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做什麽,六部其他部門都不是不能妥協。謝舒曾經頒布了很多政策,例如工部施工需全員配合,工部工程也有獨立自主的權利,人事調動、物資運送也該有專門的人員對接,工部負責任命和調配,工匠輪班製等等。
謝舒頒布的這些政策已經開始實施了,如今他又要新的改革。
他要頒布農田水利法,鼓勵墾荒,興修水利,他要頒布交通改革法,修築基建。
他要改革稅收,重新清丈全國土地,核實土地所有者。就連這個,世家也捏著鼻子同意了。
潛移默化中,謝舒如今的權勢越加高漲,依附他的人變得越來越多,而呂朔的勢力正在日益減弱......
這時忙著解決韃靼的呂朔也並非沒有察覺,他一邊看著世家和謝舒合作,一邊看著彈劾他的文章,其中有一個人叫做徐勝凱,是謝舒在金陵的同鄉,還曾經同結了金陵文社。
同鄉,又是同社!
在如今科舉製盛行的朝代裏,同鄉幾乎可以看做是同黨了,何況還是謝舒曾經舉辦的金陵文社呢?
呂朔心中怒火高漲,他萬萬沒有想到,這背後操縱這一切,捅他刀子的人是謝舒!
隻要等戰事一結束,他迴到慶帝的身邊,首先解決的不是世家,而是謝舒!
但戰事遠不是那麽順利就結束的,韃靼占領薊州之後,依舊貪得無厭,他們並沒有退去的打算。怎麽能退卻呢?好不容易才占領了薊州這樣的城池,河套終究還是顯得貧瘠了。
韃靼如今的領導者是韃靼王的王子,他和他的父親不同,他的眼光更為深遠,也有著更大的野心。
他在河套長大,其中河套有不少漢人,他從小開始學習漢話,學習漢人的文字。
雷厲風行地取下薊州也是他的命令,因為幾天前,他的父王準備和大慶談判的時候,要求大慶給他們足夠多的金錢和食物。
他卻意外探聽到了一個消息,這次談判隻是拖延時間,實際上,大慶的三皇子已經帶兵前往討伐他們的路上。
於是韃靼王子當機立斷,趁著晚上薊州城防鬆懈的時候,攻下了薊州。
但韃靼王子的野心還不止於此。他沒有選擇屠城,帶走能帶走的一切,而是誘導城內的漢人為他所用,他如今對慶朝的形勢很了解了,他知道慶朝朝局的混亂是怎樣的情況......
呂朔和三皇子邵禎奉命來對付他們,可是他們在朝中還有更大的敵人,他們兩人也不是忠君愛國的人,一個是慶朝最大的奸臣,另一個覬覦著儲君之位。
於是韃靼王子提出韃靼願意受降,與大慶談判,接受大慶的分封。
隻要是有腦子的人都能夠看得出來,韃靼所說的「受降」隻是一種變相的藉口。
他不向大慶進貢,而是索取各種東西,還要大慶名正言順地將河西以外的地域分封給他們。
這樣的「受降」換作是任何人都應該覺得不對勁。
偏偏呂朔和邵禎知道了後,好像看不出其中的門道,並沒有催動大軍前進,而是將此事奏報給了慶帝。
呂朔和邵禎想到了一處,既然慶帝要韃靼不能南下,那麽一場敗仗都不能有,議和才是最有用的辦法。
慶帝得到呂朔的奏報後,交此事給百官奏議,群臣紛紛反對。
薊州是河西的要地,怎麽能讓出去呢,一旦封給了韃靼,勢必會讓天下人都寒心,以後還有誰有信心抵禦韃靼呢?
何況韃靼屬於蠻夷之地,蠻夷毫無誠信,朝令夕改,到時候再舉兵南下,大慶危在旦夕了。
慶帝也覺得很不妥當,可這時,呂朔又來報,說韃靼願意每年獻出千匹戰馬,以此來表示他們想要和平的決心。
有了最差的結果,再給出一個不錯的,這樣對比起來,韃靼的態度似乎是懇切的......
最主要的是,慶帝也深知,大慶的軍隊麵對韃靼不一定有獲勝的機會,戰事的消耗也是巨大的,可能要持續數年的時間都不會看到他想要的結局,慶帝不想整日因此事輾轉反側,之前的戰事便是如此,慶帝不願意再重蹈覆轍了。
如果此事順利的話,能夠安撫韃靼,讓他們不再進犯,也許可以換取數十年的和平。
慶帝猶豫了,眾臣看出慶帝的動搖,心中大為著急,可也知道慶帝剛愎自用的脾性,越是勸他,慶帝越要如此。
如果真的此條奏議通過,那麽之後慶帝定然會讓呂朔負責此事,便可以讓他將功贖罪了,到時候呂朔迴京,還有誰能略其鋒芒?
眾臣不由得將最後的希望都放在謝舒身上,期盼他能說些什麽阻止,說什麽也好......
最後謝舒終於站出來了,他對慶帝說,陛下,韃靼沒有誠意,是在愚弄我們。
慶帝麵向謝舒,這個事事都讓他滿意的臣子,還是很有耐心的。
他鄭重詢問道,何以見得?
謝舒道,戰馬對於我們來說,不是必需品,可韃靼索要的東西卻是他們賴之生存的物品。
當韃靼解決了這些問題,那麽他們便再也沒有後顧之憂了。
慶帝聞言悚然一驚。
他並非不是不懂得這個道理,隻是還抱著相對樂觀的想法,但當謝舒說的太過直接,慶帝也不敢再幻想了。
慶帝又問謝舒,該怎麽辦?
