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皇兄請自重?
快死了怎麽辦?沒事,有係統 作者:久久不是九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恆王雖然蠢笨,但是心腸不壞。
“可本朝律例如此,豈能壞了規矩?”慶遠侯聲音不輕不重,在場的所有人都可以聽到,“若因私心輕拿輕放,致律例於何地?以後豈非人人都來告禦狀?”
慶遠侯恨不得婦人死在板子下,因為死人不會說話,不會反駁。
人死了,他可辯解的地方就多了。
辰王適當開口:“法理不外乎人情,法律無情,可是執法的人有情。父皇,可適當斟酌一二。”
逸王電光火石間明白了慶遠侯的意思,於是反駁:“二弟此言差矣,若是人人有私心,以後誰還會在乎法律?”
辰王並不理他,而是認同恆王所說:“四弟說的不錯,這婦人乃是本案的關鍵證人,若是死在了刑罰中,豈不死無對證?哪怕她說了所有的經過,難保不會有遺漏的地方。”
“是啊,二皇兄說的對。”景王也附和,“萬一遺漏了什麽關鍵證據,無法證明大皇兄和侯爺的清白,豈不是弄巧成拙?”
被點到的逸王:“清白,什麽清白?”
竟然和他還有外祖父有關?
皇帝開口:“此婦狀告你和慶遠侯,稱你們二人勾結官員,行拐賣人口之實,貌美女子充妓,普通女子充奴,年輕力壯男子同樣如此,你可有反駁的?”
逸王不可置信的瞪大眼睛,連忙去看慶遠侯,慶遠侯避開目光,不予對視。
逸王心髒撲通直跳,還好他坐在輪椅上,否則這一刻就要腿軟的跪倒在地。
他頗為心虛,目光有些閃躲:“信口雌黃!父皇,這是誣告!定是有人想謀害兒臣!”
聲音雖大,可是仔細去聽,就能聽出中氣不足,頗有色厲內荏之意。
皇帝怎麽會看不出來呢?
逸王,心虛了。
他心一沉,若說之前還有懷疑,現在已經打消了五成。
慶遠侯暗道不好,皇帝最善觀察人心,顯然有所懷疑了。
李清梅尖叫:“民婦沒有!民婦親眼所見!若有虛言,天打五雷轟,魂飛魄散,永世不得超生!”
在忌諱鬼神的古代,這樣的誓言讓人不得不信。
“肅靜!”大理寺卿製止李清梅,“你有冤屈可仔細說來,莫要驚擾聖聽!”
讓皇帝的耳朵不舒服了,也是一種死罪。
逸王分辨:“兒臣根本不認識這個婦人,剛剛她言親眼所見,根本就是胡謅的,父皇可要明察秋毫啊!”
“民婦有證據,在這兒,請皇上過目!”
李清梅從懷裏掏出一枚玉佩,“這是民婦的兒媳死前交托的證物。當時她被草席包裹著,丟到了亂葬崗,民婦找到她時,老鼠還在啃食她的腳趾……直到把這枚玉佩交給民婦,才含恨咽氣。”
“呈上來。”
刑部尚書親自接過玉佩,然後呈給皇帝。
玉佩通體清潤,正麵刻著“逸”,背麵鐫刻了一朵蓮花。
這是逸王的貼身玉佩,象征著他的身份。
皇帝把玉佩舉起來,冷聲詢問:“現在,你可有什麽解釋的?”
逸王看著玉佩,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麽自己的貼身玉佩會出現在一個婦人手中?
就在這時,嘉貴妃從殿外匆匆走進來,“毅兒難道忘了,兩年前,你曾同母妃說過,你丟失了一塊玉佩,不就是皇上手中這一塊嗎?”
