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謝讀者們的一路陪伴與支持,雖然讀者不多,但你們是我完本此書的最大動力。如果您能讀到此篇,那可已經是超越99.9%的番茄讀者了哦!
都看到這兒了,那就把後記也看了吧!
說起來,最開始寫這本書的靈感,大概源於大學某天腦海中的一記閃光。
身為一名資深金庸讀者,那日我突然想,金老從春秋寫到宋,從宋寫到明清,但晚清的武俠怎麽是段空白呢?
晚清,有東西文化的交融,有新舊觀念的切磋,有冷熱兵器的碰撞,那個似遠似近、撲朔迷離的年代,有血,有光,於我而言,獨具一種奇異的魅力。
關於晚清的武俠小說,縱有梁羽生先生的《龍虎鬥京華》等作品為先例,但終不見多。就是武俠小說這個大類,也早已陷入窘境。
我與武俠結緣,始於高中舍友偷偷帶的那部kindle電子書。某個夜晚,我偶然看到了一部金庸三聯版全集,打開第一段,“錢塘江浩浩江水……”,從此意眩神迷。
由於在高中以前,我是看中國古典名著居多,也從未看過網文,初讀金庸武俠,個中古今中外的文學因子多元熔匯,讓我體會到了全新的感覺。於是,高中三年,十五部金書我閱讀大半,後又看了古龍先生的李尋歡和楚留香。
2023年4月下旬,我開始著手創作這部小說,延綿而至現在,2024年3月,方才寫就。這並非我第一次動筆。從小到大,我一直喜愛寫作,尤擅小說與詩詞。但詩詞文章寫得極多,完整的長篇小說較少。
高中畢業後,我本打算寫一部《倚天屠龍記》中人物郭襄與張君寶的同人文,旨在彌補那百年之間的空白,但寫了十幾章後,草草了之。
思來想去,金書古篇縱然超凡,但也頗多扯淡之處,與其為他人揮灑不易之墨,倒不如構建隻屬於我自己和我的讀者的武俠世界,於是,《劍如夕》便寫成了。
正文及番外篇完結後的第一天,我想借著這篇後記,與你們——親愛的讀者們交流一下書中各方麵的一些設計與想法,還有創作的曆程。當然,隻是點到為止,聊解微疑,不會全盤托出,留白是對讀者最大的尊重。
一、書名
此書最開始定名為《問殘陽》,“殘陽”這個意象可指代太多了。飄搖的大清快要落山,腐朽的社會昏暗冷酷,生活在那個時代,恍惚明天就是晨光,卻又看不到半點希望。而晚清民智未開,眾生蒙昧,男主角顧暘,就是為數不多站出來質問這個世界的人。
後來我發覺流量太少,便在書測時並用了《劍如夕》的書名,相對來說我更喜歡這個,但番茄的規則卻讓我每天都不得不厭倦地看著那個老書名……
同樣,《劍如夕》跟上述解讀也差不多,在“第一百五十迴 此劍如夕”中顧暘與劉鶚的對話中還做了進一步解釋,顧暘認為夕陽“過了這個漫長的黑夜,它還會再升起來的。就像我的劍。當我的劍塵封之日,便是那太陽重新升起之時。”
而隻有和平歲月來臨時,寶劍才能塵封,就如開篇詞中所說的“兒孫某日,刀戟空成鐵”。到那時,隱入黑夜的夕陽才能重綻晨光,再度升起。但顧暘們深知自己這一代終歸是拚搏犧牲的開路人,偶爾也隻得“悵然吾輩,醒來猶是黑夜”。
二、劇情
本書由1898年9月顧暘在山東煙台港救下戊戌維新敗逃的大臣康有為開篇,曆經趙三多、朱紅燈為首的兩代山東義和團,張德成統領的天津義和團,直到八國聯軍攻陷京津結束。
至於我為什麽選擇(1898-1900)這一時間段,因為我構思這部小說時的興奮點,首先就在於中華傳統武學與洋人槍炮的碰撞,會產生怎樣的火花。
而迴溯晚清的曆史,洋人對於中國的欺淩必然是在八國聯軍侵華之際到達了頂峰。麵對可能亡國滅種的前景,戲劇矛盾也將繃到極致。所以我把書的結尾定格在了八國聯軍侵入北京且把主角逼入絕境的那一刹。這本書不是爽文,我真心希望我的讀者們能與書中人物一起,切身地投入這場拯救世界的大工程,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殘酷與弱國眾生的無力。
再向前看的大事件,就是戊戌變法、甲午戰爭等等了,我希望人物的時間跨度不要太長,隻需要帶讀者們看清這個世界的麵目,兩三年足矣。而戊戌變法與八國侵華間隔不過兩年,所以我選擇了這兩個事件作為引子與收束。
書中還有多重主副劇情線的穿插進行,主線是男主角顧暘尋大臣毓賢報殺家之仇的同時,盤旋於義和團、興中會、朝廷等各方勢力之中。副線則有冷觀尋仇蘇徐兩家,徐濯埃與柯琳的萍水之緣,伏蘋與吉峰禹的刻骨恩怨。
此外,還有男主角師父其實一直沒死,而且就是名滿江湖的李瑞東這一條暗線。最開始構思小說時我就想到了這個,想在故事末尾搞一波大反轉。不過師父的人選我斟酌了很久,我想選一個真實的有分量的宮廷中的曆史人物,要不就是太監,要不就得是大內侍衛。其實我想過太監大總管李蓮英,這個絕對帶感,但我查了一下,李蓮英一直貼身侍奉慈禧,那就難在蓬萊山教徒十年了。後來不知怎麽發現了這位李瑞東,偏偏年齡什麽的也都對得上,名聲與實力俱存,巧了正好在武當山學過藝,跟我事先想好的蓬萊山也有淵源,還是大內侍衛,便最終敲定了他。
三、人名
本書中的人名,大多不是隨便起的。念著好聽的同時,往往能兼顧一定的含義更好,所以都斟酌再三。
