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科舉製度
人在女尊戰國,目標:大秦帝太後 作者:鹹菜配雞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嬴政又問道:“不知父親對於昌平君前往楚國一事,有何看法?”
“昌平君心念舊主,自願返楚,欲拯救主於危難。當以褒揚。所謂逃亡,實屬無稽之談。”
“孩兒也覺得如此。”嬴政朗聲道:“昌平君雖棄秦返楚,但也是為踐行忠義之道也。大秦最重忠義之人。昌文君。”
“臣在。”
“告訴昌平君,秦國君侯之位,一直給她留著。”
昌文君大喜,“臣代家姐,多謝公子大恩。”
沒想到還有這等好事。
正當昌文君欣喜之時,卻又聽嬴政道:“昌平君既然是我秦國的人,那楚國之事,我秦國自然不能坐視不管。”
她大手一揮,“即刻令函穀關蒙武,出兵三十萬,以協助昌平君正楚之朝綱為名,兵伐負芻!”
昌文君一聽這話,頓時傻了眼。
本指望著秦國混不下去,就前往楚國,召集忠楚義士,打下一片江山。
沒想到嬴政會趁此機會,兵伐楚國。
什麽協助昌平君,什麽正楚之朝綱。
都不過是秦國想要吞並楚國的借口。
要是嬴政真的出兵。
那這場戰役的性質就變了。
不再是清君側的內部戰爭。
而是國與國的戰爭。
如此,昌平君便成了引發這場戰爭的楚國罪人。
成了替秦國打開楚國門戶的罪人。
昌平君與她還妄想著利用忠楚義士起事。
要是真變成了秦與楚之間的戰爭。
那些忠楚義士不僅不會投靠昌平君。
反而會想著殺掉昌平君。
然後說上一句,‘楚國之事,何須秦國參與?’。
“公子,不可啊!”昌文君連忙高唿。
不管如何,都不能讓秦國以昌平君的名義,討伐負芻。
要是這樣,無論戰爭發展成怎樣。
最終都沒有昌平君與她的好下場。
贏政與趙姬兩人對視一眼。
都從對方的眼神裏,看到昌文君不可留的意思。
隨後,同時玩味的看向昌文君。
“為何不可?”嬴政緩緩開口道:“秦助忠勇之士,助楚之幼主。乃仁義之舉,又怎的不可?”
昌文君一身冷汗。
她哪裏知道,有什麽不可。
想了想,開口道:“秦與蠻夷之戰,稍息。當休養民生。何必為別國而擅動刀兵?不如安以養民,厲兵秣馬。”
嬴政沒有迴答昌文君的話。
而是環視朝堂中的各位臣子。
“爾等覺得昌文君此話如何?”
昌文君期許的看向臻馬以及趙係勢力。
希望她們在勢力鬥爭的情況下,去反對嬴政的話。
可她忘了一件事。
勢力鬥爭是內部鬥爭。
而兵伐楚國乃外部鬥爭。
趁楚國亂時伐楚,對於秦來說,隻有好處,沒有壞處。
對於所有勢力而言,是有好處的。
況且趙姬也沒有表達不讚成的意思。
沒有表達反對,那就是讚成。
臻馬上前一步,“臣以為,此次討伐負芻,乃收攏天下民心的仁德之舉。”
昌文君氣的胸疼。
你趙係不是要跟呂係打生打死嗎?
趙姬不是要跟嬴政鬥上一鬥嗎?
怎的如此默契的要伐楚?
是不是演我呢?!
呂不韋也站了出來,“臣以為此次伐負芻,還得多加考量。”
原本絕望的昌文君,此時期許的看向呂不韋。
雖然不知道呂不韋為什麽要反對。
但反對就對了!
可呂不韋接下來的話,卻如同一盆冷水,澆在昌文君的身上。
“臣以為,蒙武年輕,不足以擔任伐負芻之統帥。如今王陵將欲返迴鹹陽複命,不如讓王陵前往,任統帥之職。”
蒙武可是蒙家人。
而蒙家並不屬於呂係勢力。
反而與趙姬走的有點近。
而函穀關是受呂係所控。
要是讓蒙武,聯合前往函穀關任職的魏無知,李信二人。
趁此機會,在函穀關中,來一次大清洗。
偷偷掌控函穀關的兵力。
那呂係將無甚威懾趙姬之軍權。
“王陵?”嬴政沉思。
趙姬此時開口道:“王陵剛從邊關迴來,恐早已身心俱疲。而大秦並非隻有王陵這一個將領。”
他看了呂不韋一眼,“孤記得,函穀關的王翦,是個良將。既然蒙武不合適,那就王翦好了。”
“父親有所不知,王翦如今正向鹹陽而來。”
趙姬怎會不知道,但故作不知的問道:“噢,為何?”
