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丘儉點了點頭,荀攸所言也是他所擔心的問題,別說是那些士兵了,就連他自己也修路修得習慣了揮鎬頭的感覺,尤其是在廝殺的時候,總是不自覺的想要重複之前掄鎬刨地的動作,更別提那些士卒了。
況且這些士卒,大部分還是換代之後的新兵。
是的,就是新兵。
這也是劉璋提出退役製度所造成的後遺症之一。
無論是曹操也好,還是如毋丘儉這樣的前線將領也罷,沒有人不明白兵員的更新換代對於軍隊的重要性,但這個過程還是充滿了陣痛感。
而真正更新換代後軍隊的首戰和大戰,毋丘儉這裏才是真正的第一次,這不僅僅是對他個人而言,對於魏國也是如此。
可以說,現在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北方這一戰之中。
而這一戰的結果,也會相應的影響到未來二十年內曹操的對外策略,雖然曹操未必還有二十年可活……
不過嘛,行不行總得上了戰場之後才能能清楚,毋丘儉沒有猶豫太久很快便與荀攸探討起了進兵方略……
既然要打,就不能如之前那般修路了,將修路之事全權交予征召而來的民夫,隨後,毋丘儉的大軍開拔,日進二十裏緩緩逼近遼遂城。
至於為何如此?
這是一種壓迫,的確毋丘儉手裏的新兵居多,但好歹其中也還有不少傳幫帶的老兵在內,可反觀遼東……
自公孫康過世之後,遼東可也是有些年沒有動過刀兵了。
甚至嚴格一點說,自張遼出兵青州驅逐柳毅收複青州海濱一帶之後,遼東便開始每況愈下了。
順便來說說這個柳毅,此人出身遼東,是公孫度的心腹,初平元年(190年)時柳毅便曾勸公孫度自立,於是公孫度自稱遼東侯、平州牧。
而後柳毅又協助公孫度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向南取青州東萊,置營州刺史,開疆擴土;又招賢納士,設館開學,廣招流民,公孫度遂威行海外,南麵稱孤。
故事講到這裏,似乎這柳毅也是一位堪稱奇才之人,不過嘛,好日子不長,建安十年(205年)曹操遣大將張遼收複青州海濱一帶時,柳毅便露出了短板,至少在麵對張遼這樣的宿將時,柳毅與公孫度的遼東軍幾乎是不堪一擊……
也就是從這時開始,公孫度才算絕了爭霸中原的念頭,緊緊守著遼東一地,將矛頭徹底指向了高句麗、烏桓與三韓這些與遼東接壤的外族……
而公孫康更是承繼了其父的遺誌並將之發揚光大,對這些外族更是重拳出擊,甚至大破高句麗,陷其國都,並討伐韓濊,設置帶方郡。
而這也是曆史上曹操並未大軍討伐遼東的理由之一……
至於其他的理由嘛,一個是因為太遠,尤其是毋丘儉修的這條路,在其修路之前,自幽州發兵甚至需要走上幾個月的時間,甚至還不一定能走得通,因為這裏的氣候實在是太過惡劣,尤其是在最適合發兵的秋季,動則數日甚至十數日的暴雨,能將這條通往遼東的沿海步道徹底變成爛泥地……
至於繞路而行……
且不說柳城與棘城一帶盤踞著大量烏桓人,單單是遼東縱橫交錯的水脈與橫在中間的醫巫閭山便會讓人望而卻步。
這可不是後世那座佛教神山,彼時的它還是片人跡罕至的不毛之地……
但遼東對外的征討也就僅止於公孫康了。
甚至在公孫康去世之前的一段時間裏,遼東軍便已經顯現出了頹勢,這也是公孫康大戰高句麗的後遺症。
雖然建立了帶方郡(後世朝鮮京畿道、並忠清道等地)但此時遼東的國力與軍力也支撐不起太大規模的戰爭了,無奈之下,公孫康隻能派了公孫模、張敞等人收集各地流民,起兵討伐韓濊,這才使得此地原有的住民離開了一些。
而即便隻是這樣規模的戰爭,也是自建安十四年(209年)之後遼東軍經曆的最大規模的戰爭了。
所以說,毋丘儉心裏是有點兒沒底,但遼遂城中的遼東軍又何嚐心中有底呢?
