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7章 真的熱愛這門手藝
都重生了,誰還做普通人啊 作者:方夜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門手藝,還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學的。
從竹材選擇到處理竹料,都需要經驗,這些隻要花點時間就能學會。
但是將竹料變成能夠製作竹藝畫的竹絲,就卡住了不少人。
因為這一步需要將幹燥的竹片剖成薄片,再使用竹刀將竹片刮成均勻的竹絲。
竹絲的寬度和厚度根據需要調整,一般寬度為0.5毫米到1毫米之間,厚度在0.1毫米左右。
但是絲也不是越細越好,不同的作品要製作出不同粗細的篾絲,毫厘之差的把握,依靠的是匠人多年的經驗摸索。
到了這一步還沒有完,還要進行第二步磨竹絲。
使用磨刀石或砂紙,將竹絲進一步打磨,使其更加光滑和均勻。
這又要考驗功力,因為隻有0.1毫米左右的竹絲,力量如果掌握不好,有可能將竹絲磨斷。
然後就是第二步,設計與繪製底稿。
第三步才是真正動手的階段,編織底板,在底板上再進行細節編織,比如上色染色和編織圖案。
最後大體完成後,再修整與固定,進行裝裱。
簡單來說,這是一項需要高度技巧和耐心的工藝。
每一步都需要工匠們精心製作,從材料選擇、設計底稿,到細致的編織工藝和最後的裝裱,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細致入微。
“有時候15分鍾隻能編一絲,一天隻能編0.5厘米,必須全神貫注,容不得有絲毫分心。
一坐就是一天時間,腰酸背痛的。”
李振泰說到這裏,臉上卻滿是笑容,“編織的過程真的讓人感到心力交瘁,但有時又能給人帶來無限的滿足和快樂。”
陳陽忍不住讚歎道,“李先生這不是把它當成生存技能,而是真的熱愛這門手藝。”
陳陽從李振泰的談吐判斷的出來,李振泰不是他說的農民那麽簡單,很顯然是有一定文化底蘊的,應該讀過不少書的。
“李先生原來是做什麽的?”
李振泰神色悵然的道,“我原來是鎮上初中的老師,教了十幾年的書,結果學校長期發不出工資,隻能被迫找別的營生。
剛好這門手藝是家傳的,我從小就跟著父母學。
這些年雖然在教書,但是閑暇時間也一直沒放下這門手藝。
一來當愛好,二來也可以補貼家用。
原以為學校經費問題解決了,還能迴去教書,沒想到鎮上這幾年一直發不出來工資,很多老師為了養家糊口都選擇了辭職。
學校老師越少,教育質量受損,學生成績就越差,升學率又變低,學生又會被家長們轉學到別的地方去。
家裏窮的,幹脆就讓孩子不讀了。
時間一長,就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陳陽皺起了眉頭,“公立學校?”
“是的。”
陳陽再次知道樂州的情況有多糟糕了,這裏雖然是樂州郊區,好歹也算城市戶口,不是下麵鄉鎮裏麵的農村。
初中在九年義務教育範圍之內,公立學校的經費主要來源於政府的教育預算,這包括學費、財政補助收入以及上級補助收入等。
這些資金的籌集和使用,都受到相關財政部門和教育部門的嚴格監管和管理,不能隨意挪用。
如果一個公立學校都發不出老師的工資,這裏麵存在多大的問題,不用想也猜得到。
“有點扯遠了,陳先生不要介意。”
李振泰正想要迴到竹編的話題上,陳陽卻開口問道,“李先生知道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嗎?”
李振泰遲疑了一下,張了張嘴,卻又憋了迴去,顯然是有所顧忌。
陳陽猜得到李振泰是怕禍從口出,他這把年紀的人了,又剛認識他這個來曆不明的人,不可能什麽都說。
“爸,這件事整個青石鎮都知道,你不說,這位陳先生去外麵一樣問的出來。”
李薇似乎知道李振泰在顧忌什麽,她視線轉向了陳陽,又說道,“陳先生,青石鎮鎮長田良和財政所長賀明忠勾結在一起,將大部分應撥給青石鎮中學的經費用於個人揮霍和亂七八糟的項目,才導致了如今的局麵。”
陳陽眼中冷光一閃而過,很快就恢複了平靜。
陳陽甚至都懶得問為什麽沒人管。
這就是典型的上行下效,當魏原和童興國這些人都在想著撈錢的時候,下麵的人隻會有樣學樣。
“好,我記下了。”
陳陽微微頷首,又看向了李振泰,“李先生,關於陶瓷方麵的,你了解多少?”
