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視察蘇聯核潛艇建造基地
毛熊開局拿下政變,拯救貝利亞 作者:欺世盜名之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954年8月初,蘇聯領導人瓦西裏在海軍元帥庫茲涅佐與蘇聯副總理馬雷舍夫同誌的陪同下,視察蘇聯北德文斯克的第402工廠(現在的俄羅斯北方生產製造聯合體)。
“瓦西裏同誌這是聯盟建造的第一艘核攻擊潛艇,它於1950年開始進行技術論證,最後在1951年底完成了所有設計工作,有斯大林同誌批準立項正式投入建造,現在已經完成了全部的艦體建設,開始了核反應堆的安裝工作,預計在兩個月後進行第一次海試。”
馬雷舍夫同誌指著封閉式船塢裏那個大家夥向瓦西裏和庫茲涅佐夫介紹道。
馬雷舍夫,在斯大林時期任蘇聯重型機械製造部部長,專門負責核技術。
在其積極運作下,得到瓦西裏和斯大林兩位領導人的簽字,核潛艇項目被授予了最優先等級,並保證優先供給各種資源使的項目能夠快速推進。
該計劃被命名為627項目,在蘇聯政府內的保密程度為“絕密”。
該計劃在分管核工業領導人,貝利亞同誌的大力支持之下取得的驚人的速度。
隨著斯大林同誌的去世,蘇聯內部權力集中到貝利亞手中,這個計劃被瓦西裏投入了更多的資源,以求趕在美國人之前讓這艘核潛艇下海。
在瓦西裏的大力提拔之下,馬雷舍夫被任命為蘇聯副總理,兼任船舶工業部長,並直接領導了蘇聯核動力工業局。
馬雷舍夫同誌對蘇聯工業非常了解,深知蘇聯船舶工業部和蘇聯海軍的保守性。
因此將蘇聯第一艘核潛艇的開發任務交給了部長會議第一總局和中型工業部。
這些部門有負責大項目和複雜項目的能力,比如蘇聯的核武器。因此,在首艘核潛艇中使用了大量新方案和勇敢的決定,比如一迴路循環泵,采用了自潤滑軸承,無盤根密封裝置等。
“馬雷舍夫同誌,您要是和我講解一下這個大家夥的作戰參數,我估計能夠聽的懂個大概,您講到具體的技術路徑,什麽軸承、密封裝置之類的,很抱歉我真的是一點也聽不明白......。”
瓦西裏打斷了馬雷舍夫同誌的講解,臉上還多多少少露出了一絲尷尬。
無他,前身作為一個特殊職業人員,你要是和他講武器射程,射速,各國軍工人員的名字什麽之類的,他可以和你聊兩天兩夜不帶重複的,你要是問他那些槍械是怎麽設計的?為什麽這樣設計?那他一個字也答不出來。
跟隨他一起出行的兩個女人捂嘴發出低低偷笑聲,原來在她們看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副統帥,也有他不知道的領域,被馬雷舍夫同誌給說懵的時候。
瓦西裏聽到身後傳來壓抑的低笑聲頓時頭大的不行,原本他此次外出視察是不帶她們來的,給她們放一個假好好休息一下,最重要的是給自己放個假休息一下。
誰知道這兩個女人偏偏要跟來,看著她們自己一旦拒絕就要落淚的表情,他隻好舉雙手投降了。
哎......媽的都是敲骨榨髓的狐狸精啊,他現在非常懷念自己以前單身的日子了,起碼那個時候自己的腰好、腎好啊,不像現在才30歲不到的身體,每天早上起來都感覺腰膝發軟。
“瓦西裏同誌,對不起......,是我的錯誤,我習慣性的把這些技術性的東西說了出來。”
馬雷舍夫同誌明白自己犯了一些常識錯誤,馬上向瓦西裏同誌道歉道。
“馬雷舍夫同誌,這不是您的錯誤,主要是您今天討論的對象換了人罷了。請您用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能夠聽得懂話語講解一遍。”瓦西裏笑嗬嗬的寬慰著馬雷舍夫同誌。
“瓦西裏同誌、庫茲涅佐夫元帥,這艘核動力攻擊型潛艇的動力部分,有兩個反應堆裝置組成,熱功率都是70兆瓦,每小時可生產90噸蒸汽,同時配備兩台汽輪機,功率為1.95萬馬力(推進軸1.75萬馬力,發動機2000馬力)。
核反應堆裝置放在潛艇中部,反應堆長12米,直徑6.8米。
核動力裝置的維護壽命不低於,4500小時。
堆芯滿功率壽期不低於1500小時。
所有反應堆裝置重要結構要采用不鏽鋼。”
馬雷舍夫用大家都能聽的懂詞句介紹了潛艇的動力裝置。
“那麽這艘核潛艇具體的技術參數呢?和美國那艘已經停工的“鸚鵡螺”號核潛艇有哪些差別?”
