靠計算機統計算出來的。”老大指出問題核心。
這個毋容置疑。
不管什麽樣的成交數據,不管什麽樣的成交價格,不管是不是作假,是不是欺騙,最終,都是靠實實在在的交易,用實實在在的錢砸出來的。
而技術指標這些,是根據已經存在的數據,做一個統計計算而已。
不同的方法,可以統計出不同的結果出來。
的確如此。
楊旭似乎看出一點端倪來了。
“那具體要怎麽看呢?”楊旭順著話題問道。
“嗯,這個話題,說簡單也簡單,但是說複雜也挺複雜。”老大沒有直接迴答問題,而是先來了句套話。
但楊旭知道,這不是套話。
老大說話,向來嚴謹,且不喜歡繞彎子。
偶爾賣個關子,都還是需要自己獨立思考的問題。
“說它簡單呢,她就是個成交數字。無非就是數字的大小差別。一眼就能看出來,不用借助其他的工具,也不用什麽技術指標來統計。”
“但是它所蘊含的信息,卻可以豐富多彩。一百個人能看出來一百種意思。所以要說複雜,他比所有技術指標都複雜。”
楊旭感覺自己又進了一個坑。
他感覺炒股這條路,一路走來,就是不斷地踩坑。從最開始的不經意的小坑,越走發現坑越多,越走發現坑越大。
剛開始的時候,以為炒股就是選到好股票,等著大漲發財就行了;
慢慢地發現,技術指標很重要,要學好技術指標,才能穩賺不賠;
再後來才發現,技術指標也隻是個小嘍囉,更多需要學習打敗的boss還在後麵;
漸漸地學習了一陣之後,才發現,九九八十一關還未開始,自己還在東土大唐,出門就遇見了深不見底的大河。
“這……”想到這裏,楊旭倒吸一口冷氣。
還好有個師傅。
不然這漫漫長路,自己一個人摸索,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摸出個名堂。
“那要從哪裏開始學呢?”意料到這是一個大工程以後,楊旭開始整頓思緒,準備大幹一場。
“嗯,學習一個東西,總是從認識它開始。”老大迴。
“那就先搞清楚,什麽是量,或者說,量形成的邏輯。”楊旭這下開始有點輕車熟路了。
不管學什麽東西,都從認識它本身開始。
從跟老大學習以來,他已經逐漸形成了一種思維習慣。
“嗯,對,首先,要明白這個量是怎麽來的。”老大似乎對這種思維感到滿意。
“表麵上看,就是成交的數量。這沒有爭議。”
“但是這個量的形成,是一個人賣給了另外一個人形成的。”
“就是說,要有量的形成,必須要有兩個主體,一個是賣的主體,一個是買的主體。”老大繼續耐心解釋。
“明白。就跟買菜一樣,也必須要一個賣菜的,一個買菜的。”楊旭理解。他似乎已經習慣了用買菜和賣菜來類比股市的很多現象。
樸實易懂。
“嗯,對,你說到了關鍵點。”老大首肯。
“啊……哈哈……”楊旭忍不住笑了起來。
這個默契,想不到師傅也有。
“買菜和賣菜的,一般來說,不是同一群人,對吧。”老大問。
“當然,一個商家,一個客戶。”楊旭感覺氛圍變得輕鬆了起來。
“但是股票市場裏,這一點就有區別。今天是賣的,明天可能就是買的。同樣,今天是買的,明天可能就是賣的。甚至像你做差價,在同一天裏,你又是買的,又是賣的。”老大像說繞口令一樣,簡單但又生動地描述了一個真實存在的區別。
“確實,商家和客戶,經常是同一個人。”
“所以我們也經常說,今天是多頭,明天就是空頭。關鍵在於他手上有沒有持有。哈哈……”楊旭懂了。
“對,差不多這個意思。”
“但這個差別,還不是最重要的。”老大繼續深入解析。
“啊……”這個老頭子的想法,果然從來都是源源不絕。
“最重要的是交易結果。”老大提醒了一個新的問題。
“賣菜,商家賣完了以後要進貨,而客戶買了以後,就出了這個市場,然後消耗掉了。”楊旭終於反應過來了。
“嗯,對。但是股市,一定時間內,某個股票的數量,總股數是不變的。交易的結果,隻是從一個主體,轉移到了另一個主體。”
“當然,有的時候有增發,有的時候有注銷等等,但是這些是偶發現象,暫時不考慮。”老大補充了一句。
“對,轉移。”楊旭明白了老大的意思。
“所以,才容易產生出,股市是零和博弈的觀點。”楊旭似乎有點明白經常聽到的這句話形成的原因了。
“對,差不多就是這樣的。”
“正常來說,這種轉移,在一定程度下,會趨向於一種平衡狀態。”老大繼續說道。
“嗯,是的,就像菜市場正常情況下,買菜賣菜的數量,大致會在一個比較穩定的範圍之內。”
“很多事情都這樣,並不僅僅是賣菜。”楊旭也補充了一句。
“嗯,對。所以就會形成常見量。”老大肯定。
“明白。”楊旭答。
