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建國大事
三國:炮灰劉封逆襲之路 作者:滿地是菠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勸進之事,法正原本打算讓諸葛亮龐統二人之一做牽頭人,見二人都不是很積極,便隻好在商議他人。
但諸葛亮給出一個看法:“此事不能以主公親疏遠近為論,當考慮其身份,代表各方之勢,方為上策。”
幾人想了想,由代表天下各勢人物勸進,才能說明主公真的眾望所歸,看來諸葛亮考慮事情真比他們更慎重,也更周到。
首先,能代表漢民和少數民族皆奉劉皇叔為漢中王者,非馬超莫屬。
其次,能代表天下文人士子皆奉劉皇叔為漢中王者,非許靖莫屬。
再其次,代表劉備所在益州士族奉劉皇叔為漢中王者,當以劉璋為首。
再其次,代表於大漢朝方麵奉劉備為漢中王,使有救漢之功的皇甫嵩女婿射援比較合適。
再其次,使代表交州的交趾郡太守士燮最為合適。
再其次,使代表漢中的天師道大天師張魯最為合適。
在其次,代表荊州的軍師中郎將諸葛亮最為合適。
另外,諸葛亮也是個過渡,然後是劉備幾個近臣,龐統、關羽、張飛!
再然後,代表荊州的武將的黃忠,代表交州的文臣賴恭、代表益州的文臣法正、武將李嚴,共十四人為主。
劉封認為,自己畢竟是劉備的直係晚輩,不宜出現在主勸表名單之中,法正覺得這倒也好,因主勸進表人不宜過多。
因如劉封趙雲這等功勞尚未在主勸進表中,其餘可進可不進,卻沒能進入主勸進名單的人也沒有話說了。
便使劉封與趙雲、黃權、張鬆等在排在後麵的一百二十餘人中。
公元214年秋,建安十九年!
十四位重臣出列進表,勸劉備進位漢中王曰:
“昔唐堯至聖而四兇在朝,周成仁賢而四國作難,高後稱製而諸呂竊命……
……伏惟陛下誕姿聖德,統理萬邦,而遭厄運不造之艱。董卓首難,蕩覆京畿,曹操劫禍,竊執天衡;皇後太子,鴆殺見害……
……久令陛下蒙塵憂厄,幽處虛邑。人神無主,遏絕王命,厭昧皇極,欲盜神器。左將軍領司隸校尉豫、荊、益、交、涼五州牧宜城亭侯備……
……臣等輒依舊典,封備漢中王,拜大司馬,董齊六軍,糾合同盟,掃滅兇逆……”
一篇繁雜冗長的勸進表念畢,一百二十多位臣屬一起跪下相求。
這一刻,劉備感動得熱淚盈眶。
適當的推辭是有的,但以現在劉備之功勳,也確實可以坦然接受這漢中王位。
劉封於其中也頗為感慨。
人常說自己為劉備打下了半個天下,但劉封卻深知,若無自己,劉備照樣可以打下荊州和益州,照樣有資格進位漢中王。
而劉備真正牛逼的能力在於,無論身在何處,都能讓周圍的人對其無比敬佩和愛戴。
不信你看看黃權,曾經為保劉璋,恨劉備入骨的一個人,現在成了劉備的忠誠擁躉。
這籠絡人心的效率,可比他的係統都牛逼,自己要學的地方可還多著呢!
看著滿朝文武,劉備最終接受了漢中王之位。
換上了早已準備好的王爵禮服,此時的劉備氣派威嚴,周身散發著令人敬畏的帝王之氣。
至此,劉備成為了漢中王,比原世界多了兩個州,又提前了五年。
百官也換好了大漢王爵禮製的官袍,文著黑袍從水,武著紅袍從火。
劉封從前正經場合都穿文人的黑袍,這一次終於穿上了代表武將的紅袍。
他站在了張飛馬超趙雲黃忠之後,自覺排在了第五位。
這讓黃忠感到不小的壓力。
接著便是三日祭天拜地之禮,由費觀主持,三日之後,便封百官。
眾人背後都在猜想,漢中王如今進位,自己能得個什麽官?
誰會是國相,誰又會是世子,誰會是大將軍,這成了眾文武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而第一輪祭祀過後,孫乾找到了劉封:“忠嗣啊,主公讓你過去一趟。”
劉封說道:“好,我馬上去。”
劉封走了兩步,覺得有點不對勁。
現在正是敏感時期,世子之事尚未決論,劉備不應該這時候找自己啊。
難道,他要和自己商量將世子之位給阿鬥行不行?
這可不是劉備做派!
於是,他又問孫乾:“還找了誰?”
