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珣等人的努力下,京城安穩地度過了十天,百姓們也漸漸接受了攝政王的事實。
這些天裏,不斷有官員上書,想讓靖王直接由攝政王登基為皇,以避免天下無主,人心渙散的局麵。
靖王自然也是有這心思的,但是江政沒有立即作出決定,他也不敢違背之前的約定。
當時靖王被擁戴為攝政王時,江政和百官就約定,如果靖王能夠統領百官,鎮壓所有叛亂之軍的話,才能證明他有能力擔當起這個天下。
靖王是答應了的,所以才被擁立為攝政王,得百官支持!
這其實也是百官在架空皇權的一種手段,自古以來,就有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說法,百官自然是更願意分走天子一部分權力的。
但那些沒能撈到好處的官員,便急著想要上位,那就隻有向攝政王表忠心,請登上大統,如此才有從龍之功,步步高升。
官員們這種爭權奪勢的做法,江政並不反對,隻要是正當的競爭,他還是很樂於見到的。
若是用一些卑鄙手段的話,那就得祈求能瞞得住他們父子的眼睛了。
十天過後,那北邊的鎮北軍似乎收到了消息,開始有了調動的跡象。
而江珣和鎮國公都出動了,連續跑了幾趟京營三十六衛後,終於得到所有營衛的支持。
靖王也跟著慰問了一圈三十六衛,徹底收攬了三十六衛的效忠後,便由鎮國公和江珣一同領兵,帶著三十衛的士兵北上防禦鎮北軍。
江珣臨出行前,在韓子苒的房間裏歇了一整宿,而後才心滿意足地離開京城,追著大軍去了前線。
鎮北軍果然南下了,在京城外大約二百裏地的位置,與京營大軍相遇。
鎮北軍常年在邊疆與匈奴廝殺,向來戰力兇悍,這次揮軍南下,氣勢洶洶,又有許多騎兵,實力在京營之上。
好在鎮國公雖然年邁,但有江珣輔佐,爺孫倆相互配合,老薑夠辣,新將夠勇,故而將鎮北軍給攔了下來。
戰線十分膠著,雙方都不敢拚盡全力,一時間難分勝負。
而未過多久,南邊的軍區也發生了異變。
興許是距離比較遠,所以南方的定國公徐英彥收到消息時,已經是半月後的事情。
他看到生肖殺手帶迴去的報紙後,沉默了半天,最後指揮大軍,拋下叛亂的流民軍隊,揮師南上,想跟鎮北軍來個兩麵夾擊。
當然,他也是對外打出一個口號,說江家勾結靖王意圖謀反,他這是舉正義之師,要肅清京城的叛亂。
天下間的百姓不知真假,有的被蠱惑了,響應加入了軍隊之中。
以至於原本人數較少的南方軍,最後也形成了十萬大軍之勢,由南向北碾壓而來。
由南向北的路上,有許多軍事重鎮,此時早已經被宋硯之搶先一步盤踞了。
當初新攝政王上位後,第一件事便是要處理徐英彥。
畢竟真相都已經揭露出來了,那朝廷跟徐英彥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麵,根本就沒有和解的餘地。
所以,當時就讓靖王、江政和宋禹希三人聯合寫信傳給宋硯之,讓宋硯之盡快率領錢塘江周遭的衛所,進行布防。
不過錢塘江周遭的衛所數量不多,宋硯之如此抵擋徐英彥,簡直是螳臂當車,十分兇險。
故而朝廷也沒讓他死守,隻是讓他且戰且退,隻要能拖住徐英彥的腳步,讓鎮國公盡快剿滅鎮北軍,即可班師迴朝,而後南下支援。
一個月後,北邊的戰場已經連續發生了好幾場大戰。
徐英彥留在鎮北軍的心腹大將也是十分出色的將領,他們很清楚這一次的軍事行動就是為了配合徐英彥,和南方軍南北夾擊京城。
所以他們並不主動求戰,而是想要拖住京營這十五萬大軍。
隻不過,京城這邊斷了給鎮北軍的糧食供應後,他們的糧食供應便有些跟不上,隻能搶奪控製範圍內百姓的糧食維持軍隊的用度。