甚至對於遼東來說,毋丘儉即便打不贏也可以從容退去,可遼東一旦打輸了,那可就……
正是在麵臨這樣的局麵下,遼遂城中的守將柳毅,此刻已經連續向襄平連續發了十餘份文書了,曹操的大軍來了,他柳毅獨木難支,需要援兵也需要糧食與物資……
沒辦法,當年與張遼一戰,對柳毅造成的心理陰影實在是有點兒太大了,甚至致使這樣一位頗有戰略眼光的人才有些一蹶不振的味道。
當公孫康繼位之後,柳毅便有些被邊緣化的味道了,而如今遼東的掌控者換成了公孫恭與公孫淵這對叔侄之後,柳毅的日子也就更加難過了。
不過就在柳毅有些焦頭爛額之際,一個人的到來讓其開始有了些異樣的心思。
“偏廳奉茶,本將隨後便到。”
“喏!”
柳毅邊走下城頭邊摩挲著下巴,若有所思的自語道。
“偏偏在這個時候,這老先生來此究竟是作甚?”
……
片刻之後,柳毅強行扯出一張笑臉來到偏廳之內,拱手衝著室內坐著的老人道。
“不知彥方先生到來,有失遠迎,還請先生見諒!”
老人聞聲緩緩抬起了頭,看了看柳毅,隨後抬手抱拳晃了晃,道。
“文定(柳毅表字)將軍不必自責,是老夫不請自來讓將軍為難了才是。”
柳毅忙稱客氣,隨後觀察起了麵前這位須發皆白的老先生……
此人名叫王烈,太原人士,早年曾師從大儒陳寔,後逢董卓之亂不得已而避禍遼東,此時的王烈便已經是一方名仕了,甚至當時的他名望還在同居遼東的邴原、管寧之上。
不過也正是因為受盛名所累,公孫度對其頗為重視,不但以兄弟之禮相待,還想要任用王烈為長史,不過王烈卻是以經商自賤婉拒了公孫度的征召。
後來曹操屢次征召王烈迴京任職,然而公孫度一直留中不發,這才將王烈一直留在了遼東。
也就是近幾年王烈的身子骨每況愈下,這才讓公孫家不再盯著他,畢竟一個半截身子入土的老人,即便是答應為遼東效力,又能帶來多少改變呢?
不過對於現在的柳毅來說,這王烈……卻是個變數……
想到這裏,柳毅看了看雙目微闔的王烈,決定還是開門見山的好,當即直接開口道。
“大戰在即,不知老先生來此所為何事?”
況且這些士卒,大部分還是換代之後的新兵。
是的,就是新兵。
這也是劉璋提出退役製度所造成的後遺症之一。
無論是曹操也好,還是如毋丘儉這樣的前線將領也罷,沒有人不明白兵員的更新換代對於軍隊的重要性,但這個過程還是充滿了陣痛感。
而真正更新換代後軍隊的首戰和大戰,毋丘儉這裏才是真正的第一次,這不僅僅是對他個人而言,對於魏國也是如此。
可以說,現在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北方這一戰之中。
而這一戰的結果,也會相應的影響到未來二十年內曹操的對外策略,雖然曹操未必還有二十年可活……
不過嘛,行不行總得上了戰場之後才能能清楚,毋丘儉沒有猶豫太久很快便與荀攸探討起了進兵方略……
既然要打,就不能如之前那般修路了,將修路之事全權交予征召而來的民夫,隨後,毋丘儉的大軍開拔,日進二十裏緩緩逼近遼遂城。
至於為何如此?
