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呂布帶著丁原的首級前往見李肅。李肅親自迎接呂布,並帶領他去見董卓。整個過程中,李肅對呂布充滿了敬意和讚賞,他相信呂布的加入將會給董卓帶來無比的榮耀和力量。
當呂布進入董卓的麵前時,董卓表情欣喜,他非常高興地說道:“我現在得到將軍,就像旱地上的苗得到了甘霖一樣。”他對呂布的加入感到無比高興,認為呂布的加入將會為董卓的勢力帶來巨大的助力。
呂布恭敬地納首後,坐在董卓身旁。他再次向董卓下拜,表示自己的忠誠和尊敬。他說道:“如果公不嫌棄,我願意拜您為義父。”他向董卓表達了自己的願望,希望能夠成為董卓的義子,並永遠效忠於他。
董卓聽了呂布的話,臉上露出了滿足和欣慰的表情。他深深地看著呂布,表示自己接受了他的請求。他知道呂布是個有著雄心壯誌和出色才能的人,他相信呂布的加入將會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利益和榮耀。
隨後,董卓為呂布設宴款待,表達對他的讚賞和歡迎。整個宴會上,董卓對呂布關懷備至,希望能夠更好地了解他,並將他視為自己的重要部下。
董卓以金甲錦袍賜給呂布,這是對他忠誠和表現的褒獎。兩人共同暢飲後,宴會散場。自此,董卓的勢力逐漸擴大,他親自領導前線的軍事行動,展現了自己的統帥才能。
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威和地位,董卓封了自己的弟弟董旻為左將軍、鄠侯,以及封呂布為騎都尉、中郎將、都亭侯。這些封號和職位都是重要的軍事和政治職位,顯示了董卓對呂布的重視和信任。
李儒作為董卓的謀士,勸說他盡早製定廢立之計。董卓接受了李儒的建議,他決定在宮殿中設宴,召集了公卿大臣。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他讓呂布帶領一千多名士兵護衛左右,以確保自己的權威和安全。
當天,太傅袁隗和其他百官都到齊了,他們都在等待董卓的宴會。整個宴會場麵隆重而莊重,董卓展現了自己的威儀和統治力。他希望通過這次宴會,向百官們展示他的權威和決心,並製定廢立之計,為自己的統治進一步鞏固。
酒過幾巡之後,董卓按著劍,表情凝重地說道:“現任皇帝暗弱無能,已不能夠奉行宗廟之祭祀。我將效法伊尹、霍光的故事,廢黜現任皇帝,立弘農王為新皇帝。任何不從者,將被斬首!”他的聲音低沉而威嚴,宣布了自己的廢立之意。
群臣們聽了董卓的話,都感到驚恐不安,麵色凝重。他們知道董卓的決定將會對整個朝廷和國家產生重大的影響。然而,他們也明白,在這個時刻,沒有人敢於迴應董卓的廢立決定,因為董卓的威勢已經無人可敵。
就在這時,中軍校尉袁紹站了出來,他毫不畏懼地麵對董卓,直言不諱地說道:“現任皇帝即位時間不久,並無過失;你欲廢立庶兄,這不是在反叛嗎?”他的聲音堅定而有力,他試圖為現任皇帝辯護,阻止董卓的廢立計劃。
董卓怒氣衝天,他厲聲斥責袁紹道:“天下大小事務都在我手中,我決定這樣做,誰敢不從!你認為我的劍鋒是否銳利?!”他的聲音充滿了威嚴和憤怒,彰顯了他的權威和決心。
袁紹毫不示弱,他也拔出劍迴應道:“你的劍鋒再銳利,我的劍從未變鈍!”袁紹的聲音堅定而有力,他展示了自己的勇氣和決心。他不畏懼董卓的威勢,堅決扞衛自己的觀點和立場。
兩人在宴席上站起身,劍鋒相對,敵意彌漫。整個宴會場麵緊張而危險,氣氛被緊張的對立情緒填滿。董卓和袁紹之間的對抗愈發激烈,他們都展現出了自己的堅定和不屈。