瓦西裏非常想知道蘇聯原本在幾年後才能下水的潛艇,與美國人的第一艘核潛艇到底誰更先進、更厲害一點。
美國建造的“鸚鵡螺”號核潛艇,在蘇聯高層已經不是秘密了,按照原本的曆史今年十月份,就會建造完成進行海試。
瓦西裏也不得感歎美國人強大的科技研發能力,蘇聯發射的太空火箭和人造衛星領先了美國人。
因為蘇聯對這項成就秘而不宣,至今美國人也不清楚這項技術的意義。
目前美國人按照他們自己的發展計劃,一步步的研發著和蘇聯大致相近的太空設備。
隻是不像另一個時空受了蘇聯的刺激那麽瘋狂而已,按照他們目前的速度,嗯大概五年以後才能追上蘇聯現在的技術吧。
在核潛艇的競賽中美國是比蘇聯更有技術優勢,因為美國是一個海洋強國,他原本就有大量的攻擊型潛艇,隻要他們完成了核反應堆的小型化,利用他們現有的潛艇平台可以輕易的建造出來。
而且美國人對核潛艇的研發投入比聯盟更早,按照另一個時空的曆史車輪。
1954年十月美國人第一艘核潛艇已經下水了,而蘇聯第一艘核潛艇要遲美國人三年多的時間才能下水。
世界第一艘核動力潛艇原本是美國人建造的,在此之後美國人又建造了第二艘核潛艇。而蘇聯在1957年下水的核潛艇隻能排在第三位而已。
“瓦西裏同誌這是聯盟建造的第一艘核攻擊潛艇,它於1950年開始進行技術論證,最後在1951年底完成了所有設計工作,有斯大林同誌批準立項正式投入建造,現在已經完成了全部的艦體建設,開始了核反應堆的安裝工作,預計在兩個月後進行第一次海試。”
馬雷舍夫同誌指著封閉式船塢裏那個大家夥向瓦西裏和庫茲涅佐夫介紹道。
馬雷舍夫,在斯大林時期任蘇聯重型機械製造部部長,專門負責核技術。
在其積極運作下,得到瓦西裏和斯大林兩位領導人的簽字,核潛艇項目被授予了最優先等級,並保證優先供給各種資源使的項目能夠快速推進。
該計劃被命名為627項目,在蘇聯政府內的保密程度為“絕密”。
該計劃在分管核工業領導人,貝利亞同誌的大力支持之下取得的驚人的速度。
隨著斯大林同誌的去世,蘇聯內部權力集中到貝利亞手中,這個計劃被瓦西裏投入了更多的資源,以求趕在美國人之前讓這艘核潛艇下海。
在瓦西裏的大力提拔之下,馬雷舍夫被任命為蘇聯副總理,兼任船舶工業部長,並直接領導了蘇聯核動力工業局。
馬雷舍夫同誌對蘇聯工業非常了解,深知蘇聯船舶工業部和蘇聯海軍的保守性。
因此將蘇聯第一艘核潛艇的開發任務交給了部長會議第一總局和中型工業部。
這些部門有負責大項目和複雜項目的能力,比如蘇聯的核武器。因此,在首艘核潛艇中使用了大量新方案和勇敢的決定,比如一迴路循環泵,采用了自潤滑軸承,無盤根密封裝置等。
“馬雷舍夫同誌,您要是和我講解一下這個大家夥的作戰參數,我估計能夠聽的懂個大概,您講到具體的技術路徑,什麽軸承、密封裝置之類的,很抱歉我真的是一點也聽不明白......。”
瓦西裏打斷了馬雷舍夫同誌的講解,臉上還多多少少露出了一絲尷尬。
無他,前身作為一個特殊職業人員,你要是和他講武器射程,射速,各國軍工人員的名字什麽之類的,他可以和你聊兩天兩夜不帶重複的,你要是問他那些槍械是怎麽設計的?為什麽這樣設計?那他一個字也答不出來。