首先是男主角顧暘與女主角蘇見黎,他們的名字是相對的,又是相連的,滲透著全書的主旨。暘,陽也;蘇,醒也。黎,黑也。顧暘,意為看向太陽;蘇見黎,意為“醒來猶是黑夜”。太陽象征著希望,黑夜象征著絕望。也就是說,顧暘們看向希望的陽光,但一夜過後,還是持續的黑夜……由於顧暘比蘇見黎戲份更重,所以最終還是要從黑暗望向陽光的。
以上含蘊,在“第六十四迴 瞑眸顧暘”中伏蘋望向顧暘的情節有所暗示,在“第三十一迴 斯人若虹”中,有一句“黎夜兮不見,東顧始晨暘”也有體現。
徐濯埃與柯琳,顧名思義,“濯埃”與“clean”,幹淨cp。吉峰禹與伏蘋,則是粗暴的疾風雨與受其虐待的一葉浮萍。而溫溪作為唯一給伏蘋愛情和最後歲月的避風港的男人,自然就是托著那葉浮萍的溫熱的溪了。
武安承,作為中華武學的代表,那得問一句,中華武術,安以傳承?蘇國南,蘇國“難”,正是晚清維新派的寫照。冷觀,關世堅,冷眼觀世間。蘇夫人安香意,安“相憶”?相憶否?憶為誰?單裳莊,自然是最擅長偽裝的了。杏兒,自然是一枚幸運兒咯!……
此外,由於本書有曆史背景,還有大量人名是真實的曆史人物,他們就不在我的掌控範圍之內了。
四、人物
本書是以顧暘蘇見黎為絕對第一男女主角,戲份均是碾壓其餘人物的,而顧暘又是絕對第一主角,戲份同樣遠超蘇見黎。
萬事開頭難。對顧暘的外形、性格、身世等的設計,自然是最讓人糾結的。最終由於我在番茄發的上一本校園言情小說《南尋》中的男主角是個高冷的,那就反過來,讓顧暘外向點吧,哈哈,就是這樣。
其實,顧暘的性格是有一個發展曆程的,中期在自創武功出山後,曾裝過一段時間高冷成熟,但顯然裝不下去,在與蘇見黎重逢後,似乎又變迴去了。而一次又一次事件的磨練,讓他愈見沉穩,則是有目共睹的。
同時,顧暘也是有性格缺陷的。他雖然機靈聰慧,但腦袋常常突然短路。他冷靜縝密,危急之時卻總容易上頭。他活潑自信,也時常自卑自疑。他幽默,卻又喜歡說教,尤其喜歡把自己洗腦,從而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之中。
我不知道我塑造得怎麽樣,畢竟整部小說雖是斷斷續續,總體上也是一氣嗬成的,還未經潤色。但主角戲份最多,實際上是最難塑造的,因為最容易單薄、矛盾、讓人討厭。但其實人是複雜的,一個人物隻要不出現原則上的自我矛盾,性格存在一些多元、割裂反而會更加豐滿與真實。
我最開始在設計蘇見黎的性格時,想讓她作為維新派二代的代表,算是新時代的先鋒型女性,其智慧與男主角不分上下,由於與男主角所在的平民階層既有敵對關係又有一些共同利益存在,所以我想讓她自始至終與男主角切磋、合作,並在此期間產生友情與愛情。
本來可以在長久的互相傷害之中艱難愛戀,本來可以寫得更加複雜帶感的,但更多讀者好像喜歡甜甜是吧,好吧其實我也喜歡!於是在實踐之中,我偏離了初衷,女主角沒過幾章就跟男主角陷入愛河了,是的,這就是愛情的力量!因愛偉大,無需多言!
此外,蘇見黎先鋒女性的身份好像也沒有表現太多,隻是出現在不時飆出的幾句英文,還有一些秀文化底蘊的對話裏。全程她越來越溫柔、美麗、可人了!好吧,這也挺好!
至於徐濯埃、聶士成、吉峰禹、伏蘋等配角,我也盡力去把他們的性格刻畫得複雜流動一點。
徐濯埃自始至終,開明瀟灑的書生一枚,但其實從頭到尾的處境都挺尷尬的,他明明有當主角的身世,卻被我分了個男二劇本。他的性格也是有變化的,前期更像《射雕英雄傳》裏的朱聰,多有些調皮急智在,後期也有肉眼可見的成熟。
聶士成作為晚清真實曆史上的名將,我深度研究了他的性格,盡可能地去作了還原,單從他對義和團的態度,就值得玩味了。吉峰禹這個人物,我雖然也不喜歡,但我覺得刻畫得相當成功,因為居然能刻畫得連我也不喜歡了……伏蘋呢,其實她的身世才是與男主角最像的,有可憐的一麵,也有引人不喜的一麵,但縱觀她的一生,終歸是個弱小的姑娘罷了。
這裏需要提一下冷觀這個人物,最開始我是想把他當做純純的被冤枉的好人來寫的,但寫著寫著,又覺得單薄了些,所以反轉之中搞了一出再反轉。
從趙三多到朱紅燈,再到張德成,三代義和團的更替,也引人注意。這些首領都是曆史上的真實人物,我都經過了一定程度的資料搜集與分析。對於這些人物的塑造,以人物史實為依據,盡量讓每個人都體現主導性格與性格缺陷,但拒絕原則性的歪曲。
其中趙三多的第一代義和團,給人的觀感顯然是最純粹的,而到了朱紅燈一代,就儼然染上些陳勝、洪秀全的味道。到了張德成,義和團無疑發展至頂峰,但總讓人感覺失去了些什麽。不知道讀者們有沒有感受到這些微妙的差異。
此外,以農竹為代表的懷慶藥棧,是往後二十年內最為先進的資產階級革命黨,而霍元甲師徒並非黨人,但是農竹的好友。他們除了武安承等幾位丐幫長老外,多是曆史人物,我也是盡可能去客觀地刻畫他們,希望能體現出他們正義、先進的一麵,但又要真實豐滿,別寫得假大空。
慈禧、光緒帝、載漪、榮祿等朝廷統治者,作為近代曆史的核心人物,在我的書中著墨雖不多,但我也是盡力去還原他們的多元的、複雜的形象!至於效果如何,希望大家感覺是說得過去的吧!
