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安徽所屬地界官道上,浩浩蕩蕩走過一隊人馬。
早前不久才吃過流匪的虧,驛丞們不敢大意,扒開了門仔細張望,這支隊伍和匪患組成的散兵遊勇不太一樣,約莫上千人的急行軍,竟然井然有序,穿戴著統一的武甲頭盔,手持兵器,步伐整齊,麵容嚴肅,不苟言笑。
可見是個正統軍隊。
再往前看,為首儀仗上正高掛著親王府的藩旗。
跨坐在最前頭棗紅大馬的挺直身影,赫然就是元兆安。此時的元兆安,每走兩步就要往後催一催行程,恨不能立刻插上翅膀飛到景德鎮去。
他心急如焚地祈禱著,快一點,再快一點,哪怕隻是快一步進城,或許就能解救她於水火之中了呢?
畢竟、畢竟她不惜一死也要行那違逆之事,定然十萬火急了,不是嗎?
這事兒要說起來,得迴溯到太後壽辰那天。
因著北地作亂不斷,又有匪患南下,太後不肯大肆操辦,皇帝也沒辦法,隻能順老娘的意,在後花園置下家宴,邀請部分近臣同樂。
各地禮單早就呈送過來,太後也都看過,唯獨對江西敬上的觀音瓷有幾分好奇,原因無他,實在是皇瓷珠玉在前,景德鎮也因皇瓷打出了名頭,這會子再送賀禮,又是陶瓷,不免擺在一起比對比對。
於是皇帝特地叫人把觀音瓷抬過來,讓大家夥一起湊湊趣兒。
元兆安是皇室子弟,姑祖母生辰豈能不到場?因著觀音瓷是梁佩秋的手筆,他不免多看幾眼,然而紅蓋頭掀開的一瞬間,他就發現了不對勁。
千手觀音的成像通常有兩種,一為四十二臂觀音立像,二為四十八臂觀音坐像,而眼前的這一尊,卻是四十二臂,觀音坐像。
等於四不像。
這是大不敬!
這絕不是梁佩秋會犯的錯誤,想當初母親去求觀音像時,因不懂此中關竅,她特地解釋了許多,提到四十二手、二十五有,即包括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組成千手千眼的寓意,詳盡到他一個外行人聽著,隻覺她對觀音瓷研究頗深。
當時母親想要一尊觀音坐像,好方便供奉於內宅小佛堂,可又撇不開四十二手的千機,兩人就佛法探討了許久。
何況這尊觀音像,交融了漢、藏兩種佛教文化,對於一力扶持漢傳文化的太後而言,更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果然,還不待他作出任何反應,太後的臉就沉了下來。
千手觀音最早時期受正純密教崇奉,唐代開始傳入中原,並在藏傳文化裏進行了深度融合,因此中原地帶對藏傳佛教多有推崇,這一點無可厚非,可這些年四海皆不太平,國運也日漸衰落,這個時候漢家文化舉足輕重。
說得直白點,弘揚漢家思想,更利於倡導國土統一,番邦團結,尤其關乎宗教。
哪怕是除百病的千手觀音,太後也沒有任何遲疑,當即拂手掃開,以此力證對漢家文化推崇到底的決心。鴻臚寺、禮部和與會官員們見此情狀,嚇得跪滿一地。
不過,隨著那尊瓷的裂開,藏在坯胎裏的東西也露出了一角。
元兆安從開始就覺得哪裏不對勁,一直死死盯著那尊像,第一時間發現貓膩,也第一個衝上去,撚碎了瓷土,將一張張極細極薄和瓷土幾乎融為一色的羊皮紙刨出、拚湊,組成一封百人按下血指印的訟狀。
訟狀裏提到,孫旻為侵吞文定窯,夥合地下錢莊老板居九給文石挖坑,令其輸盡家財,無力為天下第一窯口作出一搏。
出於私怨,孫旻還令居九收買張文思,捏造冤假錯案,害死江西豪傑徐有容。事後,在徐有容之子徐稚柳追查到當年細枝末節時,故技重施,利用安十九殺害徐稚柳,並對當年參與此事的張文思、王進,居九等一幹人等趕盡殺絕。
十數年來,孫旻利用職務之便,夥合上下官員隻手遮天,侵吞萬壽瓷、冬令瓷、夏令瓷等欽銀達數百萬至千萬,私庫可敵半個國庫。
……
若說在此之前,皇帝對所謂“江西土皇帝”還沒有十分具象認知的話,那麽,在半個國庫出現後,他已十足清醒了。
這時候越級上告什麽的都要往後排,首要驗證的就是這一紙訴狀的真實性。
元兆安去過景德鎮,對安十九的種種惡行可謂張口即來。為了最大程度抵消梁佩秋的罪過,他把情況說得要多誇張有多誇張,什麽超出規製的千畝私宅,私自豢養府兵,勾結流匪作亂圖謀不軌等等,聽得皇帝火冒三丈。
自古以來,帝王與權臣之間就無幾分真情,何況國難當前,自己都過得摳摳搜搜的,那幫地方的狗奴才,居然背著他吃香的喝辣的,欺君罔上,罪該萬死!
