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震在監軍倪啟的帶領下,來到了各賢坊內的一座宅子前。從這座府邸的規格就不難看出,王承恩做為崇禎皇帝的大伴,極受崇禎皇帝信任,享受著其他人望塵莫及的榮華富貴。這座府邸,也是崇禎賜給他作為恩寵的一個象征。
鑲著銅釘的正門高大宏偉,兩個小太監值守在大門兩側。門楣上鑲嵌著“雨露天恩”四個金漆大字,彰顯著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經過大門,進入宅院的正廳,可以看到一座寬敞明亮的大廳。大廳內擺設著華貴的家具和裝飾品,牆壁上掛著名人字畫,烘托出高官的品味和文化修養。大廳中央擺放著一張官帽椅,象征著高官的地位和權威。王承恩身著青色絲綢團袍,正坐在椅子上拿著一個茶杯在喝茶,很明顯是正在等待燕震。燕震上前行了一禮,道:“末將參見王公公!”
倪啟也隨即行禮道:“孩兒拜見幹爹!”
“嗯,起來吧,這兩年差事辦的不錯。”王承恩微微一抬手,算是對倪啟這兩年做監軍的一個肯定。
隨後又轉向燕震,起身向前走了兩步,笑著伸出雙手將燕震攙扶起來,說道:“哈哈,燕參將,老夫今天特地請你過來,是看了你訓練的修羅營後,料定你日後必會成為我大明的國之棟梁,於是便在你迴登州之前備下薄酒,也順便想聽一聽你對眼下大明時局的看法。”
“多謝王公公賞識,末將受之有愧,隻是末將身為帶兵武將,這樣在公公家吃喝,恐有不妥啊…”燕震抱拳對王承恩說道。
王承恩做為當朝司禮監掌印太監,私下裏結交武將,這是大忌,弄不好是要被禦史言官攻訐的。燕震此時特意提出來這一點,也不由得讓王承恩暗自點頭。心道,這孩子還是知道輕重的,日後可用。哈哈一笑便說道:“燕參將大可放心,咱家做事,萬歲爺還是信得過的。走!咱們就先在院子裏隨便走一走,然後等會兒邊吃邊聊。”
說罷,帶著燕震和倪啟出了正廳走入連廊,三人邊走著燕震邊欣賞著府邸內的景色。不得不說,古人在建築上確實是有著獨特的造詣,整座府邸給人一種奢華但並不張揚的印象。
偏廳是宅院的重要部分,用來接待客人和辦公。偏廳裝飾華麗,家具擺放精致,牆壁上掛滿了名人字畫和絲綢繡品,彰顯著主人的地位和財富。偏廳內設有文房四寶,書架上擺滿了古籍典籍,展現著主人的學識和品位。
後花園是宅院的心髒,是主人休閑娛樂的場所。花園內種植著各種名貴花草樹木,四季花開,香氣撲鼻。花園中央有一座精美的涼亭,供主人和客人休憩聚會,欣賞花景,享受自然的美好。花園內還有小橋流水、假山瀑布等景觀,營造出寧靜優雅的環境。
傭人區緊挨著花園,是宅院中供傭人居住和工作的地方,雖然規模較小,但也是精心布置。傭人區內有廚房、傭人的寢室以及倉庫等,為宅院的日常運作提供了便利和支持。
王承恩給燕震介紹了一下整座院子的布局和功能後,就引領著燕震進入了偏廳的一個房間內。
隻見黃花梨木打製的八仙桌上,早有丫鬟將各類精美的菜肴端上桌。王承恩示意二人落座,燕震和倪啟便在王承恩坐下後也坐了下來。
王承恩端起酒杯,說道:“來,這第一杯酒,咱們就祝大明朝,能夠風調雨順,早日中興!”
“末將定會為大明征戰沙場,萬死不辭!”燕震起身舉杯。
“孩兒也定會盡心盡力,幫助燕參將!”倪啟也起身端起了酒杯。
王承恩壓了兩下手,示意二人坐下。然後又說到:“燕震啊,老夫年長一些歲數,以後便這樣稱唿你可好?”
