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荀攸說的那樣,曹操如今的壓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無論是北地的三十萬屯兵,還是雍涼對待羌胡的策略,都要消耗掉大量的錢糧,更何況這兩年還重新修建了雒陽的宮殿,這同樣是一筆相當不菲的開支。


    與此同時,對於荀攸的提案曹操也是一度險些犯了頭瘋病,也就是劉章的來信才讓他下定了決心不去過度使用民力,這才促成了毋丘儉處以錢糧雇傭百姓參與修建道路的提案。


    好在黃忠所在的益州戰場實現了自給自足,這才沒拖垮了朝廷的經濟,不然恐怕會形成一場災難……


    不過這些籠罩在曹操心頭的陰霾隨著商隊的收獲開始慢慢驅散了。


    正如劉章所言的那般,大漢的商品遠銷出去,極大的刺激了鮮卑人與西域諸國的購買欲望,尤其是首次大規模通商活動,絲綢、鹽、茶等物,獲利近三十倍!


    要知道,這一次雖然名義上是商隊,實際上隨行人員大多數都是行伍的士卒,就連商品也全都是出自官方的庫存,可以說完全是無本的買賣。


    至少繼續支撐曹操各地戰略的本錢是有了。


    甚至往後的前景是越來越好了!


    尤其是隨著益州地區的和平到來,下一次的商隊還會多出一些產自益州的緊俏商品,例如蜀錦之類,當然其中也會夾雜一些少量南方蠻族的特有商品,尤其是那些少數民族的各類精美的銀飾,曹操很看好它們的交易價值……


    而與此同時,劉章開門授課的那批學徒也在年末的時候傳來喜訊,雖然不是曹操最為期待的農家,不過馬鈞這位屢次改良龍骨水車的年輕人也再一次為曹操帶來的了驚喜。


    這一次,馬鈞改良了紡車……


    若是之前或許曹操並不會對此太過在意,可現在?


    看看馬鈞造出的腳踏式紡車的生產速度,曹操簡直都要把嘴笑歪了!畢竟嘛……


    能拿去西域與漠北換取黃金的商品,多多益善呐!


    當然,劉章的提議也被曹操所采納,改良紡車的馬鈞不但直接被提了公乘之爵,同時還破天荒的拿到了一紙文書。


    按照文書上所言,如馬鈞這般做出重大改良或創造的,凡其所製之物的複製品,每多製造一件,皆需付給馬鈞百一之費,並規定,此一項可世襲製,具體算法不提,但這著實成為了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專利費雛形。


    隨後再來說說馬鈞的爵位。


    公乘一爵雖然看起來不高,隻在二十爵中占據第八位,可實際上除非是在戰亂之時,這種爵位的地位其實並不低。


    別看桓靈二帝的之時關內侯的爵位都能直接花錢買,實際上在和平時期,想要獲得爵位可沒那麽簡單。


    按照規製,第六爵的官大夫便可得到可得七頃田、七“宅”的宅基地。


    而到了第七爵的公大夫這一級便已經算作高爵了,見縣令、縣丞隻行揖禮,不用拜倒,本質上來說已經改變了自身的階級地位。


    而馬鈞所獲的公乘,顧名思義,其出入之時可乘公車代步。


    看似不算高位,實際上,這是刻意降低了馬鈞的存在感的同時又方便委派士卒對其進行保護……


    可以說在劉章若有似無的引導之下,曹操是越來越重視這些工匠們的價值了……


    而馬鈞的經曆也刺激到了其他的學生們,畢竟無論是受到的封賞還是那個所謂的專利費,可以說馬鈞不但是拿到了所謂光宗耀祖的虛名,同時還將實際的利益掌握到了自己的手裏。


    如何能夠不讓人羨慕?


    於是乎,一場轟轟烈烈的開創革新率先在許都爆發了,連帶著民間的工匠們也開始大量湧入許都,一時間,許都在成為廢都的一年之後,成了大漢工匠們心目中的聖地……


    而大量的工匠所帶來的手工業快速發展,也激活了許都周邊的城鎮,以許都為中心,長社、鄢陵、新汲出現的大量的手工業從業者,織造業與手工品製造業開始出現的快速而集中式的發展……


    而這些從業者生產出來的各種商品也被商隊們納入新一輪對外貿易的名目……


    “這可真是……也不知道西域諸國那群土豪們數代積累的財富能撐多久……”


    對此,劉章如是評價道……


    實際上,這種單方麵掠奪式的雙邊貿易必然不會持續太久,這一點曆史上是有過相似情況的。


    最直觀的例子便是明代的鄭和下西洋,大漢的絲綢與鹽茶等商品的確在海外十分暢銷,但往往在經過最初的幾次貿易之後,商隊能夠帶迴來在國內進行販賣的商品實在是太少。


    畢竟你拿出去的在別人看來都是寶貝,而對方能夠拿出來進行交易的卻都是垃圾,這裏麵會有利潤?