“之前政···。”嬴政看了一臉灰敗的昌文君一眼,“之前政便想著讓王翦起兵,前去替楚幼主清理朝綱。隻是王翦不願,並且說若無八十萬大軍,不可動。政一氣之下,讓蒙武替了王翦的位置,讓王翦迴鹹陽。”
“八十萬大軍。”趙姬笑了笑,“那給她八十萬大軍,不就成了?王翦不是要八十萬大軍嗎?孤準了。令王陵攜三十萬邊軍,前往函穀關助王翦。令蒙毅,領兵二十五萬,前往函穀關助王翦。再令贏傒,領軍五萬,前往函穀關!”
聽到贏傒這兩字,宗族勢力臉色大喜。
贏傒是贏子楚的妹妹。
代表宗族與楚係爭奪王權。
楚係更勝一籌。
贏傒被貶巴蜀邊關駐守。
也是嬴稷用來幫助贏政的一顆棋子。
如今成了趙姬分化呂係的棋子。
要想分化呂係,先用王翦斬掉呂係對於軍隊的控製。
再用贏傒,加強王室對於朝堂的掌控。
至於另外兩顆棋子,另有用處。
“如此,是否冒進?”呂不韋拱手道:“蒙騖的二十五萬大軍,可是駐守秦趙邊境的全部力量。”
“秦趙邊境?”趙姬喃喃道:“以後沒有秦趙邊境了。”
他看向眾人,“隻有秦齊,秦魏,秦燕邊境!”
眾人議論紛紛。
趙國就這麽沒了?
趙姬繼續開口道:“遣人,令趙王偃,前來秦國見孤!”
一名甲士道:“諾。”
趙姬看向呂不韋,“文信侯,如此可滿意?”
呂不韋抿了抿嘴。
她敢不滿意嗎?
趙姬繼續道:“派人告訴王翦,八十萬大軍,孤給她九十萬!要是拿不下負芻,孤誅她三族!”
“諾。”
趙姬看向嬴政,“政兒,可行?”
贏政點了點頭,“那就按照父親的意思辦。”
如今,趙姬的氣勢,明顯壓了嬴政以及呂係勢力一大截。
呂係勢力都沒人敢說話了。
趙姬繼續道:“還有何事稟報?皆報來。”
他看了臻馬一眼。
臻馬想要站出來,卻被臻義拉住衣角。
她轉頭看了眼臻義。
卻發現臻義眼神中充滿了不舍。
臻馬一笑。
用口語對臻義說道:“我之道也。”
她拉開臻義的手,一步跨出,“臣有奏!”
趙姬沉默了。
沒有說話。
嬴政似乎意識到了什麽。
看了看一臉平靜的趙姬,又看了看臻馬。
突然開口道:“政累了,退朝。有事明日再···。”
此時趙姬的聲音響起,“文鎮侯,有何言?”
“臣以招賢令,廣納英才,故得先王之器重,才有文鎮侯之位。然,馬知才學淺薄,德不配位。日日苦思,夜夜所想。想如何報先王之恩德。終得償所願,馬苦思十餘載,得一妙法,可讓我大秦興盛不衰!”
嬴政內心的不安越來越強烈。
可趙姬壓根就沒有管嬴政,繼續道:“是何法?”
“此法名曰‘科舉’!”
“何為科舉?”
“科舉乃選拔人才之舉。”臻馬抬起頭,看向趙姬,嘴裏說著趙姬為她準備的話,“如今,大秦選拔人才的方式,是以鄉舉裏選的方式。即由鄉老等選拔鄉土賢士,經過地方官員,層層上舉,才可到王之麵前。如此,豈有公平?”
有世家之人坐不住,“放肆!此推舉之法,乃周天子沿製至今,乃祖宗之法!卻被你這愚昧馬奴,說得體無完膚。莫非你認為祖宗不足與你這賤奴相比?!”