“那就還有非常見量了。比如逢年過節的時候,可能數量就會增加?”楊旭好像找到了一點線頭。
“嗯,大致類似。所以股票有的時候,就會產生非常見量。非常見量一出現,就證明市場或者行業,或者個股的某些地方,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老大再次肯定。
這個也好理解。
“當然這個變化,也許是好的變化,也許是壞的變化,都可能。”老大繼續補充。
“我好像有點懂了。”楊旭若有所思。
“懂得量形成的機製,然後對很多現象的判定,才有基礎,才有據可循。”楊旭總結道。
“嗯,對。”老大答。語調裏,透出一絲欣慰。
“那很多時候,也會出現個股沒有什麽任何新的狀態,而出現突然放出大量的情況吧……”
“很多時候,莫名其妙地就出現突然的漲停板,然後蹭蹭地往上瘋漲……”楊旭想起很多股票市場裏的現象,疑惑地問道。
“嗯,對,這種情況有,而且不少。”老大肯定。
“剛才已經說了,量形成的機製裏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籌碼是轉移的,而主體,也就是股票持有者,同樣是量形成的一個關鍵因素。”老大並沒有反駁,反而提醒道。
“就是,炒股的人,或者說,持股者,股東發生了大的變化?”楊旭醒悟過來。
“哈哈,你說呢?”老大爽朗地笑了起來。
莫非,自己又跑偏了。
一直以來,他都隻注重研究這樣那樣的技術指標形態,沒有重視這個量的問題。
“老大,那怎麽看量呢?”楊旭接著發問。
“嗯,這個量,說起來非常複雜。”老大頓了頓,才開始聊。
“量,就是我們看到的每天的成交數量唄。”楊旭率先提起話題。
“嗯,對。”老大肯定。
“那有什麽不一樣呢?或者說,有什麽特殊的意義和指向性?”楊旭繼續問。
“它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數據,而且是真實的數據。”
“和股價一樣。”老大慢悠悠地開始細說。
“真實?”楊旭心裏泛起了嘀咕。
不是經常可以聽到說,什麽量是假的,是莊家掩護,是對倒,是老鼠倉進貨出貨……
正常的感覺,好像是量是受莊家控製的,莊家想大就大,莊家想小就小。
那也就是說,肯定是不真實的,是具有欺騙性的。
“哈哈。我說的這個真實,是相比你手機裏,電腦裏的其他技術指標的數值來說。”老大似乎又看到了他的疑慮。
“這個數據是真實存在過的數據,是造不了假的。”
“所以,這是一個最基本,最原始的數據之一。和價格一樣。”老大繼續闡述。
說到這裏,楊旭就懂了。
技術指標,都是統計出來的數字,大部分,都是一段時間以內的平均值。隻是周期不同而已。
“嗯,這個能理解。”楊旭迴答。
“嗯,和很多時候一樣,最基本,最原始的數據,最有用。”
“因為所有的成交,都是真金白銀,用錢交易出來的,而不是靠計算機統計算出來的。”老大指出問題核心。
這個毋容置疑。
不管什麽樣的成交數據,不管什麽樣的成交價格,不管是不是作假,是不是欺騙,最終,都是靠實實在在的交易,用實實在在的錢砸出來的。
而技術指標這些,是根據已經存在的數據,做一個統計計算而已。
不同的方法,可以統計出不同的結果出來。
的確如此。
楊旭似乎看出一點端倪來了。
“那具體要怎麽看呢?”楊旭順著話題問道。
“嗯,這個話題,說簡單也簡單,但是說複雜也挺複雜。”老大沒有直接迴答問題,而是先來了句套話。
但楊旭知道,這不是套話。
老大說話,向來嚴謹,且不喜歡繞彎子。
偶爾賣個關子,都還是需要自己獨立思考的問題。
“說它簡單呢,她就是個成交數字。無非就是數字的大小差別。一眼就能看出來,不用借助其他的工具,也不用什麽技術指標來統計。”
“但是它所蘊含的信息,卻可以豐富多彩。一百個人能看出來一百種意思。所以要說複雜,他比所有技術指標都複雜。”
楊旭感覺自己又進了一個坑。
他感覺炒股這條路,一路走來,就是不斷地踩坑。從最開始的不經意的小坑,越走發現坑越多,越走發現坑越大。
剛開始的時候,以為炒股就是選到好股票,等著大漲發財就行了;
慢慢地發現,技術指標很重要,要學好技術指標,才能穩賺不賠;
再後來才發現,技術指標也隻是個小嘍囉,更多需要學習打敗的boss還在後麵;
漸漸地學習了一陣之後,才發現,九九八十一關還未開始,自己還在東土大唐,出門就遇見了深不見底的大河。
“這……”想到這裏,楊旭倒吸一口冷氣。