“當然可以。”燕震微笑著說道。
“燕震,你在登州的一些事,咱家也聽倪啟說過了,聽說你還搞了好幾個稀奇古怪的工廠?”
燕震一聽,就知道這事肯定也瞞不住,索性就擺到明麵上來。於是說道:“不瞞公公,確有此事,這些工廠不但可以為部隊提供武器的維修和製造,還有的可以為朝廷開源。”
“哦?”王承恩聽到開源二字突然渾身一震,要知道,大明朝現在最缺的是什麽?那肯定是銀子啊,要說缺銀子也不完全準確,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朝廷缺銀子,國家缺銀子,文官集團和地主集團不但不缺銀子,還富得流油。尤其以江南士紳為代表的東霖集團,他們把持著輿論,平時密切監督著皇帝的一舉一動,隻要皇帝有收取商稅或者是有讓官紳一體納糧的想法,馬上就會被他們把這些可以使國家富起來的念頭,掐滅在萌芽狀態。一頂“與民爭利”的大帽子直接就會扣到皇帝的腦袋上。從而讓皇帝灰頭土臉,再也不敢提及此事。
再有就是大明的宗室,朱元璋確實是一位了不起的帝王,但是他也始終跳不出“家、天、下”的固有思維。他給予皇室宗親的獨家特權在封建統治時是絕無僅有的,大概朱元璋自己也沒有設想到這樣的結局,絞盡腦汁設想的宗室製度竟然成為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因素。
《明史》:\"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可以看出,早在明初的洪武年間,朱元璋就將封藩製度作為明朝自始至終保持不變的祖訓。
在明初朱元璋將四十九位親王、將軍分封於各地,這些人奠定了此後日益龐大的宗室製度的基礎。
1.皇權特許,超人一等
這些封藩製度下的皇室宗親們,享有無需參加任何職業活動的世襲特權。既不被世俗的法律限製,又不受地方政府的管製,甚至大臣們見了都要“伏首拜見”,養出了一批批無法無天、橫行無阻的“小霸王”也就不足為奇了。某些蠻橫慣了的貴族仗著特權欺男霸女、魚肉百姓,強搶民女、殺人取樂也成為了其中一部分人的消遣之事。
2.富可敵國,自成一統
世世代代享受朝廷的豐厚俸祿,在洪武年間親王們的每年會得到萬貫家財的俸祿。後雖有所縮減,但朱元璋規定所有皇族後代的全部消費都由國家承擔,可以說他對兒孫的“親親之恩”實在豐厚到了極點,與一些曾和朱元璋出生入死後被其“清除”的將軍的待遇相比真可謂是天壤之別。
對於宗室的特權不僅體現在俸祿上,皇室宗親無需繳稅,甚至可以在地方自行收稅,並被允許經營鹽業等被朝廷壟斷的產業,經濟的絕對自由成為皇親國戚的專屬特權。
盛世大明陰影下潛藏的危機
明朝在曆代皇帝勵精圖治的統治下迎來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等十多個盛世局麵,輝煌的大明煥發出蓬勃向上的生機。同時皇室宗親的規模也隨著國力的強盛日漸壯大,明裏暗裏一場規模宏大的“繁衍競賽”悄然進行,他們化身為一座座“生育機器”。
自此皇室宗親的存在開始真正影響到朝廷國力的興衰昌盛。
朱元璋在建國初期總結宋朝和元朝滅亡的原因在於,皇家與官員無法得到製衡形成了“主弱臣強”的局麵,宗室藩屏無法得以實現。因此,朱元璋效法前人,重建分封製,由宗室為中心規定了封藩製度。
“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而後封藩製度在明成祖朱棣的改良下被剝奪軍權和參政權,宗室子弟整日無所事事,於是“開枝散葉”成為其生活的主要活動。
