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賦予意義
榜下捉婿,腹黑夫君太撩人 作者:樂天派向日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旬轉瞬即逝,文會已完成參會人員邀約,再過一旬仁宗便要動身去江陵府。
比起崔府的熱火朝天,朝堂內的官員們反應頗為冷淡。哼,他們不潑冷水就不錯了,想讓他們一起興高采烈地參與,異想天開!
為奏報文會進程,崔容時再次參加了朝會。
等待仁宗上朝時,官員各自聚成一團,不時有冷言冷語傳出:“說什麽居家籌備,我看就是雷聲大雨點小,到現在也不見什麽動作”“是呢,之前顧尚書擬定好的人員和流程非得變更,再有兩旬就文會了,我們連章程都不知道”“可不是,官家去江陵府,我們這些老臣不得跟著一起隨行嗎,咱們一家老小都住哪,也不給一個提前量。”
安郡王聽著這些人的閑言碎語,老大不開心,他扯著嗓門跟駙馬都尉說:“誒呀,你說我們皇親貴胄都不好意思說陪駕的時候帶家小,怎麽就有人厚臉皮拖家帶口去呢。況且有些人小妾都納了八個,再納一個就九九歸天了,他要帶上家小,朝廷不得準備一個行宮才夠住啊。”
駙馬都尉曹顯源鄙視的瞪了他一眼,“那叫九九歸一,歸天我們就得去吃席了。”
安郡王恍然大悟,“哦九九歸一啊,我還以為女人多了容易精盡人亡呢。你看我出門就帶著王妃,啥麻煩沒有,一個屋子夠住了。”
曹侍郎怒不可遏:“安郡王你不要仗著身份信口開河!”
安郡王疑惑的問:“我都沒說是誰呢,曹侍郎你站出來幹嘛?這叫什麽,哦對,就叫對號入座、自告奮勇、當仁不讓。”
曹侍郎臉氣的漲紅,他有病才跟安郡王對話。
仁宗就坐,大臣們例行奏報。
有官員呈報二皇子賑災的功績,稱柳穀口災民已全部轉移,二皇子為百姓修築新屋舍,妥善安置傷員,得到西北官民的一致好評,更有民眾自發撰寫萬民書,歌頌其仁德。
仁宗欣慰的說道:“二皇子如今長大了,辦事也穩重了,能為朕分憂,很好。”
他特意看了太子一眼,太子眼觀鼻鼻觀心,一副深以為然的樣子。
禦史諫言:“文會是我朝萬眾期待的大事,但現在隻見請函發出,朝野上下未有反應,崔翰林若因為受傷就拖延進度,恐傷國之重典。”
殿內不少大臣的附和:“這麽重要的事交給年輕人辦就是讓人放心不下”、“天天都閉門不出,也不知道他進展到哪了”、“做的比科舉都嚴密,也不知道防誰呢”。
仁宗招唿崔容時上前,他心平氣和的問道:“崔翰林,你今日上朝,可有什麽要稟告?”
崔容時行禮,沉穩的說:“臣有四樣東西要呈給官家。”
仁宗也多日未聽到文會的進展了,好奇的說:“快呈上來!”
劉公公讓太監們呈上四個托盤,這是崔翰林剛才特意委托他的東西。
崔容時恭敬的說道:“臣等一直在討論如何能讓文會成為我大越朝文人的盛典,能讓會場眾誌成城、整齊劃一,讓所有文人欣逢盛世,不負這盛事。”
朱太傅中肯的說道:“你們考慮的方向對,但人心是最難控製的,我大越朝禦宇四海清,尚且要包容不同文化,求同存異,你們如何能短短幾日就做到整齊劃一?”
崔容時目若朗星眸帶笑,頗為自豪的說:“臣正躊躇之際,見到臣婦在擺弄一個丹桂花的玉簪,愛不釋手。”
兵部尚書聽的不耐煩了,他略微粗魯地說:“閨房之事拿到朝堂上說什麽?”