在這一刻,眾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董卓和袁紹兩人身上。他們知道,這場對決將會決定著朝廷的未來和他們自己的命運。整個場景充滿了緊張和危險,劍拔弩張的氣氛讓人不寒而栗。
董卓心中充滿了殺意,他有意殺死袁紹,對他的挑戰感到憤怒。然而,李儒勸告他說:“現在的情況還沒有確定,不能輕易殺人。”李儒明白,殺死袁紹可能會引發更大的動蕩和反抗,不利於董卓的統治穩定。
袁紹手持寶劍,告別了眾官,離開了宴席,前往東門,準備逃往冀州。他明白自己在董卓麵前毫無勝算,隻能選擇逃離以保全自己的性命。董卓對太傅袁隗說:“你侄子的行為確實有些無禮,但出於對你的尊重,我暫且寬恕他。至於廢立之事,我們如何處理呢?”董卓對袁紹的挑戰感到憤怒,但出於對袁隗的尊重,他決定暫時寬恕袁紹。他希望得到袁隗的意見,共同商討廢立之事的處理方式。
袁隗說:“太尉所言正是。”袁隗讚同董卓的決定,他認為董卓的廢立決議是正確的。他的迴答顯示了他對董卓的支持和忠誠。
董卓聽了袁隗的迴答,愈發堅定了自己的決心。他說:“敢有阻礙大議者,按軍法處置!”董卓的聲音沉重而威嚴,宣布了對任何反對他廢立決議的人將會受到軍法懲處的決心。群臣們聽了董卓的話,都感到震驚和恐懼,紛紛表示聽從董卓的命令。他們明白董卓的權威已經無人可挑戰。
宴會結束後,董卓找到侍中周毖和校尉伍瓊,詢問他們袁紹離開後的情況。周毖迴答道:“袁紹離去時充滿憤怒,如果他急於組織反抗,勢必會引發變亂。而且袁氏家族樹立了四世的恩德,在天下各地都有門生和故吏;如果他能收攏豪傑,聚集大批人馬,那麽英雄們就會因此而起,山東地區將不再受我控製。不如赦免他,任命他為一個郡的守護者,這樣袁紹將因免除罪責而感到高興,必定不會有問題。”
伍瓊也表示讚同,他說:“袁紹善於籌謀卻缺乏果斷,沒有必要過於擔心;實在不如任命他為一個郡的守護者,以收取民心。”周毖和伍瓊都提出了類似的建議,認為赦免袁紹並給予他一個官職可以化解潛在的危機。
董卓接受了周毖和伍瓊的建議,當天就派人任命袁紹為渤海太守。
九月初一,董卓命令皇帝升上嘉德殿,舉行盛大的文武大會。董卓手握劍,對眾人說:“天子昏庸無能,無法統治天下。今天我有一篇策文,應該宣讀出來。”董卓準備宣布自己的廢黜皇帝、立陳留王為新皇帝的計劃。
李儒站出來,接過董卓的命令,開始宣讀策文。策文的內容指責皇帝的輕佻和懶散,批評了皇太後和永樂太後的政治荒廢和不明之事,讚揚了陳留王的德行和資質,提出了廢黜皇帝、立陳留王為新皇帝的建議。策文的宣讀使得大殿上的氣氛更加緊張和沉重。
李儒宣讀完策文後,董卓怒喝左右將皇帝扶下殿,奪取他的璽綬。北麵長跪,自稱臣子,表示聽從新皇帝的命令。他還下令太後更衣,準備接受新皇帝的命令。皇帝和皇後都嚎哭起來,群臣個個都表現出愁苦和悲慘的神情。
整個場景充滿了緊張和沉重的氣氛。董卓手持劍,宣布廢黜皇帝的決定,顯示出他的權威和決斷力。
階下一個大臣憤怒地高聲叫道:“賊臣董卓,敢謀欺天,我要以我的頸血來濺他!”他揮動手中的象簡,直接擊向董卓。大臣的舉動讓整個殿堂陷入了一片混亂和騷動之中。
董卓大怒,立即下令武士將他拿下。眾武士迅速行動,將那個大臣攔腰抱住,控製住他的暴力行為。原來他是尚書丁管,一個忠心耿耿的大臣。
董卓冷酷地下令將丁管牽出來斬首。丁管被押上刑場,他麵對死亡的威脅,卻沒有絲毫畏懼之色。他不停地咒罵董卓,憤怒地宣泄著內心的憤懣和不滿。他的神情始終堅定,毫不動搖。
後人對丁管的忠誠和正直深感敬佩,有人用詩歌表達了對他的讚歎:“董卓這個賊心中隱藏著廢立之圖,漢室的宗社已經變成了廢墟。朝中的臣宰們都被他收買,隻有丁公是真正的丈夫。”這首詩歌表達了人們對董卓的憤怒和對丁管的敬仰,揭示了董卓篡權的罪行和丁管堅守正道的品質。
