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丟了那麽久,查起來並不容易。梁佩秋唯一清楚的是,最後一次見到玉扣是在三窯九會辦事處,是以無論如何都要迴到那個地方再查一次。
隻是三窯九會已經沒了,如今支在那裏的是陶業監察會的攤子,裏麵的幹事都換過一輪。梁佩秋逐一看過,就連灑掃小廝都是生臉,問他們從前的人去了哪裏,他們也不知道。
梁佩秋一時陷入迷惘,不知從何下手。
徐稚柳那頭也陷入了同樣的境地。
那晚他和吳寅去了玉器鋪,才知掌櫃已舉家搬離景德鎮,似是走得極為匆忙,去向成謎,不過對於對其離開的時間,街坊們倒是異口同聲,“徐大才子歿了後不久他們就走了。哎呦!那陣子天天都在說這事,可嚇人咧,好端端的人說沒就沒了,聽說他家孩子都嚇病了,險些沒救迴來。這事吧,絕對不會錯。”
巧合太多就不是巧合,隻是人已離去,無從知曉玉扣的來源,即便有所懷疑,也不能貿然行事。
就這樣兩頭都暫停了腳步。
小時候聽故事,裏麵總說“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自我安慰式對強權的妥協,對悲慘飾以色彩,逃避現實的猙獰,有時候想想覺得很可笑,不過反過來想想,這何嚐不是人不屈的天性在作祟?逃避也是一種力量,與命運對抗下去的力量。
事實上,這種時候並非不存在。它總是無形的,無聲無息地來到,在你還沒察覺時。於是就有了後來那句,因果循環,報應不爽。
萬慶十四年,年後開朝,升遷迴京的調任遲遲未至,布政使司鬧了個天大笑話,連帶著景德鎮風向也跟著變動。安十九收到京中來信時,不曾想安乾竟一下子被擊地毫無還手之力。
念及往昔情分,安乾在信裏可謂言辭懇切,叫他早謀退路,自求多福。
曆史上不乏鮮血淋漓的案例,寫明權貴的失勢,往往隻在一夜之間,然他們嚐過權勢的快樂,便似染了毒癮酒癮,如何能輕易脫手?安十九不是沒有逃跑的機會,不過,他站在那個風口,又一次迎了上去。
正如曾經安乾在挑選第十九個幹兒子時,小太監們在聽說安乾有特殊癖好後紛紛選擇了後退逃避,而他義無反顧地站到了那個風口。
故事是由成功者寫就的。
他相信這一次能擁有同樣的好運。
追究根源,這事並非無跡可尋。作為文官集團放在景德鎮掣肘權閹的一枚棋子,徐稚柳有義務向上峰匯報成果。成立陶業監察會,取締三窯九會,如同卸去安十九的左膀右臂,區區數月就能做到這些,吳方圓一黨何止高興?
安十九落了下風,安乾自然沒臉,他們乘勝追擊,打了安乾一個措手不及。
若隻這一件事,未必會讓皇帝對大伴寒心,巧的還有另外一宗,也是徐稚柳對吳方圓的隱晦考驗,他說景德鎮的問題在於當地財政。
吳方圓何等人也?本就是孫旻插在戶部的眼線,而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江西自然也在其中。
吳方圓作為戶部二把手,對江西的情況比任何人都清楚,決意和孫家解除婚約,也有這方麵的考慮。雖則孫昊簡在帝心,迴京之後就是內閣大臣,但那樣一個深不可測的親家有可能帶來的權勢與危險,並非吳方圓誌向。
他是個正直過頭甚而一根筋的武夫,為著少時一同求學的情分和提拔的恩情睜隻眼閉隻眼,對江西財政漠不關心已是所能做到的極限,再多就是逾越雷池。而徐稚柳不偏不倚,恰在其調令下達前指出這茬,意在何為?
不久之後,一股風吹到皇帝案頭,年後一開朝皇帝就大發雷霆,朝會上毫不遮掩地將三司、六部人等都拉出來罵了一通。
人人一頭霧水時,便聽皇帝問:“聽說孫旻號稱江西土皇帝,可有此事?為何從無一人告知朕!你們就是這樣替朕打理天下的嗎?”