這也讓鎮國公看到了問題所在,並不急於跟鎮北軍正麵展開交戰,反而是讓江珣帶領一支騎兵小隊,直接繞過防線,潛入鎮北軍後方,不停地破壞鎮北軍的糧食補給。
雖然這麽做很危險,但江珣所帶的人馬都是有武功底子的,而且應變非常迅速,打一下就跑,讓對方想抓都抓不住。
這讓鎮北軍的陣容漸漸發生了混亂,一邊要麵對壓力龐大的京營和鎮國公,一邊又要應付江珣這個不斷搗亂的家夥。
再加上將領對當地百姓的強征豪奪,也讓許多士兵都看不下去,久而久之,軍心渙散,有不少士兵開始逃竄,再加上很快就要進入深冬時節,天寒地凍的,更加難以得到糧食補給。
鎮北軍不得不展開攻勢,與京營大軍進行最後的連場廝殺。
鎮國公早已布置好陣型,這些鎮北軍一頭撞上了鎮國公的大陣之中,最後被分割成零碎幾塊,殺了足足一天一夜,最後以鎮北軍的潰散而告終。
至此,北邊的隱患終於消除了。
而南方這邊,宋硯之被徐英彥逼得連連後退,幾乎就要退到了京城三百裏的範圍內了。
原本收攏各處衛所的兵力,又憑借著重要關卡的防禦,宋硯之還能與徐英彥抗衡一下。
但宋硯之的軍事能力遠不如徐英彥,又有徐英彥一早就在各地布置的生肖殺手。
這些生肖殺手作為尖兵,將防禦的門戶都打開了,讓徐英彥屢屢得手,一路攻城拔寨勢如破竹。
甚至有些地方,宋硯之本想聚攏當地衛所的士兵,結果這些衛所的指揮使竟是生肖殺手的人,他們整個衛所都加入到了徐英彥麾下。
從此可以看出,整個大禎朝被生肖組織滲透得不成樣子,完全就組織不起力量來對抗徐英彥。
而京城,若不是安國公發動叛亂,將京城裏的諸多生肖殺手都耗光了,恐怕江政等人也不會那麽順利。
眼看著徐英彥的軍隊已經逼到了京城外三百裏地上,宋硯之心急如焚之際,總算等來了一波援軍。
而這一支援軍,並不是剛剛打了勝仗還沒班師的京營,而是來自遙遠西方的五萬鎮西軍。
一身白衣,戴著銀色麵具的隱帥,騎著一匹火紅駿馬,領著諸多將士來到宋硯之的關隘上。
這些天裏,不斷有官員上書,想讓靖王直接由攝政王登基為皇,以避免天下無主,人心渙散的局麵。
靖王自然也是有這心思的,但是江政沒有立即作出決定,他也不敢違背之前的約定。
當時靖王被擁戴為攝政王時,江政和百官就約定,如果靖王能夠統領百官,鎮壓所有叛亂之軍的話,才能證明他有能力擔當起這個天下。
靖王是答應了的,所以才被擁立為攝政王,得百官支持!
這其實也是百官在架空皇權的一種手段,自古以來,就有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說法,百官自然是更願意分走天子一部分權力的。
但那些沒能撈到好處的官員,便急著想要上位,那就隻有向攝政王表忠心,請登上大統,如此才有從龍之功,步步高升。
官員們這種爭權奪勢的做法,江政並不反對,隻要是正當的競爭,他還是很樂於見到的。
若是用一些卑鄙手段的話,那就得祈求能瞞得住他們父子的眼睛了。
十天過後,那北邊的鎮北軍似乎收到了消息,開始有了調動的跡象。
而江珣和鎮國公都出動了,連續跑了幾趟京營三十六衛後,終於得到所有營衛的支持。
靖王也跟著慰問了一圈三十六衛,徹底收攬了三十六衛的效忠後,便由鎮國公和江珣一同領兵,帶著三十衛的士兵北上防禦鎮北軍。
江珣臨出行前,在韓子苒的房間裏歇了一整宿,而後才心滿意足地離開京城,追著大軍去了前線。
鎮北軍果然南下了,在京城外大約二百裏地的位置,與京營大軍相遇。
鎮北軍常年在邊疆與匈奴廝殺,向來戰力兇悍,這次揮軍南下,氣勢洶洶,又有許多騎兵,實力在京營之上。
好在鎮國公雖然年邁,但有江珣輔佐,爺孫倆相互配合,老薑夠辣,新將夠勇,故而將鎮北軍給攔了下來。
戰線十分膠著,雙方都不敢拚盡全力,一時間難分勝負。
而未過多久,南邊的軍區也發生了異變。
