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臨時得了個助軍校尉的官職,雖然看起來不是很高大上,不過手裏的實權卻是不小,畢竟張合就算是看在黃忠的麵子上也不可能隻給他五百人。
大手一揮,每人各領一營兵馬不說,為了明確二人的主次關係,張合又多添了一千人湊了個整兒,結果就是留守西安陽的士兵從五百變成了五千。
雖說五千人一旦趕上大戰未必能夠建功,但至少保護著兩個後輩全身而退是足夠的。
當然了,對於黃榮所說的要借用張合的威望一事,張合也沒打折扣。
一番高台上的演講之中,張合先是自責自己的遲來以至於致使眾多邊地百姓遭受非人之苦,隨後又怒斥了鮮卑人的獸行,再之後又表達了對接下來漢軍對鮮卑人戰而勝之的決心,最後則表示自己看好大漢的子民都是鐵骨錚錚的漢子,絕不會被些許的挫折與磨難擊倒,他張合很放心將身後的城池交給這些受盡苦難的漢家子民駐守雲雲……
不得不說,如何說話的確是一門學問,明明是一群被鮮卑人圈養的如同行屍走肉一般的百姓,被張合刺激之後,不少人眼中皆是多了些光芒不說,甚至有些人都已經紅著雙眼嗷嗷叫了起來。
而黃榮則是將那些反應激烈的個體仔細記錄了下來,熱血上頭的人呐,往往才是最好用的……
當然了,直接用是肯定不行的,對於這些人,還需要進一步的話療才能放心使用……
張合的大軍很快便輕裝上路,城中隻留下了兩員小將以及一個巨大的爛攤子。
不過正如黃忠所言,這黃榮在治政上的確是有一套。
張合等人帶著大軍前腳剛剛離開,黃榮的政令便在第一時間傳達了下去。
政令一:城中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或借口靠近糧倉、軍營及馬廄,違令者以謀逆論處。
政令二:天氣日漸炎熱,為避免產生大範圍的瘟疫,將城內百姓分批隔離安置,具體安置辦法由留在城內的醫官決定。
政令三:西安陽城年久失修,征集身體狀況良好的民夫進行修繕,參與此項勞作者,由軍方統一發放額外的口糧用作報酬,身體情況是否達標由醫官開具證明為準。
政令四:征集民夫修繕、重建城內房屋,具體要求同政令三。
政令五:有特長且身體狀況良好者,可前往太守府申報特長,官方將根據具體情況量才使用。
政令六:有掌握地方官員、世家、豪族、個人等若有勾結外族勢力者,可前往太守府檢舉揭發,核實無誤者,官方給與保護及相應獎勵。
第一波政令顯然是在告知城中的人什麽不能做,而什麽又是他們該去做的,也說明了做了該做的會有獎勵,做了不該做的則會受到懲罰。
不過這些隻是給百姓們看的,內部的政令其實還有更多,而且這些是不適合讓百姓知道的。
比如說……
口糧,為什麽提這個呢?實際上黃榮將這些漢民每日發放的口糧數量消減了一截,當然這並非是黃榮中飽私囊,而是其用來製人的一種手段。
與當初從九原城出來的時候不同,如今城內聚集著二十多萬百姓,可黃榮手中的兵力滿打滿算也才五千人,這要是真的有人帶頭暴動,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於是乎不給百姓們徹底吃飽,幾乎就成了成本最低且效果最好的辦法。
而於此同時,黃榮又將這一部分克扣下來的口糧換成了對於參加城鎮修繕與再建設之人的額外口糧,這本質上也是一種分化拉攏的手段,同時也將克扣糧食轉化成了以工代賑的形式。
明明每日所耗費的口糧還是那些,可在百姓心中卻是埋下了一顆多勞多得不勞少得的種子,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用人最原始的求生欲望來刺激他們重新煥發生活的動力。
畢竟人在逆境之時除了極個別的特例之外,讓他們忙碌起來才是最好的良藥……
更何況將這些百姓發動起來讓他們參加城內的各種工作也是黃榮目前最為急需的,畢竟是二十幾萬人的吃喝拉撒,緊靠著幾千士卒來維持運轉,時間稍微長一點怕是根本沒人能扛得住。
比如說飲用水的供應,又比如說夜香的處理……
這些事兒看似瑣碎,可真管理的時候,那全都是麻煩……
不過好在黃榮的考慮的確是堪稱麵麵俱到,這些城內的許的混亂也就維持了不到兩日便開始慢慢得到了環節,而五日之後,整個西安陽甚至到達了一個井然有序的程度!