太子少見的發聲:“陳尚書剛剛還跟大臣們說令女又學了新舞,如何驚豔,怎地別人的事就聽不得了?”
兵部尚書不敢當麵頂撞,嘟囔著說:“那是沒上朝的時候。”
安郡王最聽不得誰說自己女兒不好,理直氣壯的講道:“沒上朝你站的地方就不是朝堂之上嗎?”
兵部尚書竟無言以對......
仁宗最不願意聽這些扯皮的事,讓崔容時繼續講。
“臣就問她,為什麽喜歡這個花簪?臣婦說這是三公主親手為她挑選的,上麵雕刻的丹桂花象征著她們無暇的情誼。她還告訴臣玉必有工,工必有寓,寓必吉祥。臣仿佛被醍醐灌頂,智者謀勢,文會確無先例,無以借勢,故臣想賦文會以榮譽感,讓參與其中的人全情投入,讓無法參與的人也與有榮焉。”
眾大臣恍然,太子願意為崔翰林發聲,是因為這事的源頭在三公主,果然朝堂上不適合亂插嘴。
崔容時掀開四個托盤,詳細地解釋道:“黎民百姓離不開衣食住行,因此臣等一直潛心研究如何將這份榮譽感融於生活的方方麵麵。這件事情還得益於三公主、穆小姐和李小姐的獻策,她們巧思設計出這四樣物品。”
第一個托盤中放著男女各一套衣服,男子為襴衫,用白細布織製,圓領大袖,腰間有襞積;女子為縞衣,以絹布織製,入手綿軟。
“我朝太祖曾言要以儉素為美,稱樸素是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美,文會上與其身穿錦衣華服,不如身著素服,好時刻提醒自己要心無旁騖,躬身治學。”
第二個托盤中放著竹製的碗筷、茶具。
“臣婦喜歡在餐具上雕刻名言警句,故臣想若是能將自省自勵的話刻在文會用具上,是不是也會讓人用之憶初心。”
仁宗讓人拿過一個茶杯,上麵刻著“六合同風,九州共貫”八個字。
這八個字正是他心中所願,仁宗點頭說道:“我若用這茶杯飲茶,定無一日敢懈怠。”
第三個托盤中放著厚實的布衾。
“冬日陰冷,若是殷實人家尚可禦寒,普通人家遠行恐難帶厚重被褥行李,若是能以平價出售布衾,更能彰顯官家心懷民生、體恤民心。”
最後一個托盤放著鐵質湯婆子。
“如今市麵上的手爐和湯婆子多為銅製,造價頗高,若是能以鐵量產,無論是學者還是百姓均可受益,是惠民之舉,這樣他們出行便再不懼寒風。”
崔容時最後總結道:“這些用品均刻以盛世文會四個字。臣等設想,若是與會人員和百姓都能身著此衣,使用統一的物品,就是最好的口耳相傳,就是最好的品德風骨,就是官家的聽民聲知民情解民憂,屆時便會無勢而熱。”
宰相質問:“距離文會不過兩旬,怎能讓大眾都用到此物,就算是少府監通宵達旦也製作不出多少啊。”
崔太尉出列,“臣府內女眷和丫鬟仆從都願獻出綿薄之力。”
安郡王也出列,“臣府裏的仆從都不用幹別的了,全參與趕工。”
其他大臣也跟著唿應:“臣等也願意。”
仁宗欣慰的笑了,“崔翰林所提之物都是尋常物件,若是舉全城之力製作,應當能批量定製。既然諸位大臣都有大義,願意雪中送炭,那朕就一旬後看你們的誠意了。”
“崔愛卿,這事還得辛苦晚晴多費心思,想到什麽好辦法及時共勉,各府女眷若做的好也論功行賞。”
雖然崔容時沒居功,但這些主意應該出自趙晚晴,既能不費朝廷一分一毫,又能讓官員們自發出血,仁宗決定以後要大大的記她一功。
那些被迫出血的官員們也記恨上了這兩口子,這得燒多少銀子是個頭啊!
