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黨爭
娘子稱帝,我該怎麽辦 作者:西南偏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雖說隻是個五品官員,但此人名氣可不小。
天載七年,岑不休以二十弱冠之年中進士第,入翰林院,次年致仕,入杏林書院專事治學,十年後,即以“大賢”身份重迴仕林。
在大周朝,書院不僅代表著知識與智慧,更代表著某種傳承千年,無需言說,卻實實在在的浩大威勢。
更何況他長於經學,詩也做得很好,在天下讀書人之中,更是有極高聲望。
朝中諸公亦知其名。
戶部王侍郎的窘迫,讓自以為占到先機的趙中丞等人,心中很是惱火,但一時之間,又找不到對方破綻之處予以反駁。
於是堂上氣氛有些沉悶起來。
陸方升心頭長舒了一口氣。
在大周朝,相黨與清流之間的明爭暗鬥,並不是什麽秘密。
皇帝需要分權與製衡,官員們需要站隊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老百姓需要茶餘飯後的談資掌故,慢慢習慣了,也就沒人認為有何不妥之處。
隻要不是完全阻塞朝廷政令就好。
這個案子背景其實很簡單。
去年九月,西北境海西荒漠,陸陸續續爆出了紫銅礦流失的傳聞,由於此地為帝國戰略物資備份區域,事關重大,故隴北道行營送來呈報,奏請朝廷派專員前來查證。
清流認定此案與相黨走私有關。
相黨自是火力全開,反唇相譏,於是雙方開啟了新一輪的朝爭。
十一月,在朝中幾位大佬商量之下,推薦了雖是戶部一員,但官聲頗為清廉的戶部巡官宋承,領銜前往,查察此案。
禦史台也派出了負責該區域的察院監察禦史劉珥協同前往。
很快,查案敕令由尚書省發出,案子前後查了四個多月的時間,直到前些日,才算有了結束的跡象。
而今,剛剛迴京,正在撰寫案情報告的宋承,卻被人殺死在大理寺獄的密室中。
這就給了相黨反擊的絕好機會,
當然。“分察百僚,彈劾官弊”乃禦史台之主責,趙宗南出頭去彈劾同屬清流的陸方升,既有分量,卻也不會留下把柄。
誰知卻給這刑案老手引進了死胡同......
“臣以為,陸,岑所言,乃話術取巧,不足一辯。”
還是工部郎中韋之謙打破了殿中沉寂:“無論如何,刺殺案發於大理寺為實,其嫌疑殊為最大,望聖上明察。”
天載帝左手輕敲龍案,形態安然。
皇帝還是不表態,局勢自然變得詭譎起來,一些精於騎牆的官員,依然選擇了沉默。
場中一度陷入垃圾時間。
既然相黨要將案件攪渾,何不將計就計,再點一把火?
念及至此,禮部侍郎元安然躬身奏道:“臣以為,茲案幹係重大,宋承行蹤泄露一事是為關鍵。”
“現台,寺,戶部之間嫌隙已生,當請聖上設大理寺、禦史台、刑部三法司共同查察案件,緝兇溯源,以正百官視聽。”
“臣以為,此議甚妥。”刑部尚書高明起身附同。
第一位正三品紫袍大佬終於下場了。
六部九卿之中,兵部被皇帝直接拽在手裏。
其他比較重要的部門中,清流占據了吏,刑,禮部和大理寺,相黨占據了戶,工部和禦史台,二者勢均力敵,倒是誰也扳倒不了誰。
“臣附議。”
“臣附議。”目前是三對一,清流占主動,優勢在我,於是同派係官員們開始跟進。
某些騎牆派也開始躍躍欲試。
“稟聖上,此議甚為不妥。”趙宗南大聲道,“查察宋承行蹤泄露之事,實為破案之先決,大理寺既已涉案,當不便參與其中。”
天載帝微微頷首,道:“卿意如何?”
“依大周典,臣建議由門下給事中、中書舍人、及本台禦史組成的三司推事,共同審理此案。”
此言一出,百官眼睛全都望向白玉台上的皇帝陛下。
動不動就要搭建以右相治下為主體的小三司,這是在向朕要權麽?