李振泰想了想,才說道,“樂州陶瓷製作曆史比竹編還要久遠,早在明清時期,我們這裏的瓷器就具備相當高的水平。
那時樂州的陶藝作坊林立,技藝精湛的工匠們通過不斷創新,創造出了許多獨具特色的陶瓷作品,如青花瓷、彩繪瓷等等。
這些陶瓷製品不僅在國內市場上廣受歡迎,還通過絲綢之路和海上貿易遠銷到歐洲、東南亞等地,在國際市場上都是搶手貨。”
陳陽說道,“你說的這些我有所了解,為什麽樂州瓷器到了現在不行了?”
李振泰苦笑了一聲,“原因可太多了,但說穿了隻有一點,賺不到錢。
就說一個最近的例子,我們樂州曾經有一個非常知名的‘匠心坊’,這是一個擁有數十年曆史的陶藝作坊。
其創始人張和平是我們這裏著名的陶藝大師,我當年還送萱萱去那裏學習過。
但是這幾年來,樂州的經濟一直沒有起色,陶瓷最多賣到周邊的縣市,連省都出不去。
隨著張師傅年紀漸長,作坊裏的徒弟們賺不到錢,紛紛外出務工,或轉行從事收入更高的行業,導致作坊後繼無人。
張師傅的兒子在外麵讀了大學,隻想留在外地從事更高工資的工作,但並不願意繼承家傳的手藝。
導致匠心坊在張師傅去世後,就直接關門了。”
陳陽和齊暉對視一眼,李振泰的確看出來了問題的本質。
就如同那位首長所說的,技術隻有在找到市場時才會進步。
樂州陶瓷的工匠們找不到市場,連自己都養不活,何談技術進步,改進工藝。
如果長時間持續下去,樂州本地的這個優勢,遲早會消失。
究其根本原因,還是現在這群人隻想著爭權奪利,不想也不願意在這些事情上投入精力和資源,才導致了如今的局麵。
從竹材選擇到處理竹料,都需要經驗,這些隻要花點時間就能學會。
但是將竹料變成能夠製作竹藝畫的竹絲,就卡住了不少人。
因為這一步需要將幹燥的竹片剖成薄片,再使用竹刀將竹片刮成均勻的竹絲。
竹絲的寬度和厚度根據需要調整,一般寬度為0.5毫米到1毫米之間,厚度在0.1毫米左右。
但是絲也不是越細越好,不同的作品要製作出不同粗細的篾絲,毫厘之差的把握,依靠的是匠人多年的經驗摸索。
到了這一步還沒有完,還要進行第二步磨竹絲。
使用磨刀石或砂紙,將竹絲進一步打磨,使其更加光滑和均勻。
這又要考驗功力,因為隻有0.1毫米左右的竹絲,力量如果掌握不好,有可能將竹絲磨斷。
然後就是第二步,設計與繪製底稿。
第三步才是真正動手的階段,編織底板,在底板上再進行細節編織,比如上色染色和編織圖案。
最後大體完成後,再修整與固定,進行裝裱。
簡單來說,這是一項需要高度技巧和耐心的工藝。
每一步都需要工匠們精心製作,從材料選擇、設計底稿,到細致的編織工藝和最後的裝裱,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細致入微。
“有時候15分鍾隻能編一絲,一天隻能編0.5厘米,必須全神貫注,容不得有絲毫分心。
一坐就是一天時間,腰酸背痛的。”
李振泰說到這裏,臉上卻滿是笑容,“編織的過程真的讓人感到心力交瘁,但有時又能給人帶來無限的滿足和快樂。”
陳陽忍不住讚歎道,“李先生這不是把它當成生存技能,而是真的熱愛這門手藝。”
陳陽從李振泰的談吐判斷的出來,李振泰不是他說的農民那麽簡單,很顯然是有一定文化底蘊的,應該讀過不少書的。
“李先生原來是做什麽的?”
