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好看書,別想這麽多,放心,我有分寸。」
「知道了。」
……
時間一晃又到了二月底。
盡管到了春季,天氣卻依舊寒涼。
由於趙平安要參加會試,已經許久沒去國子監聽課,多是去老帝師那尋求指導,而在會試臨近之時,趙平悅也替他準備好了去考試院要帶的一應物事。
當然,她也不忘給平安準備一身紅衣,留待他進考場時穿。
是再進一步,還是維持原狀,且看今朝。
會試考四場,分別是詩賦、經義、論、策,時間是三天,從二月二十五到二月二十七。
二月二十五,趙平安經歷了點名,脫衣檢查,確保沒有夾帶,才領了號牌去了自己的號舍。
對自己帶來的東西簡單進行了整理和歸類,隨著外頭鈴聲響起,考官也開始將試題發放至諸位舉子手中。
第一場考詩賦,雖是一場考試,卻是分為兩題,賦題為《未明求衣賦》,詩題為《淡交如水詩》。
拿到試題,趙平安一看題目,心裏就有了數,事實上,到了他們這個層次,考題都是化繁為簡,簡單幾個字,不僅要想出這幾個字的出處,還要根據上下文,以此為賦。
所謂未明求衣,典故出自《周書》,「天子未明求衣,日旰忘食,猶恐萬機不理,天下擁滯。」形容天沒有亮就穿衣起床,也指天子勤於政事。
至於詩題出現的《淡交如水詩》,典故是出自《莊子》中「淡交如水,大道若弦」一句,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出自此書,形容君子之間的友誼真摯而淡泊。
這題理解起來不難,甚至稱得上簡單,但以此為詩就比較考驗考生們的文學功底了。
從上午考到下午,時間大多都花在思索上,趙平安中午也隻是隨意用了些飯食,一直到了傍晚,考卷才被收了上去。
第二場考史論「行賞忠厚之至」,這就相當於讓寫議論文,這一題帝師之前給他出過,也講過,答起來不是什麽問題,前兩場對他來說都不是什麽難事兒。
難的是第三場的策問。
趙平安看著試題上明晃晃的寫著:「同朕共同治理天下的,是士大夫,如今士風不正,欲求無邊而見識短淺。」
「想要正士風以復古道,用什麽辦法可以做到?」
看著「士風不正,欲求無邊,見識短淺」的評價,趙平安深吸了一口涼氣。
這種題,考官是真敢出啊!
大致的意思便是說官場士風不好,有些官員沒有能力,見識短淺,想問問有沒有整治這些貪官汙吏的辦法。
把這種朝廷之事拿出來做考題恐怕有兩個目的,一則,是想從他們這一批舉人中選些個中肯的答案,做為考驗,順便也看看有沒有什麽有用的法子,二則也是以此來警告,不單單是警告在職的官員,另外也是警告他們這些離進士功名一步之遙的舉人們,讓他們莫要行此道。
趙平安覺得這答案倒是不難答,隻是如何才能打得有新意。
說起來,如何治貪是從古至今的一大難題,哪怕是到科技高速發展的現代,有了監控,有了網絡,有了各種高新技術,也無法將貪官根治,更別說是在信息閉塞的古代……
不過,說起古代的整治方法,趙平安有印象,秦朝規定,「通一錢,黥城旦最」,也就是說哪怕行賄一個大錢,也要被在臉上刺字,然後再罰去修長城;隋唐規定「坐贓論加二等」,也就是說,如果是朝廷重臣,還要加重處罰,至於,則是規定「贓滿五貫文者處死」。
其實,不管是哪個朝代,對於貪官都有自己的懲治辦法,但如果隻看懲罰,最嚴的莫過於,也就是朱元璋時期。
明代律法明文規定,隻要地方官員貪汙超過六十兩銀子,便會被「梟首示眾,剝皮實草」,據說,明太祖還特地建立了一座廟,被稱為皮草場。
剝皮、流放、誅刑、殺頭、滅族、淩遲,明朝對於貪官的懲治製度足有十數種……
當初,趙平安可是好一番了解過這一段的歷史,畢竟是「開局一個碗」的主人公。
在他的了解中,明太祖朱元璋無疑是個狠人,滅元、殺袍澤,狠到官員恨他,百姓恨他,乃至後來在歷史書上才會被醜化成那麽一付「鞋拔子」臉的相貌。
明太祖這個人,褒貶不一,但他治貪的決心從刑罰中可以見得,但隻憑這一點也無法去否認他的功績。
結合兩世的經驗,其實在趙平安看來,隻要有階層之分,隻要有壓榨,貪官也是治不完的。
朝廷不是不讓貪,隻是別太過,如果官員能在貪瀆的同時帶動整個郡縣的發展,即便上邊知道了,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這種話他也隻能想想,寫到紙上還得好一番思索。
趙平安「刷刷刷」打起了草稿,其它的號舍也響起炭筆摩擦紙張所發出的「刷刷刷」的聲音,自從炭筆鋪子開張,不少人都意識到了這種筆的好處。
起碼相對於毛筆來講,炭筆寫字是真的快……
三場考試過後,也迎來了最後一場的經義,題目隻有一句話:治大國若烹小鮮。
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在趙平安的印象中,這話直到他上輩子生活的現代也是廣為流傳,不為別的,隻因為這一句話便反映了治國的道理。
