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震動
重生晚唐,從節度使之子開始 作者:逆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聽說了嗎,官兵這迴打敗了十萬胡人,以後咱們盧龍鎮要太平了,再也不會有胡人敢過來犯邊。”
“聽說了,聽說了,不得了啊。要不是打敗了十萬胡人,哪裏能捉住這麽多的俘虜,也不知道這些俘虜抓迴來如何處置,是不是全部拉到刑場砍頭。”
幽州城,主街兩側。
大獲全勝的符存審,此時已經領兵返迴治所。一同被他帶迴城內的,還有六千餘名契丹俘虜,七千多匹戰馬,以及數不盡的牛羊牲畜、軍帳糧草。
大軍迴城當日,全城的軍民百姓,幾乎全都湧上街頭,爭相觀看。
當看到數千契丹人,被集體剝去甲胄,用繩索捆住雙手,一串接一串,仿佛趕豬一般被魏軍官兵押進城內時,所有人都被震懾住了,繼而心中無比沸騰。
這樣的場景,眾人已經多少年不曾看見過了。
“都帥,康延孝、高思繼兩位將軍派人傳信,東、西兩路的契丹人開始撤退了,兩位將軍正在率兵追擊。”
官道正中央,符存審身著戎裝,在一眾親軍護衛的簇擁下,威風凜凜地走在大軍最前方。
幾名護衛低聲向他稟報道。
“知道了……”
符存審聞言,微微歎了口氣道:“告訴康延孝和高思繼,小心別中了胡人的埋伏,追到營州邊境倘若還追不到,就馬上退兵迴來。”
此時此刻,符存審其實是有些遺憾的。
因為他原先的計劃,是準備逐步吸引三路契丹人南下,而後在幽州城下,將對方一舉殲滅。
至於這次在撤退的途中設伏,隻不過是符存審臨時起意,他心中並未做好要打一場大仗的打算,至少並不想這麽快就進行決戰。
誰成想事態的發展,實在大大出乎了他的預料,中路契丹軍的主力,隨隨便便就被自己打崩了不說,連主帥耶律偶思都被抓住了。
如此一來,盧龍軍東、西兩線的契丹軍將領,哪裏還有繼續南下的膽量。
得知中路崩潰的消息,東線的契丹將領耶律轄底,幾乎第一時間便領著自己的部眾,大舉後撤。
還好康延孝抓住機會,主動領兵追擊,先是殺斃了對方數千人,接著又將對方先前搶掠的漢人百姓和物資奪迴大半。
另一邊,西線的契丹將領耶律曷魯倒是並沒有第一時間逃走。因為耶律偶思乃是耶律曷魯的親生父親。
聽聞父親兵敗,生死不明,耶律曷魯當即命令所有人留下來,打算與魏軍死戰到底。奈何其他部落的將領,並不想陪他送死,紛紛帶著本部士兵逃離。
耶律曷魯大怒,指立刻揮迭剌部士兵,與試圖當逃兵的眾人大戰。雙方很快打得兩敗俱傷。
高思繼聞訊,當即從居庸關領兵出擊,僅僅用了一天時間,便幾乎打得這夥契丹人全軍覆滅。
最終耶律曷魯隻帶著不到數百騎兵,倉皇逃走。
至此,五萬契丹本部青壯,加上三萬奚人組建的南侵大軍,在魏國義武、盧龍兩地藩鎮的自行抵抗下,徹底化作齏粉。
消息傳出後,舉世皆驚。
…
魏國,汴京城。
早朝結束的齊慎,隻覺左眼跳個不停,心中兀自奇怪。
正待乘坐馬車返迴後宮時,掀開車簾,卻見親軍將領王檀、趙匡凝二人,雙雙騎馬,向自己飛奔而來。
見二人動作如此急切,臉上還帶著喜色,齊慎知道他們肯定有什麽好消息要告訴自己,心中已做好了準備。
不過,當二人真將消息說出時,齊慎還是感到了震驚,旋即狂喜不已。
再三確認道:“你們方才說,楊師厚、王彥章的大軍還沒北上,盧龍軍的數萬契丹人就被符存審擊敗了?”