天載帝嘴角露出一絲淡淡的笑意,目光卻停留在端坐百官之前,至今一言不發的尚書右丞兼門下侍郎,首相武九章身上。
聖上分明是要自己表態了.......皇帝的任何一個細微表情,武相也是絕無半分遺漏。
他側頭看了看端坐身邊,同樣一言不發的尚書左丞兼中書侍郎,輔相崔昭。
形態軒逸,麵沉如水,目光清亮而平和,這位同樣出身高門的清流領袖,自朝會一開始就保持著這種姿勢。
有時候,耐心比信心好像要更為重要些。
武九章慢慢站了起來,上前三步,躬身道:“臣以為,既是朝議紛紛,難以統一,理當恭請陛下聖裁。”
老大,怎麽您一上來,倒是先抽了我們的底火......趙宗南,王廉,韋之謙等眼神有些恍惚。
“朕知道了,武相且請安坐。”
皇帝的目光轉向輔相崔昭。
“武相之言,亦是臣之所想。”這位清流老大及時站了出來,替相黨老大把話給圓滿了。
天載帝收迴了目光,漠漠地望著前方空虛之處。若有所思......老狐狸們這是要以退為進?
既如此,朕可就要向前一步了。
目光再次落迴朝臣中間,皇帝問:“朕記得,禦史台有名劉姓監察一同去了海西?”
禦史大夫周餘忙躬身答道:“迴聖上,此員名劉珥,為察院負責隴北道的監察禦史。”
“現在何處?”
“禦史台官署中,因此案重大,臣暫未準其他迴家。”
“他可有案情呈報?”
“宋承主理案件,劉珥隻負監察協助之責,所以沒有案情呈報。”
“荒唐!”天載帝麵色一沉,說話的聲調也高了:“查辦如此大案,理當兩部台專職同領,豈可派一八品下官敷衍了事?”
“更何況,呈文亦當兩人各書,以便相互印證,去偽存真,都像這樣辦案,如何能保證其真實可信。”
周餘身子一顫,忙伏地叩拜:“是,是臣疏忽了。”
天載帝冷哼一聲,道:“是不是疏忽,你自己心中有數。”
驚駭之下,周餘哪裏說得出話來,隻是連連磕頭不已。
天威難測,大殿中的一眾官員,無論身屬何黨何派,都是低眉斂氣,誰也不敢多發一言。
“起來說話。”過了半晌,皇帝輕歎一口氣,臉色也和緩了些。
周餘爬了起來,躬身垂頭,隻覺得背心一陣冰涼。
“著禦史台細問劉珥,遞一個詳盡的案情呈報上來,具體事宜,卿自當負責安排妥當,不可再出差錯。”
“臣明白!”
“所有證言,須逐字逐句核對無誤,不可半分疏漏。”
“是!”
天載帝望了望階下眾臣,語轉柔和:“今日上巳節,佳期不可辜負,能與家人同樂更是難得,若無其他事需奏報,這就散了吧。”
天載七年,岑不休以二十弱冠之年中進士第,入翰林院,次年致仕,入杏林書院專事治學,十年後,即以“大賢”身份重迴仕林。
在大周朝,書院不僅代表著知識與智慧,更代表著某種傳承千年,無需言說,卻實實在在的浩大威勢。
更何況他長於經學,詩也做得很好,在天下讀書人之中,更是有極高聲望。
朝中諸公亦知其名。
戶部王侍郎的窘迫,讓自以為占到先機的趙中丞等人,心中很是惱火,但一時之間,又找不到對方破綻之處予以反駁。
於是堂上氣氛有些沉悶起來。
陸方升心頭長舒了一口氣。
在大周朝,相黨與清流之間的明爭暗鬥,並不是什麽秘密。
皇帝需要分權與製衡,官員們需要站隊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老百姓需要茶餘飯後的談資掌故,慢慢習慣了,也就沒人認為有何不妥之處。
隻要不是完全阻塞朝廷政令就好。
這個案子背景其實很簡單。
去年九月,西北境海西荒漠,陸陸續續爆出了紫銅礦流失的傳聞,由於此地為帝國戰略物資備份區域,事關重大,故隴北道行營送來呈報,奏請朝廷派專員前來查證。
清流認定此案與相黨走私有關。
相黨自是火力全開,反唇相譏,於是雙方開啟了新一輪的朝爭。
十一月,在朝中幾位大佬商量之下,推薦了雖是戶部一員,但官聲頗為清廉的戶部巡官宋承,領銜前往,查察此案。
禦史台也派出了負責該區域的察院監察禦史劉珥協同前往。
很快,查案敕令由尚書省發出,案子前後查了四個多月的時間,直到前些日,才算有了結束的跡象。
而今,剛剛迴京,正在撰寫案情報告的宋承,卻被人殺死在大理寺獄的密室中。
這就給了相黨反擊的絕好機會,
當然。“分察百僚,彈劾官弊”乃禦史台之主責,趙宗南出頭去彈劾同屬清流的陸方升,既有分量,卻也不會留下把柄。
誰知卻給這刑案老手引進了死胡同......