“孤讓你說話了嗎?”趙姬看向那名世家之人。
那名世家之人見趙姬看了過來,當即低下頭,“王妃恕罪,臣也是···。”
沒等話說完,趙姬一揮手,“目無尊上,藐視朝綱。拖下去,斬首於殿門。”
“諾。”
兩名甲士走上前,拖拽著那名世家之人。
那名世家之人,頓時雙腿發軟。
誰曾想到,插上兩句話,便要被斬首。
頓時告饒,“臣···臣冤枉,臣並無藐視之意!臣冤枉!冤·····啊···。”
一聲慘叫,諾大的頭顱便拋了進來。
看著死不瞑目的腦袋,眾人心裏一涼。
這是趙姬第一次在大庭廣眾下殺人。
這無疑是在告訴所有人一個訊號。
科舉一事,雖然是臻馬所言,但其背後,是王妃在後麵站台。
反對臻馬,就是反對王妃。
嬴政看向一改往日溫順的趙姬。
父親,這就是你想要做的事情嗎?
科舉?
趙姬沒有管各有心思的眾人,對臻馬道:“繼續說。”
“諾。”臻馬繼續道:“此推舉之法,雖然為秦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但這也產生了一個弊端。那就是結黨營私。這推舉出來的人才,基本都是當地權貴之子弟,而民之子弟,難以入王庭。就算入了王庭,那也得先成誰家妻女。如此,百姓子弟何時有出頭之日耶?更何況,結黨營私有個無法容忍的弊端,那就是蒙蔽朝堂。”
臻馬抬頭,看向趙姬與嬴政,“王妃,公子。可曾記得大同商行貪墨一案?”
嬴政怎麽會忘記。
臻馬繼續道:“此案,人頭滾滾。百官當以戒訓。戒訓之餘,不如設想一下,為何如此?”
她的聲音洪亮,“是因無法同流,不可為官。鄉老舉薦鄉老之子,世家舉薦世家之子。臣想問,如此下去,這大秦是大王的大秦,是大秦人的大秦,還是世家豪門的大秦?”
頓了頓,臻馬繼續道:“故臣推行科舉之法。將推舉人才的權力,重新掌控在朝堂手中。由朝堂百官出題,考核各地進學之才人。經過鄉試,縣試,郡試,最後舉試。再由大王親自考核。如此,不論出身皆有為國效力的機會。”
說的很簡短。
但明眼人皆能看出,這是在刨世家子弟之根基。
原本隻要世家子弟,都能穩穩有個官職。
可現如今,臻馬所言的科舉就相當於將本來就屬於她們的東西剝奪。
然後去與泥腿子的寒門子弟去爭!
憑什麽?
世家之人,皆看向呂不韋,希望呂不韋能站出來。
替她們說上兩句。
可呂不韋讓她們失望了。
呂不韋一副莫不關己的模樣。
這個方法,呂不韋一百個讚成。
甚至期待著趙姬快速推動這一科舉法。
隻有這樣,世家子弟為了對抗趙姬,才能凝聚於嬴政麾下。
而且,這件事的確有利於秦。
見呂不韋沒有說話,有些世家之人忍不住站了出來,“臣反對!”
她快速說道:“先不言舉薦製度乃祖製,不可妄改。其次,凡被舉薦者,皆是當地有名的賢德之人。才能固然重要,可重要的是仁德。這科舉之法,可考才能,但能考仁德?若讓不仁不義之徒,登上高位。豈不是危害百姓?臣請公子三思,臣請王妃三思。”
趙姬仿佛沒有聽到這人說話,對臻馬道:“如何考核?”
“當考雜文,經帖,策問。策問當以時務策為主。”
所謂時務策,就是符合如今國情的策略。
“政兒以為如何?”趙姬看向嬴政。
嬴政盯趙姬的臉龐。
似乎要從趙姬的臉上,看出一些什麽。
她知道這科舉製度是好的。
知道科舉製度的推行,必定千難萬難。
而作為發起者的臻馬。
運氣好,能留個全屍。
運氣不好,估計死了都得刨出來鞭打,順帶著遺臭萬年。
雖然科舉是好的,但她不能讚同。
首先,父親此時詢問她,就是希望她反對。
然後把她從這件事上擇出去。
其次,她不想父親冒險去推行科舉。
這件事應該她來做。
“政覺得此事……有待商榷。”
世家之人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
沒想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需要嬴政站出來反對。
隻要嬴政搖擺不定,那麽事情還有轉機。
得盡快幫助嬴政,覆滅趙係勢力。
幫助嬴政對付趙姬。
隻有這樣,才能阻止科舉的推行!