“沒錯。”趙匡凝點頭道:“非但如此,上次到出使我朝的契丹主帥耶律偶思,這迴也被符將軍捉住了,馬上就會押到京都。”
王檀笑著道:“符將軍來信,說是繳獲了七千匹戰馬,準備全部送到京都,交給主公處置。定州的牛將軍,也說要把繳獲的四千戰馬,給主公送過來。”
“哈哈哈,難得他們有這份心。”
齊慎考慮片刻,搖頭道:“不過他們身在邊境,今後多半還要與胡人交手,比孤更需要騎兵,讓他們把戰馬留下,隨便挑兩百匹送過來就行了。”
“是。”王檀拱手領命,接著稟報道:“主公,隱衛傳來消息,眼下李存孝的處境非常不妙,對方在河陽軍,雖然接連擊敗李克用的進攻,但自身損失亦十分嚴重,所轄州郡,已被李克用奪走三分之二了。”
“這些日子,孤一直忙著關注河北戰事和淮北災情,快把河陽軍的事拋之腦後了。”
齊慎頓了頓,沉吟道:“眾美,依你之見,那李存孝還能支持多久?”
王檀如實道:“照這樣下去,隻怕不出半個月,對方就會敗亡……不過末將聽說,李存孝已決定向我朝求助了,對方的使者,明日應該就會入京。”
齊慎歎了口氣道:“此事頗為棘手,孤和李克用有言在先,不能插手李存孝的事……”
說實話,齊慎已經不想再打仗了。
這幾年來,齊慎幾度想要安定下來,著手發展內政、治理民生,可是周邊的局勢,卻沒有一天讓他省心。
要麽藩鎮叛亂,不得不遣將鎮壓,要麽契丹入侵,必須發兵抵抗。
如今的他,隻想好好休整幾年,積蓄實力,為將來的大業做準備……可是坐視李存孝被李克用消滅,又實在不符合自己的利益。
李存孝不但是聞名天下的勇將,也是一把利刃,若能為自己所執,將來統一寰宇,必能得其襄助。
可……自己到底要怎麽辦,才能既不與李克用徹底交惡,又能保住李存孝的性命呢?
齊慎思來想去,毫無頭緒,隻得對王檀和趙匡凝道:“此事具體應當如何,還是等明日早朝的時候,孤再與群臣仔細商議吧。“
王檀、趙匡凝點了點頭,拱手道:“主公英明。”
“聽說了,聽說了,不得了啊。要不是打敗了十萬胡人,哪裏能捉住這麽多的俘虜,也不知道這些俘虜抓迴來如何處置,是不是全部拉到刑場砍頭。”
幽州城,主街兩側。
大獲全勝的符存審,此時已經領兵返迴治所。一同被他帶迴城內的,還有六千餘名契丹俘虜,七千多匹戰馬,以及數不盡的牛羊牲畜、軍帳糧草。
大軍迴城當日,全城的軍民百姓,幾乎全都湧上街頭,爭相觀看。
當看到數千契丹人,被集體剝去甲胄,用繩索捆住雙手,一串接一串,仿佛趕豬一般被魏軍官兵押進城內時,所有人都被震懾住了,繼而心中無比沸騰。
這樣的場景,眾人已經多少年不曾看見過了。
“都帥,康延孝、高思繼兩位將軍派人傳信,東、西兩路的契丹人開始撤退了,兩位將軍正在率兵追擊。”
官道正中央,符存審身著戎裝,在一眾親軍護衛的簇擁下,威風凜凜地走在大軍最前方。
幾名護衛低聲向他稟報道。
“知道了……”
符存審聞言,微微歎了口氣道:“告訴康延孝和高思繼,小心別中了胡人的埋伏,追到營州邊境倘若還追不到,就馬上退兵迴來。”
此時此刻,符存審其實是有些遺憾的。
因為他原先的計劃,是準備逐步吸引三路契丹人南下,而後在幽州城下,將對方一舉殲滅。
至於這次在撤退的途中設伏,隻不過是符存審臨時起意,他心中並未做好要打一場大仗的打算,至少並不想這麽快就進行決戰。
誰成想事態的發展,實在大大出乎了他的預料,中路契丹軍的主力,隨隨便便就被自己打崩了不說,連主帥耶律偶思都被抓住了。
如此一來,盧龍軍東、西兩線的契丹軍將領,哪裏還有繼續南下的膽量。