比起崔府的熱火朝天,朝堂內的官員們反應頗為冷淡。哼,他們不潑冷水就不錯了,想讓他們一起興高采烈地參與,異想天開!
為奏報文會進程,崔容時再次參加了朝會。
等待仁宗上朝時,官員各自聚成一團,不時有冷言冷語傳出:“說什麽居家籌備,我看就是雷聲大雨點小,到現在也不見什麽動作”“是呢,之前顧尚書擬定好的人員和流程非得變更,再有兩旬就文會了,我們連章程都不知道”“可不是,官家去江陵府,我們這些老臣不得跟著一起隨行嗎,咱們一家老小都住哪,也不給一個提前量。”
安郡王聽著這些人的閑言碎語,老大不開心,他扯著嗓門跟駙馬都尉說:“誒呀,你說我們皇親貴胄都不好意思說陪駕的時候帶家小,怎麽就有人厚臉皮拖家帶口去呢。況且有些人小妾都納了八個,再納一個就九九歸天了,他要帶上家小,朝廷不得準備一個行宮才夠住啊。”
駙馬都尉曹顯源鄙視的瞪了他一眼,“那叫九九歸一,歸天我們就得去吃席了。”
安郡王恍然大悟,“哦九九歸一啊,我還以為女人多了容易精盡人亡呢。你看我出門就帶著王妃,啥麻煩沒有,一個屋子夠住了。”
曹侍郎怒不可遏:“安郡王你不要仗著身份信口開河!”
安郡王疑惑的問:“我都沒說是誰呢,曹侍郎你站出來幹嘛?這叫什麽,哦對,就叫對號入座、自告奮勇、當仁不讓。”
曹侍郎臉氣的漲紅,他有病才跟安郡王對話。
仁宗就坐,大臣們例行奏報。
有官員呈報二皇子賑災的功績,稱柳穀口災民已全部轉移,二皇子為百姓修築新屋舍,妥善安置傷員,得到西北官民的一致好評,更有民眾自發撰寫萬民書,歌頌其仁德。
仁宗欣慰的說道:“二皇子如今長大了,辦事也穩重了,能為朕分憂,很好。”
他特意看了太子一眼,太子眼觀鼻鼻觀心,一副深以為然的樣子。
禦史諫言:“文會是我朝萬眾期待的大事,但現在隻見請函發出,朝野上下未有反應,崔翰林若因為受傷就拖延進度,恐傷國之重典。”
殿內不少大臣的附和:“這麽重要的事交給年輕人辦就是讓人放心不下”、“天天都閉門不出,也不知道他進展到哪了”、“做的比科舉都嚴密,也不知道防誰呢”。
仁宗招唿崔容時上前,他心平氣和的問道:“崔翰林,你今日上朝,可有什麽要稟告?”
崔容時行禮,沉穩的說:“臣有四樣東西要呈給官家。”
仁宗也多日未聽到文會的進展了,好奇的說:“快呈上來!”
劉公公讓太監們呈上四個托盤,這是崔翰林剛才特意委托他的東西。
崔容時恭敬的說道:“臣等一直在討論如何能讓文會成為我大越朝文人的盛典,能讓會場眾誌成城、整齊劃一,讓所有文人欣逢盛世,不負這盛事。”
朱太傅中肯的說道:“你們考慮的方向對,但人心是最難控製的,我大越朝禦宇四海清,尚且要包容不同文化,求同存異,你們如何能短短幾日就做到整齊劃一?”
崔容時目若朗星眸帶笑,頗為自豪的說:“臣正躊躇之際,見到臣婦在擺弄一個丹桂花的玉簪,愛不釋手。”
兵部尚書聽的不耐煩了,他略微粗魯地說:“閨房之事拿到朝堂上說什麽?”
