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吳興郡長興氏
迴到明朝,率百萬大軍平天下 作者:墨者穆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長興氏複姓在中國境內已經沒有,所省改之單姓興氏目前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灣省也名列第九百八十六位,族人多以吳興為本貫郡望。
今黑龍江省的海倫市、雞西市,遼寧省的遼陽市白塔區、新城子區、本溪市、鞍山市、綏中縣,河北省的保定市,河北省的邢台市臨西縣,吉林省吉林市人、長春市,山東省的青島市,陝西省的西安市等地,均有興氏族人分布;但在今日本、朝鮮、韓國依然有長興氏族人分布。
姓氏源流
源流一
單一淵源:源於地名,出自南朝時期江南地名長興,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南北朝時期,江南吳興郡有個屬縣名叫長城(今浙江湖州長興),原為吳王闔閭(姬光,在位)之弟姬夫概的王邑(烏程)。至晉武帝司馬炎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晉武帝從烏程縣中分出一地建長城縣。南朝梁武帝蕭衍天監元年(公元502年),改縣名為長興。其時,當地住民以其地名十分福順,多引為姓氏,遂成複姓長興氏,世代相傳至今。其姓源繁複,不可一論,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當時的南朝梁國有個人叫陳霸先,公元503~559年),字興國,小字法生,南朝梁武帝蕭衍天監二年(公元503年)生於長興縣城東下箬裏(今浙江長興下箬寺鄉),他初仕南朝梁國政權,先後擔任過裏司(村長)、庫吏、梁武帝之侄新喻侯蕭映(字宣光,公元459~489年)的侯府傳令吏。在蕭映擔任廣州刺史時,授陳霸先為中直兵參軍,不久出任西江督護、高要太守。
南朝梁大同十年(公元544年),在廣州爆發的兵亂中蕭映被圍,陳霸先率三千精兵一戰解圍,從此受到梁武帝的矚目,官運亨通。
南朝梁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陳霸先出為交州司馬兼任武平太守(今越南永安),在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平定了交州的地方分離勢力,得授東揚州刺史。
不久南朝梁政權爆發了“侯景之亂”。南豫州牧侯景(字萬景,公元503~552年)率軍從壽陽(今山西晉中)南下,圍困了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梁武帝竟被活活餓死,蕭綱被侯景扶立為傀儡皇帝,即南朝梁簡文帝。
陳霸先得知都城被圍,立即發兵赴援,在南朝梁臨賀王蕭正德正平二年(公元549年)底投到湘東王蕭繹(公元508~554年)門下,取得了北伐的合法權力,三下廣陵。在擊敗了諸多地方割據勢力後,陳霸先率大軍於南朝梁簡文帝蕭綱大寶二年(公元551年)農曆6月發兵江西南康,沿贛江一路北下。當年農曆10月,侯景殘殺了梁簡文帝,在農曆11月自立為皇帝。
南朝梁武陵王蕭紀承聖元年(公元552年)農曆1月,陳霸先任南路都督,率三萬征討大軍從豫章(今江西南昌)出發,與西路都督、江州刺史王僧辯(字君才,公元?~555年待考)會師,農曆3月,兩軍在建康地區與侯景展開了大決戰,終於徹底摧毀了侯景的勢力。隨即湘東王蕭繹在江陵稱帝,即梁元帝。陳霸先奉命鎮守在京口(今江蘇鎮江),王僧辯鎮守在建康。
南朝梁承聖三年(西魏恭帝拓跋·廓元年,公元554年)農曆9月,西魏恭帝發兵突襲江陵(今湖北荊州),王僧辯未能及時救援,時在江陵的梁元帝被俘殺。於是陳霸先與王僧辯迎立梁元帝第九子蕭方智(公元543~558年)至建康,立為梁敬帝。
南朝梁紹泰元年(北朝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北齊文宣帝乘南梁政權屢遭兵禍,乘機派兵南下,以武力護送長沙宣武王蕭懿(字元達,公元?~501年待考)之子貞陽侯蕭淵明(字靖通,公元?~556年待考)搶奪梁國帝位,以圖培植傀儡皇帝。王僧辯屈從北齊文宣帝的壓力,於當年農曆7月迎蕭淵明到建康稱帝,史稱梁建安公,降蕭方智為太子。
陳霸先對此強烈反對,設計殺了王僧辯,於農曆9月在京口舉兵將蕭淵明趕下台,複立蕭方智為帝。陳霸先則自任大都督、相國,總攝南梁軍國大事,得封陳王。