得知中路崩潰的消息,東線的契丹將領耶律轄底,幾乎第一時間便領著自己的部眾,大舉後撤。
還好康延孝抓住機會,主動領兵追擊,先是殺斃了對方數千人,接著又將對方先前搶掠的漢人百姓和物資奪迴大半。
另一邊,西線的契丹將領耶律曷魯倒是並沒有第一時間逃走。因為耶律偶思乃是耶律曷魯的親生父親。
聽聞父親兵敗,生死不明,耶律曷魯當即命令所有人留下來,打算與魏軍死戰到底。奈何其他部落的將領,並不想陪他送死,紛紛帶著本部士兵逃離。
耶律曷魯大怒,指立刻揮迭剌部士兵,與試圖當逃兵的眾人大戰。雙方很快打得兩敗俱傷。
高思繼聞訊,當即從居庸關領兵出擊,僅僅用了一天時間,便幾乎打得這夥契丹人全軍覆滅。
最終耶律曷魯隻帶著不到數百騎兵,倉皇逃走。
至此,五萬契丹本部青壯,加上三萬奚人組建的南侵大軍,在魏國義武、盧龍兩地藩鎮的自行抵抗下,徹底化作齏粉。
消息傳出後,舉世皆驚。
…
魏國,汴京城。
早朝結束的齊慎,隻覺左眼跳個不停,心中兀自奇怪。
正待乘坐馬車返迴後宮時,掀開車簾,卻見親軍將領王檀、趙匡凝二人,雙雙騎馬,向自己飛奔而來。
見二人動作如此急切,臉上還帶著喜色,齊慎知道他們肯定有什麽好消息要告訴自己,心中已做好了準備。
不過,當二人真將消息說出時,齊慎還是感到了震驚,旋即狂喜不已。
再三確認道:“你們方才說,楊師厚、王彥章的大軍還沒北上,盧龍軍的數萬契丹人就被符存審擊敗了?”
“沒錯。”趙匡凝點頭道:“非但如此,上次到出使我朝的契丹主帥耶律偶思,這迴也被符將軍捉住了,馬上就會押到京都。”
王檀笑著道:“符將軍來信,說是繳獲了七千匹戰馬,準備全部送到京都,交給主公處置。定州的牛將軍,也說要把繳獲的四千戰馬,給主公送過來。”
“哈哈哈,難得他們有這份心。”
齊慎考慮片刻,搖頭道:“不過他們身在邊境,今後多半還要與胡人交手,比孤更需要騎兵,讓他們把戰馬留下,隨便挑兩百匹送過來就行了。”
“是。”王檀拱手領命,接著稟報道:“主公,隱衛傳來消息,眼下李存孝的處境非常不妙,對方在河陽軍,雖然接連擊敗李克用的進攻,但自身損失亦十分嚴重,所轄州郡,已被李克用奪走三分之二了。”
“這些日子,孤一直忙著關注河北戰事和淮北災情,快把河陽軍的事拋之腦後了。”
齊慎頓了頓,沉吟道:“眾美,依你之見,那李存孝還能支持多久?”
王檀如實道:“照這樣下去,隻怕不出半個月,對方就會敗亡……不過末將聽說,李存孝已決定向我朝求助了,對方的使者,明日應該就會入京。”
齊慎歎了口氣道:“此事頗為棘手,孤和李克用有言在先,不能插手李存孝的事……”
說實話,齊慎已經不想再打仗了。
這幾年來,齊慎幾度想要安定下來,著手發展內政、治理民生,可是周邊的局勢,卻沒有一天讓他省心。
要麽藩鎮叛亂,不得不遣將鎮壓,要麽契丹入侵,必須發兵抵抗。
如今的他,隻想好好休整幾年,積蓄實力,為將來的大業做準備……可是坐視李存孝被李克用消滅,又實在不符合自己的利益。
李存孝不但是聞名天下的勇將,也是一把利刃,若能為自己所執,將來統一寰宇,必能得其襄助。
可……自己到底要怎麽辦,才能既不與李克用徹底交惡,又能保住李存孝的性命呢?
齊慎思來想去,毫無頭緒,隻得對王檀和趙匡凝道:“此事具體應當如何,還是等明日早朝的時候,孤再與群臣仔細商議吧。“
王檀、趙匡凝點了點頭,拱手道:“主公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