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製度
重生晚唐,從節度使之子開始 作者:逆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齊慎頓了頓,繼續對心腹眾臣道:
“孤決定,在尚書省六部之中,增設一個農部,以分工部職權。今後農部與禮、吏、刑、戶五部,歸政事堂管轄。工部與兵部,則歸樞密院管轄。”
齊慎之所以如此設計,主要是考慮到尚書省六部中,兵部和工部的部分職權,與樞密院重合了。
曆史上宋朝對此的態度,是選擇忽視兩部的權力,把原屬於兩部的職權,大量轉移到樞密院中。
現在輪到齊慎做選擇,他直接大刀闊斧,將兩部從政事堂切割,全部劃歸到樞密院的管轄下。
其中兵部直接統一並入樞密院。
工部則被拆分為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稱為農部,掌農田水利、道路橋梁等工程,仍歸政事堂管轄;另一部分還是稱工部,掌冶煉兵甲、城防關隘等軍務,和兵部一起,歸樞密院管轄。
規劃好政事堂和樞密院的軍、政分離工作,齊慎本來考慮,要不要再模仿北宋,設置三司使,把國家的財政也單獨拎出來。
從而實現軍、政、財三權獨立。
不過仔細斟酌之後,最終他還是覺得沒有這個必要。那樣做,分權倒是做到了,但是又把政事堂和宰相的權力,剝奪得太過分了。
有一說一,宋朝的製度,其實也不是靈丹妙藥,並非全都值得參考。
宋朝各種職官製度,設計得非常複雜,很多地方既不合理,也不高效,總體突出一個強化皇權,但是對官員的權力卻是各種分化、限製。
比如在宋朝,樞密院的職權和兵部、工部部分重合,三司使的職權與戶部極大重合,導致各個部門權責不明,整體行政效率大大降低。後果就是,官員做什麽都受到掣肘,一旦越權,隨時可能受到彈劾。
所以北宋後來到了宋神宗元豐年間,不得不重新實行職官改製,取消了三司使,把國家的財政大權,重新歸還給了戶部。
當時還有大臣提出,要把樞密院也一並裁撤,將兵權歸還給兵部,不過這個提議被宋神宗拒絕了。因此有宋一朝,兵部的職權始終被樞密院所侵占。
“主公英明,此舉參考隋唐舊製,又比隋唐舊製更加實用,我大魏如能推行此法,今後百官便能各司所職,各盡其忠了。”
聽完齊慎中央官製的改革內容,馮道沉吟許久,心中大為讚歎。眼看書齋內很是安靜,無人出聲,當即主動開口,拍起了齊慎的馬屁。
見馮道如此會來事,齊慎笑了笑,繼續開口對眾人道:
“孤方才之所言,隻是針對朝廷中樞的改革,對於地方官製,從前孤忙著四處征伐,一直無暇幹預,如今也到了該動一動的時候了。”
李振聞言,點頭道:“主公說得極是,地方官製是該改革了。唐季以來,天下動蕩,州府郡縣之官吏,多為節度使自行任免,朝廷全無插手的機會,於是一鎮之官吏,盡為節度使親信,朝廷政令多不通行,殊為可鑒。”
齊慎頷首道:“沒錯,孤先前之所以要重開科舉,就是為了今後能從中央空降官吏,取代各鎮節度使對地方權柄的掌控。”
“今後魏國各地,盡廢軍鎮之號,參照隋唐之舊製,依舊置道、州、縣三級。每道設節度使一員,總掌本道之軍民要政。又設節度副使一員,協助節度使分掌諸務。”
“每道於節度使、節度副使之下,設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鹽鐵轉運使、都知兵馬使。分掌民政、刑事、財賦、軍務。其官職委任升遷,一律由朝廷決定,並有上書言事之權,節度使不得幹涉。”
“另於每道之內,加設巡按禦史一名、監察禦史數名,負責定期巡視州郡,監督百官風紀、糾正刑獄,可風聞奏事。凡禦史,皆直屬於禦史台,不受節度使節度,亦不受政事堂、樞密院管轄。”
書齋之內,聽罷齊慎的安排,眾臣情不自禁地咽了口唾沫,心中又震驚,又感覺耳目一新。
其實齊慎推行的這套地方官製,一部分是參考了後世宋朝的路分四司製,對地方官員的職權,進行不同程度的分割限製,以便加強控製。