董卓請陳留王登上殿,群臣向新皇帝表示祝賀。盡管年幼,陳留王協卻被立為新皇帝,他的表字是伯和,是靈帝的兒子,也就是獻帝。當時他隻有九歲。董卓決定將他封為新皇帝,改元為初平。
董卓下令扶持何太後、弘農王和皇後唐氏居住在永安宮,並封鎖了宮門,禁止群臣私自進入。這樣做的目的是控製皇宮,確保自己的權力不受幹擾。
董卓自稱相國,不受拜名,入朝不行跪行禮,手持劍履行上殿。他的威勢和權力無人能比。董卓以相國的身份統治著朝廷,他的舉動顯示出他的傲慢和自信,展現了他對朝廷的掌控力。
整個場景充滿了董卓的權威和威嚴。新皇帝年幼,董卓趁機憑借自己的勢力將其立為新帝,並通過封鎖宮門來確保對皇宮的控製。董卓自稱相國,不受拜名,手持劍入朝,這種舉動彰顯了他對朝廷的掌控和統治力。整個場景揭示了董卓的權謀和對權力的渴望,以及他對皇帝和朝廷的控製。
李儒勸董卓提拔名流,以取得人們的敬重,並特別推薦了蔡邕的才華。董卓深思熟慮後,決定征召蔡邕,以期能得到他的幫助。然而,蔡邕卻不願前去。
董卓聽到蔡邕不願前去的消息後非常生氣,他認為蔡邕的才華是自己迫切需要的,所以派人去告訴蔡邕:“如果你不來,我將滅掉你的家族。”蔡邕深感恐懼,隻得應命前去。
蔡邕到達董卓的麵前時,董卓看到他感到非常高興。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董卓連續三次調整了蔡邕的職位,最終任命他為侍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職位。董卓對蔡邕非常親近和厚待,顯示出對他的欣賞和重視。
整個場景充滿了緊張和不確定。李儒的建議引起了董卓的重視,他決定征召蔡邕。蔡邕的抗拒引起了董卓的憤怒,他威脅要滅掉蔡邕的家族。蔡邕不得不屈服於董卓的壓力,前去見他。董卓對蔡邕的才華感到滿意,連續三次調整了他的職位,並對他親近和厚待,顯示出董卓對蔡邕的重視和信任。
當呂布進入董卓的麵前時,董卓表情欣喜,他非常高興地說道:“我現在得到將軍,就像旱地上的苗得到了甘霖一樣。”他對呂布的加入感到無比高興,認為呂布的加入將會為董卓的勢力帶來巨大的助力。
呂布恭敬地納首後,坐在董卓身旁。他再次向董卓下拜,表示自己的忠誠和尊敬。他說道:“如果公不嫌棄,我願意拜您為義父。”他向董卓表達了自己的願望,希望能夠成為董卓的義子,並永遠效忠於他。
董卓聽了呂布的話,臉上露出了滿足和欣慰的表情。他深深地看著呂布,表示自己接受了他的請求。他知道呂布是個有著雄心壯誌和出色才能的人,他相信呂布的加入將會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利益和榮耀。
隨後,董卓為呂布設宴款待,表達對他的讚賞和歡迎。整個宴會上,董卓對呂布關懷備至,希望能夠更好地了解他,並將他視為自己的重要部下。
董卓以金甲錦袍賜給呂布,這是對他忠誠和表現的褒獎。兩人共同暢飲後,宴會散場。自此,董卓的勢力逐漸擴大,他親自領導前線的軍事行動,展現了自己的統帥才能。
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威和地位,董卓封了自己的弟弟董旻為左將軍、鄠侯,以及封呂布為騎都尉、中郎將、都亭侯。這些封號和職位都是重要的軍事和政治職位,顯示了董卓對呂布的重視和信任。
李儒作為董卓的謀士,勸說他盡早製定廢立之計。董卓接受了李儒的建議,他決定在宮殿中設宴,召集了公卿大臣。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他讓呂布帶領一千多名士兵護衛左右,以確保自己的權威和安全。