呂不韋讚許的點了點頭。
嬴政果然聰明。
知道什麽該說,什麽不該說。
“昌平君心念舊主,自願返楚,欲拯救主於危難。當以褒揚。所謂逃亡,實屬無稽之談。”
“孩兒也覺得如此。”嬴政朗聲道:“昌平君雖棄秦返楚,但也是為踐行忠義之道也。大秦最重忠義之人。昌文君。”
“臣在。”
“告訴昌平君,秦國君侯之位,一直給她留著。”
昌文君大喜,“臣代家姐,多謝公子大恩。”
沒想到還有這等好事。
正當昌文君欣喜之時,卻又聽嬴政道:“昌平君既然是我秦國的人,那楚國之事,我秦國自然不能坐視不管。”
她大手一揮,“即刻令函穀關蒙武,出兵三十萬,以協助昌平君正楚之朝綱為名,兵伐負芻!”
昌文君一聽這話,頓時傻了眼。
本指望著秦國混不下去,就前往楚國,召集忠楚義士,打下一片江山。
沒想到嬴政會趁此機會,兵伐楚國。
什麽協助昌平君,什麽正楚之朝綱。
都不過是秦國想要吞並楚國的借口。
要是嬴政真的出兵。
那這場戰役的性質就變了。
不再是清君側的內部戰爭。
而是國與國的戰爭。
如此,昌平君便成了引發這場戰爭的楚國罪人。
成了替秦國打開楚國門戶的罪人。
昌平君與她還妄想著利用忠楚義士起事。
要是真變成了秦與楚之間的戰爭。
那些忠楚義士不僅不會投靠昌平君。
反而會想著殺掉昌平君。
然後說上一句,‘楚國之事,何須秦國參與?’。
“公子,不可啊!”昌文君連忙高唿。
不管如何,都不能讓秦國以昌平君的名義,討伐負芻。
要是這樣,無論戰爭發展成怎樣。
最終都沒有昌平君與她的好下場。
贏政與趙姬兩人對視一眼。
都從對方的眼神裏,看到昌文君不可留的意思。
隨後,同時玩味的看向昌文君。
“為何不可?”嬴政緩緩開口道:“秦助忠勇之士,助楚之幼主。乃仁義之舉,又怎的不可?”
昌文君一身冷汗。
她哪裏知道,有什麽不可。
想了想,開口道:“秦與蠻夷之戰,稍息。當休養民生。何必為別國而擅動刀兵?不如安以養民,厲兵秣馬。”
嬴政沒有迴答昌文君的話。
而是環視朝堂中的各位臣子。
“爾等覺得昌文君此話如何?”
昌文君期許的看向臻馬以及趙係勢力。
希望她們在勢力鬥爭的情況下,去反對嬴政的話。
可她忘了一件事。
勢力鬥爭是內部鬥爭。
而兵伐楚國乃外部鬥爭。
趁楚國亂時伐楚,對於秦來說,隻有好處,沒有壞處。
對於所有勢力而言,是有好處的。
況且趙姬也沒有表達不讚成的意思。
沒有表達反對,那就是讚成。
臻馬上前一步,“臣以為,此次討伐負芻,乃收攏天下民心的仁德之舉。”
昌文君氣的胸疼。
你趙係不是要跟呂係打生打死嗎?
趙姬不是要跟嬴政鬥上一鬥嗎?
怎的如此默契的要伐楚?
是不是演我呢?!
呂不韋也站了出來,“臣以為此次伐負芻,還得多加考量。”
原本絕望的昌文君,此時期許的看向呂不韋。
雖然不知道呂不韋為什麽要反對。
但反對就對了!
可呂不韋接下來的話,卻如同一盆冷水,澆在昌文君的身上。
“臣以為,蒙武年輕,不足以擔任伐負芻之統帥。如今王陵將欲返迴鹹陽複命,不如讓王陵前往,任統帥之職。”
蒙武可是蒙家人。
而蒙家並不屬於呂係勢力。
反而與趙姬走的有點近。
而函穀關是受呂係所控。
要是讓蒙武,聯合前往函穀關任職的魏無知,李信二人。
趁此機會,在函穀關中,來一次大清洗。
偷偷掌控函穀關的兵力。
那呂係將無甚威懾趙姬之軍權。
“王陵?”嬴政沉思。
趙姬此時開口道:“王陵剛從邊關迴來,恐早已身心俱疲。而大秦並非隻有王陵這一個將領。”
他看了呂不韋一眼,“孤記得,函穀關的王翦,是個良將。既然蒙武不合適,那就王翦好了。”
“父親有所不知,王翦如今正向鹹陽而來。”
趙姬怎會不知道,但故作不知的問道:“噢,為何?”