五、武功
本書出現的中華傳統武學,待我一一數來。
顧暘在蓬萊山從師李瑞東學得的太極拳、太極劍法、天遁劍法、“八仙過海”四套武功,還有輕功“梯雲縱”、暗器梭鏢。蘇見黎會鞭法和飛針,飛針致敬一手東方不敗和“漫天花雨擲金針”……義和團趙三多的梅花拳,武安承的“玉環步鴛鴦腿”,農竹的“降龍十八掌”之“亢龍有悔”殘影,於清水的八卦拳、通背拳、心意捶,辛真辛誠的點穴功,冷觀的“虎爪鶴鉤”,顧暘劍穀自創之三套絕技:“問世搖濁手”掌法、曉夜鳴劍法、踏槍術,霍元甲的“迷蹤拳”,單裳莊的“六路八方杖法”,無名道長的隔空取物,以及李瑞東的“八仙過海”第十式“忘逍遙”……好多呀,大概就這些了吧?
這些武功,其中一部分是真實存在的,其他則是由我所創。有一些是能做到的,有一些則是玄乎乎的。
由於全書的筆墨都偏金庸式的細膩,所以在武打細節上,我也就寫得格外詳細,用以營造具體的畫麵感。隻有在寫到鏢、針、箭等迅器亦或快刀快劍時,才多用古龍式的寫意之法。
動作設計上,有武學原型的,例如太極拳、八卦拳等,我都在網上搜索了相應的拳譜圖解,研究過動作後,才付諸文字,沒有圖解的,則自行腦補。
“問世搖濁手”等我自創武功的具體動作,那就得自行腦創了,每次構思前,都得指手畫腳,對著空氣比劃一會……
像“踏槍術”等一些甚至能靠身法幹掉槍手的比較玄的功夫,顯然不可能實現,但這是武俠小說,我可以賦予主角一些超凡的能力,同時,既然是處在一個很寫實的環境裏,又不能太過離譜,所以我也給主角增設了限製,比如他直到全書後期才通過半年的自行創製得到此功,且門檻太高難以推廣,作戰之時可攻擊的對手數量也有限,對於火炮仍沒有任何辦法。
至於李瑞東的“忘逍遙”,連八卦幻像都出來了,還能吸一堆槍子兒,以及無名道長的隔空取物等功夫,都是玄到家了,但作為書中的幾位武力值天花板,偶爾玄點就玄點吧……
六、細節
作為一部曆史武俠,小說的武功可以玄乎,但立足於冰冷客觀的曆史,邏輯性與嚴謹性務應遵守,盡量不能出現穿幫。
晚清雖然很近,但終究是封建社會的最後一環,各個方麵都與現代差異懸殊。
時間上我采取了以“光緒”為年號的計時,每章情節的推進,都會同時搜索各個曆史事件發生的時間,而網絡上公曆、農曆有時又談吐不明,叫人頭疼。插入曆史事件的同時,還要與故事主人公的經曆完美融合,因此我時刻默算到了光緒幾幾年幾月,甚至幾日,努力去減少時間線上的誤差。
地點上,晚清與現代的大多地區稱唿相近,但仍有區別,身為中學永遠被地理拖後腿、日常跟著別人走自己不記路的路癡一枚,我翻找到清朝末年的地圖,盡量還原地名,從而保證小說人物東西南北的去向無誤,並計算所費時日,使得人物的行程更加切實。
此外,還有服飾、食物、建築、通訊工具等方麵,像清朝官員的服飾,我從網上學到了不同品階的官員之間服飾的差異,再比如顧暘與蘇見黎初到北京看到的景象,顧暘與霍元甲夜闖紫禁城,為了更好更寫實,我搜集了諸多晚清老照片以及北京城、紫禁城的地圖。還有武俠小說和影視劇裏的老槽點,主角飄蕩江湖的錢都從哪裏來?這其實並非無關緊要,沒錢你混什麽江湖呐!有錢你混什麽江湖呐!我不想對錢這個問題這麽馬虎,寫主角沒有收入來源就浪跡江湖的作者顯然是沒與工人農民深度結合,應該受到批判!(開個玩笑~哈哈)因此,我在書中也多次對主角的路費盤纏的來源做了交代,賣蘋果、阿黎給的,某某人賞賜贈送,等等……
再像清軍與洋人的武器,對軍事半點不通的我,以前隻聽說過個ak加特林,也是對晚清各國的熱武器做了不少功課,諸如韋伯利左輪手槍、漢陽八八式步槍、莫辛納甘步槍,從外形到射擊原理,略做了解,但文中著墨其實並不多,更多時候也沒必要那麽詳細,一個“槍”字就可以代替了。
這部小說時代背景宏大,一眼望去浩如煙海,第一次創作這類的完整的小說,也不知道自己做沒做好,還是盡力去做了。書中尤其到了朱紅燈時期,再到後期的京津義和團與八國侵華,我融入了許多史料中的記載,一些事很多很複雜,難以與主人公聯係在一起,它們雖與主人公無關,但我覺得如果讓你們能更了解那段曆史,還是值得寫進去的。文筆方麵,我有意減少重複用詞,以讓閱讀更顯流暢,描寫刻畫也側重細膩。但前文尤其是最開始的一些章節,由於是剛剛起步,似顯拖遝,不合網文讀者的胃口。此外,穿幫之處肯定還有不少。在寫完這篇後記後,我也會再從頭至尾加以潤色,才思等條件所限,或許仍會有紕漏,還請讀者們指點一二。