隨後,陳霸先分別於南梁紹泰二年(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年初和年中,先後擊潰了北齊政權的兩次大規模進犯,排黜了原先王僧辯的餘黨,因此大受百姓所擁戴。
南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陳霸先利用自身的威望發動政變,滅了南朝梁國,老套路地“受禪”為新朝的開國皇帝,建陳國,稱陳武帝,建元“永定”,以建康(今江蘇南京)為都城,史稱南朝陳。
據說,由於長興縣是陳武帝的誕生之地,其地理位置東臨太湖,西倚天目山,雄居於浙江、江蘇、安徽三省要津,地處長江三角洲輻射中心(今上海經濟區“金三角”腹地),因此陳武帝認為該地具有龍脈之象,可能還會再誕生出天子來,那對自己的南陳帝家是一個極端的威脅,所以就籌措調集大軍“聚戮以阻之”。為了避此無枉之災,當地的長興氏族人遂四下遷逃,大多逃往北齊境地,紛紛改複姓為單姓長氏、仉氏、興氏、高氏等。幸虧這位陳武帝在位僅三年就嗚唿哀哉了,其“聚戮”之行未果。
僅控製江陵以東、長江以南狹小地區於一時的南朝陳國政權,實際上在曆史上僅存在了三十一年(公元557~589年),曆文帝陳蒨(公元560~566年在位)、廢帝陳伯宗(臨海王,公元567~568年在位)、宣帝陳頊(公元569~582年在位)、後主陳叔寶(公元583~589年在位)共五帝。
在相同的曆史時期,北朝周政權的大司馬、上柱國、隋國公楊堅在北周靜帝宇文衍大定元年(南朝陳宣帝陳頊太建十三年,公元前581年)用同樣的老套路逼北周靜帝“禪位”給自己,建國號“隋”,是為隋文帝,建元“開皇”。
至隋文帝開皇九年(南朝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公元589年)農曆2月10日,隋文帝以強大的軍事實力滅了南朝陳政權,重新統一了南北對峙的中國,曆史上的南北朝紀年結束。隨後,隋文帝廢黜了吳興郡,將長興重新並入烏程縣,隸屬於蘇州。
長興氏在中國大陸上的存在曆史並不很長,目前在中國境內已經不存在了。但有不少長興氏族人在陳武帝準備要盡戮長興之時,紛紛通過陸海兩途外逃避難,繼而延續到遼東半島、朝鮮半島以及倭奴國。
長興氏一族後來還分衍有常興氏(チャン興),而且還是如今日本國十三萬姓氏中名列前二百位的大姓之一,其在朝鮮、韓國亦有分布。不過,在朝鮮有一部分長興派族人早已在唐宋之際就改為單姓高氏了。
今黑龍江省的海倫市、雞西市,遼寧省的遼陽市白塔區、新城子區、本溪市、鞍山市、綏中縣,河北省的保定市,河北省的邢台市臨西縣,吉林省吉林市人、長春市,山東省的青島市,陝西省的西安市等地,均有興氏族人分布;但在今日本、朝鮮、韓國依然有長興氏族人分布。
姓氏源流
源流一
單一淵源:源於地名,出自南朝時期江南地名長興,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南北朝時期,江南吳興郡有個屬縣名叫長城(今浙江湖州長興),原為吳王闔閭(姬光,在位)之弟姬夫概的王邑(烏程)。至晉武帝司馬炎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晉武帝從烏程縣中分出一地建長城縣。南朝梁武帝蕭衍天監元年(公元502年),改縣名為長興。其時,當地住民以其地名十分福順,多引為姓氏,遂成複姓長興氏,世代相傳至今。其姓源繁複,不可一論,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當時的南朝梁國有個人叫陳霸先,公元503~559年),字興國,小字法生,南朝梁武帝蕭衍天監二年(公元503年)生於長興縣城東下箬裏(今浙江長興下箬寺鄉),他初仕南朝梁國政權,先後擔任過裏司(村長)、庫吏、梁武帝之侄新喻侯蕭映(字宣光,公元459~489年)的侯府傳令吏。在蕭映擔任廣州刺史時,授陳霸先為中直兵參軍,不久出任西江督護、高要太守。
南朝梁大同十年(公元544年),在廣州爆發的兵亂中蕭映被圍,陳霸先率三千精兵一戰解圍,從此受到梁武帝的矚目,官運亨通。
南朝梁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陳霸先出為交州司馬兼任武平太守(今越南永安),在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平定了交州的地方分離勢力,得授東揚州刺史。