興許是距離比較遠,所以南方的定國公徐英彥收到消息時,已經是半月後的事情。
他看到生肖殺手帶迴去的報紙後,沉默了半天,最後指揮大軍,拋下叛亂的流民軍隊,揮師南上,想跟鎮北軍來個兩麵夾擊。
當然,他也是對外打出一個口號,說江家勾結靖王意圖謀反,他這是舉正義之師,要肅清京城的叛亂。
天下間的百姓不知真假,有的被蠱惑了,響應加入了軍隊之中。
以至於原本人數較少的南方軍,最後也形成了十萬大軍之勢,由南向北碾壓而來。
由南向北的路上,有許多軍事重鎮,此時早已經被宋硯之搶先一步盤踞了。
當初新攝政王上位後,第一件事便是要處理徐英彥。
畢竟真相都已經揭露出來了,那朝廷跟徐英彥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麵,根本就沒有和解的餘地。
所以,當時就讓靖王、江政和宋禹希三人聯合寫信傳給宋硯之,讓宋硯之盡快率領錢塘江周遭的衛所,進行布防。
不過錢塘江周遭的衛所數量不多,宋硯之如此抵擋徐英彥,簡直是螳臂當車,十分兇險。
故而朝廷也沒讓他死守,隻是讓他且戰且退,隻要能拖住徐英彥的腳步,讓鎮國公盡快剿滅鎮北軍,即可班師迴朝,而後南下支援。
一個月後,北邊的戰場已經連續發生了好幾場大戰。
徐英彥留在鎮北軍的心腹大將也是十分出色的將領,他們很清楚這一次的軍事行動就是為了配合徐英彥,和南方軍南北夾擊京城。
所以他們並不主動求戰,而是想要拖住京營這十五萬大軍。
隻不過,京城這邊斷了給鎮北軍的糧食供應後,他們的糧食供應便有些跟不上,隻能搶奪控製範圍內百姓的糧食維持軍隊的用度。
這也讓鎮國公看到了問題所在,並不急於跟鎮北軍正麵展開交戰,反而是讓江珣帶領一支騎兵小隊,直接繞過防線,潛入鎮北軍後方,不停地破壞鎮北軍的糧食補給。
雖然這麽做很危險,但江珣所帶的人馬都是有武功底子的,而且應變非常迅速,打一下就跑,讓對方想抓都抓不住。
這讓鎮北軍的陣容漸漸發生了混亂,一邊要麵對壓力龐大的京營和鎮國公,一邊又要應付江珣這個不斷搗亂的家夥。
再加上將領對當地百姓的強征豪奪,也讓許多士兵都看不下去,久而久之,軍心渙散,有不少士兵開始逃竄,再加上很快就要進入深冬時節,天寒地凍的,更加難以得到糧食補給。
鎮北軍不得不展開攻勢,與京營大軍進行最後的連場廝殺。
鎮國公早已布置好陣型,這些鎮北軍一頭撞上了鎮國公的大陣之中,最後被分割成零碎幾塊,殺了足足一天一夜,最後以鎮北軍的潰散而告終。
至此,北邊的隱患終於消除了。
而南方這邊,宋硯之被徐英彥逼得連連後退,幾乎就要退到了京城三百裏的範圍內了。
原本收攏各處衛所的兵力,又憑借著重要關卡的防禦,宋硯之還能與徐英彥抗衡一下。
但宋硯之的軍事能力遠不如徐英彥,又有徐英彥一早就在各地布置的生肖殺手。
這些生肖殺手作為尖兵,將防禦的門戶都打開了,讓徐英彥屢屢得手,一路攻城拔寨勢如破竹。
甚至有些地方,宋硯之本想聚攏當地衛所的士兵,結果這些衛所的指揮使竟是生肖殺手的人,他們整個衛所都加入到了徐英彥麾下。
從此可以看出,整個大禎朝被生肖組織滲透得不成樣子,完全就組織不起力量來對抗徐英彥。
而京城,若不是安國公發動叛亂,將京城裏的諸多生肖殺手都耗光了,恐怕江政等人也不會那麽順利。
眼看著徐英彥的軍隊已經逼到了京城外三百裏地上,宋硯之心急如焚之際,總算等來了一波援軍。
而這一支援軍,並不是剛剛打了勝仗還沒班師的京營,而是來自遙遠西方的五萬鎮西軍。
一身白衣,戴著銀色麵具的隱帥,騎著一匹火紅駿馬,領著諸多將士來到宋硯之的關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