所以黃榮的經曆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往往做大事,卻更需要注重細節,因為一個小小的疏忽很有可能導致一個宏大計劃的崩塌。
反過來也是一樣,做小事卻要注意大勢,畢竟當你要做的事與整個大環境格格不入之時往往會是你失敗的開始。
西安陽這邊在黃榮的管理中穩定了下來暫且不提,張合等人所率領的漢軍主力吊在鮮卑人身後窮追不舍也暫且放到一邊,卻來說說趙雲兵團這裏。
早在半個多月之前趙雲便抵達了高闕以南約百裏的位置沿河下寨,隻是苦於情報的滯後性有些進退維穀。
再加上那高闕高大的關牆也實在是讓趙雲有些提不起強攻的興趣,畢竟漢軍與北方遊牧民族開戰,你啥時候見過有帶攻城器械的?
這個真沒有,畢竟邊城往往都不算高大,即便是被占了去,往往也能用優勢兵力強攻打迴來,可眼前這座高闕關卻是完全不同的。
高闕,又名高闕塞,因其地處陰山山脈在內蒙古巴彥淖爾盟杭錦後旗西北有一缺口,狀如門闕而得名。
自戰國時代起便是炎黃後裔們最為重要的關口之一,也是傳說中趙武靈王所築趙長城之終點。
換句話來說,這高闕本就是古長城的一部分,比起那些泥胚子一樣的邊城來說,不但更加的高大巍峨,同時也更為結實,至少摧毀關牆突入其中的想法在這個時代基本上是不太可能實現的……
不過就在趙雲撓頭之際,一道聲音打破了他的思緒。
“將軍!大喜呀,大喜!吾等苦尋的破關之機來了!”
大手一揮,每人各領一營兵馬不說,為了明確二人的主次關係,張合又多添了一千人湊了個整兒,結果就是留守西安陽的士兵從五百變成了五千。
雖說五千人一旦趕上大戰未必能夠建功,但至少保護著兩個後輩全身而退是足夠的。
當然了,對於黃榮所說的要借用張合的威望一事,張合也沒打折扣。
一番高台上的演講之中,張合先是自責自己的遲來以至於致使眾多邊地百姓遭受非人之苦,隨後又怒斥了鮮卑人的獸行,再之後又表達了對接下來漢軍對鮮卑人戰而勝之的決心,最後則表示自己看好大漢的子民都是鐵骨錚錚的漢子,絕不會被些許的挫折與磨難擊倒,他張合很放心將身後的城池交給這些受盡苦難的漢家子民駐守雲雲……
不得不說,如何說話的確是一門學問,明明是一群被鮮卑人圈養的如同行屍走肉一般的百姓,被張合刺激之後,不少人眼中皆是多了些光芒不說,甚至有些人都已經紅著雙眼嗷嗷叫了起來。
而黃榮則是將那些反應激烈的個體仔細記錄了下來,熱血上頭的人呐,往往才是最好用的……
當然了,直接用是肯定不行的,對於這些人,還需要進一步的話療才能放心使用……
張合的大軍很快便輕裝上路,城中隻留下了兩員小將以及一個巨大的爛攤子。
不過正如黃忠所言,這黃榮在治政上的確是有一套。
張合等人帶著大軍前腳剛剛離開,黃榮的政令便在第一時間傳達了下去。
政令一:城中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或借口靠近糧倉、軍營及馬廄,違令者以謀逆論處。
政令二:天氣日漸炎熱,為避免產生大範圍的瘟疫,將城內百姓分批隔離安置,具體安置辦法由留在城內的醫官決定。
政令三:西安陽城年久失修,征集身體狀況良好的民夫進行修繕,參與此項勞作者,由軍方統一發放額外的口糧用作報酬,身體情況是否達標由醫官開具證明為準。
政令四:征集民夫修繕、重建城內房屋,具體要求同政令三。
政令五:有特長且身體狀況良好者,可前往太守府申報特長,官方將根據具體情況量才使用。
