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鬆偉知曉他的意思,跟著頷首應道:“當時,韓公的確將三十六衛盡數掌控,其中大多數指揮使都是隱衛中的佼佼者。他們明麵上是京營的指揮使,暗地裏則是為隱衛做事。”
“那這些隱衛為何沒有在安國公發生兵變之際,入城阻止他們?”韓子苒不解地問道。
陳鬆偉歎了口氣:“那些指揮使在兵變那一夜,因為隱帥聽從韓公的調遣,將他們聚集在一塊商議該如何應對鎮北侯。
當時因為韓公久久未將太子扶持登上大統,安國公暗地裏通知了鎮北侯,所以隱衛在那時收到消息,得知北邊區域的軍隊有蠢蠢欲動的趨勢。”
江珣皺緊了眉頭,有些狐疑地看著陳鬆偉:“你怎麽知道這些的?你當時不應該是在家族之中念書嗎?”
“這些都是後來我問了隱帥得知的。”陳鬆偉不以為意地答道。
江珣接著問道:“京城三十六衛的指揮使全部聚集在一起,而後手底下的士兵發生兵變,他們最終沒來得及製止,導致釀成一場悲劇。這未免太巧合了?”
陳鬆偉深深地看了江珣一眼,解釋道:“隱帥後來亦覺得相當疑惑,但當時的三十六名指揮使,全是仁帝在位時逐漸安排上的心腹,他們都沒理由背叛仁帝。”
韓子苒托著下巴緩緩地說道:“事情發生得如此巧合,其中必定有叛徒!”
江珣正是這個意思,三十六衛指揮使匯聚,必定有叛徒,將這事告知安國公,而後安國公鋌而走險,策劃了兵變之事,順利地奪下了京城。
陳鬆偉輕歎一聲:“我當時亦是這個想法,可隱帥告訴我,當天夜裏,三十六衛指揮使全部都戰死了!”
“確認過屍首了嗎?”韓子苒問道。
“三十六顆腦袋,一個不差。我雖沒見到,但隱帥事後派人調查過,身份確鑿。”陳鬆偉神色有些低沉,“其中就有我衛家的長輩。”
衛家作為名門望族,族中人才濟濟,陳鬆偉的長輩之中也不乏有能力出眾者,進入了隱衛當中。
“隱帥後來想了又想,覺得隻有一個人能出賣他們,那就是宋禹希。”陳鬆偉強打起精神,“他一直跟隨在韓公身邊,也知曉韓公忌憚鎮北侯,知曉韓公會讓隱帥調遣京衛抵抗北邊軍區將士。”
江珣和韓子苒都點了點頭,既然宋禹希已經背叛了韓文清,再將三十六衛指揮使聚集的消息透露給安國公也不是不可能。
總之,他們對宋禹希的猜忌更深了一層。
“順著這個思路,韓公是想要謀逆的,並且通過隱衛控製了三十六衛,想借京營二十萬士兵對抗漠北軍。在軍事方麵,他已經達成了初步的規模了。”
江珣接著分析下去,覺得韓文清當初要是想謀逆篡位的話,或許會有一些難度,但至少能夠占據一半的江山。
京畿以南,都是不設防的地區,又有韓文清多年積累下來的威名,隻怕他篡位的話,江南這邊的諸多世家都會積極響應。
“不錯,當時韓公的確有這資本。漠北軍雖然戰力彪悍,但京營三十六衛的實力也不差。更何況漠北軍缺乏軍糧,真若發起戰爭,除非三個月內打下京城,否則便會成為無糧之疲軍,絕不是京營三十六衛的對手。”
陳鬆偉頷首認同著江珣對當時局麵的分析,這也是為何後來有那麽多人會相信韓文清有謀逆之心的緣故。
他當時所掌握的勢力和資源實在太強大了,隻缺一個正當的得位理由。
“鎮西軍呢?”韓子苒疑惑地望著兩人,“我知曉當初的苗族沒有叛亂,整個南疆之處並無多少強敵,所以南部地區的鎮南軍並不怎麽有威懾力。但鎮西軍並不比鎮北軍差多少吧?”