還好有個師傅。
不然這漫漫長路,自己一個人摸索,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摸出個名堂。
“那要從哪裏開始學呢?”意料到這是一個大工程以後,楊旭開始整頓思緒,準備大幹一場。
“嗯,學習一個東西,總是從認識它開始。”老大迴。
“那就先搞清楚,什麽是量,或者說,量形成的邏輯。”楊旭這下開始有點輕車熟路了。
不管學什麽東西,都從認識它本身開始。
從跟老大學習以來,他已經逐漸形成了一種思維習慣。
“嗯,對,首先,要明白這個量是怎麽來的。”老大似乎對這種思維感到滿意。
“表麵上看,就是成交的數量。這沒有爭議。”
“但是這個量的形成,是一個人賣給了另外一個人形成的。”
“就是說,要有量的形成,必須要有兩個主體,一個是賣的主體,一個是買的主體。”老大繼續耐心解釋。
“明白。就跟買菜一樣,也必須要一個賣菜的,一個買菜的。”楊旭理解。他似乎已經習慣了用買菜和賣菜來類比股市的很多現象。
樸實易懂。
“嗯,對,你說到了關鍵點。”老大首肯。
“啊……哈哈……”楊旭忍不住笑了起來。
這個默契,想不到師傅也有。
“買菜和賣菜的,一般來說,不是同一群人,對吧。”老大問。
“當然,一個商家,一個客戶。”楊旭感覺氛圍變得輕鬆了起來。
“但是股票市場裏,這一點就有區別。今天是賣的,明天可能就是買的。同樣,今天是買的,明天可能就是賣的。甚至像你做差價,在同一天裏,你又是買的,又是賣的。”老大像說繞口令一樣,簡單但又生動地描述了一個真實存在的區別。
“確實,商家和客戶,經常是同一個人。”
“所以我們也經常說,今天是多頭,明天就是空頭。關鍵在於他手上有沒有持有。哈哈……”楊旭懂了。
“對,差不多這個意思。”
“但這個差別,還不是最重要的。”老大繼續深入解析。
“啊……”這個老頭子的想法,果然從來都是源源不絕。
“最重要的是交易結果。”老大提醒了一個新的問題。
“賣菜,商家賣完了以後要進貨,而客戶買了以後,就出了這個市場,然後消耗掉了。”楊旭終於反應過來了。
“嗯,對。但是股市,一定時間內,某個股票的數量,總股數是不變的。交易的結果,隻是從一個主體,轉移到了另一個主體。”
“當然,有的時候有增發,有的時候有注銷等等,但是這些是偶發現象,暫時不考慮。”老大補充了一句。
“對,轉移。”楊旭明白了老大的意思。
“所以,才容易產生出,股市是零和博弈的觀點。”楊旭似乎有點明白經常聽到的這句話形成的原因了。
“對,差不多就是這樣的。”
“正常來說,這種轉移,在一定程度下,會趨向於一種平衡狀態。”老大繼續說道。
“嗯,是的,就像菜市場正常情況下,買菜賣菜的數量,大致會在一個比較穩定的範圍之內。”
“很多事情都這樣,並不僅僅是賣菜。”楊旭也補充了一句。
“嗯,對。所以就會形成常見量。”老大肯定。
“明白。”楊旭答。
“那就還有非常見量了。比如逢年過節的時候,可能數量就會增加?”楊旭好像找到了一點線頭。
“嗯,大致類似。所以股票有的時候,就會產生非常見量。非常見量一出現,就證明市場或者行業,或者個股的某些地方,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老大再次肯定。
這個也好理解。
“當然這個變化,也許是好的變化,也許是壞的變化,都可能。”老大繼續補充。
“我好像有點懂了。”楊旭若有所思。
“懂得量形成的機製,然後對很多現象的判定,才有基礎,才有據可循。”楊旭總結道。
“嗯,對。”老大答。語調裏,透出一絲欣慰。
“那很多時候,也會出現個股沒有什麽任何新的狀態,而出現突然放出大量的情況吧……”
“很多時候,莫名其妙地就出現突然的漲停板,然後蹭蹭地往上瘋漲……”楊旭想起很多股票市場裏的現象,疑惑地問道。
“嗯,對,這種情況有,而且不少。”老大肯定。
“剛才已經說了,量形成的機製裏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籌碼是轉移的,而主體,也就是股票持有者,同樣是量形成的一個關鍵因素。”老大並沒有反駁,反而提醒道。
“就是,炒股的人,或者說,持股者,股東發生了大的變化?”楊旭醒悟過來。
“哈哈,你說呢?”老大爽朗地笑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