隨後,皇帝又道:“這麽一個能人,留在江西委實屈才了,不若調去北境固守邊防?”
南北頻頻出亂,天道又不太平,皇帝本就滿頭包,心儀大臣還在背後狐假虎威,據傳江西人人都說,孫旻是皇帝的江西分身!
這年頭皇帝的民間風評可沒一句好話,這分身能是啥好意思嗎?皇帝聽到了能不來氣嗎?
孫旻費了牛鼻子勁才勉強安撫帝王之怒,隻迴京是甭想了,在任上再好好表現個兩年吧!
皇帝經了一迴兩迴同樣的事,不禁對自己看人用人的眼光產生懷疑,緊接著安乾被捅出數罪,皇帝實在沒力氣再為一個太監與群臣相鬥,任他們來去。安乾碰了一鼻子灰,加上年歲大了身體不濟,方方麵麵都不如意,確有退隱的心思,遂借此事和皇帝求情,留個全身,告老還鄉。
隻沒有多久,他就死在了老家。不過這已是後事了,說迴眼下,吳方圓知道徐稚柳不是莽撞之人,信中所言必有原因。
左右放心不下,他找了個由頭,親自到景德鎮和徐稚柳見了一麵。徐稚柳見他態度誠懇,作風敞亮,與孫旻應當不是同道,終而道出父親徐有容之死的隱情。
吳方圓聽後臉色煞白,瞪得眼珠子快掉下來。
他料到孫旻手腳不幹淨,在江西必然吃了不少民脂民膏,卻沒料到數目之大,竟還牽涉朝廷撥下的每一筆用於燒製禦用瓷的欽銀,這部分原劃定在朝廷用度裏,出入皆在國庫,不到地方。
上瞞下偷十數年,滴水不漏,孫旻是如何做到的?
吳方圓生生嚇出一身冷汗。
想到徐有容,他拍著大腿惋惜:“徐兄是我們三人裏最有才情的,若非家境困窘,早在我二人之上。”
或許也是這個原因,人人提到江西三傑,徐有容的名字都在孫旻之前。
旁人不知,吳方圓卻是知曉的,孫旻為人驕傲,心眼小,對此一直頗有微詞,暗地裏常和徐有容較勁,處處都想高他一頭。
吳方圓自己呢,則是武人出身,對自身學識非常有數,夾在兩位大文豪中間,每每都是和事佬的角色。乃因他性情如此,是不可或缺的潤滑劑,才使三人越走越近,於枯燥無涯的學海中砥礪前行,這才有了後來的江西三傑。
他以為孫旻再如何小性也不會殺人越貨,何況對方還是曾經一同經曆至暗時刻的友人。他再難為孫旻粉飾任何太平,怒罵其薄情寡義,人麵獸心!
吳寅聽得人都傻了。
他望著徐稚柳:“此事你為何沒有告訴我?”轉念想到什麽,他瞪出和吳方圓異曲同工的眼珠子,“你不會懷疑我吧?”
徐稚柳坦白心跡:“抱歉吳兄,我確實懷疑過你和吳大人。”
吳寅想到張文思死後他奇奇怪怪的態度,氣得直罵娘,拳頭也捏得咯吱咯吱響:“那你後來怎麽想通了?”