逸王這才想起來,兩年前他進宮請安,在宮裏丟了一塊玉佩。
“沒錯,就是這一塊兒,這塊玉佩背後的蓮花缺了一個角,因為兒臣不小心磕碰到!”逸王立刻解釋。
“因為是兩年前的事,所以兒臣一時半會兒沒想起來。”
“你怎麽來了?”皇帝皺眉問嘉貴妃。
嘉貴妃揚起笑容:“臣妾聽聞有人告禦狀,似乎和毅兒還有臣妾的父親有關,所以趕來看一看,正巧聽到皇上的問題。”
皇帝意味不明的道:“你的消息倒是靈通。”
嘉貴妃勉強扯了扯嘴角:“臣妾隻是掛念毅兒,聽說皇上召毅兒入宮,這才匆忙趕來相見,半路上才得知此事。”
“罷了,既然來了就聽著吧。”皇帝揮手,讓嘉貴妃和逸王坐在一起。
“母妃……”逸王低低的喊了一句。
“沒事,母妃在。”嘉貴妃安慰道。
“嘉貴妃,你說這塊玉佩兩年前就丟失了,為何沒有上報內務府?”皇帝詢問。
王公貴族丟失了象征身份地位的貼身玉佩,應該上報內務府,以作記錄。
這樣可以防止有人故意偷玉佩犯事以此陷害。
嘉貴妃道:“當初毅兒入宮請安,在臣妾宮中用了午膳,不小心丟失了這塊玉佩,臣妾本想上報內務府的。隻是後來為毅兒選王妃,進出宮中的女眷多了起來,臣妾一時忙碌,倒把這件事給忘了。”
嘉貴妃兩年前確實為逸王張羅親事,當時一水的女眷出入宮中。
“想必是當時被不懂事的宮女太監撿到了帶出宮的吧。”
看不慣嘉貴妃的睿王說道:“這可奇了怪了,大皇兄的玉佩竟然能從皇宮跑到通州灣去,這中間可是隔著數千裏……”
辰王:“還是先聽婦人說清來龍去脈吧,就從你的兒子兒媳被拐開始吧。”
李清梅感激的叩首,開始講述:“民婦一家居住在三海口的一個偏僻小漁村,全村人口不過五十之數,因地處偏僻,道路不通,所以鮮有人知。村裏人家因食物充足,所以也很少外出。”
“因此隻要村裏來了生人,大家都會注意到。那日,民婦的兒子和兒媳外出打漁,直到天黑也不見迴來,民婦焦急,跑到海邊尋找,隻剩一艘小船在石縫中搖晃。”
“本以為是他們失足落海,沒想到小峰小海的父親路過,告訴民婦,他早上路過的時候,看到幾個生麵孔的人攔住他們,請民婦的兒子兒媳幫忙修理漁船。”
“民婦的兒子兒媳都是善良的人,於是就跟著去了,小峰小海的父親因為隻是路過,加上當時離著一段距離,就沒有過問。”
“等他迴來的時候看到小船還在海邊,雖然心有疑慮,但是沒有多想,直到看到民婦奔走尋找,這才發現不對。”
“可本朝律例如此,豈能壞了規矩?”慶遠侯聲音不輕不重,在場的所有人都可以聽到,“若因私心輕拿輕放,致律例於何地?以後豈非人人都來告禦狀?”
慶遠侯恨不得婦人死在板子下,因為死人不會說話,不會反駁。
人死了,他可辯解的地方就多了。
辰王適當開口:“法理不外乎人情,法律無情,可是執法的人有情。父皇,可適當斟酌一二。”
逸王電光火石間明白了慶遠侯的意思,於是反駁:“二弟此言差矣,若是人人有私心,以後誰還會在乎法律?”
辰王並不理他,而是認同恆王所說:“四弟說的不錯,這婦人乃是本案的關鍵證人,若是死在了刑罰中,豈不死無對證?哪怕她說了所有的經過,難保不會有遺漏的地方。”
“是啊,二皇兄說的對。”景王也附和,“萬一遺漏了什麽關鍵證據,無法證明大皇兄和侯爺的清白,豈不是弄巧成拙?”
被點到的逸王:“清白,什麽清白?”
竟然和他還有外祖父有關?
皇帝開口:“此婦狀告你和慶遠侯,稱你們二人勾結官員,行拐賣人口之實,貌美女子充妓,普通女子充奴,年輕力壯男子同樣如此,你可有反駁的?”
逸王不可置信的瞪大眼睛,連忙去看慶遠侯,慶遠侯避開目光,不予對視。
逸王心髒撲通直跳,還好他坐在輪椅上,否則這一刻就要腿軟的跪倒在地。
他頗為心虛,目光有些閃躲:“信口雌黃!父皇,這是誣告!定是有人想謀害兒臣!”
聲音雖大,可是仔細去聽,就能聽出中氣不足,頗有色厲內荏之意。
皇帝怎麽會看不出來呢?
逸王,心虛了。
他心一沉,若說之前還有懷疑,現在已經打消了五成。
慶遠侯暗道不好,皇帝最善觀察人心,顯然有所懷疑了。
李清梅尖叫:“民婦沒有!民婦親眼所見!若有虛言,天打五雷轟,魂飛魄散,永世不得超生!”