    當然,商隊可以隻收取金銀,不過嘛……


    難道那些國家都是傻子?的確無論在哪個時代,掌握巨額財富的都是少數人,可諸如金銀這樣直接作為貨幣使用的貴重金屬,一旦外流過多所帶來的後果,必然是經濟循環的崩潰……


    換言之,一旦大漢的商隊交換金銀的數量過多,必然會讓對方感受到來自內部的壓力,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很簡單,要麽減少金銀交易的數量,要麽拉別人下水。


    實際上,就像是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的戰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大漢的絲綢使雙方的貿易一直處於一種不平衡的狀態導致的……


    所以這個生意本質上就是一個用來進行短期快速積累財富的一種手段,屬於是在割周邊國家的韭菜罷了……


    話題扯遠了,言歸正傳……


    自從荀攸將曹操在修路一事上的投入與毋丘儉說清楚了之後,毋丘儉麾下的這支軍團狠狠憋了一口氣,就等著把路修完狠狠收拾一下盤踞在遼東的公孫家了……


    而此刻的遼東,卻是另一番景象……


    此時的遼東太守名為公孫恭,當然這隻是漢庭的稱唿,公孫家自己更願意別人稱一聲遼東王。


    不過到了公孫恭這一代,這遼東王的名頭已然是有些名不副實了……


    公孫家原本也算是大族,祖上本是西漢丞相公孫弘,公孫家更是襲爵平津侯。


    公孫度也算爭氣,董卓入京之後,憑借著同鄉徐榮的關係,公孫度謀得了遼東太守一職,不但避免了隨董卓覆滅的下場,還為自己謀得了一塊根基之地——遼東!


    占據了遼東之後,公孫度自此便一發不可收拾,借著天下諸侯討董的時候,公孫度在遼東嚴刑峻法,殺得治下百姓與邦國瑟瑟發抖。


    夫餘國王尉仇台更是主動成為遼東的附屬,而高句麗則是在與公孫度一戰之後徹底成了遼東的附庸,隨後公孫度更是西征烏桓,威震海外!


    自此,遼東一帶徹底沒有的第二個聲音,而公孫度也順勢自封了遼東侯,並將遼東分為遼西與中遼二郡,各設太守,遼東之地至此淪為了公孫家的獨立王國……


    怎麽說呢,至少故事到了這裏,公孫度沒給祖上那位公孫弘丟人。


    而在公孫度死後,其子公孫康也是個人物,甚至從某種層麵上來說,較之其父有過之而無不及。


    用一個詞來概括公孫康對遼東的統治來說的話,那就是“恃遠不服”,是的,公孫康在位主政期間,一共主張過兩次軍事行動,全都是針對外族的。


    第一次是建安十四年,公孫康出軍進攻高句麗,攻破其都城,焚燒邑落。


    而第二次則是韓濊,不過這一次,公孫康並未親征,而是將屯有縣以南的荒地劃分為帶方郡(朝鮮京畿道、並忠清道之地)並遣孫模、張敞等人收集各地流民,起兵討伐韓濊,安定了朝鮮半島的局勢。


    雖然曆史上對公孫家的評價偏向於負麵,多稱其殘暴不仁,但對於漢人來說,至少在其數代治下,三韓之地的叛亂是曆史上影響最低的時代。


    想想後世關於兩個民族間的戰爭:漢朝3次,西晉1次,南北朝時前燕2次,後趙1次,北魏2次,東魏1次;隋朝楊廣4次大規模進攻;唐朝4次,五代十國也有征伐,遼金各1次,元朝2次,後金在皇太極時征伐1次。


    似乎隻有明朝沒去打高麗,不過麽……


    當時的高麗自認與元朝是“甥舅”關係,在朱元璋覆滅了元朝之後,主動過來開打了……


    啊,話題有點偏,說迴公孫家。


    公孫康在建安十四年去世之後,由於兩個兒子年紀太小,便由公孫恭被推舉為新的遼東侯,不過比起其父兄二人,這位公孫康就算是說上一句守城之君都有些抬舉……


    一如現在這般……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曹操的痞軍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挽歌行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挽歌行人並收藏曹操的痞軍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