僅這幾句話之間,皇帝對孫旻連帶安十九在內的一眾江西官員已經深惡痛絕,連同對大伴剛剛生出的一點點惻隱之心,也全都消失殆盡。
皇帝不是蠢貨,知道這事有多嚴重,好在事發於內花園,列席之人多為宗室子弟,朝之重臣。
事關江山社稷,輕重自知,他一個個指過去,言下之意顯而易見,但凡誰走漏了一點風聲,小心脖子上的腦袋!
於是就在當日,送去兩廣的密信和受命前去調查的總督巡撫都匆匆上了路。因著元兆安對景德鎮有幾分了解,也被恩準一同前往。
眼下他和總督分作兩撥,由他直奔景德鎮擒拿安十九,總督和兩廣巡撫則包抄南昌府。
不過,他剛剛進入江西地界,安十九被圍剿而死的消息就傳了過來,隨之一起的是安慶窯的小神爺為了揭露太監惡行,身先士卒,危在旦夕。
元兆安眉心直跳,再不猶豫,一把扯過頭發花白的太醫,夾緊馬腹,甩開膀子,朝著景德鎮狂奔而去。
\/
另一頭,孫旻一直在等京中的消息。
這迴他倒不指望觀音瓷令太後心悅,為自己迴京爭取機會了,隻希望觀音瓷無聲無息地過去,不要引起任何風波。屆時有一個算一個,他再好好地跟他們算算總賬。
不過,還沒等到京中來信,景德鎮爆發罷工、起義大遊行的消息就傳開了。
蓋因景德鎮當下無人做主,才給了宵小生事的機會,左右景德鎮也不是第一次舉事了,他並未放在心上,隨便打發了饒州府知府前去鎮壓,不想,沒有幾日傳來了安十九的死訊。
那太監死就死了,偏死之前發表一通狂悖之言,煽動性極強,鬧得各府都不太平,眼下在暗處蠢蠢欲動糾集鬧事的民窯瓷行一大把。
且在這時,前去桃花村探查的人迴來了,他們沒有找到徐稚柳的蹤跡,卻找到了參與當日行動的一個匪徒。
那匪徒說,在峽穀被衝散後,秦方虎本帶著大批人馬直追徐稚柳而去,徐稚柳卻提醒秦方虎,向外突圍的那個才是真正的江西大官。
這事兒不需撒謊,秦方虎稍微動動腦子就能想明白,年紀擺在那裏,光是肉眼看,孫旻就比徐稚柳更像大官,何況哪有把大官留下殿後,小官先往外衝的道理?是以秦方虎立刻調轉馬頭去追孫旻,留下二把手解決徐稚柳。
二把手帶領的人馬一路追殺徐稚柳至峽穀深處,徐稚柳自知退無可退,主動投降,又說自己年紀輕輕,哪是什麽官員,分明就是大官麾下一名幕僚,被用來分散他們的注意力罷了,殺或不殺的,用處不大。
他們都是綠林草莽,沒讀過什麽書,也不會耍心機,徐稚柳三兩句話就挑撥了二把手和大哥的情義。
這一路過來,收獲的人馬個個對大哥秦方虎禮敬三分,輪到二把手,卻總有幾分看不上眼。
老二老二,誰願意隻當個老二?