“之前政···。”嬴政看了一臉灰敗的昌文君一眼,“之前政便想著讓王翦起兵,前去替楚幼主清理朝綱。隻是王翦不願,並且說若無八十萬大軍,不可動。政一氣之下,讓蒙武替了王翦的位置,讓王翦迴鹹陽。”
“八十萬大軍。”趙姬笑了笑,“那給她八十萬大軍,不就成了?王翦不是要八十萬大軍嗎?孤準了。令王陵攜三十萬邊軍,前往函穀關助王翦。令蒙毅,領兵二十五萬,前往函穀關助王翦。再令贏傒,領軍五萬,前往函穀關!”
聽到贏傒這兩字,宗族勢力臉色大喜。
贏傒是贏子楚的妹妹。
代表宗族與楚係爭奪王權。
楚係更勝一籌。
贏傒被貶巴蜀邊關駐守。
也是嬴稷用來幫助贏政的一顆棋子。
如今成了趙姬分化呂係的棋子。
要想分化呂係,先用王翦斬掉呂係對於軍隊的控製。
再用贏傒,加強王室對於朝堂的掌控。
至於另外兩顆棋子,另有用處。
“如此,是否冒進?”呂不韋拱手道:“蒙騖的二十五萬大軍,可是駐守秦趙邊境的全部力量。”
“秦趙邊境?”趙姬喃喃道:“以後沒有秦趙邊境了。”
他看向眾人,“隻有秦齊,秦魏,秦燕邊境!”
眾人議論紛紛。
趙國就這麽沒了?
趙姬繼續開口道:“遣人,令趙王偃,前來秦國見孤!”
一名甲士道:“諾。”
趙姬看向呂不韋,“文信侯,如此可滿意?”
呂不韋抿了抿嘴。
她敢不滿意嗎?
趙姬繼續道:“派人告訴王翦,八十萬大軍,孤給她九十萬!要是拿不下負芻,孤誅她三族!”
“諾。”
趙姬看向嬴政,“政兒,可行?”
贏政點了點頭,“那就按照父親的意思辦。”
如今,趙姬的氣勢,明顯壓了嬴政以及呂係勢力一大截。
呂係勢力都沒人敢說話了。
趙姬繼續道:“還有何事稟報?皆報來。”
他看了臻馬一眼。
臻馬想要站出來,卻被臻義拉住衣角。
她轉頭看了眼臻義。
卻發現臻義眼神中充滿了不舍。
臻馬一笑。
用口語對臻義說道:“我之道也。”
她拉開臻義的手,一步跨出,“臣有奏!”
趙姬沉默了。
沒有說話。
嬴政似乎意識到了什麽。
看了看一臉平靜的趙姬,又看了看臻馬。
突然開口道:“政累了,退朝。有事明日再···。”
此時趙姬的聲音響起,“文鎮侯,有何言?”
“臣以招賢令,廣納英才,故得先王之器重,才有文鎮侯之位。然,馬知才學淺薄,德不配位。日日苦思,夜夜所想。想如何報先王之恩德。終得償所願,馬苦思十餘載,得一妙法,可讓我大秦興盛不衰!”
嬴政內心的不安越來越強烈。
可趙姬壓根就沒有管嬴政,繼續道:“是何法?”
“此法名曰‘科舉’!”
“何為科舉?”
“科舉乃選拔人才之舉。”臻馬抬起頭,看向趙姬,嘴裏說著趙姬為她準備的話,“如今,大秦選拔人才的方式,是以鄉舉裏選的方式。即由鄉老等選拔鄉土賢士,經過地方官員,層層上舉,才可到王之麵前。如此,豈有公平?”
有世家之人坐不住,“放肆!此推舉之法,乃周天子沿製至今,乃祖宗之法!卻被你這愚昧馬奴,說得體無完膚。莫非你認為祖宗不足與你這賤奴相比?!”