“臣以為,陸,岑所言,乃話術取巧,不足一辯。”
還是工部郎中韋之謙打破了殿中沉寂:“無論如何,刺殺案發於大理寺為實,其嫌疑殊為最大,望聖上明察。”
天載帝左手輕敲龍案,形態安然。
皇帝還是不表態,局勢自然變得詭譎起來,一些精於騎牆的官員,依然選擇了沉默。
場中一度陷入垃圾時間。
既然相黨要將案件攪渾,何不將計就計,再點一把火?
念及至此,禮部侍郎元安然躬身奏道:“臣以為,茲案幹係重大,宋承行蹤泄露一事是為關鍵。”
“現台,寺,戶部之間嫌隙已生,當請聖上設大理寺、禦史台、刑部三法司共同查察案件,緝兇溯源,以正百官視聽。”
“臣以為,此議甚妥。”刑部尚書高明起身附同。
第一位正三品紫袍大佬終於下場了。
六部九卿之中,兵部被皇帝直接拽在手裏。
其他比較重要的部門中,清流占據了吏,刑,禮部和大理寺,相黨占據了戶,工部和禦史台,二者勢均力敵,倒是誰也扳倒不了誰。
“臣附議。”
“臣附議。”目前是三對一,清流占主動,優勢在我,於是同派係官員們開始跟進。
某些騎牆派也開始躍躍欲試。
“稟聖上,此議甚為不妥。”趙宗南大聲道,“查察宋承行蹤泄露之事,實為破案之先決,大理寺既已涉案,當不便參與其中。”
天載帝微微頷首,道:“卿意如何?”
“依大周典,臣建議由門下給事中、中書舍人、及本台禦史組成的三司推事,共同審理此案。”
此言一出,百官眼睛全都望向白玉台上的皇帝陛下。
動不動就要搭建以右相治下為主體的小三司,這是在向朕要權麽?
天載帝嘴角露出一絲淡淡的笑意,目光卻停留在端坐百官之前,至今一言不發的尚書右丞兼門下侍郎,首相武九章身上。
聖上分明是要自己表態了.......皇帝的任何一個細微表情,武相也是絕無半分遺漏。
他側頭看了看端坐身邊,同樣一言不發的尚書左丞兼中書侍郎,輔相崔昭。
形態軒逸,麵沉如水,目光清亮而平和,這位同樣出身高門的清流領袖,自朝會一開始就保持著這種姿勢。
有時候,耐心比信心好像要更為重要些。
武九章慢慢站了起來,上前三步,躬身道:“臣以為,既是朝議紛紛,難以統一,理當恭請陛下聖裁。”
老大,怎麽您一上來,倒是先抽了我們的底火......趙宗南,王廉,韋之謙等眼神有些恍惚。
“朕知道了,武相且請安坐。”
皇帝的目光轉向輔相崔昭。
“武相之言,亦是臣之所想。”這位清流老大及時站了出來,替相黨老大把話給圓滿了。
天載帝收迴了目光,漠漠地望著前方空虛之處。若有所思......老狐狸們這是要以退為進?
既如此,朕可就要向前一步了。
目光再次落迴朝臣中間,皇帝問:“朕記得,禦史台有名劉姓監察一同去了海西?”
禦史大夫周餘忙躬身答道:“迴聖上,此員名劉珥,為察院負責隴北道的監察禦史。”
“現在何處?”
“禦史台官署中,因此案重大,臣暫未準其他迴家。”
“他可有案情呈報?”
“宋承主理案件,劉珥隻負監察協助之責,所以沒有案情呈報。”
“荒唐!”天載帝麵色一沉,說話的聲調也高了:“查辦如此大案,理當兩部台專職同領,豈可派一八品下官敷衍了事?”
“更何況,呈文亦當兩人各書,以便相互印證,去偽存真,都像這樣辦案,如何能保證其真實可信。”
周餘身子一顫,忙伏地叩拜:“是,是臣疏忽了。”
天載帝冷哼一聲,道:“是不是疏忽,你自己心中有數。”
驚駭之下,周餘哪裏說得出話來,隻是連連磕頭不已。
天威難測,大殿中的一眾官員,無論身屬何黨何派,都是低眉斂氣,誰也不敢多發一言。
“起來說話。”過了半晌,皇帝輕歎一口氣,臉色也和緩了些。
周餘爬了起來,躬身垂頭,隻覺得背心一陣冰涼。
“著禦史台細問劉珥,遞一個詳盡的案情呈報上來,具體事宜,卿自當負責安排妥當,不可再出差錯。”
“臣明白!”
“所有證言,須逐字逐句核對無誤,不可半分疏漏。”
“是!”
天載帝望了望階下眾臣,語轉柔和:“今日上巳節,佳期不可辜負,能與家人同樂更是難得,若無其他事需奏報,這就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