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沒有足夠的利益,再安全也沒有人去的。不過,如果在那邊種植一畝地,收益是關中地區的十倍的話,那還有沒有人去呢?」
「十倍?」李世民瞪大了眼睛,「棉花種植的收益有這麽高?還是說你想在那裏種甘蔗?」
李寬最近一年在折騰的作物,無非就是南洋水稻、棉花和甘蔗。
很顯然,在雲中都督府那邊,種植水稻不是那麽靠譜,哪怕是種植了,也不可能一年兩季,收益遠遠達不到十倍。
這麽一來,就剩下棉花和甘蔗了。
「陛下,甘蔗喜歡氣候炎熱的生長環境,長江以北都不具備種植的條件,所以微臣是在嶺南道推廣甘蔗種植。」
「這麽說,你是想讓大家去河東道北部和雲中都督府種植棉花?這種棉花,真的有十倍於粟米的收益?」
李世民突然理解了為什麽這段時間那麽多朝臣提議放鬆關中道棉花種植的限製了。
別說是十倍,哪怕是五倍,不,隻要有兩三倍,就有無數的人改種棉花了。
「第一年有個十倍收益,這個微臣基本上是可以保證的。長安城也有不少人家今年種植了一些棉花,隻要稍作打聽,也能知道這些棉田今年的收益情況。如今長安城已經有水泥路直通朔州,移民去河東道是非常的方便,去雲中都督府也麻煩不到哪裏去。這棉花的種植,對灌溉的要求比較低,這些地方基本都是平原,隻要一把火,就能開荒出大量的土地出來,稍加整理,就能變成棉田。」
「第一年有十倍收益,那以後呢?」
「以後自然不可能這麽高。現在是棉花的產量比較低,所以棉製品的價格會比較高。一旦棉花的種植麵積大量增加,相應的價格肯定會慢慢的下降,但是,隻要朝廷限定棉花的種植區域,這些地方的棉田收益,做到比種植粟米多個兩三倍,那還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這年頭,可不是老百姓你想種植什麽就種植什麽。
朝廷要是限定棉花隻能在哪些州府種植的話,那麽它的收益就能比較容易得到控製,也不會對大唐的糧食產量造成太大的衝擊,李寬這個提議,自然也是充分考慮了這些因素的。
「雖然收益很誘人,但是要讓普通百姓主動移民過去,應該難度還是非常大啊。」
李世民基本上認可了李寬的觀點,不過還是覺得大規模的移民,執行起來非常的難。
「如果隻是單純的將土地賞賜給功臣勛貴,沒有人去耕種的話,也沒有意義。」
「普通百姓移民的時候,最麻煩的就是長途跋涉,這方麵,朝廷可以考慮協助解決,當然,讓更多人意識到移民的收益,意識到樹挪死,人挪活的真諦,想必還是會有人願意冒這個風險的。」
「樹挪死,人挪活?」聽李寬這麽一說,李世民忽然想到了大唐日報這段時間的文章,「你搞出那大唐日報出來,不會就是為了忽悠百姓去種植棉花的吧?朕就覺得奇怪,怎麽最近幾版的報紙,都是講江南道和山南道移民們的幸福生活,感情你是有後招在等著他們啊。」
「大唐日報上說的內容,也都是真實可靠,並沒有憑空捏造。讓大家充分的意識到朝廷的政策其實是很好的,這個比製定政策本身更重要呢。」
「你這推廣棉花種植的想法,朕算是明白了。但是這根草原的長治久安,又有什麽直接關係呢?」
李世民沒有理會李寬的解釋,而是將話題轉迴到了最開始的主題。
第0481章 北邊的江山大有可為
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要是不放在一起,也許大家就相安無事了。
但是,一旦接壤,那麽遊牧民族必然會是農耕民族的天敵,這是自然規律決定的。
遊牧就註定了它的產出穩定性不如農耕,一旦遇到了天災,立馬就斷糧。
這個時候,掠奪,幾乎是必然的選擇。
從早年的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秦漢,一直到隋唐,這個規律都沒有任何改變。
如果沒有李寬,在接下去的幾百年,上千年裏,也不會有改變。
「陛下,草原之所以沒有辦法長治久安,歸根結底是因為這些地方還不是真正屬於大唐。哪怕是通過戰爭,短暫的征服之後,最終大唐的官員也沒有辦法把這片土地納入統治之中。要讓草原長治久安,就需要改變這種狀態!」
「你的意思,推廣棉花種植就能改變這種狀態嗎?」
「單純的靠推廣棉花種植,當然是不夠的。但是在雲中都督府和河東道北部推廣棉花種植,隻要規模上去了,這些地方到處都是唐人的村落、城鎮,那麽這些地方慢慢的就會跟關中一樣,成為我大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這些地方的牧場全部都變成了棉田,當這些地方都修築了城池,當這些地方隨時隨地都有大唐官兵出沒,長治久安,豈不是必然的嗎?」
李寬現在的想法,就是讓草原不再是草原,變成一片片良田,那麽這些地方,就會是大唐穩固的州縣了。
至於對環境會不會有什麽不良影響?
這個年代,誰會去考慮這個問題?
