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寬雖然用過遊標卡尺,但是對於它的測量原理已經忘得差不多了,隻能簡單的給李諺他們一些提醒,看看他們什麽時候能夠把遊標卡尺給搞出來。
那樣的話,測量精度就至少可以提高一個單位等級,意味就非常重大了。
緊接著,李寬在看了一圈重量、容量等測量工具的實物,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改善意見。
然後便拿著這一套東西去了大明宮。
「寬兒,你今天來找朕,就為了這些事?」
李世民聽了李寬的來意,覺得有點意外。
一直以來,李寬都是屬於那種無事不登三寶殿的,主動找李世民的次數非常少。
而一旦找了,往往都不會是小事。
「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秦始皇雖然很早就統一了計量單位和文字、禮儀,但是各個朝代對於長度、重量的標準,仍然很模糊。就比如一尺,不管是秦漢還是三國魏晉,亦或是前隋和我大唐,都不完全一致,這就會導致很多的問題。」
看到李世民顯然沒有充分意識到自己搞出來的這個東西的意義,李寬隻好解釋一番。
「什麽問題?這幾把百年來不都是好好的嗎?」
李世民的這個觀點,基本上是代表了所有人的觀點。
當然,別認為下九流的匠人是否同意這個觀點,是沒有人在乎的。
而偏偏匠人才是對統一的計量單位的重要性體會最深的一群人。
「陛下,我大唐國力遠勝秦皇漢武,以前沒有問題,並不表示現在沒有問題。」
李寬不輕不重的拍了一個馬屁,李世民聽了不由得心中暗自竊喜。
「朕做的還是不夠,寬兒你這話有點過啦。」
李寬:……
老李?你的笑容已經出賣了你的真實想法啦。
「陛下,一點都不為過。隨便舉個例子,這長安城到涼州,還有長安城到洛陽的水泥路,有哪個朝代比得上?再比如,單單一座長安城就有人口超過百萬,這也是秦漢時期不曾達到的高度。」
「話是這麽說,不過這些跟你這計量單位有什麽關係呢?大家都用習慣了寸、尺、丈等各種計量單位,你現在改成什麽米、分米、毫米的,總感覺怪怪的。」
李世民心情很不錯,主動的詢問起了李寬具體的細節。
「現在的計量單位太隨意了,不夠嚴謹,並且各地的標準不完全一致,這就是最大的問題。微臣舉個例子,就拿長安城裏的四輪馬車來說,陛下想必也是有所了解的,那是兒臣府上的作坊生產的。」
「這一輛四輪馬車,涉及的各種構件,拆開來了大概會有一兩百個。在以前,基本上都是匠人各自負責製作各自的馬車,完工之後,一旦這輛馬車的某個構件壞掉了,那就隻能按照這兩馬車的尺寸單獨製作,才能進行維修。」
「這不是很正常的嗎?你不單獨製作構件,怎麽維修啊?」
李世民雖然知道楚王府的馬車作坊生產速度很快,但是並沒有見識過流水線生產的方式。
「陛下,微臣府上的馬車作坊,現在是把每一個構件都安排專門的若幹個匠人製作,無比確保製作出來的構件尺寸都是一模一樣的。而組裝的時候,也都是由專門的人去組裝,速度很快。一旦某個構件壞掉了,直接從庫房裏領取一個一樣的換上去就可以了,省時省力。」
「這一點,長安城裏購買了四輪馬車的車夫應該是體會最深的,隻要馬車壞了,拉迴奔馳馬車行,不用半個時辰就能維修好,價格還很便宜。這就是統一了尺寸的好處。」
「而要統一尺寸,最關鍵的就是要統一計量的工具,要不然,同樣是一尺長的構件,不同的人做出來的就不一樣,那就沒有替換性了。」
李世民很認真的聽著李寬在解釋,「你這個話,朕倒是理解了,但是用得著這麽興師動眾,讓朝廷發布正式的律令嗎?」
「完全用得著!陛下,隨著長安城內外越來越多的作坊建設了起來,這計量單位的標準化就變得越來越重要。如果計量單位不統一,各家的作坊生產出來的同類東西,就很難做到一模一樣;如果計量單位不統一,缺斤少兩的現象就很難避免;如果計量單位不統一,那麽大唐的各種工藝技術的發展就會收到嚴重的限製和傳承的障礙;如果……」
「行了,朕同意你的做法了!」
眼看著李寬開啟了說話模式,李世民明智的選擇了妥協。
當然,這根李寬這麽多年來的功績也是分不開的。
人的名樹的影。
在李寬還沒有給李世民帶來失敗的挫折感之前,這種信任就會越來越牢固。
「多謝陛下!微臣建議先從戶部和工部開始推廣這個計量單位。」
「這個你自己去找玄齡溝通吧。」
李世民顯然是不想在跟李寬討論這個話題了。
「聽說吐蕃國的使臣悄無聲息的離京了,這事你可知道?」
「啊?祿東贊走了嗎?」
李寬露出一副人畜無害的表情,一副我很意外的樣子。
不過,李世民是誰啊?