政令六:有掌握地方官員、世家、豪族、個人等若有勾結外族勢力者,可前往太守府檢舉揭發,核實無誤者,官方給與保護及相應獎勵。
第一波政令顯然是在告知城中的人什麽不能做,而什麽又是他們該去做的,也說明了做了該做的會有獎勵,做了不該做的則會受到懲罰。
不過這些隻是給百姓們看的,內部的政令其實還有更多,而且這些是不適合讓百姓知道的。
比如說……
口糧,為什麽提這個呢?實際上黃榮將這些漢民每日發放的口糧數量消減了一截,當然這並非是黃榮中飽私囊,而是其用來製人的一種手段。
與當初從九原城出來的時候不同,如今城內聚集著二十多萬百姓,可黃榮手中的兵力滿打滿算也才五千人,這要是真的有人帶頭暴動,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於是乎不給百姓們徹底吃飽,幾乎就成了成本最低且效果最好的辦法。
而於此同時,黃榮又將這一部分克扣下來的口糧換成了對於參加城鎮修繕與再建設之人的額外口糧,這本質上也是一種分化拉攏的手段,同時也將克扣糧食轉化成了以工代賑的形式。
明明每日所耗費的口糧還是那些,可在百姓心中卻是埋下了一顆多勞多得不勞少得的種子,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用人最原始的求生欲望來刺激他們重新煥發生活的動力。
畢竟人在逆境之時除了極個別的特例之外,讓他們忙碌起來才是最好的良藥……
更何況將這些百姓發動起來讓他們參加城內的各種工作也是黃榮目前最為急需的,畢竟是二十幾萬人的吃喝拉撒,緊靠著幾千士卒來維持運轉,時間稍微長一點怕是根本沒人能扛得住。
比如說飲用水的供應,又比如說夜香的處理……
這些事兒看似瑣碎,可真管理的時候,那全都是麻煩……
不過好在黃榮的考慮的確是堪稱麵麵俱到,這些城內的許的混亂也就維持了不到兩日便開始慢慢得到了環節,而五日之後,整個西安陽甚至到達了一個井然有序的程度!
所以黃榮的經曆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往往做大事,卻更需要注重細節,因為一個小小的疏忽很有可能導致一個宏大計劃的崩塌。
反過來也是一樣,做小事卻要注意大勢,畢竟當你要做的事與整個大環境格格不入之時往往會是你失敗的開始。
西安陽這邊在黃榮的管理中穩定了下來暫且不提,張合等人所率領的漢軍主力吊在鮮卑人身後窮追不舍也暫且放到一邊,卻來說說趙雲兵團這裏。
早在半個多月之前趙雲便抵達了高闕以南約百裏的位置沿河下寨,隻是苦於情報的滯後性有些進退維穀。
再加上那高闕高大的關牆也實在是讓趙雲有些提不起強攻的興趣,畢竟漢軍與北方遊牧民族開戰,你啥時候見過有帶攻城器械的?
這個真沒有,畢竟邊城往往都不算高大,即便是被占了去,往往也能用優勢兵力強攻打迴來,可眼前這座高闕關卻是完全不同的。
高闕,又名高闕塞,因其地處陰山山脈在內蒙古巴彥淖爾盟杭錦後旗西北有一缺口,狀如門闕而得名。
自戰國時代起便是炎黃後裔們最為重要的關口之一,也是傳說中趙武靈王所築趙長城之終點。
換句話來說,這高闕本就是古長城的一部分,比起那些泥胚子一樣的邊城來說,不但更加的高大巍峨,同時也更為結實,至少摧毀關牆突入其中的想法在這個時代基本上是不太可能實現的……
不過就在趙雲撓頭之際,一道聲音打破了他的思緒。
“將軍!大喜呀,大喜!吾等苦尋的破關之機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