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郡府城牆之上。
賈念和顧雍眺望著前方,彼此陷入到沉思之中。
“世伯率兵返迴又不見他和鄧當同行,看來孫策十有八九已然逃離”
“兄長為何如此忌憚孫策?”
“難道孫氏不足以讓人忌憚嗎?”
“弟倒不這麽認為”
“為何?”
“孫氏本來就已經沒落,隻是因為孫長沙的突然崛起而再次複興,別看合肥侯國駐紮的五千兵馬自號孫氏精兵。其實自從孫長沙戰死之後,其部下早已四散,隻留下私兵三百。袁州牧以這三百兵馬為骨幹,招募了這支孫氏之兵。名為孫氏,其實盡歸壽春。故此就算斬殺了孫策,也不能讓駐守在合肥侯國的兵馬潰散,不僅如此私兵部曲效忠的是孫氏,孫氏之中又豈止一個孫策?一旦孫策死在此地,勢必會激起孫氏的反擊,到時候豈不是得不償失”
顧雍的雙目中露出濃濃的不解,對著賈念詢問著。
以目前孫氏的處境來看,完全找不到必殺的理由,同時也不需要找到這個理由。畢竟現在的孫氏,隻是一條喪家之犬而已,在袁術的麾下苟延殘喘。哪怕看起來握有兵馬,但那些兵權真正所在,卻是袁術而非孫氏。最少從孫策的職位,就能明白其一二。
賈念用手輕輕敲擊著城牆,對著顧雍說著。
“假若和斬殺孫策、周瑜相比,為兄更情願麵對那些士氣大漲的合肥侯國兵馬以及袁術之怒”
“這?”
顧雍遲疑了起來,把嘴邊的話給咽了下去。
平心而論表兄不是一個不顧大局之人,隻是在針對孫策的事情上,未免有些太過了。一旦斬殺孫策的事情被宣揚出去,到時候所造成的影響隻怕會大到不可想象的地步。畢竟孫策是以壽春袁州牧使者的身份前來的。
兩國交戰尚且尊奉不斬來使之事,堂堂壽春使者居然死在了廬江,彼時天下人又應該如何看待?更何況陸太守的根在吳郡陸氏之中。若袁術遷怒吳郡陸氏,彼時又當如何?
“既然注定了是你死我活的敵人,那麽又何必留手?”
“於公於私,我與那孫策隻能有一人存留在這世間,表弟你可明白”
賈念對著顧雍詢問,語氣中頗為遺憾,若是孫策和周瑜死於伏殺之中那不知會省下自己多少麻煩。隻可惜陸康插手,讓他們脫離了險境。至於對此事的後果,心中嗤之以鼻。
難道不伏殺孫策,這些麻煩自己就不會麵對了嗎?難道不殺孫策,袁術就能熄滅不吞並揚州六郡之心?時代已經變了,大爭之世已經來臨。可笑陸康居然看不明白,還用以前的規則去行事,注定會吃上一個大虧。
這年頭袁術都已經自領州牧,還有什麽事情是做不出來的?
“也許事情並未到兄長所想象的那個地步”
“是嗎?”
賈念對著顧雍迴複,恰好看見鄧當從城外騎著戰馬快速疾馳而來,於是便乘機選擇沉默,這個話題在談下去已經失去了意義,雖說亂世已經來臨,但遠離風暴中心的揚州卻沒有太多的切膚之痛。而且就算那些所謂的有識之士,也隻是對這些事情痛心疾首而已。
畢竟那些群雄們是打著平定叛亂的旗號,肆意吞並州郡的。
就比如袁術,他不是也扯著一麵討伐山越的旗號嗎?順便吞並揚州六郡而已。
腳步聲從後方傳來,鄧當對著賈念躬身一禮。
“末將無能讓孫策等人逃脫,還請主公降罪”
“此乃廬江郡,我們終究是客人,既然其主要放虎歸山你又有何罪之有”
“是否需要傳書巢湖,讓人截殺孫策?”
“不了、相較於一個孫策,世伯之意顯然更為重要,大戰即將爆發雙方當以和為上”
“諾”
鄧當對著賈念迴複,雙目中泛起不甘的神色。
如果陸康能晚來片刻,此時孫策以及那偽巢湖長周瑜早已命喪黃泉,又哪裏有這麽多禍端。
“陸太守對此事似乎頗為不悅,揚言要讓我豫章給其一個交代”
“交代?”