“孤讓你說話了嗎?”趙姬看向那名世家之人。
那名世家之人見趙姬看了過來,當即低下頭,“王妃恕罪,臣也是···。”
沒等話說完,趙姬一揮手,“目無尊上,藐視朝綱。拖下去,斬首於殿門。”
“諾。”
兩名甲士走上前,拖拽著那名世家之人。
那名世家之人,頓時雙腿發軟。
誰曾想到,插上兩句話,便要被斬首。
頓時告饒,“臣···臣冤枉,臣並無藐視之意!臣冤枉!冤·····啊···。”
一聲慘叫,諾大的頭顱便拋了進來。
看著死不瞑目的腦袋,眾人心裏一涼。
這是趙姬第一次在大庭廣眾下殺人。
這無疑是在告訴所有人一個訊號。
科舉一事,雖然是臻馬所言,但其背後,是王妃在後麵站台。
反對臻馬,就是反對王妃。
嬴政看向一改往日溫順的趙姬。
父親,這就是你想要做的事情嗎?
科舉?
趙姬沒有管各有心思的眾人,對臻馬道:“繼續說。”
“諾。”臻馬繼續道:“此推舉之法,雖然為秦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但這也產生了一個弊端。那就是結黨營私。這推舉出來的人才,基本都是當地權貴之子弟,而民之子弟,難以入王庭。就算入了王庭,那也得先成誰家妻女。如此,百姓子弟何時有出頭之日耶?更何況,結黨營私有個無法容忍的弊端,那就是蒙蔽朝堂。”
臻馬抬頭,看向趙姬與嬴政,“王妃,公子。可曾記得大同商行貪墨一案?”
嬴政怎麽會忘記。
臻馬繼續道:“此案,人頭滾滾。百官當以戒訓。戒訓之餘,不如設想一下,為何如此?”
她的聲音洪亮,“是因無法同流,不可為官。鄉老舉薦鄉老之子,世家舉薦世家之子。臣想問,如此下去,這大秦是大王的大秦,是大秦人的大秦,還是世家豪門的大秦?”
頓了頓,臻馬繼續道:“故臣推行科舉之法。將推舉人才的權力,重新掌控在朝堂手中。由朝堂百官出題,考核各地進學之才人。經過鄉試,縣試,郡試,最後舉試。再由大王親自考核。如此,不論出身皆有為國效力的機會。”
說的很簡短。
但明眼人皆能看出,這是在刨世家子弟之根基。
原本隻要世家子弟,都能穩穩有個官職。
可現如今,臻馬所言的科舉就相當於將本來就屬於她們的東西剝奪。
然後去與泥腿子的寒門子弟去爭!
憑什麽?
世家之人,皆看向呂不韋,希望呂不韋能站出來。
替她們說上兩句。
可呂不韋讓她們失望了。
呂不韋一副莫不關己的模樣。
這個方法,呂不韋一百個讚成。
甚至期待著趙姬快速推動這一科舉法。
隻有這樣,世家子弟為了對抗趙姬,才能凝聚於嬴政麾下。
而且,這件事的確有利於秦。
見呂不韋沒有說話,有些世家之人忍不住站了出來,“臣反對!”
她快速說道:“先不言舉薦製度乃祖製,不可妄改。其次,凡被舉薦者,皆是當地有名的賢德之人。才能固然重要,可重要的是仁德。這科舉之法,可考才能,但能考仁德?若讓不仁不義之徒,登上高位。豈不是危害百姓?臣請公子三思,臣請王妃三思。”
趙姬仿佛沒有聽到這人說話,對臻馬道:“如何考核?”
“當考雜文,經帖,策問。策問當以時務策為主。”
所謂時務策,就是符合如今國情的策略。
“政兒以為如何?”趙姬看向嬴政。
嬴政盯趙姬的臉龐。
似乎要從趙姬的臉上,看出一些什麽。
她知道這科舉製度是好的。
知道科舉製度的推行,必定千難萬難。
而作為發起者的臻馬。
運氣好,能留個全屍。
運氣不好,估計死了都得刨出來鞭打,順帶著遺臭萬年。
雖然科舉是好的,但她不能讚同。
首先,父親此時詢問她,就是希望她反對。
然後把她從這件事上擇出去。
其次,她不想父親冒險去推行科舉。
這件事應該她來做。
“政覺得此事……有待商榷。”
世家之人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
沒想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需要嬴政站出來反對。
隻要嬴政搖擺不定,那麽事情還有轉機。
得盡快幫助嬴政,覆滅趙係勢力。
幫助嬴政對付趙姬。
隻有這樣,才能阻止科舉的推行!
呂不韋讚許的點了點頭。
嬴政果然聰明。
知道什麽該說,什麽不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