但他更多還是參考了明清的行省製度,給地方行政單位保留一定的自治權,而節度使本人,就相當於行省製度下的總督、巡撫。
身為後世的曆史愛好者,齊慎能接觸的知識,能提取到的經驗,是這個時代的人難以想象的。
後世的宋朝,的確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不過在齊慎看來,就政治製度而言,實際上明清才是所有封建時代的集大成者。
哪怕社會已經發展到齊慎生活的那個年代,國家采用的行政製度,依然是起源於元朝,完善於明清的行省製。
關於這一點,宋朝其實是在開曆史倒車的。
宋朝尤其值得詬病的,就是把傳承千年的地方三級行政製,改成了二級行政製。
漢晉隋唐時代,要麽是州、郡、縣三級製,要麽是道、州、縣三級製。然而宋朝實行的,卻是州、縣二級製。
雖然名義上,宋朝在州、縣之上,還設置了一個“路”,但實際上,“路”在宋朝並不能算真正的行政單位。
因為宋朝的路級官員,軍、政、財、刑四大職權,彼此是分散的,雖設有安撫使、轉運使、提刑使等各司官員,但各司互不統屬,互不合作,沒有一個直轄的機構,隻對朝廷中央負責。
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極大限製地方權力,瓦解地方的割據傾向,使中央朝廷在政治和經濟地位上,處於絕對權威。
應該說這是宋朝吸取五代教訓,矯枉過正的結果。
但這樣的製度壞處也不少。
最大的壞處就是,中央朝廷需要直接管轄全國三百多個軍州,行政管理的成本和難度日趨增加,而行政效率卻日漸低下。
並且因為地方行政權力被極大壓縮,地方所有的可用資源,絕大部分都會被中央朝廷吸幹(實際上宋朝歲入豐厚的基礎之一,也正是建立在對地方資源的無限攫取上)。
久而久之,地方就會變得空虛異常。
一旦有災情、民變又或者敵國入侵,地方官僚機構根本沒辦法自行抵抗,隻能坐等中央援助。
這就是宋朝麵對外敵入侵時,抵抗無力的根源所在。
所以齊慎在參考宋朝製度時,經過反複斟酌,最終並沒有選擇照抄,而是參考後世明清的製度後,加以修改利用。
“孤決定,在尚書省六部之中,增設一個農部,以分工部職權。今後農部與禮、吏、刑、戶五部,歸政事堂管轄。工部與兵部,則歸樞密院管轄。”
齊慎之所以如此設計,主要是考慮到尚書省六部中,兵部和工部的部分職權,與樞密院重合了。
曆史上宋朝對此的態度,是選擇忽視兩部的權力,把原屬於兩部的職權,大量轉移到樞密院中。
現在輪到齊慎做選擇,他直接大刀闊斧,將兩部從政事堂切割,全部劃歸到樞密院的管轄下。
其中兵部直接統一並入樞密院。
工部則被拆分為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稱為農部,掌農田水利、道路橋梁等工程,仍歸政事堂管轄;另一部分還是稱工部,掌冶煉兵甲、城防關隘等軍務,和兵部一起,歸樞密院管轄。
規劃好政事堂和樞密院的軍、政分離工作,齊慎本來考慮,要不要再模仿北宋,設置三司使,把國家的財政也單獨拎出來。
從而實現軍、政、財三權獨立。
不過仔細斟酌之後,最終他還是覺得沒有這個必要。那樣做,分權倒是做到了,但是又把政事堂和宰相的權力,剝奪得太過分了。
有一說一,宋朝的製度,其實也不是靈丹妙藥,並非全都值得參考。
宋朝各種職官製度,設計得非常複雜,很多地方既不合理,也不高效,總體突出一個強化皇權,但是對官員的權力卻是各種分化、限製。
比如在宋朝,樞密院的職權和兵部、工部部分重合,三司使的職權與戶部極大重合,導致各個部門權責不明,整體行政效率大大降低。後果就是,官員做什麽都受到掣肘,一旦越權,隨時可能受到彈劾。
所以北宋後來到了宋神宗元豐年間,不得不重新實行職官改製,取消了三司使,把國家的財政大權,重新歸還給了戶部。
當時還有大臣提出,要把樞密院也一並裁撤,將兵權歸還給兵部,不過這個提議被宋神宗拒絕了。因此有宋一朝,兵部的職權始終被樞密院所侵占。