那二把手本就對大哥有些怨念,一看大哥去追那江西最大的官,保不準功勞要被大哥一人貪沒,頓時坐不住了,徐稚柳表示他有辦法,願為其效力。
二把手雖然不至於是個傻的,但也抵不住當老大的誘惑,被哄著給他鬆了綁,誰知徐稚柳趁其不備,將其殺害。
頭領一死,原本就是烏合之眾的隊伍,更如一盤散沙。
徐稚柳那僅剩的幾個死士,便一路護送他殺出重圍,直到戰死力竭,而徐稚柳也就此失去了下落。
後來聽說秦方虎被人射殺,流匪們跑得跑,散得散,自然沒人再去追究當日峽穀發生的事。
這一耽擱,周齊光就被傳成了死人。
周齊光死了不要緊,徐稚柳若還活著,才是心頭大患。
孫旻得知此事,再一想當日景德鎮被耍的種種,一刻都等不了,連觀音瓷都顧不上了,即要召集人馬,全省部署,捉拿徐稚柳,不料還沒出門,宅邸就被團團包圍了。
來的人他都認識,兩廣的,總督府的,都是朝廷派來的人。
當是時,孫旻腦海中閃過了一人。
一個他素未謀麵也從不曾放在眼裏的女子。
若然今日事變皆由觀音瓷而起,那麽,那個女子就是禍首。一個女子,竟是一個女子?孫旻怎麽也沒有想到的,半生戎馬,竟毀於一個女子之手。
他不由地大笑出聲。
隨著那慨然的、卻又哀戚的笑聲傳出一道道高牆外,孫旻反了。
早前不久才吃過流匪的虧,驛丞們不敢大意,扒開了門仔細張望,這支隊伍和匪患組成的散兵遊勇不太一樣,約莫上千人的急行軍,竟然井然有序,穿戴著統一的武甲頭盔,手持兵器,步伐整齊,麵容嚴肅,不苟言笑。
可見是個正統軍隊。
再往前看,為首儀仗上正高掛著親王府的藩旗。
跨坐在最前頭棗紅大馬的挺直身影,赫然就是元兆安。此時的元兆安,每走兩步就要往後催一催行程,恨不能立刻插上翅膀飛到景德鎮去。
他心急如焚地祈禱著,快一點,再快一點,哪怕隻是快一步進城,或許就能解救她於水火之中了呢?
畢竟、畢竟她不惜一死也要行那違逆之事,定然十萬火急了,不是嗎?
這事兒要說起來,得迴溯到太後壽辰那天。
因著北地作亂不斷,又有匪患南下,太後不肯大肆操辦,皇帝也沒辦法,隻能順老娘的意,在後花園置下家宴,邀請部分近臣同樂。
各地禮單早就呈送過來,太後也都看過,唯獨對江西敬上的觀音瓷有幾分好奇,原因無他,實在是皇瓷珠玉在前,景德鎮也因皇瓷打出了名頭,這會子再送賀禮,又是陶瓷,不免擺在一起比對比對。
於是皇帝特地叫人把觀音瓷抬過來,讓大家夥一起湊湊趣兒。
元兆安是皇室子弟,姑祖母生辰豈能不到場?因著觀音瓷是梁佩秋的手筆,他不免多看幾眼,然而紅蓋頭掀開的一瞬間,他就發現了不對勁。
千手觀音的成像通常有兩種,一為四十二臂觀音立像,二為四十八臂觀音坐像,而眼前的這一尊,卻是四十二臂,觀音坐像。
等於四不像。
這是大不敬!