這是一種壓迫,的確毋丘儉手裏的新兵居多,但好歹其中也還有不少傳幫帶的老兵在內,可反觀遼東……
自公孫康過世之後,遼東可也是有些年沒有動過刀兵了。
甚至嚴格一點說,自張遼出兵青州驅逐柳毅收複青州海濱一帶之後,遼東便開始每況愈下了。
順便來說說這個柳毅,此人出身遼東,是公孫度的心腹,初平元年(190年)時柳毅便曾勸公孫度自立,於是公孫度自稱遼東侯、平州牧。
而後柳毅又協助公孫度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向南取青州東萊,置營州刺史,開疆擴土;又招賢納士,設館開學,廣招流民,公孫度遂威行海外,南麵稱孤。
故事講到這裏,似乎這柳毅也是一位堪稱奇才之人,不過嘛,好日子不長,建安十年(205年)曹操遣大將張遼收複青州海濱一帶時,柳毅便露出了短板,至少在麵對張遼這樣的宿將時,柳毅與公孫度的遼東軍幾乎是不堪一擊……
也就是從這時開始,公孫度才算絕了爭霸中原的念頭,緊緊守著遼東一地,將矛頭徹底指向了高句麗、烏桓與三韓這些與遼東接壤的外族……
而公孫康更是承繼了其父的遺誌並將之發揚光大,對這些外族更是重拳出擊,甚至大破高句麗,陷其國都,並討伐韓濊,設置帶方郡。
而這也是曆史上曹操並未大軍討伐遼東的理由之一……
至於其他的理由嘛,一個是因為太遠,尤其是毋丘儉修的這條路,在其修路之前,自幽州發兵甚至需要走上幾個月的時間,甚至還不一定能走得通,因為這裏的氣候實在是太過惡劣,尤其是在最適合發兵的秋季,動則數日甚至十數日的暴雨,能將這條通往遼東的沿海步道徹底變成爛泥地……
至於繞路而行……
且不說柳城與棘城一帶盤踞著大量烏桓人,單單是遼東縱橫交錯的水脈與橫在中間的醫巫閭山便會讓人望而卻步。
這可不是後世那座佛教神山,彼時的它還是片人跡罕至的不毛之地……
但遼東對外的征討也就僅止於公孫康了。
甚至在公孫康去世之前的一段時間裏,遼東軍便已經顯現出了頹勢,這也是公孫康大戰高句麗的後遺症。
雖然建立了帶方郡(後世朝鮮京畿道、並忠清道等地)但此時遼東的國力與軍力也支撐不起太大規模的戰爭了,無奈之下,公孫康隻能派了公孫模、張敞等人收集各地流民,起兵討伐韓濊,這才使得此地原有的住民離開了一些。
而即便隻是這樣規模的戰爭,也是自建安十四年(209年)之後遼東軍經曆的最大規模的戰爭了。
所以說,毋丘儉心裏是有點兒沒底,但遼遂城中的遼東軍又何嚐心中有底呢?
甚至對於遼東來說,毋丘儉即便打不贏也可以從容退去,可遼東一旦打輸了,那可就……
正是在麵臨這樣的局麵下,遼遂城中的守將柳毅,此刻已經連續向襄平連續發了十餘份文書了,曹操的大軍來了,他柳毅獨木難支,需要援兵也需要糧食與物資……
沒辦法,當年與張遼一戰,對柳毅造成的心理陰影實在是有點兒太大了,甚至致使這樣一位頗有戰略眼光的人才有些一蹶不振的味道。
當公孫康繼位之後,柳毅便有些被邊緣化的味道了,而如今遼東的掌控者換成了公孫恭與公孫淵這對叔侄之後,柳毅的日子也就更加難過了。
不過就在柳毅有些焦頭爛額之際,一個人的到來讓其開始有了些異樣的心思。
“偏廳奉茶,本將隨後便到。”
“喏!”
柳毅邊走下城頭邊摩挲著下巴,若有所思的自語道。
“偏偏在這個時候,這老先生來此究竟是作甚?”
……
片刻之後,柳毅強行扯出一張笑臉來到偏廳之內,拱手衝著室內坐著的老人道。
“不知彥方先生到來,有失遠迎,還請先生見諒!”
老人聞聲緩緩抬起了頭,看了看柳毅,隨後抬手抱拳晃了晃,道。
“文定(柳毅表字)將軍不必自責,是老夫不請自來讓將軍為難了才是。”
柳毅忙稱客氣,隨後觀察起了麵前這位須發皆白的老先生……
此人名叫王烈,太原人士,早年曾師從大儒陳寔,後逢董卓之亂不得已而避禍遼東,此時的王烈便已經是一方名仕了,甚至當時的他名望還在同居遼東的邴原、管寧之上。
不過也正是因為受盛名所累,公孫度對其頗為重視,不但以兄弟之禮相待,還想要任用王烈為長史,不過王烈卻是以經商自賤婉拒了公孫度的征召。
後來曹操屢次征召王烈迴京任職,然而公孫度一直留中不發,這才將王烈一直留在了遼東。
也就是近幾年王烈的身子骨每況愈下,這才讓公孫家不再盯著他,畢竟一個半截身子入土的老人,即便是答應為遼東效力,又能帶來多少改變呢?
不過對於現在的柳毅來說,這王烈……卻是個變數……
想到這裏,柳毅看了看雙目微闔的王烈,決定還是開門見山的好,當即直接開口道。
“大戰在即,不知老先生來此所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