不久南朝梁政權爆發了“侯景之亂”。南豫州牧侯景(字萬景,公元503~552年)率軍從壽陽(今山西晉中)南下,圍困了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梁武帝竟被活活餓死,蕭綱被侯景扶立為傀儡皇帝,即南朝梁簡文帝。
陳霸先得知都城被圍,立即發兵赴援,在南朝梁臨賀王蕭正德正平二年(公元549年)底投到湘東王蕭繹(公元508~554年)門下,取得了北伐的合法權力,三下廣陵。在擊敗了諸多地方割據勢力後,陳霸先率大軍於南朝梁簡文帝蕭綱大寶二年(公元551年)農曆6月發兵江西南康,沿贛江一路北下。當年農曆10月,侯景殘殺了梁簡文帝,在農曆11月自立為皇帝。
南朝梁武陵王蕭紀承聖元年(公元552年)農曆1月,陳霸先任南路都督,率三萬征討大軍從豫章(今江西南昌)出發,與西路都督、江州刺史王僧辯(字君才,公元?~555年待考)會師,農曆3月,兩軍在建康地區與侯景展開了大決戰,終於徹底摧毀了侯景的勢力。隨即湘東王蕭繹在江陵稱帝,即梁元帝。陳霸先奉命鎮守在京口(今江蘇鎮江),王僧辯鎮守在建康。
南朝梁承聖三年(西魏恭帝拓跋·廓元年,公元554年)農曆9月,西魏恭帝發兵突襲江陵(今湖北荊州),王僧辯未能及時救援,時在江陵的梁元帝被俘殺。於是陳霸先與王僧辯迎立梁元帝第九子蕭方智(公元543~558年)至建康,立為梁敬帝。
南朝梁紹泰元年(北朝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北齊文宣帝乘南梁政權屢遭兵禍,乘機派兵南下,以武力護送長沙宣武王蕭懿(字元達,公元?~501年待考)之子貞陽侯蕭淵明(字靖通,公元?~556年待考)搶奪梁國帝位,以圖培植傀儡皇帝。王僧辯屈從北齊文宣帝的壓力,於當年農曆7月迎蕭淵明到建康稱帝,史稱梁建安公,降蕭方智為太子。
陳霸先對此強烈反對,設計殺了王僧辯,於農曆9月在京口舉兵將蕭淵明趕下台,複立蕭方智為帝。陳霸先則自任大都督、相國,總攝南梁軍國大事,得封陳王。
隨後,陳霸先分別於南梁紹泰二年(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年初和年中,先後擊潰了北齊政權的兩次大規模進犯,排黜了原先王僧辯的餘黨,因此大受百姓所擁戴。
南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陳霸先利用自身的威望發動政變,滅了南朝梁國,老套路地“受禪”為新朝的開國皇帝,建陳國,稱陳武帝,建元“永定”,以建康(今江蘇南京)為都城,史稱南朝陳。
據說,由於長興縣是陳武帝的誕生之地,其地理位置東臨太湖,西倚天目山,雄居於浙江、江蘇、安徽三省要津,地處長江三角洲輻射中心(今上海經濟區“金三角”腹地),因此陳武帝認為該地具有龍脈之象,可能還會再誕生出天子來,那對自己的南陳帝家是一個極端的威脅,所以就籌措調集大軍“聚戮以阻之”。為了避此無枉之災,當地的長興氏族人遂四下遷逃,大多逃往北齊境地,紛紛改複姓為單姓長氏、仉氏、興氏、高氏等。幸虧這位陳武帝在位僅三年就嗚唿哀哉了,其“聚戮”之行未果。
僅控製江陵以東、長江以南狹小地區於一時的南朝陳國政權,實際上在曆史上僅存在了三十一年(公元557~589年),曆文帝陳蒨(公元560~566年在位)、廢帝陳伯宗(臨海王,公元567~568年在位)、宣帝陳頊(公元569~582年在位)、後主陳叔寶(公元583~589年在位)共五帝。
在相同的曆史時期,北朝周政權的大司馬、上柱國、隋國公楊堅在北周靜帝宇文衍大定元年(南朝陳宣帝陳頊太建十三年,公元前581年)用同樣的老套路逼北周靜帝“禪位”給自己,建國號“隋”,是為隋文帝,建元“開皇”。
至隋文帝開皇九年(南朝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公元589年)農曆2月10日,隋文帝以強大的軍事實力滅了南朝陳政權,重新統一了南北對峙的中國,曆史上的南北朝紀年結束。隨後,隋文帝廢黜了吳興郡,將長興重新並入烏程縣,隸屬於蘇州。
長興氏在中國大陸上的存在曆史並不很長,目前在中國境內已經不存在了。但有不少長興氏族人在陳武帝準備要盡戮長興之時,紛紛通過陸海兩途外逃避難,繼而延續到遼東半島、朝鮮半島以及倭奴國。
長興氏一族後來還分衍有常興氏(チャン興),而且還是如今日本國十三萬姓氏中名列前二百位的大姓之一,其在朝鮮、韓國亦有分布。不過,在朝鮮有一部分長興派族人早已在唐宋之際就改為單姓高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