李振泰神色悵然的道,“我原來是鎮上初中的老師,教了十幾年的書,結果學校長期發不出工資,隻能被迫找別的營生。
剛好這門手藝是家傳的,我從小就跟著父母學。
這些年雖然在教書,但是閑暇時間也一直沒放下這門手藝。
一來當愛好,二來也可以補貼家用。
原以為學校經費問題解決了,還能迴去教書,沒想到鎮上這幾年一直發不出來工資,很多老師為了養家糊口都選擇了辭職。
學校老師越少,教育質量受損,學生成績就越差,升學率又變低,學生又會被家長們轉學到別的地方去。
家裏窮的,幹脆就讓孩子不讀了。
時間一長,就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陳陽皺起了眉頭,“公立學校?”
“是的。”
陳陽再次知道樂州的情況有多糟糕了,這裏雖然是樂州郊區,好歹也算城市戶口,不是下麵鄉鎮裏麵的農村。
初中在九年義務教育範圍之內,公立學校的經費主要來源於政府的教育預算,這包括學費、財政補助收入以及上級補助收入等。
這些資金的籌集和使用,都受到相關財政部門和教育部門的嚴格監管和管理,不能隨意挪用。
如果一個公立學校都發不出老師的工資,這裏麵存在多大的問題,不用想也猜得到。
“有點扯遠了,陳先生不要介意。”
李振泰正想要迴到竹編的話題上,陳陽卻開口問道,“李先生知道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嗎?”
李振泰遲疑了一下,張了張嘴,卻又憋了迴去,顯然是有所顧忌。
陳陽猜得到李振泰是怕禍從口出,他這把年紀的人了,又剛認識他這個來曆不明的人,不可能什麽都說。
“爸,這件事整個青石鎮都知道,你不說,這位陳先生去外麵一樣問的出來。”
李薇似乎知道李振泰在顧忌什麽,她視線轉向了陳陽,又說道,“陳先生,青石鎮鎮長田良和財政所長賀明忠勾結在一起,將大部分應撥給青石鎮中學的經費用於個人揮霍和亂七八糟的項目,才導致了如今的局麵。”
陳陽眼中冷光一閃而過,很快就恢複了平靜。
陳陽甚至都懶得問為什麽沒人管。
這就是典型的上行下效,當魏原和童興國這些人都在想著撈錢的時候,下麵的人隻會有樣學樣。
“好,我記下了。”
陳陽微微頷首,又看向了李振泰,“李先生,關於陶瓷方麵的,你了解多少?”
李振泰想了想,才說道,“樂州陶瓷製作曆史比竹編還要久遠,早在明清時期,我們這裏的瓷器就具備相當高的水平。
那時樂州的陶藝作坊林立,技藝精湛的工匠們通過不斷創新,創造出了許多獨具特色的陶瓷作品,如青花瓷、彩繪瓷等等。
這些陶瓷製品不僅在國內市場上廣受歡迎,還通過絲綢之路和海上貿易遠銷到歐洲、東南亞等地,在國際市場上都是搶手貨。”
陳陽說道,“你說的這些我有所了解,為什麽樂州瓷器到了現在不行了?”
李振泰苦笑了一聲,“原因可太多了,但說穿了隻有一點,賺不到錢。
就說一個最近的例子,我們樂州曾經有一個非常知名的‘匠心坊’,這是一個擁有數十年曆史的陶藝作坊。
其創始人張和平是我們這裏著名的陶藝大師,我當年還送萱萱去那裏學習過。
但是這幾年來,樂州的經濟一直沒有起色,陶瓷最多賣到周邊的縣市,連省都出不去。
隨著張師傅年紀漸長,作坊裏的徒弟們賺不到錢,紛紛外出務工,或轉行從事收入更高的行業,導致作坊後繼無人。
張師傅的兒子在外麵讀了大學,隻想留在外地從事更高工資的工作,但並不願意繼承家傳的手藝。
導致匠心坊在張師傅去世後,就直接關門了。”
陳陽和齊暉對視一眼,李振泰的確看出來了問題的本質。
就如同那位首長所說的,技術隻有在找到市場時才會進步。
樂州陶瓷的工匠們找不到市場,連自己都養不活,何談技術進步,改進工藝。
如果長時間持續下去,樂州本地的這個優勢,遲早會消失。
究其根本原因,還是現在這群人隻想著爭權奪利,不想也不願意在這些事情上投入精力和資源,才導致了如今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