七、主題
不止武俠,對於所有類型,相較於完全架空、脫離現實的小說,我都更喜歡有一些時代背景的作品。俄國文藝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小說要跟現實生活“沾親帶故”,讀者才有共鳴。
我們現在雖離晚清已過去了一百多年,但曆代社會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東西,其實是根深蒂固的。因此,看那時,也不啻看現在,看未來。
我寫這本小說,就是想帶你們重溫那個殘酷而奇妙的時代。我有意反映那個時代的悲劇,凸顯東與西、新與舊等不同洪流的衝突,抨擊侵略者與封建剝削者的罪行。我想與你們進一步參悟人情世故,沉思生死,把自己代入主人公,體會那個環境下他們對人生的選擇,他們的痛苦與迷惘。我想頌揚善與美,禮讚真摯的愛情,歌詠人世之間這樣那樣的相遇與別離。
我想表達的東西很多,遠不止以上所述,但筆力所限,不一定都能達到,還請見諒,同時希望讀者們也能有所遐想,有屬於自己的獨到的理解與體味,這才是我最想看到的。
八、寫在最後
囉囉嗦嗦寫了這麽多,還是不舍。寫這本書,是源自一念靈光,是基於對武俠的熱愛,但過程的艱辛也許隻有我自知。即使是推薦期也寥寥無幾的讀者,高達三十塊錢的總收入,構思劇情時的焦頭爛額,每天一次又一次期待地刷新著評論區與數據欄後的失落……
我想說,寫這本書,寫武俠,尤其是傳統武俠,那份孤獨,實在是難以言表。但終歸是堅持寫完了。我自信筆力不在番茄諸多作者之下,但時代就是時代,我知道這沒有辦法。最開始我也想過,我也知道,武俠會是冷宮,我還是寫了。我期待能用我的筆力帶飛,卻還是高估了。
但我不後悔寫完這本書,因為它陪伴著我,以及我陪伴著它的曆程,同樣是一份經曆,一份磨練。故事中的人物們,他們就像在我眼前的活生生的人,是我把他們創造出來,創作的過程中,我與他們交流、切磋,共同成長。他們像是我的朋友,又像是我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在我創作的過程中,為數不多但真摯陪伴的讀者們,是我最珍貴的寶藏。沒有你們,這一場轟轟烈烈的武俠夢,也許早在某個不知名的夜晚,就悄無聲息地結束了。
如今這個時代,繁重的生活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人們的精神世界貧瘠荒蕪。人們更看重把小說當做一個調味劑,爽就完事,這我也能理解。畢竟小說最開始的職能也就是供人消遣。
自古至今,雖多有深沉的文學名著問世,但通俗的大眾文學,始終是聲勢浩大的一環。實際上,武俠小說本也屬於消遣娛樂的小說一類,但隨著當今網文的勃興,空洞單薄之作俯拾皆是,相形之下,內涵稍多的武俠小說已經可以抬咖了,在大眾文學的環境之下,自然也更不受待見。
我尊重大眾文學的娛樂性,同時我認為,小說可以爽,但不能隻有爽。沒有藝術性和思想性做支撐的小說也許能名噪一時,卻不會永葆生命力。我發覺當今小說的批判性職能似乎已被電影取代了,也許我做得不夠好,但我真心希望有朝一日更有內容的小說能夠普遍迴歸,我也願意為此盡一份力。
我愛寫作,我也愛武俠。但我不可能一直寫武俠。我縱然能寫出一本一本的武俠,卻永遠沒有幾個人在看,拋開微薄的收益不談,單論閱讀量,對這樣一位苦心孤詣的作者,也是莫大的殺傷。
對於用心去寫作的作者,如果不被更多人看到,隻會讓自己痛苦。其實我更為這個時代痛苦。我有夢,但我也要為現實活著啊。寫著寫著,寫到最後,我才發現,我也是顧暘。
或許以後我也會投身於各類熱門題材網文的創作行列,但我立誌要進一步發揮筆力,融合進更好的筆法與更深沉的思想,去寫出不俗的俗文。就像當年新文化運動的先鋒作家“下海”寫市民小說,去為新文學爭奪市場那樣……希望,未來能出現越來越多的同仁,與我並肩拯救沒落的文壇……難度很大,但我相信,終會成功。
最後的最後,再次感恩讀者們的一路支持與陪伴,感謝顧暘和阿黎以及所有書中人物與我互相成就,也感激我自己,終於完成了這部五十萬字的武俠作品。祝願我和我的讀者們,都能走過黑夜,仰望晨光。
山遙路遠,江湖再見!