“你說過,我不能陷在仇恨裏,我的生命裏不是隻有仇恨。”
反求諸己這個話說來容易做來難,尤其是一個根本賭不起任何身家的人。
倘或吳方圓和孫旻是同道,倘或吳寅的出現是刻意而為,那麽他今日說的每一句話,都等同殺身之禍。
然而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相信。
相信自己的判斷。相信切身體會到的滾燙的情義。
吳寅本來一肚子的火,險些和他翻臉,聽到這話,無端生出幾分自己都嫌肉麻的憐惜,想想徐稚柳還是怪可憐的,於是一拳揮過去,就當出氣了。
“以後你再這樣,看我不一劍刺死你。”
那頭吳方圓平複了好一陣才接受現實,腦子裏一團亂麻。
他提醒徐稚柳:“我在來之前收到消息,有人正在京中打探你我之間關係,恐是懷疑你身份作假,此事你需得謹慎應對,不可大意。”
或許早有成算,徐稚柳聽到這話並沒有太驚訝。他很清楚,不管處在明處還是暗處,所要麵對的敵人都不是泛泛之輩。
每一步決策出都有可能引起敵人的懷疑。楊公的這記迴馬槍殺得越狠,疑點就越深。
幾人不約而同地陷入一種空氣凝結的肅殺氛圍中。
眼前的情況可以說是四麵楚歌了。安十九虎視眈眈不說,還有個孫旻在後頭潛伏。前有王進自殺,後有升遷無望,以孫旻的機敏,不會想不到有人從中作梗,調查到他們也是早晚的事。
再一個,倘若當初文定窯不翼而飛的數十萬兩白銀確為孫旻所謀,那麽居九極有可能是最後一個也是最為關鍵的人證,以其老成來看,或許手上還掌握著什麽物證。
與此同時,為了填補萬壽瓷和冬令瓷被孫旻侵吞的窟窿,安十九曾搬空家底同福字號錢莊連夜置換白銀,福字號背後主人正是居九,那麽相關佐證安十九龐大家財的票據應該也在居九手上。
說來說去,居九是破局的關鍵所在。
提到這人,吳寅不免泄氣:“這些天我一直密切盯著居九,他年事已高,生活規律,進出都有看家護衛。我曾趁他不注意時悄悄潛入他的書房,不過,並未發現任何和安十九或是孫旻有關的文書和票據。”
徐稚柳令他不必心切:“我在湖田窯時曾和他接觸過,他心思縝密,行事穩妥,能和孫旻偕同作案十數年,關係必然不尋常,這些要緊的東西不可能藏在輕易就被找到的地方。”
“稚柳說得對,你怎生曆練了幾年,還是如此莽撞?”蘇方圓借機教訓兒子,“就你這樣的性子,如何能去陣前廝殺?”
“陣、陣前?”吳寅疑心自己聽錯了,傻愣愣看著自家老爹。
吳方圓道:“你不是一直想建功立業嗎?我答應了,迴京後就替你向聖上請命,調去北境戍守城防,你意下如何?
“我、我……”
吳寅一時不知該不該高興,這是他從小到大的誌向,吳方圓一直不同意,為此兩父子沒少掐架冷戰。
沒想到心心念念的好事突然從天而降,他喜不自勝地搓了搓手,看看徐稚柳,又看看老爹,嘴巴幾乎咧到耳後根去,轉念想到什麽,瞳孔一緊,笑意一點點淡了。
“你想把我從這裏支走?”他問吳方圓,“你現在才想起來給我鋪後路,是不是晚了點?”
吳方圓瞪他:“怎麽跟你爹說話?”
“你想我怎麽說?我要真答應了你,不就當逃兵了嗎?現在是什麽情況什麽局麵,你拿這好事忽悠我,我險些就上當了!若到了邊境再迴過味來,我還是不是人了?你還讓我怎麽麵對兄弟?!”
徐稚柳眼看兩父子在麵前吵起來,忙要說什麽,卻同時被兩人打斷。
吳方圓說:“現在不是你耍性子的時候,事關吳家,你最好想想清楚。”
他為徐稚柳製造假身份乃是欺瞞聖上的大罪,搞不好全家都要連坐。之所以放手一搏,是因為權閹霍亂朝綱,胡作非為,他寧願一死也要撥亂反正,還政治清明。隻是他怎麽也沒有想到,景德鎮除了太監,還有一頭更兇猛的豺狼!
恰恰因此了解孫旻,他才感到後怕。
“北境離得遠,若是有個萬一,萬一,你……你要自保,別忘了你妹妹還有你娘!”
吳寅滿腹的話被打了迴去。
他要怎麽說,怎麽選,在徐稚柳選擇相信他這個兄弟後,再把他一個人丟在這虎狼窩裏逃跑嗎?