當天,太傅袁隗和其他百官都到齊了,他們都在等待董卓的宴會。整個宴會場麵隆重而莊重,董卓展現了自己的威儀和統治力。他希望通過這次宴會,向百官們展示他的權威和決心,並製定廢立之計,為自己的統治進一步鞏固。
酒過幾巡之後,董卓按著劍,表情凝重地說道:“現任皇帝暗弱無能,已不能夠奉行宗廟之祭祀。我將效法伊尹、霍光的故事,廢黜現任皇帝,立弘農王為新皇帝。任何不從者,將被斬首!”他的聲音低沉而威嚴,宣布了自己的廢立之意。
群臣們聽了董卓的話,都感到驚恐不安,麵色凝重。他們知道董卓的決定將會對整個朝廷和國家產生重大的影響。然而,他們也明白,在這個時刻,沒有人敢於迴應董卓的廢立決定,因為董卓的威勢已經無人可敵。
就在這時,中軍校尉袁紹站了出來,他毫不畏懼地麵對董卓,直言不諱地說道:“現任皇帝即位時間不久,並無過失;你欲廢立庶兄,這不是在反叛嗎?”他的聲音堅定而有力,他試圖為現任皇帝辯護,阻止董卓的廢立計劃。
董卓怒氣衝天,他厲聲斥責袁紹道:“天下大小事務都在我手中,我決定這樣做,誰敢不從!你認為我的劍鋒是否銳利?!”他的聲音充滿了威嚴和憤怒,彰顯了他的權威和決心。
袁紹毫不示弱,他也拔出劍迴應道:“你的劍鋒再銳利,我的劍從未變鈍!”袁紹的聲音堅定而有力,他展示了自己的勇氣和決心。他不畏懼董卓的威勢,堅決扞衛自己的觀點和立場。
兩人在宴席上站起身,劍鋒相對,敵意彌漫。整個宴會場麵緊張而危險,氣氛被緊張的對立情緒填滿。董卓和袁紹之間的對抗愈發激烈,他們都展現出了自己的堅定和不屈。
在這一刻,眾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董卓和袁紹兩人身上。他們知道,這場對決將會決定著朝廷的未來和他們自己的命運。整個場景充滿了緊張和危險,劍拔弩張的氣氛讓人不寒而栗。
董卓心中充滿了殺意,他有意殺死袁紹,對他的挑戰感到憤怒。然而,李儒勸告他說:“現在的情況還沒有確定,不能輕易殺人。”李儒明白,殺死袁紹可能會引發更大的動蕩和反抗,不利於董卓的統治穩定。
袁紹手持寶劍,告別了眾官,離開了宴席,前往東門,準備逃往冀州。他明白自己在董卓麵前毫無勝算,隻能選擇逃離以保全自己的性命。董卓對太傅袁隗說:“你侄子的行為確實有些無禮,但出於對你的尊重,我暫且寬恕他。至於廢立之事,我們如何處理呢?”董卓對袁紹的挑戰感到憤怒,但出於對袁隗的尊重,他決定暫時寬恕袁紹。他希望得到袁隗的意見,共同商討廢立之事的處理方式。
袁隗說:“太尉所言正是。”袁隗讚同董卓的決定,他認為董卓的廢立決議是正確的。他的迴答顯示了他對董卓的支持和忠誠。
董卓聽了袁隗的迴答,愈發堅定了自己的決心。他說:“敢有阻礙大議者,按軍法處置!”董卓的聲音沉重而威嚴,宣布了對任何反對他廢立決議的人將會受到軍法懲處的決心。群臣們聽了董卓的話,都感到震驚和恐懼,紛紛表示聽從董卓的命令。他們明白董卓的權威已經無人可挑戰。
宴會結束後,董卓找到侍中周毖和校尉伍瓊,詢問他們袁紹離開後的情況。周毖迴答道:“袁紹離去時充滿憤怒,如果他急於組織反抗,勢必會引發變亂。而且袁氏家族樹立了四世的恩德,在天下各地都有門生和故吏;如果他能收攏豪傑,聚集大批人馬,那麽英雄們就會因此而起,山東地區將不再受我控製。不如赦免他,任命他為一個郡的守護者,這樣袁紹將因免除罪責而感到高興,必定不會有問題。”
伍瓊也表示讚同,他說:“袁紹善於籌謀卻缺乏果斷,沒有必要過於擔心;實在不如任命他為一個郡的守護者,以收取民心。”周毖和伍瓊都提出了類似的建議,認為赦免袁紹並給予他一個官職可以化解潛在的危機。
董卓接受了周毖和伍瓊的建議,當天就派人任命袁紹為渤海太守。