都看到這兒了,那就把後記也看了吧!
說起來,最開始寫這本書的靈感,大概源於大學某天腦海中的一記閃光。
身為一名資深金庸讀者,那日我突然想,金老從春秋寫到宋,從宋寫到明清,但晚清的武俠怎麽是段空白呢?
晚清,有東西文化的交融,有新舊觀念的切磋,有冷熱兵器的碰撞,那個似遠似近、撲朔迷離的年代,有血,有光,於我而言,獨具一種奇異的魅力。
關於晚清的武俠小說,縱有梁羽生先生的《龍虎鬥京華》等作品為先例,但終不見多。就是武俠小說這個大類,也早已陷入窘境。
我與武俠結緣,始於高中舍友偷偷帶的那部kindle電子書。某個夜晚,我偶然看到了一部金庸三聯版全集,打開第一段,“錢塘江浩浩江水……”,從此意眩神迷。
由於在高中以前,我是看中國古典名著居多,也從未看過網文,初讀金庸武俠,個中古今中外的文學因子多元熔匯,讓我體會到了全新的感覺。於是,高中三年,十五部金書我閱讀大半,後又看了古龍先生的李尋歡和楚留香。
2023年4月下旬,我開始著手創作這部小說,延綿而至現在,2024年3月,方才寫就。這並非我第一次動筆。從小到大,我一直喜愛寫作,尤擅小說與詩詞。但詩詞文章寫得極多,完整的長篇小說較少。
高中畢業後,我本打算寫一部《倚天屠龍記》中人物郭襄與張君寶的同人文,旨在彌補那百年之間的空白,但寫了十幾章後,草草了之。
思來想去,金書古篇縱然超凡,但也頗多扯淡之處,與其為他人揮灑不易之墨,倒不如構建隻屬於我自己和我的讀者的武俠世界,於是,《劍如夕》便寫成了。
正文及番外篇完結後的第一天,我想借著這篇後記,與你們——親愛的讀者們交流一下書中各方麵的一些設計與想法,還有創作的曆程。當然,隻是點到為止,聊解微疑,不會全盤托出,留白是對讀者最大的尊重。
一、書名
此書最開始定名為《問殘陽》,“殘陽”這個意象可指代太多了。飄搖的大清快要落山,腐朽的社會昏暗冷酷,生活在那個時代,恍惚明天就是晨光,卻又看不到半點希望。而晚清民智未開,眾生蒙昧,男主角顧暘,就是為數不多站出來質問這個世界的人。
後來我發覺流量太少,便在書測時並用了《劍如夕》的書名,相對來說我更喜歡這個,但番茄的規則卻讓我每天都不得不厭倦地看著那個老書名……
同樣,《劍如夕》跟上述解讀也差不多,在“第一百五十迴 此劍如夕”中顧暘與劉鶚的對話中還做了進一步解釋,顧暘認為夕陽“過了這個漫長的黑夜,它還會再升起來的。就像我的劍。當我的劍塵封之日,便是那太陽重新升起之時。”
而隻有和平歲月來臨時,寶劍才能塵封,就如開篇詞中所說的“兒孫某日,刀戟空成鐵”。到那時,隱入黑夜的夕陽才能重綻晨光,再度升起。但顧暘們深知自己這一代終歸是拚搏犧牲的開路人,偶爾也隻得“悵然吾輩,醒來猶是黑夜”。
二、劇情
本書由1898年9月顧暘在山東煙台港救下戊戌維新敗逃的大臣康有為開篇,曆經趙三多、朱紅燈為首的兩代山東義和團,張德成統領的天津義和團,直到八國聯軍攻陷京津結束。
至於我為什麽選擇(1898-1900)這一時間段,因為我構思這部小說時的興奮點,首先就在於中華傳統武學與洋人槍炮的碰撞,會產生怎樣的火花。
而迴溯晚清的曆史,洋人對於中國的欺淩必然是在八國聯軍侵華之際到達了頂峰。麵對可能亡國滅種的前景,戲劇矛盾也將繃到極致。所以我把書的結尾定格在了八國聯軍侵入北京且把主角逼入絕境的那一刹。這本書不是爽文,我真心希望我的讀者們能與書中人物一起,切身地投入這場拯救世界的大工程,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殘酷與弱國眾生的無力。
再向前看的大事件,就是戊戌變法、甲午戰爭等等了,我希望人物的時間跨度不要太長,隻需要帶讀者們看清這個世界的麵目,兩三年足矣。而戊戌變法與八國侵華間隔不過兩年,所以我選擇了這兩個事件作為引子與收束。
書中還有多重主副劇情線的穿插進行,主線是男主角顧暘尋大臣毓賢報殺家之仇的同時,盤旋於義和團、興中會、朝廷等各方勢力之中。副線則有冷觀尋仇蘇徐兩家,徐濯埃與柯琳的萍水之緣,伏蘋與吉峰禹的刻骨恩怨。
此外,還有男主角師父其實一直沒死,而且就是名滿江湖的李瑞東這一條暗線。最開始構思小說時我就想到了這個,想在故事末尾搞一波大反轉。不過師父的人選我斟酌了很久,我想選一個真實的有分量的宮廷中的曆史人物,要不就是太監,要不就得是大內侍衛。其實我想過太監大總管李蓮英,這個絕對帶感,但我查了一下,李蓮英一直貼身侍奉慈禧,那就難在蓬萊山教徒十年了。後來不知怎麽發現了這位李瑞東,偏偏年齡什麽的也都對得上,名聲與實力俱存,巧了正好在武當山學過藝,跟我事先想好的蓬萊山也有淵源,還是大內侍衛,便最終敲定了他。
三、人名
本書中的人名,大多不是隨便起的。念著好聽的同時,往往能兼顧一定的含義更好,所以都斟酌再三。