賈念逐漸陷入到沉思之中,目光在前方環視。
顧雍聽見兩人的交談,對著賈念一禮,隨後緩緩往旁邊走去。
雖說自己是賈太守的表弟,但卻終究不是豫章郡之人,聽這些事情顯然有些不合規矩。
“七千兵馬難道不算是交代嗎?”
“有七千兵馬在巢湖駐守,可讓廬江的壓力少去一半,剩下的世伯在率領三千兵馬駐守郡府以及六安侯國即可”
“難道除此之外他還需要什麽交代?”
賈念對著鄧當反問,轉身看向站在前麵的數十名將士,雙目中布滿了威嚴。
平心而論身處於陸康的位置,以他目光所能看到的地方,能做出這樣的反應也算正常。在朝廷還未名存實亡之前,也是一種高明的選擇。但現在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如果不去改變處理事情的方式,最終會被滾滾洪流所吞沒。
廬江郡地裏位置優越,如果說壽春是抵擋北方中原的重城,掌握著江南和中原的攻守之勢。那麽廬江就是江南的咽喉,隻要掌握了這裏,就能源源不斷吸納難民,就能在大勢之下滾滾南下,形成居高臨下之勢。
故此廬江郡不能有失,但以目前陸康表現出來的能力來看,麵對今後的形勢必然會束手束腳。自己能幫其守一次難道還能幫他守百次不成?
這個念頭一出,不由得愣在了原地。
大敵當前怎麽能生出他念?先實現吞並江南其餘三郡之地的計策,在想廬江亦不遲。
“表弟”
“在”
“隨吾去見一下世伯如何?”
“好”
站在遠處的顧雍對著賈念迴複,隨後轉身往城牆下走去。
看著顧雍的背影,賈念不假思索的跟了上去。
但願這位世伯能看清局勢,但願這位世伯不要再犯這樣的錯誤,如若不然自己也就隻能做兩手準備了。雖說這樣的結果不是自己想看到的,但這都是不得已而為之。
廬江可以失守,但巢湖和皖縣不能丟,因為這是必須堅守的地方。
賈念和顧雍眺望著前方,彼此陷入到沉思之中。
“世伯率兵返迴又不見他和鄧當同行,看來孫策十有八九已然逃離”
“兄長為何如此忌憚孫策?”
“難道孫氏不足以讓人忌憚嗎?”
“弟倒不這麽認為”
“為何?”
“孫氏本來就已經沒落,隻是因為孫長沙的突然崛起而再次複興,別看合肥侯國駐紮的五千兵馬自號孫氏精兵。其實自從孫長沙戰死之後,其部下早已四散,隻留下私兵三百。袁州牧以這三百兵馬為骨幹,招募了這支孫氏之兵。名為孫氏,其實盡歸壽春。故此就算斬殺了孫策,也不能讓駐守在合肥侯國的兵馬潰散,不僅如此私兵部曲效忠的是孫氏,孫氏之中又豈止一個孫策?一旦孫策死在此地,勢必會激起孫氏的反擊,到時候豈不是得不償失”
顧雍的雙目中露出濃濃的不解,對著賈念詢問著。
以目前孫氏的處境來看,完全找不到必殺的理由,同時也不需要找到這個理由。畢竟現在的孫氏,隻是一條喪家之犬而已,在袁術的麾下苟延殘喘。哪怕看起來握有兵馬,但那些兵權真正所在,卻是袁術而非孫氏。最少從孫策的職位,就能明白其一二。
賈念用手輕輕敲擊著城牆,對著顧雍說著。
“假若和斬殺孫策、周瑜相比,為兄更情願麵對那些士氣大漲的合肥侯國兵馬以及袁術之怒”
“這?”
顧雍遲疑了起來,把嘴邊的話給咽了下去。
平心而論表兄不是一個不顧大局之人,隻是在針對孫策的事情上,未免有些太過了。一旦斬殺孫策的事情被宣揚出去,到時候所造成的影響隻怕會大到不可想象的地步。畢竟孫策是以壽春袁州牧使者的身份前來的。
兩國交戰尚且尊奉不斬來使之事,堂堂壽春使者居然死在了廬江,彼時天下人又應該如何看待?更何況陸太守的根在吳郡陸氏之中。若袁術遷怒吳郡陸氏,彼時又當如何?