論起玩陰謀詭計,十個李寬也不是他的對手啊。
「聽說祿東贊在離京之前,在長安城各處到處轉悠,還被馬車不小心給撞到了。」
李世民說到「不小心」三個字的時候,發音明顯變重了很多,搞得李寬以為他是不是已經掌握了什麽證據。
那樣的話,測量精度就至少可以提高一個單位等級,意味就非常重大了。
緊接著,李寬在看了一圈重量、容量等測量工具的實物,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改善意見。
然後便拿著這一套東西去了大明宮。
「寬兒,你今天來找朕,就為了這些事?」
李世民聽了李寬的來意,覺得有點意外。
一直以來,李寬都是屬於那種無事不登三寶殿的,主動找李世民的次數非常少。
而一旦找了,往往都不會是小事。
「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秦始皇雖然很早就統一了計量單位和文字、禮儀,但是各個朝代對於長度、重量的標準,仍然很模糊。就比如一尺,不管是秦漢還是三國魏晉,亦或是前隋和我大唐,都不完全一致,這就會導致很多的問題。」
看到李世民顯然沒有充分意識到自己搞出來的這個東西的意義,李寬隻好解釋一番。
「什麽問題?這幾把百年來不都是好好的嗎?」
李世民的這個觀點,基本上是代表了所有人的觀點。
當然,別認為下九流的匠人是否同意這個觀點,是沒有人在乎的。
而偏偏匠人才是對統一的計量單位的重要性體會最深的一群人。
「陛下,我大唐國力遠勝秦皇漢武,以前沒有問題,並不表示現在沒有問題。」
李寬不輕不重的拍了一個馬屁,李世民聽了不由得心中暗自竊喜。
「朕做的還是不夠,寬兒你這話有點過啦。」
李寬:……
老李?你的笑容已經出賣了你的真實想法啦。
「陛下,一點都不為過。隨便舉個例子,這長安城到涼州,還有長安城到洛陽的水泥路,有哪個朝代比得上?再比如,單單一座長安城就有人口超過百萬,這也是秦漢時期不曾達到的高度。」
「話是這麽說,不過這些跟你這計量單位有什麽關係呢?大家都用習慣了寸、尺、丈等各種計量單位,你現在改成什麽米、分米、毫米的,總感覺怪怪的。」
李世民心情很不錯,主動的詢問起了李寬具體的細節。
「現在的計量單位太隨意了,不夠嚴謹,並且各地的標準不完全一致,這就是最大的問題。微臣舉個例子,就拿長安城裏的四輪馬車來說,陛下想必也是有所了解的,那是兒臣府上的作坊生產的。」
「這一輛四輪馬車,涉及的各種構件,拆開來了大概會有一兩百個。在以前,基本上都是匠人各自負責製作各自的馬車,完工之後,一旦這輛馬車的某個構件壞掉了,那就隻能按照這兩馬車的尺寸單獨製作,才能進行維修。」
「這不是很正常的嗎?你不單獨製作構件,怎麽維修啊?」
李世民雖然知道楚王府的馬車作坊生產速度很快,但是並沒有見識過流水線生產的方式。
「陛下,微臣府上的馬車作坊,現在是把每一個構件都安排專門的若幹個匠人製作,無比確保製作出來的構件尺寸都是一模一樣的。而組裝的時候,也都是由專門的人去組裝,速度很快。一旦某個構件壞掉了,直接從庫房裏領取一個一樣的換上去就可以了,省時省力。」
「這一點,長安城裏購買了四輪馬車的車夫應該是體會最深的,隻要馬車壞了,拉迴奔馳馬車行,不用半個時辰就能維修好,價格還很便宜。這就是統一了尺寸的好處。」
「而要統一尺寸,最關鍵的就是要統一計量的工具,要不然,同樣是一尺長的構件,不同的人做出來的就不一樣,那就沒有替換性了。」
李世民很認真的聽著李寬在解釋,「你這個話,朕倒是理解了,但是用得著這麽興師動眾,讓朝廷發布正式的律令嗎?」
「完全用得著!陛下,隨著長安城內外越來越多的作坊建設了起來,這計量單位的標準化就變得越來越重要。如果計量單位不統一,各家的作坊生產出來的同類東西,就很難做到一模一樣;如果計量單位不統一,缺斤少兩的現象就很難避免;如果計量單位不統一,那麽大唐的各種工藝技術的發展就會收到嚴重的限製和傳承的障礙;如果……」
「行了,朕同意你的做法了!」
眼看著李寬開啟了說話模式,李世民明智的選擇了妥協。
當然,這根李寬這麽多年來的功績也是分不開的。
人的名樹的影。
在李寬還沒有給李世民帶來失敗的挫折感之前,這種信任就會越來越牢固。
「多謝陛下!微臣建議先從戶部和工部開始推廣這個計量單位。」
「這個你自己去找玄齡溝通吧。」
李世民顯然是不想在跟李寬討論這個話題了。
「聽說吐蕃國的使臣悄無聲息的離京了,這事你可知道?」
「啊?祿東贊走了嗎?」
李寬露出一副人畜無害的表情,一副我很意外的樣子。
不過,李世民是誰啊?
論起玩陰謀詭計,十個李寬也不是他的對手啊。
「聽說祿東贊在離京之前,在長安城各處到處轉悠,還被馬車不小心給撞到了。」
李世民說到「不小心」三個字的時候,發音明顯變重了很多,搞得李寬以為他是不是已經掌握了什麽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