他的眼睛積蓄著濃濃的怒意和發不出去的無力,胡亂暴喝著什麽,直到一道清冷的聲音穿破耳膜。
“去吧,那才是你應該大展抱負的地方。”
隻是三窯九會已經沒了,如今支在那裏的是陶業監察會的攤子,裏麵的幹事都換過一輪。梁佩秋逐一看過,就連灑掃小廝都是生臉,問他們從前的人去了哪裏,他們也不知道。
梁佩秋一時陷入迷惘,不知從何下手。
徐稚柳那頭也陷入了同樣的境地。
那晚他和吳寅去了玉器鋪,才知掌櫃已舉家搬離景德鎮,似是走得極為匆忙,去向成謎,不過對於對其離開的時間,街坊們倒是異口同聲,“徐大才子歿了後不久他們就走了。哎呦!那陣子天天都在說這事,可嚇人咧,好端端的人說沒就沒了,聽說他家孩子都嚇病了,險些沒救迴來。這事吧,絕對不會錯。”
巧合太多就不是巧合,隻是人已離去,無從知曉玉扣的來源,即便有所懷疑,也不能貿然行事。
就這樣兩頭都暫停了腳步。
小時候聽故事,裏麵總說“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自我安慰式對強權的妥協,對悲慘飾以色彩,逃避現實的猙獰,有時候想想覺得很可笑,不過反過來想想,這何嚐不是人不屈的天性在作祟?逃避也是一種力量,與命運對抗下去的力量。
事實上,這種時候並非不存在。它總是無形的,無聲無息地來到,在你還沒察覺時。於是就有了後來那句,因果循環,報應不爽。
萬慶十四年,年後開朝,升遷迴京的調任遲遲未至,布政使司鬧了個天大笑話,連帶著景德鎮風向也跟著變動。安十九收到京中來信時,不曾想安乾竟一下子被擊地毫無還手之力。
念及往昔情分,安乾在信裏可謂言辭懇切,叫他早謀退路,自求多福。
曆史上不乏鮮血淋漓的案例,寫明權貴的失勢,往往隻在一夜之間,然他們嚐過權勢的快樂,便似染了毒癮酒癮,如何能輕易脫手?安十九不是沒有逃跑的機會,不過,他站在那個風口,又一次迎了上去。
正如曾經安乾在挑選第十九個幹兒子時,小太監們在聽說安乾有特殊癖好後紛紛選擇了後退逃避,而他義無反顧地站到了那個風口。
故事是由成功者寫就的。
他相信這一次能擁有同樣的好運。
追究根源,這事並非無跡可尋。作為文官集團放在景德鎮掣肘權閹的一枚棋子,徐稚柳有義務向上峰匯報成果。成立陶業監察會,取締三窯九會,如同卸去安十九的左膀右臂,區區數月就能做到這些,吳方圓一黨何止高興?
安十九落了下風,安乾自然沒臉,他們乘勝追擊,打了安乾一個措手不及。
若隻這一件事,未必會讓皇帝對大伴寒心,巧的還有另外一宗,也是徐稚柳對吳方圓的隱晦考驗,他說景德鎮的問題在於當地財政。
吳方圓何等人也?本就是孫旻插在戶部的眼線,而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江西自然也在其中。
吳方圓作為戶部二把手,對江西的情況比任何人都清楚,決意和孫家解除婚約,也有這方麵的考慮。雖則孫昊簡在帝心,迴京之後就是內閣大臣,但那樣一個深不可測的親家有可能帶來的權勢與危險,並非吳方圓誌向。
他是個正直過頭甚而一根筋的武夫,為著少時一同求學的情分和提拔的恩情睜隻眼閉隻眼,對江西財政漠不關心已是所能做到的極限,再多就是逾越雷池。而徐稚柳不偏不倚,恰在其調令下達前指出這茬,意在何為?
不久之後,一股風吹到皇帝案頭,年後一開朝皇帝就大發雷霆,朝會上毫不遮掩地將三司、六部人等都拉出來罵了一通。
人人一頭霧水時,便聽皇帝問:“聽說孫旻號稱江西土皇帝,可有此事?為何從無一人告知朕!你們就是這樣替朕打理天下的嗎?”