“既然注定了是你死我活的敵人,那麽又何必留手?”
“於公於私,我與那孫策隻能有一人存留在這世間,表弟你可明白”
賈念對著顧雍詢問,語氣中頗為遺憾,若是孫策和周瑜死於伏殺之中那不知會省下自己多少麻煩。隻可惜陸康插手,讓他們脫離了險境。至於對此事的後果,心中嗤之以鼻。
難道不伏殺孫策,這些麻煩自己就不會麵對了嗎?難道不殺孫策,袁術就能熄滅不吞並揚州六郡之心?時代已經變了,大爭之世已經來臨。可笑陸康居然看不明白,還用以前的規則去行事,注定會吃上一個大虧。
這年頭袁術都已經自領州牧,還有什麽事情是做不出來的?
“也許事情並未到兄長所想象的那個地步”
“是嗎?”
賈念對著顧雍迴複,恰好看見鄧當從城外騎著戰馬快速疾馳而來,於是便乘機選擇沉默,這個話題在談下去已經失去了意義,雖說亂世已經來臨,但遠離風暴中心的揚州卻沒有太多的切膚之痛。而且就算那些所謂的有識之士,也隻是對這些事情痛心疾首而已。
畢竟那些群雄們是打著平定叛亂的旗號,肆意吞並州郡的。
就比如袁術,他不是也扯著一麵討伐山越的旗號嗎?順便吞並揚州六郡而已。
腳步聲從後方傳來,鄧當對著賈念躬身一禮。
“末將無能讓孫策等人逃脫,還請主公降罪”
“此乃廬江郡,我們終究是客人,既然其主要放虎歸山你又有何罪之有”
“是否需要傳書巢湖,讓人截殺孫策?”
“不了、相較於一個孫策,世伯之意顯然更為重要,大戰即將爆發雙方當以和為上”
“諾”
鄧當對著賈念迴複,雙目中泛起不甘的神色。
如果陸康能晚來片刻,此時孫策以及那偽巢湖長周瑜早已命喪黃泉,又哪裏有這麽多禍端。
“陸太守對此事似乎頗為不悅,揚言要讓我豫章給其一個交代”
“交代?”
賈念逐漸陷入到沉思之中,目光在前方環視。
顧雍聽見兩人的交談,對著賈念一禮,隨後緩緩往旁邊走去。
雖說自己是賈太守的表弟,但卻終究不是豫章郡之人,聽這些事情顯然有些不合規矩。
“七千兵馬難道不算是交代嗎?”
“有七千兵馬在巢湖駐守,可讓廬江的壓力少去一半,剩下的世伯在率領三千兵馬駐守郡府以及六安侯國即可”
“難道除此之外他還需要什麽交代?”
賈念對著鄧當反問,轉身看向站在前麵的數十名將士,雙目中布滿了威嚴。
平心而論身處於陸康的位置,以他目光所能看到的地方,能做出這樣的反應也算正常。在朝廷還未名存實亡之前,也是一種高明的選擇。但現在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如果不去改變處理事情的方式,最終會被滾滾洪流所吞沒。
廬江郡地裏位置優越,如果說壽春是抵擋北方中原的重城,掌握著江南和中原的攻守之勢。那麽廬江就是江南的咽喉,隻要掌握了這裏,就能源源不斷吸納難民,就能在大勢之下滾滾南下,形成居高臨下之勢。
故此廬江郡不能有失,但以目前陸康表現出來的能力來看,麵對今後的形勢必然會束手束腳。自己能幫其守一次難道還能幫他守百次不成?
這個念頭一出,不由得愣在了原地。
大敵當前怎麽能生出他念?先實現吞並江南其餘三郡之地的計策,在想廬江亦不遲。
“表弟”
“在”
“隨吾去見一下世伯如何?”
“好”
站在遠處的顧雍對著賈念迴複,隨後轉身往城牆下走去。
看著顧雍的背影,賈念不假思索的跟了上去。
但願這位世伯能看清局勢,但願這位世伯不要再犯這樣的錯誤,如若不然自己也就隻能做兩手準備了。雖說這樣的結果不是自己想看到的,但這都是不得已而為之。
廬江可以失守,但巢湖和皖縣不能丟,因為這是必須堅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