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尚書令崔瀚身邊圍繞了幾位六部重臣。
「我看其中有些蹊蹺,這謝舒之前在江南名聲不顯,好巧不巧,去年被告退迴家的薑鴻收為弟子,才短短兩年不到的時間,他就能在這會試一舉奪冠?」
說話的人是兵部尚書王奎,他這般篤定,是因為呂朔畢竟年少成名,可謝舒卻並非如此,何況會試榜單公布前還有呈榜這一道工序,禮部尚書朱涵又是皇帝的人。而謝舒恰巧有幾分來歷,選中他,也說得過去。
可即便心知肚明這是慶帝授意,他們難道能直接質問嗎?但如果就這樣任其由之,那麽以後豈不是還要一讓再讓?
因此王奎一早得知此事後,便等著崔瀚來了一同商討。
然而崔瀚聞言似乎陷入某種思慮之中,一時不曾言語。
倒是一旁的戶部尚書顧謙拖長語調道:「這麽說來,此人和中書令呂大人還是同一個師門,可看樣子,不過是欺世盜名之流。」
戶部尚書顧謙是朝中元老,也是顧貴妃的父親。旁人都知道顧謙素來處事小心,從不以皇親國戚自居,反而不偏不倚,因此在朝中地位特殊。
能在呂朔當麵說出這種毫不客氣的話語的人已經不多了。
周圍人聞言不禁都有些發笑,偷偷看向呂朔漠然的臉色,這話想必膈應到呂朔心裏去了,同時對謝舒也印象不佳起來。
顧謙此時暗暗嘆息,他說這話是出自私心。
他雖然並不支持小兒子顧鍾的想法,扶立三皇子為儲君,不過顧鍾到底是他的孩子,顧謙又怎能不知道子孫在江南和謝舒的糾葛。
謝舒絕不能得到重用,更不能出第二個呂朔了!
而顧謙清楚呂朔師門糾葛,呂朔決不會為他這「師弟」說上一句話,如今謝舒還未入仕,便已在眾人心中留下一個才用不堪的烙印,即便高中會元,往後仕途也很難再進一步了。
這時,突然聽到旁邊一道散漫的聲音從身後響起:「顧尚書此言差矣,當日在望川樓本王親眼見過謝舒,他確實是才學卓然,為人蕭肅,舉止清逸,超凡脫俗。」
當聽到來人的話語,顧謙蒼老鬆弛的眼角極細微地抖動了一下,他慢慢轉過身去,隻見迎麵走來的人身穿親王製服,正是被稱作「太平閑人」的裕王。
*
當天會試張榜,謝舒的名字第一個唱念,不到一日的時間,便轟然響徹了整個長安。
而後,不止是禮部來人為他登記泥金帖子,用來報給他的籍貫,就連長安不少士人也在四處打聽他的消息。
原來自從科舉大興後,便有人開始編纂了一本《登科記》來記載每年中第者,而進士第一名,更是能夠獨得一頁。民間迷信的人將此虔誠供奉,認為可以沾染幾分才氣。
之後,謝舒便接到了數不清的宴會邀約,相識宴,聞喜宴、燒尾宴等等,這些宴會邀請都是同科進士,謝舒再也不能像之前那樣閉門不出了。
因為所有人都清楚,當進士中第的那一刻,他們的一隻腳已然邁入了紫禁城的大門。即便之後還有一場殿試,不過殿試並不會淘汰人,隻是因名次之分有所不同,所以隻要是同年的進士往後便都是今年同入朝中的共事者。
謝舒作為今年會試的會元,無疑最受人關注,每每宴會上,總是不得不被人催著第一個致辭。
然而其他寒門弟子的處境則完全不同。
雖說此事謝舒早有所料,可親眼所見又是另一種感觸。
昔日和他一起來京城的同鄉大部分離開了京城,包括張恩施、徐勝凱。
他們兩人都不幸落第,離別時,徐勝凱隻悵然道明年再來,而張恩施卻不再打算入京了。他如今已經年過二十六,深知自己才學並不突出,即便再考下去,也無望進士,倒不如趁著未及而立,早日在當地入仕,扛起一家老小的責任。
而留下來的人,也不見得一帆風順。
這些宴會的意義並不是為了慶祝新科進士及第,更確切的說,是一種需要進士們提前適應的政治活動,一定程度上關乎著進士們日後的仕途如何,在這方麵,寒門並無優勢。
雖說會試意味著他們在統治階級麵前有了話語權,但要維持這來之不易的話語權,依舊艱辛不已。
畢竟在這樣的宴會上,人際關係,門第階級顯得十分重要,世家子弟如魚得水,寒門往往備受冷落。
而誰都知道,要想搖身一變最快捷的方式是什麽。
第089章
殿試那日, 並無任何懸念,謝舒被慶帝欽點頭名,也是有史以來連中三元的第一人。
順理成章, 作為前三甲, 謝舒當朝被賜為編修, 之後就要去翰林院報導, 和他同去的有榜眼孔修, 探花高義。
翰林院既是儲才之所,也是研究學問的清貴之地,去了翰林院往往要呆上幾年時間就有機會升遷, 當然具體職位,就看各自的造化了。
秋高氣爽,波光澄澈。
殿試之後,其他進士也沒有了後顧之憂, 隻等著吏部關試考察後便分配職務, 而關試前夕的宴會, 也叫作離宴,因為吏部公文一出, 所有同科進士便有了自己的歸處。
這最後一場宴會設在曲江的遊船上。
曲江位於長安以南, 占地三十頃, 以南有紫雲樓, 芙蓉苑這樣的賞景勝地, 以西杏園、慈恩寺等比鄰而居。
「我看其中有些蹊蹺,這謝舒之前在江南名聲不顯,好巧不巧,去年被告退迴家的薑鴻收為弟子,才短短兩年不到的時間,他就能在這會試一舉奪冠?」
說話的人是兵部尚書王奎,他這般篤定,是因為呂朔畢竟年少成名,可謝舒卻並非如此,何況會試榜單公布前還有呈榜這一道工序,禮部尚書朱涵又是皇帝的人。而謝舒恰巧有幾分來歷,選中他,也說得過去。
可即便心知肚明這是慶帝授意,他們難道能直接質問嗎?但如果就這樣任其由之,那麽以後豈不是還要一讓再讓?