首先是男主角顧暘與女主角蘇見黎,他們的名字是相對的,又是相連的,滲透著全書的主旨。暘,陽也;蘇,醒也。黎,黑也。顧暘,意為看向太陽;蘇見黎,意為“醒來猶是黑夜”。太陽象征著希望,黑夜象征著絕望。也就是說,顧暘們看向希望的陽光,但一夜過後,還是持續的黑夜……由於顧暘比蘇見黎戲份更重,所以最終還是要從黑暗望向陽光的。
以上含蘊,在“第六十四迴 瞑眸顧暘”中伏蘋望向顧暘的情節有所暗示,在“第三十一迴 斯人若虹”中,有一句“黎夜兮不見,東顧始晨暘”也有體現。
徐濯埃與柯琳,顧名思義,“濯埃”與“clean”,幹淨cp。吉峰禹與伏蘋,則是粗暴的疾風雨與受其虐待的一葉浮萍。而溫溪作為唯一給伏蘋愛情和最後歲月的避風港的男人,自然就是托著那葉浮萍的溫熱的溪了。
武安承,作為中華武學的代表,那得問一句,中華武術,安以傳承?蘇國南,蘇國“難”,正是晚清維新派的寫照。冷觀,關世堅,冷眼觀世間。蘇夫人安香意,安“相憶”?相憶否?憶為誰?單裳莊,自然是最擅長偽裝的了。杏兒,自然是一枚幸運兒咯!……
此外,由於本書有曆史背景,還有大量人名是真實的曆史人物,他們就不在我的掌控範圍之內了。
四、人物
本書是以顧暘蘇見黎為絕對第一男女主角,戲份均是碾壓其餘人物的,而顧暘又是絕對第一主角,戲份同樣遠超蘇見黎。
萬事開頭難。對顧暘的外形、性格、身世等的設計,自然是最讓人糾結的。最終由於我在番茄發的上一本校園言情小說《南尋》中的男主角是個高冷的,那就反過來,讓顧暘外向點吧,哈哈,就是這樣。
其實,顧暘的性格是有一個發展曆程的,中期在自創武功出山後,曾裝過一段時間高冷成熟,但顯然裝不下去,在與蘇見黎重逢後,似乎又變迴去了。而一次又一次事件的磨練,讓他愈見沉穩,則是有目共睹的。
同時,顧暘也是有性格缺陷的。他雖然機靈聰慧,但腦袋常常突然短路。他冷靜縝密,危急之時卻總容易上頭。他活潑自信,也時常自卑自疑。他幽默,卻又喜歡說教,尤其喜歡把自己洗腦,從而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之中。
我不知道我塑造得怎麽樣,畢竟整部小說雖是斷斷續續,總體上也是一氣嗬成的,還未經潤色。但主角戲份最多,實際上是最難塑造的,因為最容易單薄、矛盾、讓人討厭。但其實人是複雜的,一個人物隻要不出現原則上的自我矛盾,性格存在一些多元、割裂反而會更加豐滿與真實。
我最開始在設計蘇見黎的性格時,想讓她作為維新派二代的代表,算是新時代的先鋒型女性,其智慧與男主角不分上下,由於與男主角所在的平民階層既有敵對關係又有一些共同利益存在,所以我想讓她自始至終與男主角切磋、合作,並在此期間產生友情與愛情。
本來可以在長久的互相傷害之中艱難愛戀,本來可以寫得更加複雜帶感的,但更多讀者好像喜歡甜甜是吧,好吧其實我也喜歡!於是在實踐之中,我偏離了初衷,女主角沒過幾章就跟男主角陷入愛河了,是的,這就是愛情的力量!因愛偉大,無需多言!
此外,蘇見黎先鋒女性的身份好像也沒有表現太多,隻是出現在不時飆出的幾句英文,還有一些秀文化底蘊的對話裏。全程她越來越溫柔、美麗、可人了!好吧,這也挺好!
至於徐濯埃、聶士成、吉峰禹、伏蘋等配角,我也盡力去把他們的性格刻畫得複雜流動一點。
徐濯埃自始至終,開明瀟灑的書生一枚,但其實從頭到尾的處境都挺尷尬的,他明明有當主角的身世,卻被我分了個男二劇本。他的性格也是有變化的,前期更像《射雕英雄傳》裏的朱聰,多有些調皮急智在,後期也有肉眼可見的成熟。
聶士成作為晚清真實曆史上的名將,我深度研究了他的性格,盡可能地去作了還原,單從他對義和團的態度,就值得玩味了。吉峰禹這個人物,我雖然也不喜歡,但我覺得刻畫得相當成功,因為居然能刻畫得連我也不喜歡了……伏蘋呢,其實她的身世才是與男主角最像的,有可憐的一麵,也有引人不喜的一麵,但縱觀她的一生,終歸是個弱小的姑娘罷了。
這裏需要提一下冷觀這個人物,最開始我是想把他當做純純的被冤枉的好人來寫的,但寫著寫著,又覺得單薄了些,所以反轉之中搞了一出再反轉。
從趙三多到朱紅燈,再到張德成,三代義和團的更替,也引人注意。這些首領都是曆史上的真實人物,我都經過了一定程度的資料搜集與分析。對於這些人物的塑造,以人物史實為依據,盡量讓每個人都體現主導性格與性格缺陷,但拒絕原則性的歪曲。
其中趙三多的第一代義和團,給人的觀感顯然是最純粹的,而到了朱紅燈一代,就儼然染上些陳勝、洪秀全的味道。到了張德成,義和團無疑發展至頂峰,但總讓人感覺失去了些什麽。不知道讀者們有沒有感受到這些微妙的差異。
此外,以農竹為代表的懷慶藥棧,是往後二十年內最為先進的資產階級革命黨,而霍元甲師徒並非黨人,但是農竹的好友。他們除了武安承等幾位丐幫長老外,多是曆史人物,我也是盡可能去客觀地刻畫他們,希望能體現出他們正義、先進的一麵,但又要真實豐滿,別寫得假大空。
慈禧、光緒帝、載漪、榮祿等朝廷統治者,作為近代曆史的核心人物,在我的書中著墨雖不多,但我也是盡力去還原他們的多元的、複雜的形象!至於效果如何,希望大家感覺是說得過去的吧!