老虎滿山跑,樹木遍地長。
在這樣的年代談動物保護和環境保護,一點意義都沒有。
「朔州自古就是邊城,不說那些勛貴功臣,普通百姓有幾個願意去的呢?」
「十倍?」李世民瞪大了眼睛,「棉花種植的收益有這麽高?還是說你想在那裏種甘蔗?」
李寬最近一年在折騰的作物,無非就是南洋水稻、棉花和甘蔗。
很顯然,在雲中都督府那邊,種植水稻不是那麽靠譜,哪怕是種植了,也不可能一年兩季,收益遠遠達不到十倍。
這麽一來,就剩下棉花和甘蔗了。
「陛下,甘蔗喜歡氣候炎熱的生長環境,長江以北都不具備種植的條件,所以微臣是在嶺南道推廣甘蔗種植。」
「這麽說,你是想讓大家去河東道北部和雲中都督府種植棉花?這種棉花,真的有十倍於粟米的收益?」
李世民突然理解了為什麽這段時間那麽多朝臣提議放鬆關中道棉花種植的限製了。
別說是十倍,哪怕是五倍,不,隻要有兩三倍,就有無數的人改種棉花了。
「第一年有個十倍收益,這個微臣基本上是可以保證的。長安城也有不少人家今年種植了一些棉花,隻要稍作打聽,也能知道這些棉田今年的收益情況。如今長安城已經有水泥路直通朔州,移民去河東道是非常的方便,去雲中都督府也麻煩不到哪裏去。這棉花的種植,對灌溉的要求比較低,這些地方基本都是平原,隻要一把火,就能開荒出大量的土地出來,稍加整理,就能變成棉田。」
「第一年有十倍收益,那以後呢?」
「以後自然不可能這麽高。現在是棉花的產量比較低,所以棉製品的價格會比較高。一旦棉花的種植麵積大量增加,相應的價格肯定會慢慢的下降,但是,隻要朝廷限定棉花的種植區域,這些地方的棉田收益,做到比種植粟米多個兩三倍,那還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這年頭,可不是老百姓你想種植什麽就種植什麽。
朝廷要是限定棉花隻能在哪些州府種植的話,那麽它的收益就能比較容易得到控製,也不會對大唐的糧食產量造成太大的衝擊,李寬這個提議,自然也是充分考慮了這些因素的。
「雖然收益很誘人,但是要讓普通百姓主動移民過去,應該難度還是非常大啊。」
李世民基本上認可了李寬的觀點,不過還是覺得大規模的移民,執行起來非常的難。
「如果隻是單純的將土地賞賜給功臣勛貴,沒有人去耕種的話,也沒有意義。」
「普通百姓移民的時候,最麻煩的就是長途跋涉,這方麵,朝廷可以考慮協助解決,當然,讓更多人意識到移民的收益,意識到樹挪死,人挪活的真諦,想必還是會有人願意冒這個風險的。」
「樹挪死,人挪活?」聽李寬這麽一說,李世民忽然想到了大唐日報這段時間的文章,「你搞出那大唐日報出來,不會就是為了忽悠百姓去種植棉花的吧?朕就覺得奇怪,怎麽最近幾版的報紙,都是講江南道和山南道移民們的幸福生活,感情你是有後招在等著他們啊。」
「大唐日報上說的內容,也都是真實可靠,並沒有憑空捏造。讓大家充分的意識到朝廷的政策其實是很好的,這個比製定政策本身更重要呢。」
「你這推廣棉花種植的想法,朕算是明白了。但是這根草原的長治久安,又有什麽直接關係呢?」
李世民沒有理會李寬的解釋,而是將話題轉迴到了最開始的主題。
第0481章 北邊的江山大有可為
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要是不放在一起,也許大家就相安無事了。
但是,一旦接壤,那麽遊牧民族必然會是農耕民族的天敵,這是自然規律決定的。
遊牧就註定了它的產出穩定性不如農耕,一旦遇到了天災,立馬就斷糧。
這個時候,掠奪,幾乎是必然的選擇。
從早年的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秦漢,一直到隋唐,這個規律都沒有任何改變。
如果沒有李寬,在接下去的幾百年,上千年裏,也不會有改變。
「陛下,草原之所以沒有辦法長治久安,歸根結底是因為這些地方還不是真正屬於大唐。哪怕是通過戰爭,短暫的征服之後,最終大唐的官員也沒有辦法把這片土地納入統治之中。要讓草原長治久安,就需要改變這種狀態!」
「你的意思,推廣棉花種植就能改變這種狀態嗎?」
「單純的靠推廣棉花種植,當然是不夠的。但是在雲中都督府和河東道北部推廣棉花種植,隻要規模上去了,這些地方到處都是唐人的村落、城鎮,那麽這些地方慢慢的就會跟關中一樣,成為我大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這些地方的牧場全部都變成了棉田,當這些地方都修築了城池,當這些地方隨時隨地都有大唐官兵出沒,長治久安,豈不是必然的嗎?」
李寬現在的想法,就是讓草原不再是草原,變成一片片良田,那麽這些地方,就會是大唐穩固的州縣了。
至於對環境會不會有什麽不良影響?
這個年代,誰會去考慮這個問題?
老虎滿山跑,樹木遍地長。
在這樣的年代談動物保護和環境保護,一點意義都沒有。
「朔州自古就是邊城,不說那些勛貴功臣,普通百姓有幾個願意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