另一方麵,朱元璋作為貧苦人家的出身,勢必不願讓自家人再經曆那般艱苦,對自家親人尤為的愛戴嗬護,親王的地位上僅次於天子,財產更是富可敵國的存在。
在明初,宗親雖享有僅次於皇帝之下的地位和財產,但畢竟數量稀少且分散於全國各地,以明朝廣闊無垠的肥沃國土供養他們自然是不成問題。後來,宗室成員的數量遠遠超過了當初明太祖預想的數字,給國家的財政造成了巨大的負擔,有些省份需要供給宗室的俸祿遠遠大於該省的總稅收,造成了朝廷入不敷出的局麵。
比如慶成王兒子的數量就達到上百人之多,以郡王為例,郡王嫡子世襲郡王,餘子皆封鎮國將軍,隻慶成王一人之力便讓明朝需要憑空增添出上百人份的鎮國將軍俸祿,日積月累起來明朝國庫所麵對的壓力可想而知。
根據明末的相關記載,曆經二百多年的繁衍生息,當時宗室子弟數量已經超過一百萬人。
明朝封藩的宗室等級自上而下可以分為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其中親王、郡王的嫡長子可以直接世襲其父原有的爵位,其餘爵位會隨世代進行降級,但最低降至奉國中尉。這一製度在明代不同的年代會稍有不同,大體上遵循以上的製度。
後來多位皇帝麵對朝廷不堪重負的宗室俸祿壓力時不斷地削減俸祿的數量和封地的範圍,試圖挽迴中央財產的大量流失,但在數以萬計增加的宗室人數的影響下收效十分有限,始終沒有出現一位敢於大刀闊斧挑戰太祖祖訓的統治者。
這樣一來,宗室的數量永遠有增無減,這倒是正和了朱元璋當初蔭蔽子孫、繁衍壯大的初心,隻是無形中流失了許多本應發揮更大價值的財物與人員,在盛世年間這般姿態當然無傷大雅,一旦到了動亂時期,許多由此引發的矛盾就會爆發出來,帶著無限唏噓留下悔不該當初的淚水。
到了明朝末期,每年用在宗室子弟上的俸祿就要占到朝廷總收入的一半左右,自己的辛勤勞作平白無故要養這些閑人,百姓對此也是敢怒不敢言,朝廷除了一次又一次略微削減俸祿數目之外也沒有實行更進一步更有效地舉措。正趕上明末的氣候條件發生重大轉變,嚴寒冰冷的空氣極大程度上影響了農作物的種植。
農民種不出莊稼,自然沒有錢去納稅,朝廷的收入被再次壓縮,隨數量不斷增加有增無減的宗室子弟的開支越發的窘迫。一方麵對百姓的步步緊逼必然會激起農民起義的發生,另一方麵一旦起義爆發國庫空虛的朝廷連發軍餉都成了一件困難事,富得流油的宗室子弟便理所應當的成為了起義軍眼中唾手可得的一塊塊“肥肉”。
在明太祖朱元璋剛剛建立封藩製度時,一開始的設想是依仗其作為動亂時期的勤王勢力來穩固統治,因此在封藩時還賜予受封人大量的軍隊來作為自身軍事力量和戰時勤王的武裝力量。但這種局麵隻持續了朱元璋這一時期。
到了朱棣統治的時期,由於朱棣本身就是假借勤王的的幌子借機叛亂當上皇帝的,他對封藩這種能夠嚴重威脅到自身統治地位的製度感到十分畏懼。在位期間對於封藩製度進行了多方麵的改革,藩王成為了一個有名無實的身份,隻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動,也無全權對封地的軍隊、財政進行任何參與。這一改變違背了當初朱元璋設立封藩製度的初衷,造就了上百萬隻會放縱享樂的社會蛀蟲。
於是,在皇室宗親如蚜蟲般將明朝的營養吸入自己體內時,明朝像一株徒有其表的參天大樹內部卻早已腐朽潰爛的大樹,隻需輕輕一推,便會化作一捧黃土,不堪一擊,煙消雲散。
正因為如此,在聽到燕震說道可以為朝廷開源的時候,王承恩顯得有些失態。他激動地抓住燕震的手腕問道:“如何開源?可以為朝廷解決多少銀兩?”