五、武功
本書出現的中華傳統武學,待我一一數來。
顧暘在蓬萊山從師李瑞東學得的太極拳、太極劍法、天遁劍法、“八仙過海”四套武功,還有輕功“梯雲縱”、暗器梭鏢。蘇見黎會鞭法和飛針,飛針致敬一手東方不敗和“漫天花雨擲金針”……義和團趙三多的梅花拳,武安承的“玉環步鴛鴦腿”,農竹的“降龍十八掌”之“亢龍有悔”殘影,於清水的八卦拳、通背拳、心意捶,辛真辛誠的點穴功,冷觀的“虎爪鶴鉤”,顧暘劍穀自創之三套絕技:“問世搖濁手”掌法、曉夜鳴劍法、踏槍術,霍元甲的“迷蹤拳”,單裳莊的“六路八方杖法”,無名道長的隔空取物,以及李瑞東的“八仙過海”第十式“忘逍遙”……好多呀,大概就這些了吧?
這些武功,其中一部分是真實存在的,其他則是由我所創。有一些是能做到的,有一些則是玄乎乎的。
由於全書的筆墨都偏金庸式的細膩,所以在武打細節上,我也就寫得格外詳細,用以營造具體的畫麵感。隻有在寫到鏢、針、箭等迅器亦或快刀快劍時,才多用古龍式的寫意之法。
動作設計上,有武學原型的,例如太極拳、八卦拳等,我都在網上搜索了相應的拳譜圖解,研究過動作後,才付諸文字,沒有圖解的,則自行腦補。
“問世搖濁手”等我自創武功的具體動作,那就得自行腦創了,每次構思前,都得指手畫腳,對著空氣比劃一會……
像“踏槍術”等一些甚至能靠身法幹掉槍手的比較玄的功夫,顯然不可能實現,但這是武俠小說,我可以賦予主角一些超凡的能力,同時,既然是處在一個很寫實的環境裏,又不能太過離譜,所以我也給主角增設了限製,比如他直到全書後期才通過半年的自行創製得到此功,且門檻太高難以推廣,作戰之時可攻擊的對手數量也有限,對於火炮仍沒有任何辦法。
至於李瑞東的“忘逍遙”,連八卦幻像都出來了,還能吸一堆槍子兒,以及無名道長的隔空取物等功夫,都是玄到家了,但作為書中的幾位武力值天花板,偶爾玄點就玄點吧……
六、細節
作為一部曆史武俠,小說的武功可以玄乎,但立足於冰冷客觀的曆史,邏輯性與嚴謹性務應遵守,盡量不能出現穿幫。
晚清雖然很近,但終究是封建社會的最後一環,各個方麵都與現代差異懸殊。
時間上我采取了以“光緒”為年號的計時,每章情節的推進,都會同時搜索各個曆史事件發生的時間,而網絡上公曆、農曆有時又談吐不明,叫人頭疼。插入曆史事件的同時,還要與故事主人公的經曆完美融合,因此我時刻默算到了光緒幾幾年幾月,甚至幾日,努力去減少時間線上的誤差。
地點上,晚清與現代的大多地區稱唿相近,但仍有區別,身為中學永遠被地理拖後腿、日常跟著別人走自己不記路的路癡一枚,我翻找到清朝末年的地圖,盡量還原地名,從而保證小說人物東西南北的去向無誤,並計算所費時日,使得人物的行程更加切實。
此外,還有服飾、食物、建築、通訊工具等方麵,像清朝官員的服飾,我從網上學到了不同品階的官員之間服飾的差異,再比如顧暘與蘇見黎初到北京看到的景象,顧暘與霍元甲夜闖紫禁城,為了更好更寫實,我搜集了諸多晚清老照片以及北京城、紫禁城的地圖。還有武俠小說和影視劇裏的老槽點,主角飄蕩江湖的錢都從哪裏來?這其實並非無關緊要,沒錢你混什麽江湖呐!有錢你混什麽江湖呐!我不想對錢這個問題這麽馬虎,寫主角沒有收入來源就浪跡江湖的作者顯然是沒與工人農民深度結合,應該受到批判!(開個玩笑~哈哈)因此,我在書中也多次對主角的路費盤纏的來源做了交代,賣蘋果、阿黎給的,某某人賞賜贈送,等等……
再像清軍與洋人的武器,對軍事半點不通的我,以前隻聽說過個ak加特林,也是對晚清各國的熱武器做了不少功課,諸如韋伯利左輪手槍、漢陽八八式步槍、莫辛納甘步槍,從外形到射擊原理,略做了解,但文中著墨其實並不多,更多時候也沒必要那麽詳細,一個“槍”字就可以代替了。
這部小說時代背景宏大,一眼望去浩如煙海,第一次創作這類的完整的小說,也不知道自己做沒做好,還是盡力去做了。書中尤其到了朱紅燈時期,再到後期的京津義和團與八國侵華,我融入了許多史料中的記載,一些事很多很複雜,難以與主人公聯係在一起,它們雖與主人公無關,但我覺得如果讓你們能更了解那段曆史,還是值得寫進去的。文筆方麵,我有意減少重複用詞,以讓閱讀更顯流暢,描寫刻畫也側重細膩。但前文尤其是最開始的一些章節,由於是剛剛起步,似顯拖遝,不合網文讀者的胃口。此外,穿幫之處肯定還有不少。在寫完這篇後記後,我也會再從頭至尾加以潤色,才思等條件所限,或許仍會有紕漏,還請讀者們指點一二。