這絕不是梁佩秋會犯的錯誤,想當初母親去求觀音像時,因不懂此中關竅,她特地解釋了許多,提到四十二手、二十五有,即包括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組成千手千眼的寓意,詳盡到他一個外行人聽著,隻覺她對觀音瓷研究頗深。
當時母親想要一尊觀音坐像,好方便供奉於內宅小佛堂,可又撇不開四十二手的千機,兩人就佛法探討了許久。
何況這尊觀音像,交融了漢、藏兩種佛教文化,對於一力扶持漢傳文化的太後而言,更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果然,還不待他作出任何反應,太後的臉就沉了下來。
千手觀音最早時期受正純密教崇奉,唐代開始傳入中原,並在藏傳文化裏進行了深度融合,因此中原地帶對藏傳佛教多有推崇,這一點無可厚非,可這些年四海皆不太平,國運也日漸衰落,這個時候漢家文化舉足輕重。
說得直白點,弘揚漢家思想,更利於倡導國土統一,番邦團結,尤其關乎宗教。
哪怕是除百病的千手觀音,太後也沒有任何遲疑,當即拂手掃開,以此力證對漢家文化推崇到底的決心。鴻臚寺、禮部和與會官員們見此情狀,嚇得跪滿一地。
不過,隨著那尊瓷的裂開,藏在坯胎裏的東西也露出了一角。
元兆安從開始就覺得哪裏不對勁,一直死死盯著那尊像,第一時間發現貓膩,也第一個衝上去,撚碎了瓷土,將一張張極細極薄和瓷土幾乎融為一色的羊皮紙刨出、拚湊,組成一封百人按下血指印的訟狀。
訟狀裏提到,孫旻為侵吞文定窯,夥合地下錢莊老板居九給文石挖坑,令其輸盡家財,無力為天下第一窯口作出一搏。
出於私怨,孫旻還令居九收買張文思,捏造冤假錯案,害死江西豪傑徐有容。事後,在徐有容之子徐稚柳追查到當年細枝末節時,故技重施,利用安十九殺害徐稚柳,並對當年參與此事的張文思、王進,居九等一幹人等趕盡殺絕。
十數年來,孫旻利用職務之便,夥合上下官員隻手遮天,侵吞萬壽瓷、冬令瓷、夏令瓷等欽銀達數百萬至千萬,私庫可敵半個國庫。
……
若說在此之前,皇帝對所謂“江西土皇帝”還沒有十分具象認知的話,那麽,在半個國庫出現後,他已十足清醒了。
這時候越級上告什麽的都要往後排,首要驗證的就是這一紙訴狀的真實性。
元兆安去過景德鎮,對安十九的種種惡行可謂張口即來。為了最大程度抵消梁佩秋的罪過,他把情況說得要多誇張有多誇張,什麽超出規製的千畝私宅,私自豢養府兵,勾結流匪作亂圖謀不軌等等,聽得皇帝火冒三丈。
自古以來,帝王與權臣之間就無幾分真情,何況國難當前,自己都過得摳摳搜搜的,那幫地方的狗奴才,居然背著他吃香的喝辣的,欺君罔上,罪該萬死!
僅這幾句話之間,皇帝對孫旻連帶安十九在內的一眾江西官員已經深惡痛絕,連同對大伴剛剛生出的一點點惻隱之心,也全都消失殆盡。
皇帝不是蠢貨,知道這事有多嚴重,好在事發於內花園,列席之人多為宗室子弟,朝之重臣。
事關江山社稷,輕重自知,他一個個指過去,言下之意顯而易見,但凡誰走漏了一點風聲,小心脖子上的腦袋!