崇禎皇帝現在有多缺銀子,沒人比王承恩更了解了,做為曆史上少有的勤奮皇帝,王承恩甚至一直都覺得上天待朱由檢不公。他和崇禎即是主仆,又情同父子,他他親眼看著朱由檢從出生到牙牙學語,到搖搖晃晃的走路,再到現如今成為了大明帝國的皇上。有時候,他看著崇禎為了國事操勞日漸消瘦的樣子,經常會心疼的一個人偷偷的抹眼淚。
鑲著銅釘的正門高大宏偉,兩個小太監值守在大門兩側。門楣上鑲嵌著“雨露天恩”四個金漆大字,彰顯著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經過大門,進入宅院的正廳,可以看到一座寬敞明亮的大廳。大廳內擺設著華貴的家具和裝飾品,牆壁上掛著名人字畫,烘托出高官的品味和文化修養。大廳中央擺放著一張官帽椅,象征著高官的地位和權威。王承恩身著青色絲綢團袍,正坐在椅子上拿著一個茶杯在喝茶,很明顯是正在等待燕震。燕震上前行了一禮,道:“末將參見王公公!”
倪啟也隨即行禮道:“孩兒拜見幹爹!”
“嗯,起來吧,這兩年差事辦的不錯。”王承恩微微一抬手,算是對倪啟這兩年做監軍的一個肯定。
隨後又轉向燕震,起身向前走了兩步,笑著伸出雙手將燕震攙扶起來,說道:“哈哈,燕參將,老夫今天特地請你過來,是看了你訓練的修羅營後,料定你日後必會成為我大明的國之棟梁,於是便在你迴登州之前備下薄酒,也順便想聽一聽你對眼下大明時局的看法。”
“多謝王公公賞識,末將受之有愧,隻是末將身為帶兵武將,這樣在公公家吃喝,恐有不妥啊…”燕震抱拳對王承恩說道。
王承恩做為當朝司禮監掌印太監,私下裏結交武將,這是大忌,弄不好是要被禦史言官攻訐的。燕震此時特意提出來這一點,也不由得讓王承恩暗自點頭。心道,這孩子還是知道輕重的,日後可用。哈哈一笑便說道:“燕參將大可放心,咱家做事,萬歲爺還是信得過的。走!咱們就先在院子裏隨便走一走,然後等會兒邊吃邊聊。”
說罷,帶著燕震和倪啟出了正廳走入連廊,三人邊走著燕震邊欣賞著府邸內的景色。不得不說,古人在建築上確實是有著獨特的造詣,整座府邸給人一種奢華但並不張揚的印象。
偏廳是宅院的重要部分,用來接待客人和辦公。偏廳裝飾華麗,家具擺放精致,牆壁上掛滿了名人字畫和絲綢繡品,彰顯著主人的地位和財富。偏廳內設有文房四寶,書架上擺滿了古籍典籍,展現著主人的學識和品位。
後花園是宅院的心髒,是主人休閑娛樂的場所。花園內種植著各種名貴花草樹木,四季花開,香氣撲鼻。花園中央有一座精美的涼亭,供主人和客人休憩聚會,欣賞花景,享受自然的美好。花園內還有小橋流水、假山瀑布等景觀,營造出寧靜優雅的環境。
傭人區緊挨著花園,是宅院中供傭人居住和工作的地方,雖然規模較小,但也是精心布置。傭人區內有廚房、傭人的寢室以及倉庫等,為宅院的日常運作提供了便利和支持。
王承恩給燕震介紹了一下整座院子的布局和功能後,就引領著燕震進入了偏廳的一個房間內。
隻見黃花梨木打製的八仙桌上,早有丫鬟將各類精美的菜肴端上桌。王承恩示意二人落座,燕震和倪啟便在王承恩坐下後也坐了下來。
王承恩端起酒杯,說道:“來,這第一杯酒,咱們就祝大明朝,能夠風調雨順,早日中興!”
“末將定會為大明征戰沙場,萬死不辭!”燕震起身舉杯。
“孩兒也定會盡心盡力,幫助燕參將!”倪啟也起身端起了酒杯。
王承恩壓了兩下手,示意二人坐下。然後又說到:“燕震啊,老夫年長一些歲數,以後便這樣稱唿你可好?”
“當然可以。”燕震微笑著說道。
“燕震,你在登州的一些事,咱家也聽倪啟說過了,聽說你還搞了好幾個稀奇古怪的工廠?”