七、主題
不止武俠,對於所有類型,相較於完全架空、脫離現實的小說,我都更喜歡有一些時代背景的作品。俄國文藝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小說要跟現實生活“沾親帶故”,讀者才有共鳴。
我們現在雖離晚清已過去了一百多年,但曆代社會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東西,其實是根深蒂固的。因此,看那時,也不啻看現在,看未來。
我寫這本小說,就是想帶你們重溫那個殘酷而奇妙的時代。我有意反映那個時代的悲劇,凸顯東與西、新與舊等不同洪流的衝突,抨擊侵略者與封建剝削者的罪行。我想與你們進一步參悟人情世故,沉思生死,把自己代入主人公,體會那個環境下他們對人生的選擇,他們的痛苦與迷惘。我想頌揚善與美,禮讚真摯的愛情,歌詠人世之間這樣那樣的相遇與別離。
我想表達的東西很多,遠不止以上所述,但筆力所限,不一定都能達到,還請見諒,同時希望讀者們也能有所遐想,有屬於自己的獨到的理解與體味,這才是我最想看到的。
八、寫在最後
囉囉嗦嗦寫了這麽多,還是不舍。寫這本書,是源自一念靈光,是基於對武俠的熱愛,但過程的艱辛也許隻有我自知。即使是推薦期也寥寥無幾的讀者,高達三十塊錢的總收入,構思劇情時的焦頭爛額,每天一次又一次期待地刷新著評論區與數據欄後的失落……
我想說,寫這本書,寫武俠,尤其是傳統武俠,那份孤獨,實在是難以言表。但終歸是堅持寫完了。我自信筆力不在番茄諸多作者之下,但時代就是時代,我知道這沒有辦法。最開始我也想過,我也知道,武俠會是冷宮,我還是寫了。我期待能用我的筆力帶飛,卻還是高估了。
但我不後悔寫完這本書,因為它陪伴著我,以及我陪伴著它的曆程,同樣是一份經曆,一份磨練。故事中的人物們,他們就像在我眼前的活生生的人,是我把他們創造出來,創作的過程中,我與他們交流、切磋,共同成長。他們像是我的朋友,又像是我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在我創作的過程中,為數不多但真摯陪伴的讀者們,是我最珍貴的寶藏。沒有你們,這一場轟轟烈烈的武俠夢,也許早在某個不知名的夜晚,就悄無聲息地結束了。
如今這個時代,繁重的生活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人們的精神世界貧瘠荒蕪。人們更看重把小說當做一個調味劑,爽就完事,這我也能理解。畢竟小說最開始的職能也就是供人消遣。
自古至今,雖多有深沉的文學名著問世,但通俗的大眾文學,始終是聲勢浩大的一環。實際上,武俠小說本也屬於消遣娛樂的小說一類,但隨著當今網文的勃興,空洞單薄之作俯拾皆是,相形之下,內涵稍多的武俠小說已經可以抬咖了,在大眾文學的環境之下,自然也更不受待見。
我尊重大眾文學的娛樂性,同時我認為,小說可以爽,但不能隻有爽。沒有藝術性和思想性做支撐的小說也許能名噪一時,卻不會永葆生命力。我發覺當今小說的批判性職能似乎已被電影取代了,也許我做得不夠好,但我真心希望有朝一日更有內容的小說能夠普遍迴歸,我也願意為此盡一份力。
我愛寫作,我也愛武俠。但我不可能一直寫武俠。我縱然能寫出一本一本的武俠,卻永遠沒有幾個人在看,拋開微薄的收益不談,單論閱讀量,對這樣一位苦心孤詣的作者,也是莫大的殺傷。
對於用心去寫作的作者,如果不被更多人看到,隻會讓自己痛苦。其實我更為這個時代痛苦。我有夢,但我也要為現實活著啊。寫著寫著,寫到最後,我才發現,我也是顧暘。
或許以後我也會投身於各類熱門題材網文的創作行列,但我立誌要進一步發揮筆力,融合進更好的筆法與更深沉的思想,去寫出不俗的俗文。就像當年新文化運動的先鋒作家“下海”寫市民小說,去為新文學爭奪市場那樣……希望,未來能出現越來越多的同仁,與我並肩拯救沒落的文壇……難度很大,但我相信,終會成功。
最後的最後,再次感恩讀者們的一路支持與陪伴,感謝顧暘和阿黎以及所有書中人物與我互相成就,也感激我自己,終於完成了這部五十萬字的武俠作品。祝願我和我的讀者們,都能走過黑夜,仰望晨光。
山遙路遠,江湖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