跟隨他一起出行的兩個女人捂嘴發出低低偷笑聲,原來在她們看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副統帥,也有他不知道的領域,被馬雷舍夫同誌給說懵的時候。
瓦西裏聽到身後傳來壓抑的低笑聲頓時頭大的不行,原本他此次外出視察是不帶她們來的,給她們放一個假好好休息一下,最重要的是給自己放個假休息一下。
誰知道這兩個女人偏偏要跟來,看著她們自己一旦拒絕就要落淚的表情,他隻好舉雙手投降了。
哎......媽的都是敲骨榨髓的狐狸精啊,他現在非常懷念自己以前單身的日子了,起碼那個時候自己的腰好、腎好啊,不像現在才30歲不到的身體,每天早上起來都感覺腰膝發軟。
“瓦西裏同誌,對不起......,是我的錯誤,我習慣性的把這些技術性的東西說了出來。”
馬雷舍夫同誌明白自己犯了一些常識錯誤,馬上向瓦西裏同誌道歉道。
“馬雷舍夫同誌,這不是您的錯誤,主要是您今天討論的對象換了人罷了。請您用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能夠聽得懂話語講解一遍。”瓦西裏笑嗬嗬的寬慰著馬雷舍夫同誌。
“瓦西裏同誌、庫茲涅佐夫元帥,這艘核動力攻擊型潛艇的動力部分,有兩個反應堆裝置組成,熱功率都是70兆瓦,每小時可生產90噸蒸汽,同時配備兩台汽輪機,功率為1.95萬馬力(推進軸1.75萬馬力,發動機2000馬力)。
核反應堆裝置放在潛艇中部,反應堆長12米,直徑6.8米。
核動力裝置的維護壽命不低於,4500小時。
堆芯滿功率壽期不低於1500小時。
所有反應堆裝置重要結構要采用不鏽鋼。”
馬雷舍夫用大家都能聽的懂詞句介紹了潛艇的動力裝置。
“那麽這艘核潛艇具體的技術參數呢?和美國那艘已經停工的“鸚鵡螺”號核潛艇有哪些差別?”
瓦西裏非常想知道蘇聯原本在幾年後才能下水的潛艇,與美國人的第一艘核潛艇到底誰更先進、更厲害一點。
美國建造的“鸚鵡螺”號核潛艇,在蘇聯高層已經不是秘密了,按照原本的曆史今年十月份,就會建造完成進行海試。
瓦西裏也不得感歎美國人強大的科技研發能力,蘇聯發射的太空火箭和人造衛星領先了美國人。
因為蘇聯對這項成就秘而不宣,至今美國人也不清楚這項技術的意義。
目前美國人按照他們自己的發展計劃,一步步的研發著和蘇聯大致相近的太空設備。
隻是不像另一個時空受了蘇聯的刺激那麽瘋狂而已,按照他們目前的速度,嗯大概五年以後才能追上蘇聯現在的技術吧。
在核潛艇的競賽中美國是比蘇聯更有技術優勢,因為美國是一個海洋強國,他原本就有大量的攻擊型潛艇,隻要他們完成了核反應堆的小型化,利用他們現有的潛艇平台可以輕易的建造出來。
而且美國人對核潛艇的研發投入比聯盟更早,按照另一個時空的曆史車輪。
1954年十月美國人第一艘核潛艇已經下水了,而蘇聯第一艘核潛艇要遲美國人三年多的時間才能下水。
世界第一艘核動力潛艇原本是美國人建造的,在此之後美國人又建造了第二艘核潛艇。而蘇聯在1957年下水的核潛艇隻能排在第三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