燕震一聽,就知道這事肯定也瞞不住,索性就擺到明麵上來。於是說道:“不瞞公公,確有此事,這些工廠不但可以為部隊提供武器的維修和製造,還有的可以為朝廷開源。”
“哦?”王承恩聽到開源二字突然渾身一震,要知道,大明朝現在最缺的是什麽?那肯定是銀子啊,要說缺銀子也不完全準確,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朝廷缺銀子,國家缺銀子,文官集團和地主集團不但不缺銀子,還富得流油。尤其以江南士紳為代表的東霖集團,他們把持著輿論,平時密切監督著皇帝的一舉一動,隻要皇帝有收取商稅或者是有讓官紳一體納糧的想法,馬上就會被他們把這些可以使國家富起來的念頭,掐滅在萌芽狀態。一頂“與民爭利”的大帽子直接就會扣到皇帝的腦袋上。從而讓皇帝灰頭土臉,再也不敢提及此事。
再有就是大明的宗室,朱元璋確實是一位了不起的帝王,但是他也始終跳不出“家、天、下”的固有思維。他給予皇室宗親的獨家特權在封建統治時是絕無僅有的,大概朱元璋自己也沒有設想到這樣的結局,絞盡腦汁設想的宗室製度竟然成為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因素。
《明史》:\"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可以看出,早在明初的洪武年間,朱元璋就將封藩製度作為明朝自始至終保持不變的祖訓。
在明初朱元璋將四十九位親王、將軍分封於各地,這些人奠定了此後日益龐大的宗室製度的基礎。
1.皇權特許,超人一等
這些封藩製度下的皇室宗親們,享有無需參加任何職業活動的世襲特權。既不被世俗的法律限製,又不受地方政府的管製,甚至大臣們見了都要“伏首拜見”,養出了一批批無法無天、橫行無阻的“小霸王”也就不足為奇了。某些蠻橫慣了的貴族仗著特權欺男霸女、魚肉百姓,強搶民女、殺人取樂也成為了其中一部分人的消遣之事。
2.富可敵國,自成一統
世世代代享受朝廷的豐厚俸祿,在洪武年間親王們的每年會得到萬貫家財的俸祿。後雖有所縮減,但朱元璋規定所有皇族後代的全部消費都由國家承擔,可以說他對兒孫的“親親之恩”實在豐厚到了極點,與一些曾和朱元璋出生入死後被其“清除”的將軍的待遇相比真可謂是天壤之別。
對於宗室的特權不僅體現在俸祿上,皇室宗親無需繳稅,甚至可以在地方自行收稅,並被允許經營鹽業等被朝廷壟斷的產業,經濟的絕對自由成為皇親國戚的專屬特權。
盛世大明陰影下潛藏的危機
明朝在曆代皇帝勵精圖治的統治下迎來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等十多個盛世局麵,輝煌的大明煥發出蓬勃向上的生機。同時皇室宗親的規模也隨著國力的強盛日漸壯大,明裏暗裏一場規模宏大的“繁衍競賽”悄然進行,他們化身為一座座“生育機器”。
自此皇室宗親的存在開始真正影響到朝廷國力的興衰昌盛。
朱元璋在建國初期總結宋朝和元朝滅亡的原因在於,皇家與官員無法得到製衡形成了“主弱臣強”的局麵,宗室藩屏無法得以實現。因此,朱元璋效法前人,重建分封製,由宗室為中心規定了封藩製度。
“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而後封藩製度在明成祖朱棣的改良下被剝奪軍權和參政權,宗室子弟整日無所事事,於是“開枝散葉”成為其生活的主要活動。
另一方麵,朱元璋作為貧苦人家的出身,勢必不願讓自家人再經曆那般艱苦,對自家親人尤為的愛戴嗬護,親王的地位上僅次於天子,財產更是富可敵國的存在。