隨後,皇帝又道:“這麽一個能人,留在江西委實屈才了,不若調去北境固守邊防?”
南北頻頻出亂,天道又不太平,皇帝本就滿頭包,心儀大臣還在背後狐假虎威,據傳江西人人都說,孫旻是皇帝的江西分身!
這年頭皇帝的民間風評可沒一句好話,這分身能是啥好意思嗎?皇帝聽到了能不來氣嗎?
孫旻費了牛鼻子勁才勉強安撫帝王之怒,隻迴京是甭想了,在任上再好好表現個兩年吧!
皇帝經了一迴兩迴同樣的事,不禁對自己看人用人的眼光產生懷疑,緊接著安乾被捅出數罪,皇帝實在沒力氣再為一個太監與群臣相鬥,任他們來去。安乾碰了一鼻子灰,加上年歲大了身體不濟,方方麵麵都不如意,確有退隱的心思,遂借此事和皇帝求情,留個全身,告老還鄉。
隻沒有多久,他就死在了老家。不過這已是後事了,說迴眼下,吳方圓知道徐稚柳不是莽撞之人,信中所言必有原因。
左右放心不下,他找了個由頭,親自到景德鎮和徐稚柳見了一麵。徐稚柳見他態度誠懇,作風敞亮,與孫旻應當不是同道,終而道出父親徐有容之死的隱情。
吳方圓聽後臉色煞白,瞪得眼珠子快掉下來。
他料到孫旻手腳不幹淨,在江西必然吃了不少民脂民膏,卻沒料到數目之大,竟還牽涉朝廷撥下的每一筆用於燒製禦用瓷的欽銀,這部分原劃定在朝廷用度裏,出入皆在國庫,不到地方。
上瞞下偷十數年,滴水不漏,孫旻是如何做到的?
吳方圓生生嚇出一身冷汗。
想到徐有容,他拍著大腿惋惜:“徐兄是我們三人裏最有才情的,若非家境困窘,早在我二人之上。”
或許也是這個原因,人人提到江西三傑,徐有容的名字都在孫旻之前。
旁人不知,吳方圓卻是知曉的,孫旻為人驕傲,心眼小,對此一直頗有微詞,暗地裏常和徐有容較勁,處處都想高他一頭。
吳方圓自己呢,則是武人出身,對自身學識非常有數,夾在兩位大文豪中間,每每都是和事佬的角色。乃因他性情如此,是不可或缺的潤滑劑,才使三人越走越近,於枯燥無涯的學海中砥礪前行,這才有了後來的江西三傑。
他以為孫旻再如何小性也不會殺人越貨,何況對方還是曾經一同經曆至暗時刻的友人。他再難為孫旻粉飾任何太平,怒罵其薄情寡義,人麵獸心!
吳寅聽得人都傻了。
他望著徐稚柳:“此事你為何沒有告訴我?”轉念想到什麽,他瞪出和吳方圓異曲同工的眼珠子,“你不會懷疑我吧?”
徐稚柳坦白心跡:“抱歉吳兄,我確實懷疑過你和吳大人。”
吳寅想到張文思死後他奇奇怪怪的態度,氣得直罵娘,拳頭也捏得咯吱咯吱響:“那你後來怎麽想通了?”