“主公英明,此舉參考隋唐舊製,又比隋唐舊製更加實用,我大魏如能推行此法,今後百官便能各司所職,各盡其忠了。”
聽完齊慎中央官製的改革內容,馮道沉吟許久,心中大為讚歎。眼看書齋內很是安靜,無人出聲,當即主動開口,拍起了齊慎的馬屁。
見馮道如此會來事,齊慎笑了笑,繼續開口對眾人道:
“孤方才之所言,隻是針對朝廷中樞的改革,對於地方官製,從前孤忙著四處征伐,一直無暇幹預,如今也到了該動一動的時候了。”
李振聞言,點頭道:“主公說得極是,地方官製是該改革了。唐季以來,天下動蕩,州府郡縣之官吏,多為節度使自行任免,朝廷全無插手的機會,於是一鎮之官吏,盡為節度使親信,朝廷政令多不通行,殊為可鑒。”
齊慎頷首道:“沒錯,孤先前之所以要重開科舉,就是為了今後能從中央空降官吏,取代各鎮節度使對地方權柄的掌控。”
“今後魏國各地,盡廢軍鎮之號,參照隋唐之舊製,依舊置道、州、縣三級。每道設節度使一員,總掌本道之軍民要政。又設節度副使一員,協助節度使分掌諸務。”
“每道於節度使、節度副使之下,設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鹽鐵轉運使、都知兵馬使。分掌民政、刑事、財賦、軍務。其官職委任升遷,一律由朝廷決定,並有上書言事之權,節度使不得幹涉。”
“另於每道之內,加設巡按禦史一名、監察禦史數名,負責定期巡視州郡,監督百官風紀、糾正刑獄,可風聞奏事。凡禦史,皆直屬於禦史台,不受節度使節度,亦不受政事堂、樞密院管轄。”
書齋之內,聽罷齊慎的安排,眾臣情不自禁地咽了口唾沫,心中又震驚,又感覺耳目一新。
其實齊慎推行的這套地方官製,一部分是參考了後世宋朝的路分四司製,對地方官員的職權,進行不同程度的分割限製,以便加強控製。
但他更多還是參考了明清的行省製度,給地方行政單位保留一定的自治權,而節度使本人,就相當於行省製度下的總督、巡撫。
身為後世的曆史愛好者,齊慎能接觸的知識,能提取到的經驗,是這個時代的人難以想象的。
後世的宋朝,的確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不過在齊慎看來,就政治製度而言,實際上明清才是所有封建時代的集大成者。
哪怕社會已經發展到齊慎生活的那個年代,國家采用的行政製度,依然是起源於元朝,完善於明清的行省製。
關於這一點,宋朝其實是在開曆史倒車的。
宋朝尤其值得詬病的,就是把傳承千年的地方三級行政製,改成了二級行政製。
漢晉隋唐時代,要麽是州、郡、縣三級製,要麽是道、州、縣三級製。然而宋朝實行的,卻是州、縣二級製。
雖然名義上,宋朝在州、縣之上,還設置了一個“路”,但實際上,“路”在宋朝並不能算真正的行政單位。
因為宋朝的路級官員,軍、政、財、刑四大職權,彼此是分散的,雖設有安撫使、轉運使、提刑使等各司官員,但各司互不統屬,互不合作,沒有一個直轄的機構,隻對朝廷中央負責。
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極大限製地方權力,瓦解地方的割據傾向,使中央朝廷在政治和經濟地位上,處於絕對權威。
應該說這是宋朝吸取五代教訓,矯枉過正的結果。
但這樣的製度壞處也不少。
最大的壞處就是,中央朝廷需要直接管轄全國三百多個軍州,行政管理的成本和難度日趨增加,而行政效率卻日漸低下。
並且因為地方行政權力被極大壓縮,地方所有的可用資源,絕大部分都會被中央朝廷吸幹(實際上宋朝歲入豐厚的基礎之一,也正是建立在對地方資源的無限攫取上)。
久而久之,地方就會變得空虛異常。
一旦有災情、民變又或者敵國入侵,地方官僚機構根本沒辦法自行抵抗,隻能坐等中央援助。
這就是宋朝麵對外敵入侵時,抵抗無力的根源所在。
所以齊慎在參考宋朝製度時,經過反複斟酌,最終並沒有選擇照抄,而是參考後世明清的製度後,加以修改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