「知道了。」
……
時間一晃又到了二月底。
盡管到了春季,天氣卻依舊寒涼。
由於趙平安要參加會試,已經許久沒去國子監聽課,多是去老帝師那尋求指導,而在會試臨近之時,趙平悅也替他準備好了去考試院要帶的一應物事。
當然,她也不忘給平安準備一身紅衣,留待他進考場時穿。
是再進一步,還是維持原狀,且看今朝。
會試考四場,分別是詩賦、經義、論、策,時間是三天,從二月二十五到二月二十七。
二月二十五,趙平安經歷了點名,脫衣檢查,確保沒有夾帶,才領了號牌去了自己的號舍。
對自己帶來的東西簡單進行了整理和歸類,隨著外頭鈴聲響起,考官也開始將試題發放至諸位舉子手中。
第一場考詩賦,雖是一場考試,卻是分為兩題,賦題為《未明求衣賦》,詩題為《淡交如水詩》。
拿到試題,趙平安一看題目,心裏就有了數,事實上,到了他們這個層次,考題都是化繁為簡,簡單幾個字,不僅要想出這幾個字的出處,還要根據上下文,以此為賦。
所謂未明求衣,典故出自《周書》,「天子未明求衣,日旰忘食,猶恐萬機不理,天下擁滯。」形容天沒有亮就穿衣起床,也指天子勤於政事。
至於詩題出現的《淡交如水詩》,典故是出自《莊子》中「淡交如水,大道若弦」一句,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出自此書,形容君子之間的友誼真摯而淡泊。
這題理解起來不難,甚至稱得上簡單,但以此為詩就比較考驗考生們的文學功底了。
從上午考到下午,時間大多都花在思索上,趙平安中午也隻是隨意用了些飯食,一直到了傍晚,考卷才被收了上去。
第二場考史論「行賞忠厚之至」,這就相當於讓寫議論文,這一題帝師之前給他出過,也講過,答起來不是什麽問題,前兩場對他來說都不是什麽難事兒。
難的是第三場的策問。
趙平安看著試題上明晃晃的寫著:「同朕共同治理天下的,是士大夫,如今士風不正,欲求無邊而見識短淺。」
「想要正士風以復古道,用什麽辦法可以做到?」
看著「士風不正,欲求無邊,見識短淺」的評價,趙平安深吸了一口涼氣。
這種題,考官是真敢出啊!
大致的意思便是說官場士風不好,有些官員沒有能力,見識短淺,想問問有沒有整治這些貪官汙吏的辦法。
把這種朝廷之事拿出來做考題恐怕有兩個目的,一則,是想從他們這一批舉人中選些個中肯的答案,做為考驗,順便也看看有沒有什麽有用的法子,二則也是以此來警告,不單單是警告在職的官員,另外也是警告他們這些離進士功名一步之遙的舉人們,讓他們莫要行此道。
趙平安覺得這答案倒是不難答,隻是如何才能打得有新意。
說起來,如何治貪是從古至今的一大難題,哪怕是到科技高速發展的現代,有了監控,有了網絡,有了各種高新技術,也無法將貪官根治,更別說是在信息閉塞的古代……
不過,說起古代的整治方法,趙平安有印象,秦朝規定,「通一錢,黥城旦最」,也就是說哪怕行賄一個大錢,也要被在臉上刺字,然後再罰去修長城;隋唐規定「坐贓論加二等」,也就是說,如果是朝廷重臣,還要加重處罰,至於,則是規定「贓滿五貫文者處死」。
其實,不管是哪個朝代,對於貪官都有自己的懲治辦法,但如果隻看懲罰,最嚴的莫過於,也就是朱元璋時期。
明代律法明文規定,隻要地方官員貪汙超過六十兩銀子,便會被「梟首示眾,剝皮實草」,據說,明太祖還特地建立了一座廟,被稱為皮草場。
剝皮、流放、誅刑、殺頭、滅族、淩遲,明朝對於貪官的懲治製度足有十數種……
當初,趙平安可是好一番了解過這一段的歷史,畢竟是「開局一個碗」的主人公。
在他的了解中,明太祖朱元璋無疑是個狠人,滅元、殺袍澤,狠到官員恨他,百姓恨他,乃至後來在歷史書上才會被醜化成那麽一付「鞋拔子」臉的相貌。
明太祖這個人,褒貶不一,但他治貪的決心從刑罰中可以見得,但隻憑這一點也無法去否認他的功績。
結合兩世的經驗,其實在趙平安看來,隻要有階層之分,隻要有壓榨,貪官也是治不完的。
朝廷不是不讓貪,隻是別太過,如果官員能在貪瀆的同時帶動整個郡縣的發展,即便上邊知道了,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這種話他也隻能想想,寫到紙上還得好一番思索。
趙平安「刷刷刷」打起了草稿,其它的號舍也響起炭筆摩擦紙張所發出的「刷刷刷」的聲音,自從炭筆鋪子開張,不少人都意識到了這種筆的好處。
起碼相對於毛筆來講,炭筆寫字是真的快……
三場考試過後,也迎來了最後一場的經義,題目隻有一句話:治大國若烹小鮮。
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在趙平安的印象中,這話直到他上輩子生活的現代也是廣為流傳,不為別的,隻因為這一句話便反映了治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