在忌諱鬼神的古代,這樣的誓言讓人不得不信。
“肅靜!”大理寺卿製止李清梅,“你有冤屈可仔細說來,莫要驚擾聖聽!”
讓皇帝的耳朵不舒服了,也是一種死罪。
逸王分辨:“兒臣根本不認識這個婦人,剛剛她言親眼所見,根本就是胡謅的,父皇可要明察秋毫啊!”
“民婦有證據,在這兒,請皇上過目!”
李清梅從懷裏掏出一枚玉佩,“這是民婦的兒媳死前交托的證物。當時她被草席包裹著,丟到了亂葬崗,民婦找到她時,老鼠還在啃食她的腳趾……直到把這枚玉佩交給民婦,才含恨咽氣。”
“呈上來。”
刑部尚書親自接過玉佩,然後呈給皇帝。
玉佩通體清潤,正麵刻著“逸”,背麵鐫刻了一朵蓮花。
這是逸王的貼身玉佩,象征著他的身份。
皇帝把玉佩舉起來,冷聲詢問:“現在,你可有什麽解釋的?”
逸王看著玉佩,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麽自己的貼身玉佩會出現在一個婦人手中?
就在這時,嘉貴妃從殿外匆匆走進來,“毅兒難道忘了,兩年前,你曾同母妃說過,你丟失了一塊玉佩,不就是皇上手中這一塊嗎?”
逸王這才想起來,兩年前他進宮請安,在宮裏丟了一塊玉佩。
“沒錯,就是這一塊兒,這塊玉佩背後的蓮花缺了一個角,因為兒臣不小心磕碰到!”逸王立刻解釋。
“因為是兩年前的事,所以兒臣一時半會兒沒想起來。”
“你怎麽來了?”皇帝皺眉問嘉貴妃。
嘉貴妃揚起笑容:“臣妾聽聞有人告禦狀,似乎和毅兒還有臣妾的父親有關,所以趕來看一看,正巧聽到皇上的問題。”
皇帝意味不明的道:“你的消息倒是靈通。”
嘉貴妃勉強扯了扯嘴角:“臣妾隻是掛念毅兒,聽說皇上召毅兒入宮,這才匆忙趕來相見,半路上才得知此事。”
“罷了,既然來了就聽著吧。”皇帝揮手,讓嘉貴妃和逸王坐在一起。
“母妃……”逸王低低的喊了一句。
“沒事,母妃在。”嘉貴妃安慰道。
“嘉貴妃,你說這塊玉佩兩年前就丟失了,為何沒有上報內務府?”皇帝詢問。
王公貴族丟失了象征身份地位的貼身玉佩,應該上報內務府,以作記錄。
這樣可以防止有人故意偷玉佩犯事以此陷害。
嘉貴妃道:“當初毅兒入宮請安,在臣妾宮中用了午膳,不小心丟失了這塊玉佩,臣妾本想上報內務府的。隻是後來為毅兒選王妃,進出宮中的女眷多了起來,臣妾一時忙碌,倒把這件事給忘了。”
嘉貴妃兩年前確實為逸王張羅親事,當時一水的女眷出入宮中。
“想必是當時被不懂事的宮女太監撿到了帶出宮的吧。”
看不慣嘉貴妃的睿王說道:“這可奇了怪了,大皇兄的玉佩竟然能從皇宮跑到通州灣去,這中間可是隔著數千裏……”
辰王:“還是先聽婦人說清來龍去脈吧,就從你的兒子兒媳被拐開始吧。”
李清梅感激的叩首,開始講述:“民婦一家居住在三海口的一個偏僻小漁村,全村人口不過五十之數,因地處偏僻,道路不通,所以鮮有人知。村裏人家因食物充足,所以也很少外出。”
“因此隻要村裏來了生人,大家都會注意到。那日,民婦的兒子和兒媳外出打漁,直到天黑也不見迴來,民婦焦急,跑到海邊尋找,隻剩一艘小船在石縫中搖晃。”
“本以為是他們失足落海,沒想到小峰小海的父親路過,告訴民婦,他早上路過的時候,看到幾個生麵孔的人攔住他們,請民婦的兒子兒媳幫忙修理漁船。”
“民婦的兒子兒媳都是善良的人,於是就跟著去了,小峰小海的父親因為隻是路過,加上當時離著一段距離,就沒有過問。”
“等他迴來的時候看到小船還在海邊,雖然心有疑慮,但是沒有多想,直到看到民婦奔走尋找,這才發現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