九月初一,董卓命令皇帝升上嘉德殿,舉行盛大的文武大會。董卓手握劍,對眾人說:“天子昏庸無能,無法統治天下。今天我有一篇策文,應該宣讀出來。”董卓準備宣布自己的廢黜皇帝、立陳留王為新皇帝的計劃。
李儒站出來,接過董卓的命令,開始宣讀策文。策文的內容指責皇帝的輕佻和懶散,批評了皇太後和永樂太後的政治荒廢和不明之事,讚揚了陳留王的德行和資質,提出了廢黜皇帝、立陳留王為新皇帝的建議。策文的宣讀使得大殿上的氣氛更加緊張和沉重。
李儒宣讀完策文後,董卓怒喝左右將皇帝扶下殿,奪取他的璽綬。北麵長跪,自稱臣子,表示聽從新皇帝的命令。他還下令太後更衣,準備接受新皇帝的命令。皇帝和皇後都嚎哭起來,群臣個個都表現出愁苦和悲慘的神情。
整個場景充滿了緊張和沉重的氣氛。董卓手持劍,宣布廢黜皇帝的決定,顯示出他的權威和決斷力。
階下一個大臣憤怒地高聲叫道:“賊臣董卓,敢謀欺天,我要以我的頸血來濺他!”他揮動手中的象簡,直接擊向董卓。大臣的舉動讓整個殿堂陷入了一片混亂和騷動之中。
董卓大怒,立即下令武士將他拿下。眾武士迅速行動,將那個大臣攔腰抱住,控製住他的暴力行為。原來他是尚書丁管,一個忠心耿耿的大臣。
董卓冷酷地下令將丁管牽出來斬首。丁管被押上刑場,他麵對死亡的威脅,卻沒有絲毫畏懼之色。他不停地咒罵董卓,憤怒地宣泄著內心的憤懣和不滿。他的神情始終堅定,毫不動搖。
後人對丁管的忠誠和正直深感敬佩,有人用詩歌表達了對他的讚歎:“董卓這個賊心中隱藏著廢立之圖,漢室的宗社已經變成了廢墟。朝中的臣宰們都被他收買,隻有丁公是真正的丈夫。”這首詩歌表達了人們對董卓的憤怒和對丁管的敬仰,揭示了董卓篡權的罪行和丁管堅守正道的品質。
董卓請陳留王登上殿,群臣向新皇帝表示祝賀。盡管年幼,陳留王協卻被立為新皇帝,他的表字是伯和,是靈帝的兒子,也就是獻帝。當時他隻有九歲。董卓決定將他封為新皇帝,改元為初平。
董卓下令扶持何太後、弘農王和皇後唐氏居住在永安宮,並封鎖了宮門,禁止群臣私自進入。這樣做的目的是控製皇宮,確保自己的權力不受幹擾。
董卓自稱相國,不受拜名,入朝不行跪行禮,手持劍履行上殿。他的威勢和權力無人能比。董卓以相國的身份統治著朝廷,他的舉動顯示出他的傲慢和自信,展現了他對朝廷的掌控力。
整個場景充滿了董卓的權威和威嚴。新皇帝年幼,董卓趁機憑借自己的勢力將其立為新帝,並通過封鎖宮門來確保對皇宮的控製。董卓自稱相國,不受拜名,手持劍入朝,這種舉動彰顯了他對朝廷的掌控和統治力。整個場景揭示了董卓的權謀和對權力的渴望,以及他對皇帝和朝廷的控製。
李儒勸董卓提拔名流,以取得人們的敬重,並特別推薦了蔡邕的才華。董卓深思熟慮後,決定征召蔡邕,以期能得到他的幫助。然而,蔡邕卻不願前去。
董卓聽到蔡邕不願前去的消息後非常生氣,他認為蔡邕的才華是自己迫切需要的,所以派人去告訴蔡邕:“如果你不來,我將滅掉你的家族。”蔡邕深感恐懼,隻得應命前去。
蔡邕到達董卓的麵前時,董卓看到他感到非常高興。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董卓連續三次調整了蔡邕的職位,最終任命他為侍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職位。董卓對蔡邕非常親近和厚待,顯示出對他的欣賞和重視。
整個場景充滿了緊張和不確定。李儒的建議引起了董卓的重視,他決定征召蔡邕。蔡邕的抗拒引起了董卓的憤怒,他威脅要滅掉蔡邕的家族。蔡邕不得不屈服於董卓的壓力,前去見他。董卓對蔡邕的才華感到滿意,連續三次調整了他的職位,並對他親近和厚待,顯示出董卓對蔡邕的重視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