“鎮西軍確實不差,但距離京城太遠。”江珣搖搖頭道,“而且西邊到京畿,途中又有虎牢關、汜水關等軍事要地,至少短時間內是威脅不到京畿的。”
韓子苒聽了,微微點頭,京畿這邊如何變化,鎮西軍那邊都威脅不到。
所以當時的情形就是韓文清和鎮北侯的較量,而韓文清是占據了極大優勢的。
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在沒有皇帝的一個月裏,保持京畿周遭不出任何差池。
“我祖父為了登上大統,對內采取高壓的政策,對外采取積極備戰的心態,已經將內憂外患都考慮到了。”韓子苒順著這個思路想下去,“那我祖父為何遲遲不篡位登基,自立為帝?他是需要一個合理合法的借口嗎?他在等什麽?”
“據我所知,在那之後,並無天降異象,應該不是等天時。地利和人和,他都已經占據了,應該是在想要用什麽樣的借口,才能合理合法,能讓天下人接受。隻是,他花了一個月的時間都沒想到。”江珣說著,和韓子苒一同望向了陳鬆偉。
陳鬆偉理了理思路:“縱觀古史,以下克上者,多是天下混亂,朝堂君主昏弱,文臣武將無能,遂天下多起紛爭,最終勝者留,敗者去。而於盛世之中謀奪政權者,少之又少,如新朝、晉高祖宣皇帝、宋太祖神德皇帝。”
“前者指洛水起誓而遺臭萬年,後者陳橋兵變天冷加衣貽笑世間,皆是未能得正位之故。韓公雖是學究天人,但料想也想不出如何做方可堵住天下悠悠眾口。”
陳鬆偉直言不諱:“與其如此背負罵名,失信於天下,不如扶持太子登基,將其視作傀儡把持。安國公和許太後能夠如此,韓公豈能把控不住一幼童?”
韓子苒聽了,不由點頭,覺得陳鬆偉這話在理,祖父想要篡位絕對不是最優選擇。
“可我們現在是要假設他想篡位來逆推,所以,他應該是想好了一個由頭來讓自己登上帝位。”江珣並未被陳鬆偉給繞進去,依舊按照著之前的設想,“我們需要將他的所作所為,和我們逆向推測的行為作對比,若有截然相反的事情,便可反過來證明韓公並未想要謀逆。”
陳鬆偉和韓子苒都深以為然,隻是逆向反推到這裏,韓文清的所作所為都是用‘篡位’能夠說得通的。
反倒是認為韓文清是忠臣的一些說辭,與他當時的行為舉止有些矛盾,控製京畿,遲遲不立新帝,自己把持朝政,每一條都是亂成賊子的行徑,放在哪個朝代都會被皇帝砍了腦袋!
“那這些隱衛為何沒有在安國公發生兵變之際,入城阻止他們?”韓子苒不解地問道。
陳鬆偉歎了口氣:“那些指揮使在兵變那一夜,因為隱帥聽從韓公的調遣,將他們聚集在一塊商議該如何應對鎮北侯。
當時因為韓公久久未將太子扶持登上大統,安國公暗地裏通知了鎮北侯,所以隱衛在那時收到消息,得知北邊區域的軍隊有蠢蠢欲動的趨勢。”
江珣皺緊了眉頭,有些狐疑地看著陳鬆偉:“你怎麽知道這些的?你當時不應該是在家族之中念書嗎?”
“這些都是後來我問了隱帥得知的。”陳鬆偉不以為意地答道。
江珣接著問道:“京城三十六衛的指揮使全部聚集在一起,而後手底下的士兵發生兵變,他們最終沒來得及製止,導致釀成一場悲劇。這未免太巧合了?”
陳鬆偉深深地看了江珣一眼,解釋道:“隱帥後來亦覺得相當疑惑,但當時的三十六名指揮使,全是仁帝在位時逐漸安排上的心腹,他們都沒理由背叛仁帝。”
韓子苒托著下巴緩緩地說道:“事情發生得如此巧合,其中必定有叛徒!”
江珣正是這個意思,三十六衛指揮使匯聚,必定有叛徒,將這事告知安國公,而後安國公鋌而走險,策劃了兵變之事,順利地奪下了京城。
陳鬆偉輕歎一聲:“我當時亦是這個想法,可隱帥告訴我,當天夜裏,三十六衛指揮使全部都戰死了!”