“隻你和孔明先生二人。”
“哦……”
盡管心存疑惑,劉封還是跟著孫乾進了劉備的書房。
諸葛亮和劉備對坐於案上討論著什麽,劉備見劉封來了,便招招手:“封兒,你過來。”
“是!”劉封走了過去。
孫乾很自覺的退下,從外麵關好了門。
現在,書房裏隻剩下三個人,劉封注意到,桌案上擺放了很多紙張,上麵寫著很多名字和官職。
“封兒,有些建國之事宜,為父想聽聽你的意見。”
“父親……啊不對,父王,這種事您和孔明先生就可以決定了,孩兒隻會騎馬打仗,這些東西並不是很懂。”
諸葛亮搖著羽扇嗬嗬一笑:“大公子治理江夏,治理漢中皆有成效,怎會不懂治國理事?”
莫不是諸葛亮的意思?
劉備繼續說道:“為父既稱漢中王,當定國都,理論上當效仿高祖,以漢中南鄭為都,然其距離戰線太近,要麽當以成都為都,但又離前線太遠,你二位幫我想想,以哪裏為都更好?”
劉封這才知道,劉備原來要和他商議的事竟然這麽重要。
如此大事,能找我商量……
劉封還在思索,諸葛亮已然給出了意見,先定成都,待打下長安,再考慮遷都。
劉封想了想,覺得諸葛亮說的有道理,便也同意以成都作為國都
劉備接著說道:
“另外,當置國相總領全國要事,另置尚書部,總理民政,這國相嘛,我想用孔明先生,這尚書令亦是高官,我現在有些猶豫,是用龐士元先生,還是用法孝直先生。”
諸葛亮當即拒絕:“主公不可!大漢王國國王不濟,方使國相總領要事,主公年富力強,臣建議不置國相。”
劉封最近真沒考慮過這些,隻得說道:“不置國相,便由諸葛軍師做尚書令唄!”
劉備思索點頭。
諸葛亮則立刻拒絕:“臣建議,以龐士元先生為尚書令。令法孝直,劉子初為尚書部左右仆射!
另置六曹尚書,為董允、楊儀、黃權、張鬆、秦宓、鄧芝、李恢共掌國家大事。”
諸葛亮信口說來,就好像在心裏早就打好了草稿。
接著,又是類似九卿之類的宮廷要職,三個人商量半天,最終決定:
太傅 許靖(掌習文師教)
太常 費觀(掌宗廟禮製)
太仆 簡雍(掌王城車馬)
光祿勳 趙雲(掌王屬親兵)
大司農 糜竺(掌國家財政)
大鴻臚 李嚴(掌迎賓禮送)
少府 伊籍(掌王室支取)
侍中 孫乾(掌王佐差辦)
衛尉 陳到(掌王城禁衛)
廷尉 董和(掌斷獄罪罰)
宗正 劉磐(掌王族賞罰)
……
但諸葛亮給出一個看法:“此事不能以主公親疏遠近為論,當考慮其身份,代表各方之勢,方為上策。”
幾人想了想,由代表天下各勢人物勸進,才能說明主公真的眾望所歸,看來諸葛亮考慮事情真比他們更慎重,也更周到。
首先,能代表漢民和少數民族皆奉劉皇叔為漢中王者,非馬超莫屬。
其次,能代表天下文人士子皆奉劉皇叔為漢中王者,非許靖莫屬。
再其次,代表劉備所在益州士族奉劉皇叔為漢中王者,當以劉璋為首。
再其次,代表於大漢朝方麵奉劉備為漢中王,使有救漢之功的皇甫嵩女婿射援比較合適。
再其次,使代表交州的交趾郡太守士燮最為合適。
再其次,使代表漢中的天師道大天師張魯最為合適。
在其次,代表荊州的軍師中郎將諸葛亮最為合適。
另外,諸葛亮也是個過渡,然後是劉備幾個近臣,龐統、關羽、張飛!
再然後,代表荊州的武將的黃忠,代表交州的文臣賴恭、代表益州的文臣法正、武將李嚴,共十四人為主。
劉封認為,自己畢竟是劉備的直係晚輩,不宜出現在主勸表名單之中,法正覺得這倒也好,因主勸進表人不宜過多。
因如劉封趙雲這等功勞尚未在主勸進表中,其餘可進可不進,卻沒能進入主勸進名單的人也沒有話說了。
便使劉封與趙雲、黃權、張鬆等在排在後麵的一百二十餘人中。
公元214年秋,建安十九年!
