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頁
斯頓山莊的感官動物們 作者:四麵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2、時代背景是法國大革命後期,故事開篇是1828年,現在是1829年。很多讀者都覺得陛下的統治不牢靠,還有讀者說想起瑪麗王後,直覺都很靈,這篇文寫的就是法國大革命,但是放到了一個虛構的國家中,所以會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之前說不考據,其實是心虛,怕有特別精通歷史的同學說,在這樣那樣的社會環境裏,不會發生這種那種事……但是現在又覺得,還是可以試試,爭取在邏輯上是行得通的。
格蕾絲不是以瑪麗.安妥瓦特為原型的,他有著明顯高於平均數的聰明和理智。但是這兩人有共通點,都是一臉懵逼地被卷進大事件,被迫參與歷史進程。
之所以會寫這個事件,是因為這場革命太複雜太值得思考,後來發生在世界上的每一場革命或者變革,都可以從這場大革命中看到影子,找到值得參考的東西。而這個事件值得一寫,是因為時至今日人們都無法為他下定論,因為它對世界的影響仍未消除。
最開始開文的時候就是單純對這段歷史感興趣,想知道為什麽西方的意識形態與我們這麽不同,相互之間這麽難以相互理解。後來發生了疫情,國際上發生的很多事真正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對於這篇文突然就有了更大的野心:想通過這篇文證明我們現在的社會製度就是最適合我們的最好的製度。
當然作者水平有限,不一定能真的論證清楚,而且我還是想把故事的趣味性放在嚴肅性的前麵,所以最後寫完,在大家看來隻是一個多人參與過的愛情故事也說不定~完結前一切都還說不準~但不管寫成什麽樣,我依然堅定地認為我們的製度就是對目前的我們來說就是最好的,這裏是嚴肅的。孟德斯鳩說過,好的體製一定是隨著時代適應變化的(原話記不住,大概就這意思),隻有我們做到了這一點。
3、陛下是「國王」,而非「皇帝」。歐洲曾有過皇帝,古羅馬帝國時代,早早就完結了,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就是噱頭,然後就是拿破崙這個皇帝,有過實權,但也是早早倒台。歐洲各國可以類比我們周朝的諸侯國,甚至可能還不如。強調這個主要是想讓大家感受到歐洲的「中央不集權」,要不然可能容易代入我們古代的皇帝的感覺。歐洲不可能出現衛子夫那種平民皇後的,國王的情婦、高等僕人、貼身侍衛都得是貴族。看文裏大家應該也感受到了,國王不是想幹嘛就幹嘛。但是限製國王的不是法律(決鬥那章提過,國王是淩駕於法律之上的),而是貴族和教會,這些東西都會融入到劇情裏。
4、關於教會,前麵提到他們有彌撒、主教可以當大官,所以可以看出他們的國教是天主教,教會很有權勢。教會裏有勢力的基本也都是貴族出身。天主教不允許離婚,所以情婦情夫盛行。國王的情婦算是個職位,有年金,格蕾絲要發財了。
5、關於貴族。歐洲非常看重血統,階級之間無法流動。伏爾泰覺得中國的君主製好,因為我們有科舉,可以鯉魚躍門,可以寒門出貴子,平民好歹有盼頭。但是他們不行,斯頓家再有錢,也不是貴族,靠買頭銜也當不上真正的貴族(連伯爵都在貴族歧視鏈的下遊)。斯頓兄弟和格蕾絲處於相同階級的,在政策麵前是一樣的低待遇——納高稅,難做官。
伯爵是貴族,但是是低人一等的貴族。格蕾絲的現任爸爸出場時提過幾句,這位納科倫侯爵是傳統貴族出身,全屏祖蔭,身為草包也能進阿倫德爾伯爵做夢都想進的元老院。阿倫德爾伯爵的頭銜是靠的自己,有真才幹(他對陛下建議的保護本國產業,比幼稚產業保護論真正成形還早了幾年),反而受歧視,他大概算新貴族裏的新貴族。
侯爵那類靠祖上參加十字軍東徵得來的貴族叫「佩劍貴族」,是靠給國王打仗得來的榮譽,所以軍隊也是掌握在這類人手裏。
寫軍校時提到過,絕大多數軍校生都是貴族出身,即使很多都已經沒落了。斯頓兄弟能進去,多虧了拿破崙曾經在歐洲重新洗過一次牌,改變了很多習慣規則,但畢竟在格蕾絲的國家沒有真的發生過革命,所以處於新舊混合的狀態。(從他們的衣著也可以看出來,既有復古保守的一麵,也有新式簡約的一麵)
6、社會矛盾的一個重要表現在「捐稅」,文裏也提了幾次,蠟燭稅、出版稅、窗戶稅,等等。貴族不用納稅,所以斯頓夫人選擇和伯爵結婚,保住財產。選擇和伯爵結婚的另一個原因是隻有貴族才能有采邑(封地、土地,一切封建的基礎在於土地),雖然所有封地理論上都屬於國王,但是國王的權力其實延展不到基層,所以真正的大貴族權力非同小可。
而斯頓家不是貴族,他們對於這些土地的「擁有」是不牢靠的,我的設定裏是鑽的繼承法和土地法的空子,因為有很多破產貴族,但其實不太合法,一打仗就容易被整(一開始說不考據,主要就是財產法這塊兒胡編了很多激化矛盾的東西,是為了讓大事件發生得快一點,趁格蕾絲還年輕就改革完,多享幾年福。不過也不是完全的胡編,而且可以看出當時對平民私有財產的不受尊重。)