在明初,宗親雖享有僅次於皇帝之下的地位和財產,但畢竟數量稀少且分散於全國各地,以明朝廣闊無垠的肥沃國土供養他們自然是不成問題。後來,宗室成員的數量遠遠超過了當初明太祖預想的數字,給國家的財政造成了巨大的負擔,有些省份需要供給宗室的俸祿遠遠大於該省的總稅收,造成了朝廷入不敷出的局麵。
比如慶成王兒子的數量就達到上百人之多,以郡王為例,郡王嫡子世襲郡王,餘子皆封鎮國將軍,隻慶成王一人之力便讓明朝需要憑空增添出上百人份的鎮國將軍俸祿,日積月累起來明朝國庫所麵對的壓力可想而知。
根據明末的相關記載,曆經二百多年的繁衍生息,當時宗室子弟數量已經超過一百萬人。
明朝封藩的宗室等級自上而下可以分為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其中親王、郡王的嫡長子可以直接世襲其父原有的爵位,其餘爵位會隨世代進行降級,但最低降至奉國中尉。這一製度在明代不同的年代會稍有不同,大體上遵循以上的製度。
後來多位皇帝麵對朝廷不堪重負的宗室俸祿壓力時不斷地削減俸祿的數量和封地的範圍,試圖挽迴中央財產的大量流失,但在數以萬計增加的宗室人數的影響下收效十分有限,始終沒有出現一位敢於大刀闊斧挑戰太祖祖訓的統治者。
這樣一來,宗室的數量永遠有增無減,這倒是正和了朱元璋當初蔭蔽子孫、繁衍壯大的初心,隻是無形中流失了許多本應發揮更大價值的財物與人員,在盛世年間這般姿態當然無傷大雅,一旦到了動亂時期,許多由此引發的矛盾就會爆發出來,帶著無限唏噓留下悔不該當初的淚水。
到了明朝末期,每年用在宗室子弟上的俸祿就要占到朝廷總收入的一半左右,自己的辛勤勞作平白無故要養這些閑人,百姓對此也是敢怒不敢言,朝廷除了一次又一次略微削減俸祿數目之外也沒有實行更進一步更有效地舉措。正趕上明末的氣候條件發生重大轉變,嚴寒冰冷的空氣極大程度上影響了農作物的種植。
農民種不出莊稼,自然沒有錢去納稅,朝廷的收入被再次壓縮,隨數量不斷增加有增無減的宗室子弟的開支越發的窘迫。一方麵對百姓的步步緊逼必然會激起農民起義的發生,另一方麵一旦起義爆發國庫空虛的朝廷連發軍餉都成了一件困難事,富得流油的宗室子弟便理所應當的成為了起義軍眼中唾手可得的一塊塊“肥肉”。
在明太祖朱元璋剛剛建立封藩製度時,一開始的設想是依仗其作為動亂時期的勤王勢力來穩固統治,因此在封藩時還賜予受封人大量的軍隊來作為自身軍事力量和戰時勤王的武裝力量。但這種局麵隻持續了朱元璋這一時期。
到了朱棣統治的時期,由於朱棣本身就是假借勤王的的幌子借機叛亂當上皇帝的,他對封藩這種能夠嚴重威脅到自身統治地位的製度感到十分畏懼。在位期間對於封藩製度進行了多方麵的改革,藩王成為了一個有名無實的身份,隻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動,也無全權對封地的軍隊、財政進行任何參與。這一改變違背了當初朱元璋設立封藩製度的初衷,造就了上百萬隻會放縱享樂的社會蛀蟲。
於是,在皇室宗親如蚜蟲般將明朝的營養吸入自己體內時,明朝像一株徒有其表的參天大樹內部卻早已腐朽潰爛的大樹,隻需輕輕一推,便會化作一捧黃土,不堪一擊,煙消雲散。
正因為如此,在聽到燕震說道可以為朝廷開源的時候,王承恩顯得有些失態。他激動地抓住燕震的手腕問道:“如何開源?可以為朝廷解決多少銀兩?”
崇禎皇帝現在有多缺銀子,沒人比王承恩更了解了,做為曆史上少有的勤奮皇帝,王承恩甚至一直都覺得上天待朱由檢不公。他和崇禎即是主仆,又情同父子,他他親眼看著朱由檢從出生到牙牙學語,到搖搖晃晃的走路,再到現如今成為了大明帝國的皇上。有時候,他看著崇禎為了國事操勞日漸消瘦的樣子,經常會心疼的一個人偷偷的抹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