十四位重臣出列進表,勸劉備進位漢中王曰:
“昔唐堯至聖而四兇在朝,周成仁賢而四國作難,高後稱製而諸呂竊命……
……伏惟陛下誕姿聖德,統理萬邦,而遭厄運不造之艱。董卓首難,蕩覆京畿,曹操劫禍,竊執天衡;皇後太子,鴆殺見害……
……久令陛下蒙塵憂厄,幽處虛邑。人神無主,遏絕王命,厭昧皇極,欲盜神器。左將軍領司隸校尉豫、荊、益、交、涼五州牧宜城亭侯備……
……臣等輒依舊典,封備漢中王,拜大司馬,董齊六軍,糾合同盟,掃滅兇逆……”
一篇繁雜冗長的勸進表念畢,一百二十多位臣屬一起跪下相求。
這一刻,劉備感動得熱淚盈眶。
適當的推辭是有的,但以現在劉備之功勳,也確實可以坦然接受這漢中王位。
劉封於其中也頗為感慨。
人常說自己為劉備打下了半個天下,但劉封卻深知,若無自己,劉備照樣可以打下荊州和益州,照樣有資格進位漢中王。
而劉備真正牛逼的能力在於,無論身在何處,都能讓周圍的人對其無比敬佩和愛戴。
不信你看看黃權,曾經為保劉璋,恨劉備入骨的一個人,現在成了劉備的忠誠擁躉。
這籠絡人心的效率,可比他的係統都牛逼,自己要學的地方可還多著呢!
看著滿朝文武,劉備最終接受了漢中王之位。
換上了早已準備好的王爵禮服,此時的劉備氣派威嚴,周身散發著令人敬畏的帝王之氣。
至此,劉備成為了漢中王,比原世界多了兩個州,又提前了五年。
百官也換好了大漢王爵禮製的官袍,文著黑袍從水,武著紅袍從火。
劉封從前正經場合都穿文人的黑袍,這一次終於穿上了代表武將的紅袍。
他站在了張飛馬超趙雲黃忠之後,自覺排在了第五位。
這讓黃忠感到不小的壓力。
接著便是三日祭天拜地之禮,由費觀主持,三日之後,便封百官。
眾人背後都在猜想,漢中王如今進位,自己能得個什麽官?
誰會是國相,誰又會是世子,誰會是大將軍,這成了眾文武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而第一輪祭祀過後,孫乾找到了劉封:“忠嗣啊,主公讓你過去一趟。”
劉封說道:“好,我馬上去。”
劉封走了兩步,覺得有點不對勁。
現在正是敏感時期,世子之事尚未決論,劉備不應該這時候找自己啊。
難道,他要和自己商量將世子之位給阿鬥行不行?
這可不是劉備做派!
於是,他又問孫乾:“還找了誰?”
“隻你和孔明先生二人。”
“哦……”
盡管心存疑惑,劉封還是跟著孫乾進了劉備的書房。
諸葛亮和劉備對坐於案上討論著什麽,劉備見劉封來了,便招招手:“封兒,你過來。”
“是!”劉封走了過去。
孫乾很自覺的退下,從外麵關好了門。
現在,書房裏隻剩下三個人,劉封注意到,桌案上擺放了很多紙張,上麵寫著很多名字和官職。
“封兒,有些建國之事宜,為父想聽聽你的意見。”
“父親……啊不對,父王,這種事您和孔明先生就可以決定了,孩兒隻會騎馬打仗,這些東西並不是很懂。”
諸葛亮搖著羽扇嗬嗬一笑:“大公子治理江夏,治理漢中皆有成效,怎會不懂治國理事?”
莫不是諸葛亮的意思?
劉備繼續說道:“為父既稱漢中王,當定國都,理論上當效仿高祖,以漢中南鄭為都,然其距離戰線太近,要麽當以成都為都,但又離前線太遠,你二位幫我想想,以哪裏為都更好?”
劉封這才知道,劉備原來要和他商議的事竟然這麽重要。
如此大事,能找我商量……
劉封還在思索,諸葛亮已然給出了意見,先定成都,待打下長安,再考慮遷都。
劉封想了想,覺得諸葛亮說的有道理,便也同意以成都作為國都
劉備接著說道:
“另外,當置國相總領全國要事,另置尚書部,總理民政,這國相嘛,我想用孔明先生,這尚書令亦是高官,我現在有些猶豫,是用龐士元先生,還是用法孝直先生。”
諸葛亮當即拒絕:“主公不可!大漢王國國王不濟,方使國相總領要事,主公年富力強,臣建議不置國相。”
劉封最近真沒考慮過這些,隻得說道:“不置國相,便由諸葛軍師做尚書令唄!”
劉備思索點頭。
諸葛亮則立刻拒絕:“臣建議,以龐士元先生為尚書令。令法孝直,劉子初為尚書部左右仆射!
另置六曹尚書,為董允、楊儀、黃權、張鬆、秦宓、鄧芝、李恢共掌國家大事。”
諸葛亮信口說來,就好像在心裏早就打好了草稿。
接著,又是類似九卿之類的宮廷要職,三個人商量半天,最終決定:
太傅 許靖(掌習文師教)
太常 費觀(掌宗廟禮製)
太仆 簡雍(掌王城車馬)
光祿勳 趙雲(掌王屬親兵)
大司農 糜竺(掌國家財政)
大鴻臚 李嚴(掌迎賓禮送)
少府 伊籍(掌王室支取)
侍中 孫乾(掌王佐差辦)
衛尉 陳到(掌王城禁衛)
廷尉 董和(掌斷獄罪罰)
宗正 劉磐(掌王族賞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