關於不考據還有個地方,就是格蕾絲在管家茶裏下的麻醉劑(文裏暗示過是管伯爵的醫生要的,要是大家沒看出來我就再添點兒內容)。歐洲那會兒沒有好麻醉劑,做手術都是直接疼暈或者一棍子敲暈完事。但其實我們的麻沸散之類的曾經在歐洲出現過,羅密歐朱麗葉裏麵的假死藥就被認為是這種,但是後來不知道怎麽沒流行開。
格蕾絲不是以瑪麗.安妥瓦特為原型的,他有著明顯高於平均數的聰明和理智。但是這兩人有共通點,都是一臉懵逼地被卷進大事件,被迫參與歷史進程。
之所以會寫這個事件,是因為這場革命太複雜太值得思考,後來發生在世界上的每一場革命或者變革,都可以從這場大革命中看到影子,找到值得參考的東西。而這個事件值得一寫,是因為時至今日人們都無法為他下定論,因為它對世界的影響仍未消除。
最開始開文的時候就是單純對這段歷史感興趣,想知道為什麽西方的意識形態與我們這麽不同,相互之間這麽難以相互理解。後來發生了疫情,國際上發生的很多事真正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對於這篇文突然就有了更大的野心:想通過這篇文證明我們現在的社會製度就是最適合我們的最好的製度。
當然作者水平有限,不一定能真的論證清楚,而且我還是想把故事的趣味性放在嚴肅性的前麵,所以最後寫完,在大家看來隻是一個多人參與過的愛情故事也說不定~完結前一切都還說不準~但不管寫成什麽樣,我依然堅定地認為我們的製度就是對目前的我們來說就是最好的,這裏是嚴肅的。孟德斯鳩說過,好的體製一定是隨著時代適應變化的(原話記不住,大概就這意思),隻有我們做到了這一點。
3、陛下是「國王」,而非「皇帝」。歐洲曾有過皇帝,古羅馬帝國時代,早早就完結了,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就是噱頭,然後就是拿破崙這個皇帝,有過實權,但也是早早倒台。歐洲各國可以類比我們周朝的諸侯國,甚至可能還不如。強調這個主要是想讓大家感受到歐洲的「中央不集權」,要不然可能容易代入我們古代的皇帝的感覺。歐洲不可能出現衛子夫那種平民皇後的,國王的情婦、高等僕人、貼身侍衛都得是貴族。看文裏大家應該也感受到了,國王不是想幹嘛就幹嘛。但是限製國王的不是法律(決鬥那章提過,國王是淩駕於法律之上的),而是貴族和教會,這些東西都會融入到劇情裏。
4、關於教會,前麵提到他們有彌撒、主教可以當大官,所以可以看出他們的國教是天主教,教會很有權勢。教會裏有勢力的基本也都是貴族出身。天主教不允許離婚,所以情婦情夫盛行。國王的情婦算是個職位,有年金,格蕾絲要發財了。
5、關於貴族。歐洲非常看重血統,階級之間無法流動。伏爾泰覺得中國的君主製好,因為我們有科舉,可以鯉魚躍門,可以寒門出貴子,平民好歹有盼頭。但是他們不行,斯頓家再有錢,也不是貴族,靠買頭銜也當不上真正的貴族(連伯爵都在貴族歧視鏈的下遊)。斯頓兄弟和格蕾絲處於相同階級的,在政策麵前是一樣的低待遇——納高稅,難做官。
伯爵是貴族,但是是低人一等的貴族。格蕾絲的現任爸爸出場時提過幾句,這位納科倫侯爵是傳統貴族出身,全屏祖蔭,身為草包也能進阿倫德爾伯爵做夢都想進的元老院。阿倫德爾伯爵的頭銜是靠的自己,有真才幹(他對陛下建議的保護本國產業,比幼稚產業保護論真正成形還早了幾年),反而受歧視,他大概算新貴族裏的新貴族。
侯爵那類靠祖上參加十字軍東徵得來的貴族叫「佩劍貴族」,是靠給國王打仗得來的榮譽,所以軍隊也是掌握在這類人手裏。
寫軍校時提到過,絕大多數軍校生都是貴族出身,即使很多都已經沒落了。斯頓兄弟能進去,多虧了拿破崙曾經在歐洲重新洗過一次牌,改變了很多習慣規則,但畢竟在格蕾絲的國家沒有真的發生過革命,所以處於新舊混合的狀態。(從他們的衣著也可以看出來,既有復古保守的一麵,也有新式簡約的一麵)
6、社會矛盾的一個重要表現在「捐稅」,文裏也提了幾次,蠟燭稅、出版稅、窗戶稅,等等。貴族不用納稅,所以斯頓夫人選擇和伯爵結婚,保住財產。選擇和伯爵結婚的另一個原因是隻有貴族才能有采邑(封地、土地,一切封建的基礎在於土地),雖然所有封地理論上都屬於國王,但是國王的權力其實延展不到基層,所以真正的大貴族權力非同小可。
而斯頓家不是貴族,他們對於這些土地的「擁有」是不牢靠的,我的設定裏是鑽的繼承法和土地法的空子,因為有很多破產貴族,但其實不太合法,一打仗就容易被整(一開始說不考據,主要就是財產法這塊兒胡編了很多激化矛盾的東西,是為了讓大事件發生得快一點,趁格蕾絲還年輕就改革完,多享幾年福。不過也不是完全的胡編,而且可以看出當時對平民私有財產的不受尊重。)
關於不考據還有個地方,就是格蕾絲在管家茶裏下的麻醉劑(文裏暗示過是管伯爵的醫生要的,要是大家沒看出來我就再添點兒內容)。歐洲那會兒沒有好麻醉劑,做手術都是直接疼暈或者一棍子敲暈完事。但其實我們的麻沸散之類的曾經在歐洲出現過,羅密歐朱麗葉裏麵的假死藥就被認為是這種,但是後來不知道怎麽沒流行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