“確認過屍首了嗎?”韓子苒問道。
“三十六顆腦袋,一個不差。我雖沒見到,但隱帥事後派人調查過,身份確鑿。”陳鬆偉神色有些低沉,“其中就有我衛家的長輩。”
衛家作為名門望族,族中人才濟濟,陳鬆偉的長輩之中也不乏有能力出眾者,進入了隱衛當中。
“隱帥後來想了又想,覺得隻有一個人能出賣他們,那就是宋禹希。”陳鬆偉強打起精神,“他一直跟隨在韓公身邊,也知曉韓公忌憚鎮北侯,知曉韓公會讓隱帥調遣京衛抵抗北邊軍區將士。”
江珣和韓子苒都點了點頭,既然宋禹希已經背叛了韓文清,再將三十六衛指揮使聚集的消息透露給安國公也不是不可能。
總之,他們對宋禹希的猜忌更深了一層。
“順著這個思路,韓公是想要謀逆的,並且通過隱衛控製了三十六衛,想借京營二十萬士兵對抗漠北軍。在軍事方麵,他已經達成了初步的規模了。”
江珣接著分析下去,覺得韓文清當初要是想謀逆篡位的話,或許會有一些難度,但至少能夠占據一半的江山。
京畿以南,都是不設防的地區,又有韓文清多年積累下來的威名,隻怕他篡位的話,江南這邊的諸多世家都會積極響應。
“不錯,當時韓公的確有這資本。漠北軍雖然戰力彪悍,但京營三十六衛的實力也不差。更何況漠北軍缺乏軍糧,真若發起戰爭,除非三個月內打下京城,否則便會成為無糧之疲軍,絕不是京營三十六衛的對手。”
陳鬆偉頷首認同著江珣對當時局麵的分析,這也是為何後來有那麽多人會相信韓文清有謀逆之心的緣故。
他當時所掌握的勢力和資源實在太強大了,隻缺一個正當的得位理由。
“鎮西軍呢?”韓子苒疑惑地望著兩人,“我知曉當初的苗族沒有叛亂,整個南疆之處並無多少強敵,所以南部地區的鎮南軍並不怎麽有威懾力。但鎮西軍並不比鎮北軍差多少吧?”
“鎮西軍確實不差,但距離京城太遠。”江珣搖搖頭道,“而且西邊到京畿,途中又有虎牢關、汜水關等軍事要地,至少短時間內是威脅不到京畿的。”
韓子苒聽了,微微點頭,京畿這邊如何變化,鎮西軍那邊都威脅不到。
所以當時的情形就是韓文清和鎮北侯的較量,而韓文清是占據了極大優勢的。
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在沒有皇帝的一個月裏,保持京畿周遭不出任何差池。
“我祖父為了登上大統,對內采取高壓的政策,對外采取積極備戰的心態,已經將內憂外患都考慮到了。”韓子苒順著這個思路想下去,“那我祖父為何遲遲不篡位登基,自立為帝?他是需要一個合理合法的借口嗎?他在等什麽?”
“據我所知,在那之後,並無天降異象,應該不是等天時。地利和人和,他都已經占據了,應該是在想要用什麽樣的借口,才能合理合法,能讓天下人接受。隻是,他花了一個月的時間都沒想到。”江珣說著,和韓子苒一同望向了陳鬆偉。
陳鬆偉理了理思路:“縱觀古史,以下克上者,多是天下混亂,朝堂君主昏弱,文臣武將無能,遂天下多起紛爭,最終勝者留,敗者去。而於盛世之中謀奪政權者,少之又少,如新朝、晉高祖宣皇帝、宋太祖神德皇帝。”
“前者指洛水起誓而遺臭萬年,後者陳橋兵變天冷加衣貽笑世間,皆是未能得正位之故。韓公雖是學究天人,但料想也想不出如何做方可堵住天下悠悠眾口。”
陳鬆偉直言不諱:“與其如此背負罵名,失信於天下,不如扶持太子登基,將其視作傀儡把持。安國公和許太後能夠如此,韓公豈能把控不住一幼童?”
韓子苒聽了,不由點頭,覺得陳鬆偉這話在理,祖父想要篡位絕對不是最優選擇。
“可我們現在是要假設他想篡位來逆推,所以,他應該是想好了一個由頭來讓自己登上帝位。”江珣並未被陳鬆偉給繞進去,依舊按照著之前的設想,“我們需要將他的所作所為,和我們逆向推測的行為作對比,若有截然相反的事情,便可反過來證明韓公並未想要謀逆。”
陳鬆偉和韓子苒都深以為然,隻是逆向反推到這裏,韓文清的所作所為都是用‘篡位’能夠說得通的。
反倒是認為韓文清是忠臣的一些說辭,與他當時的行為舉止有些矛盾,控製京畿,遲遲不立新帝,自己把持朝政,每一條都是亂成賊子的行徑,放在哪個朝代都會被皇帝砍了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