謝舒說應該富國強兵,充實邊防,準備隨時出擊,利用好一切可以反擊的機會。
謝舒頒布的這些政策已經開始實施了,如今他又要新的改革。
他要頒布農田水利法,鼓勵墾荒,興修水利,他要頒布交通改革法,修築基建。
他要改革稅收,重新清丈全國土地,核實土地所有者。就連這個,世家也捏著鼻子同意了。
潛移默化中,謝舒如今的權勢越加高漲,依附他的人變得越來越多,而呂朔的勢力正在日益減弱......
這時忙著解決韃靼的呂朔也並非沒有察覺,他一邊看著世家和謝舒合作,一邊看著彈劾他的文章,其中有一個人叫做徐勝凱,是謝舒在金陵的同鄉,還曾經同結了金陵文社。
同鄉,又是同社!
在如今科舉製盛行的朝代裏,同鄉幾乎可以看做是同黨了,何況還是謝舒曾經舉辦的金陵文社呢?
呂朔心中怒火高漲,他萬萬沒有想到,這背後操縱這一切,捅他刀子的人是謝舒!
隻要等戰事一結束,他迴到慶帝的身邊,首先解決的不是世家,而是謝舒!
但戰事遠不是那麽順利就結束的,韃靼占領薊州之後,依舊貪得無厭,他們並沒有退去的打算。怎麽能退卻呢?好不容易才占領了薊州這樣的城池,河套終究還是顯得貧瘠了。
韃靼如今的領導者是韃靼王的王子,他和他的父親不同,他的眼光更為深遠,也有著更大的野心。
他在河套長大,其中河套有不少漢人,他從小開始學習漢話,學習漢人的文字。
雷厲風行地取下薊州也是他的命令,因為幾天前,他的父王準備和大慶談判的時候,要求大慶給他們足夠多的金錢和食物。
他卻意外探聽到了一個消息,這次談判隻是拖延時間,實際上,大慶的三皇子已經帶兵前往討伐他們的路上。
於是韃靼王子當機立斷,趁著晚上薊州城防鬆懈的時候,攻下了薊州。
但韃靼王子的野心還不止於此。他沒有選擇屠城,帶走能帶走的一切,而是誘導城內的漢人為他所用,他如今對慶朝的形勢很了解了,他知道慶朝朝局的混亂是怎樣的情況......
呂朔和三皇子邵禎奉命來對付他們,可是他們在朝中還有更大的敵人,他們兩人也不是忠君愛國的人,一個是慶朝最大的奸臣,另一個覬覦著儲君之位。
於是韃靼王子提出韃靼願意受降,與大慶談判,接受大慶的分封。
隻要是有腦子的人都能夠看得出來,韃靼所說的「受降」隻是一種變相的藉口。
他不向大慶進貢,而是索取各種東西,還要大慶名正言順地將河西以外的地域分封給他們。
這樣的「受降」換作是任何人都應該覺得不對勁。
偏偏呂朔和邵禎知道了後,好像看不出其中的門道,並沒有催動大軍前進,而是將此事奏報給了慶帝。
呂朔和邵禎想到了一處,既然慶帝要韃靼不能南下,那麽一場敗仗都不能有,議和才是最有用的辦法。
慶帝得到呂朔的奏報後,交此事給百官奏議,群臣紛紛反對。
薊州是河西的要地,怎麽能讓出去呢,一旦封給了韃靼,勢必會讓天下人都寒心,以後還有誰有信心抵禦韃靼呢?
何況韃靼屬於蠻夷之地,蠻夷毫無誠信,朝令夕改,到時候再舉兵南下,大慶危在旦夕了。
慶帝也覺得很不妥當,可這時,呂朔又來報,說韃靼願意每年獻出千匹戰馬,以此來表示他們想要和平的決心。
有了最差的結果,再給出一個不錯的,這樣對比起來,韃靼的態度似乎是懇切的......
最主要的是,慶帝也深知,大慶的軍隊麵對韃靼不一定有獲勝的機會,戰事的消耗也是巨大的,可能要持續數年的時間都不會看到他想要的結局,慶帝不想整日因此事輾轉反側,之前的戰事便是如此,慶帝不願意再重蹈覆轍了。
如果此事順利的話,能夠安撫韃靼,讓他們不再進犯,也許可以換取數十年的和平。
慶帝猶豫了,眾臣看出慶帝的動搖,心中大為著急,可也知道慶帝剛愎自用的脾性,越是勸他,慶帝越要如此。
如果真的此條奏議通過,那麽之後慶帝定然會讓呂朔負責此事,便可以讓他將功贖罪了,到時候呂朔迴京,還有誰能略其鋒芒?
眾臣不由得將最後的希望都放在謝舒身上,期盼他能說些什麽阻止,說什麽也好......
最後謝舒終於站出來了,他對慶帝說,陛下,韃靼沒有誠意,是在愚弄我們。
慶帝麵向謝舒,這個事事都讓他滿意的臣子,還是很有耐心的。
他鄭重詢問道,何以見得?
謝舒道,戰馬對於我們來說,不是必需品,可韃靼索要的東西卻是他們賴之生存的物品。
當韃靼解決了這些問題,那麽他們便再也沒有後顧之憂了。
慶帝聞言悚然一驚。
他並非不是不懂得這個道理,隻是還抱著相對樂觀的想法,但當謝舒說的太過直接,慶帝也不敢再幻想了。
慶帝又問謝舒,該怎麽辦?
謝舒說應該富國強兵,充實邊防,準備隨時出擊,利用好一切可以反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