因此王奎一早得知此事後,便等著崔瀚來了一同商討。
然而崔瀚聞言似乎陷入某種思慮之中,一時不曾言語。
倒是一旁的戶部尚書顧謙拖長語調道:「這麽說來,此人和中書令呂大人還是同一個師門,可看樣子,不過是欺世盜名之流。」
戶部尚書顧謙是朝中元老,也是顧貴妃的父親。旁人都知道顧謙素來處事小心,從不以皇親國戚自居,反而不偏不倚,因此在朝中地位特殊。
能在呂朔當麵說出這種毫不客氣的話語的人已經不多了。
周圍人聞言不禁都有些發笑,偷偷看向呂朔漠然的臉色,這話想必膈應到呂朔心裏去了,同時對謝舒也印象不佳起來。
顧謙此時暗暗嘆息,他說這話是出自私心。
他雖然並不支持小兒子顧鍾的想法,扶立三皇子為儲君,不過顧鍾到底是他的孩子,顧謙又怎能不知道子孫在江南和謝舒的糾葛。
謝舒絕不能得到重用,更不能出第二個呂朔了!
而顧謙清楚呂朔師門糾葛,呂朔決不會為他這「師弟」說上一句話,如今謝舒還未入仕,便已在眾人心中留下一個才用不堪的烙印,即便高中會元,往後仕途也很難再進一步了。
這時,突然聽到旁邊一道散漫的聲音從身後響起:「顧尚書此言差矣,當日在望川樓本王親眼見過謝舒,他確實是才學卓然,為人蕭肅,舉止清逸,超凡脫俗。」
當聽到來人的話語,顧謙蒼老鬆弛的眼角極細微地抖動了一下,他慢慢轉過身去,隻見迎麵走來的人身穿親王製服,正是被稱作「太平閑人」的裕王。
*
當天會試張榜,謝舒的名字第一個唱念,不到一日的時間,便轟然響徹了整個長安。
而後,不止是禮部來人為他登記泥金帖子,用來報給他的籍貫,就連長安不少士人也在四處打聽他的消息。
原來自從科舉大興後,便有人開始編纂了一本《登科記》來記載每年中第者,而進士第一名,更是能夠獨得一頁。民間迷信的人將此虔誠供奉,認為可以沾染幾分才氣。
之後,謝舒便接到了數不清的宴會邀約,相識宴,聞喜宴、燒尾宴等等,這些宴會邀請都是同科進士,謝舒再也不能像之前那樣閉門不出了。
因為所有人都清楚,當進士中第的那一刻,他們的一隻腳已然邁入了紫禁城的大門。即便之後還有一場殿試,不過殿試並不會淘汰人,隻是因名次之分有所不同,所以隻要是同年的進士往後便都是今年同入朝中的共事者。
謝舒作為今年會試的會元,無疑最受人關注,每每宴會上,總是不得不被人催著第一個致辭。
然而其他寒門弟子的處境則完全不同。
雖說此事謝舒早有所料,可親眼所見又是另一種感觸。
昔日和他一起來京城的同鄉大部分離開了京城,包括張恩施、徐勝凱。
他們兩人都不幸落第,離別時,徐勝凱隻悵然道明年再來,而張恩施卻不再打算入京了。他如今已經年過二十六,深知自己才學並不突出,即便再考下去,也無望進士,倒不如趁著未及而立,早日在當地入仕,扛起一家老小的責任。
而留下來的人,也不見得一帆風順。
這些宴會的意義並不是為了慶祝新科進士及第,更確切的說,是一種需要進士們提前適應的政治活動,一定程度上關乎著進士們日後的仕途如何,在這方麵,寒門並無優勢。
雖說會試意味著他們在統治階級麵前有了話語權,但要維持這來之不易的話語權,依舊艱辛不已。
畢竟在這樣的宴會上,人際關係,門第階級顯得十分重要,世家子弟如魚得水,寒門往往備受冷落。
而誰都知道,要想搖身一變最快捷的方式是什麽。
第089章
殿試那日, 並無任何懸念,謝舒被慶帝欽點頭名,也是有史以來連中三元的第一人。
順理成章, 作為前三甲, 謝舒當朝被賜為編修, 之後就要去翰林院報導, 和他同去的有榜眼孔修, 探花高義。
翰林院既是儲才之所,也是研究學問的清貴之地,去了翰林院往往要呆上幾年時間就有機會升遷, 當然具體職位,就看各自的造化了。
秋高氣爽,波光澄澈。
殿試之後,其他進士也沒有了後顧之憂, 隻等著吏部關試考察後便分配職務, 而關試前夕的宴會, 也叫作離宴,因為吏部公文一出, 所有同科進士便有了自己的歸處。
這最後一場宴會設在曲江的遊船上。
曲江位於長安以南, 占地三十頃, 以南有紫雲樓, 芙蓉苑這樣的賞景勝地, 以西杏園、慈恩寺等比鄰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