太子少見的發聲:“陳尚書剛剛還跟大臣們說令女又學了新舞,如何驚豔,怎地別人的事就聽不得了?”
兵部尚書不敢當麵頂撞,嘟囔著說:“那是沒上朝的時候。”
安郡王最聽不得誰說自己女兒不好,理直氣壯的講道:“沒上朝你站的地方就不是朝堂之上嗎?”
兵部尚書竟無言以對......
仁宗最不願意聽這些扯皮的事,讓崔容時繼續講。
“臣就問她,為什麽喜歡這個花簪?臣婦說這是三公主親手為她挑選的,上麵雕刻的丹桂花象征著她們無暇的情誼。她還告訴臣玉必有工,工必有寓,寓必吉祥。臣仿佛被醍醐灌頂,智者謀勢,文會確無先例,無以借勢,故臣想賦文會以榮譽感,讓參與其中的人全情投入,讓無法參與的人也與有榮焉。”
眾大臣恍然,太子願意為崔翰林發聲,是因為這事的源頭在三公主,果然朝堂上不適合亂插嘴。
崔容時掀開四個托盤,詳細地解釋道:“黎民百姓離不開衣食住行,因此臣等一直潛心研究如何將這份榮譽感融於生活的方方麵麵。這件事情還得益於三公主、穆小姐和李小姐的獻策,她們巧思設計出這四樣物品。”
第一個托盤中放著男女各一套衣服,男子為襴衫,用白細布織製,圓領大袖,腰間有襞積;女子為縞衣,以絹布織製,入手綿軟。
“我朝太祖曾言要以儉素為美,稱樸素是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美,文會上與其身穿錦衣華服,不如身著素服,好時刻提醒自己要心無旁騖,躬身治學。”
第二個托盤中放著竹製的碗筷、茶具。
“臣婦喜歡在餐具上雕刻名言警句,故臣想若是能將自省自勵的話刻在文會用具上,是不是也會讓人用之憶初心。”
仁宗讓人拿過一個茶杯,上麵刻著“六合同風,九州共貫”八個字。
這八個字正是他心中所願,仁宗點頭說道:“我若用這茶杯飲茶,定無一日敢懈怠。”
第三個托盤中放著厚實的布衾。
“冬日陰冷,若是殷實人家尚可禦寒,普通人家遠行恐難帶厚重被褥行李,若是能以平價出售布衾,更能彰顯官家心懷民生、體恤民心。”
最後一個托盤放著鐵質湯婆子。
“如今市麵上的手爐和湯婆子多為銅製,造價頗高,若是能以鐵量產,無論是學者還是百姓均可受益,是惠民之舉,這樣他們出行便再不懼寒風。”
崔容時最後總結道:“這些用品均刻以盛世文會四個字。臣等設想,若是與會人員和百姓都能身著此衣,使用統一的物品,就是最好的口耳相傳,就是最好的品德風骨,就是官家的聽民聲知民情解民憂,屆時便會無勢而熱。”
宰相質問:“距離文會不過兩旬,怎能讓大眾都用到此物,就算是少府監通宵達旦也製作不出多少啊。”
崔太尉出列,“臣府內女眷和丫鬟仆從都願獻出綿薄之力。”
安郡王也出列,“臣府裏的仆從都不用幹別的了,全參與趕工。”
其他大臣也跟著唿應:“臣等也願意。”
仁宗欣慰的笑了,“崔翰林所提之物都是尋常物件,若是舉全城之力製作,應當能批量定製。既然諸位大臣都有大義,願意雪中送炭,那朕就一旬後看你們的誠意了。”
“崔愛卿,這事還得辛苦晚晴多費心思,想到什麽好辦法及時共勉,各府女眷若做的好也論功行賞。”
雖然崔容時沒居功,但這些主意應該出自趙晚晴,既能不費朝廷一分一毫,又能讓官員們自發出血,仁宗決定以後要大大的記她一功。
那些被迫出血的官員們也記恨上了這兩口子,這得燒多少銀子是個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