於是就在當日,送去兩廣的密信和受命前去調查的總督巡撫都匆匆上了路。因著元兆安對景德鎮有幾分了解,也被恩準一同前往。
眼下他和總督分作兩撥,由他直奔景德鎮擒拿安十九,總督和兩廣巡撫則包抄南昌府。
不過,他剛剛進入江西地界,安十九被圍剿而死的消息就傳了過來,隨之一起的是安慶窯的小神爺為了揭露太監惡行,身先士卒,危在旦夕。
元兆安眉心直跳,再不猶豫,一把扯過頭發花白的太醫,夾緊馬腹,甩開膀子,朝著景德鎮狂奔而去。
\/
另一頭,孫旻一直在等京中的消息。
這迴他倒不指望觀音瓷令太後心悅,為自己迴京爭取機會了,隻希望觀音瓷無聲無息地過去,不要引起任何風波。屆時有一個算一個,他再好好地跟他們算算總賬。
不過,還沒等到京中來信,景德鎮爆發罷工、起義大遊行的消息就傳開了。
蓋因景德鎮當下無人做主,才給了宵小生事的機會,左右景德鎮也不是第一次舉事了,他並未放在心上,隨便打發了饒州府知府前去鎮壓,不想,沒有幾日傳來了安十九的死訊。
那太監死就死了,偏死之前發表一通狂悖之言,煽動性極強,鬧得各府都不太平,眼下在暗處蠢蠢欲動糾集鬧事的民窯瓷行一大把。
且在這時,前去桃花村探查的人迴來了,他們沒有找到徐稚柳的蹤跡,卻找到了參與當日行動的一個匪徒。
那匪徒說,在峽穀被衝散後,秦方虎本帶著大批人馬直追徐稚柳而去,徐稚柳卻提醒秦方虎,向外突圍的那個才是真正的江西大官。
這事兒不需撒謊,秦方虎稍微動動腦子就能想明白,年紀擺在那裏,光是肉眼看,孫旻就比徐稚柳更像大官,何況哪有把大官留下殿後,小官先往外衝的道理?是以秦方虎立刻調轉馬頭去追孫旻,留下二把手解決徐稚柳。
二把手帶領的人馬一路追殺徐稚柳至峽穀深處,徐稚柳自知退無可退,主動投降,又說自己年紀輕輕,哪是什麽官員,分明就是大官麾下一名幕僚,被用來分散他們的注意力罷了,殺或不殺的,用處不大。
他們都是綠林草莽,沒讀過什麽書,也不會耍心機,徐稚柳三兩句話就挑撥了二把手和大哥的情義。
這一路過來,收獲的人馬個個對大哥秦方虎禮敬三分,輪到二把手,卻總有幾分看不上眼。
老二老二,誰願意隻當個老二?
那二把手本就對大哥有些怨念,一看大哥去追那江西最大的官,保不準功勞要被大哥一人貪沒,頓時坐不住了,徐稚柳表示他有辦法,願為其效力。
二把手雖然不至於是個傻的,但也抵不住當老大的誘惑,被哄著給他鬆了綁,誰知徐稚柳趁其不備,將其殺害。
頭領一死,原本就是烏合之眾的隊伍,更如一盤散沙。
徐稚柳那僅剩的幾個死士,便一路護送他殺出重圍,直到戰死力竭,而徐稚柳也就此失去了下落。
後來聽說秦方虎被人射殺,流匪們跑得跑,散得散,自然沒人再去追究當日峽穀發生的事。
這一耽擱,周齊光就被傳成了死人。
周齊光死了不要緊,徐稚柳若還活著,才是心頭大患。
孫旻得知此事,再一想當日景德鎮被耍的種種,一刻都等不了,連觀音瓷都顧不上了,即要召集人馬,全省部署,捉拿徐稚柳,不料還沒出門,宅邸就被團團包圍了。
來的人他都認識,兩廣的,總督府的,都是朝廷派來的人。
當是時,孫旻腦海中閃過了一人。
一個他素未謀麵也從不曾放在眼裏的女子。
若然今日事變皆由觀音瓷而起,那麽,那個女子就是禍首。一個女子,竟是一個女子?孫旻怎麽也沒有想到的,半生戎馬,竟毀於一個女子之手。
他不由地大笑出聲。
隨著那慨然的、卻又哀戚的笑聲傳出一道道高牆外,孫旻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