“你說過,我不能陷在仇恨裏,我的生命裏不是隻有仇恨。”
反求諸己這個話說來容易做來難,尤其是一個根本賭不起任何身家的人。
倘或吳方圓和孫旻是同道,倘或吳寅的出現是刻意而為,那麽他今日說的每一句話,都等同殺身之禍。
然而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相信。
相信自己的判斷。相信切身體會到的滾燙的情義。
吳寅本來一肚子的火,險些和他翻臉,聽到這話,無端生出幾分自己都嫌肉麻的憐惜,想想徐稚柳還是怪可憐的,於是一拳揮過去,就當出氣了。
“以後你再這樣,看我不一劍刺死你。”
那頭吳方圓平複了好一陣才接受現實,腦子裏一團亂麻。
他提醒徐稚柳:“我在來之前收到消息,有人正在京中打探你我之間關係,恐是懷疑你身份作假,此事你需得謹慎應對,不可大意。”
或許早有成算,徐稚柳聽到這話並沒有太驚訝。他很清楚,不管處在明處還是暗處,所要麵對的敵人都不是泛泛之輩。
每一步決策出都有可能引起敵人的懷疑。楊公的這記迴馬槍殺得越狠,疑點就越深。
幾人不約而同地陷入一種空氣凝結的肅殺氛圍中。
眼前的情況可以說是四麵楚歌了。安十九虎視眈眈不說,還有個孫旻在後頭潛伏。前有王進自殺,後有升遷無望,以孫旻的機敏,不會想不到有人從中作梗,調查到他們也是早晚的事。
再一個,倘若當初文定窯不翼而飛的數十萬兩白銀確為孫旻所謀,那麽居九極有可能是最後一個也是最為關鍵的人證,以其老成來看,或許手上還掌握著什麽物證。
與此同時,為了填補萬壽瓷和冬令瓷被孫旻侵吞的窟窿,安十九曾搬空家底同福字號錢莊連夜置換白銀,福字號背後主人正是居九,那麽相關佐證安十九龐大家財的票據應該也在居九手上。
說來說去,居九是破局的關鍵所在。
提到這人,吳寅不免泄氣:“這些天我一直密切盯著居九,他年事已高,生活規律,進出都有看家護衛。我曾趁他不注意時悄悄潛入他的書房,不過,並未發現任何和安十九或是孫旻有關的文書和票據。”
徐稚柳令他不必心切:“我在湖田窯時曾和他接觸過,他心思縝密,行事穩妥,能和孫旻偕同作案十數年,關係必然不尋常,這些要緊的東西不可能藏在輕易就被找到的地方。”
“稚柳說得對,你怎生曆練了幾年,還是如此莽撞?”蘇方圓借機教訓兒子,“就你這樣的性子,如何能去陣前廝殺?”
“陣、陣前?”吳寅疑心自己聽錯了,傻愣愣看著自家老爹。
吳方圓道:“你不是一直想建功立業嗎?我答應了,迴京後就替你向聖上請命,調去北境戍守城防,你意下如何?
“我、我……”
吳寅一時不知該不該高興,這是他從小到大的誌向,吳方圓一直不同意,為此兩父子沒少掐架冷戰。
沒想到心心念念的好事突然從天而降,他喜不自勝地搓了搓手,看看徐稚柳,又看看老爹,嘴巴幾乎咧到耳後根去,轉念想到什麽,瞳孔一緊,笑意一點點淡了。
“你想把我從這裏支走?”他問吳方圓,“你現在才想起來給我鋪後路,是不是晚了點?”
吳方圓瞪他:“怎麽跟你爹說話?”
“你想我怎麽說?我要真答應了你,不就當逃兵了嗎?現在是什麽情況什麽局麵,你拿這好事忽悠我,我險些就上當了!若到了邊境再迴過味來,我還是不是人了?你還讓我怎麽麵對兄弟?!”
徐稚柳眼看兩父子在麵前吵起來,忙要說什麽,卻同時被兩人打斷。
吳方圓說:“現在不是你耍性子的時候,事關吳家,你最好想想清楚。”
他為徐稚柳製造假身份乃是欺瞞聖上的大罪,搞不好全家都要連坐。之所以放手一搏,是因為權閹霍亂朝綱,胡作非為,他寧願一死也要撥亂反正,還政治清明。隻是他怎麽也沒有想到,景德鎮除了太監,還有一頭更兇猛的豺狼!
恰恰因此了解孫旻,他才感到後怕。
“北境離得遠,若是有個萬一,萬一,你……你要自保,別忘了你妹妹還有你娘!”
吳寅滿腹的話被打了迴去。
他要怎麽說,怎麽選,在徐稚柳選擇相信他這個兄弟後,再把他一個人丟在這虎狼窩裏逃跑嗎?
他的眼睛積蓄著濃濃的怒意和發不出去的無力,胡亂暴喝著什麽,直到一道清冷的聲音穿破耳膜。
“去吧,那才是你應該大展抱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