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指著地形圖說:“吳成七這二十餘寨皆建於險隘之處,緊扼進山之道,易守難攻。我官軍區區五千人馬,想驟然取勝談何容易,惟有慢慢圖之。”
“劉大人有何謀略?”葉琛問。
劉基說:“昔者諸葛孔明平南蕃用馬謖之略,以為‘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陳壽《三國誌》)或攻或誘,恩威並施,終使南方平定。”
“劉大人之意是……誘吳成七歸順?”葉琛問。
“甌括之地不比南中,不須有一孟獲。”劉基說,“況且吳成七商賈出身,唯利是圖,心中豈有一‘義’字?即便為情勢所迫而歸順,日後因利又會反叛。”
“嗯,此賊必須徹底剿除。”葉琛點了點頭說,“劉大人所言‘攻心’是指……”
“我所言之‘攻心’是要聚甌括之民心,孤立賊首吳成七。”劉基說。
“哦。”葉琛說。
“昨夜我擬一告諭,”劉基取出告諭,遞給葉琛說,“請葉大人請過目。”
葉琛接過,看後大為稱讚:“好,好,伯溫兄好文筆,我這就派人到各處張貼,告布甌括之鄉民。”
村口。牆壁上貼著一張告示,村民圍著觀看。一位老先生邊看邊朗讀:“……父老目不覩旌旗,耳不聆鉦鼓。茹蔬飯稻,哺孫育子。早臥晏眠,優優坦坦。通無販有,蹈山涉水。不覩不類,誰之賜歟?帝德寬大,務在休息,與百姓安樂太平,故禁網漏而弗修。官缺其人,偷惰潛生,以不能宣德,化達壅滯,咎在有司,非主上意也……”
(劉基《諭甌栝父老文》)
老先生越讀越投入,邊讀邊搖頭晃腦。身後的村民好多聽得似懂非懂,一位老翁往前擠了擠,來到老先生身旁。
“請教先生,”老翁指著告示問,“這上邊寫了些什麽呀?”
“寫的什麽?好文章!”老先生搖頭晃腦地說,“妙哉妙哉,綿中有剛,慈中有威……一篇告諭,寫得如此恰到火候,也惟有他劉大人了。”
“先生先莫誇火候不火候的,”老翁說,“小老想問,這告示裏都寫了些什麽?”
老先生說:“這告諭就是寫給這四周鄉鄰的……”
“寫給四周鄉鄰的?”老翁問。
老先生迴身說:“想必在座之中就有子弟或是親朋一時糊塗,跟了賊寇……”
人群中幾位鄉民低下頭。
“劉大人說,多年來,我鄉之民一直承享太平,這是皇朝之恩德。”老先生說,“近年法度稍懈,讓百姓遭了苦難,這都是一些悍吏恣意妄為,不是聖上之過錯。可有人竟遷怒於聖上,操起刀戈,跟隨了賊寇。此等舉動按律當誅,聖上寬仁,就命劉大人來開導你等,及時勸誡子弟親朋迷途知返。”
“可這些不爭氣的已經跟了賊寇,劉大人會饒恕他們嗎?”老翁問。
“劉大人說了,以前是這些人一時糊塗,被賊人裹挾,稀裏糊塗地做了些惡事,迷途知返,還不算晚。”老先生說。
老翁深為感激地說:“劉大人這是要網開一麵呀。”
“嗯。”老先生點了點頭。
金山寨,吳王府。
吳成七坐在帥案後,支雲龍怒氣衝衝地闖了進來,徑直走到帥案前,將手中的告示往帥案上一拍。
“支將軍,火氣這麽大,何人招惹了你呀?”吳成七問。
“先莫問何人,大王自己看。”支雲龍說。
吳成七打開告示,看過後不覺稱讚:“好,好,這告諭寫得好!”
支雲龍問:“大王連聲稱好,好在何處?”
吳成七說:“本王是讚這告諭文筆好。”
“先莫要稱好,”支雲龍問,“大王可知此告諭是何人所寫?”
“若是我沒猜錯的話,應當是劉伯溫所寫。”吳成七說。
“大王既然猜出是劉伯溫所寫,為何還稱好?”支雲龍問。
“文人麽,舞文弄墨最為擅長,”吳成七說,“攻城拔寨麽,可不是一篇告諭就能成的。”
“大王可不要小看這篇告諭,”支雲龍說,“它已經貼到我寨門口了。”
“哦?”吳成七有些驚訝。
支雲龍說:“此告諭可不僅僅是安民勸誡,它已在我軍中傳開,已開始動搖我軍心。”
“哦,”吳成七有些緊張,問,“有這麽嚴重?”
支雲龍說:“早上一頭領來報,說操練時發現營中少了幾名士兵,疑是受此告諭蠱惑,趁夜間脫逃。”
“劉伯溫還真是摸準了這幫人的心思。”吳成七起身,來迴踱了幾步,突然停下,轉向支雲龍說,“傳令下去,加派人手,嚴加巡查,以防再有士兵脫逃。”
山道旁有一棵古鬆,樹幹上貼著告諭,幾名義軍士兵在圍著觀看。
一名年長的士兵悄悄地說:“聽說這告諭是劉大人所書。”
旁邊一個高個子士兵說:“我也聽說是劉大人勸我們迷途知返呢。”
一名胖胖的士兵擠過來問:“上麵都寫了些什麽呀?”
年長的士兵低聲說:“勸你我莫再執迷不悟,繼續跟著……做惡。”
胖士兵問:“可你我已經做了……劉大人會饒恕我們?”
年長士兵說:“家裏傳話過來說:劉大人說了,以前是你我糊塗,被賊人裹挾,稀裏糊塗地做了些惡事,迷途知返,還不算晚。”
高個子士兵說:“聽說昨夜有兄弟偷偷下山了……”
胖士兵說:“我爹也傳話來,讓早點下山。”
士兵甲:見機行事吧……
支雲龍率一隊士兵走了過來,來到告示前,停了下來。他看了看告示,勃然大怒,上前一把扯下告示,指著周圍的士兵問:“這是何人所為?”
眾士兵戰戰兢兢說:“不知……不知道……何人所為……”
支雲龍一把揪住年長的士兵,問:“你說,是何人張貼上去的?”
“將軍,小的不知道……”年長的士兵說,“我看弟兄們圍著看,也過來看,我過來時,這告示就有了,真的不知道誰貼上去的。”
支雲龍又揪住高個子士兵說:“你,你來說,是何人張貼的?”
“小的一出寨門,就看見了這個。”高個子士兵指著告示,說,“許是有人夜裏偷偷張貼的,真的……真的與我等無關呀……”
支雲龍又指著胖胖的士兵問:“你呢……”
胖胖的士兵哆哆嗦嗦地說:“小的也不知道啊……”
旁邊的士兵紛紛說:“是呀將軍,真的與我等無關……”
“與你等無關,為何要聚此生事?”支雲龍問。
“小的知錯了,小的知錯了……”眾士兵說。
支雲龍馬鞭一指,說:“你等……你等不去操練,聚此甘心受人蠱惑,該當何罪!”
“求將軍寬恕,小的再也不敢了,再也不敢了……”眾士兵紛紛說。
“寬恕?想的倒美,每人杖責二十!”支雲龍說。
“將軍饒恕,將軍饒恕……”眾士兵求饒。
“哼!”支雲龍冷眼看了看,憤憤離去。
官軍營寨。
帥帳內,劉基、葉琛相對而坐,書案上放一棋盤,二人正對弈。
“聽說近幾日吳成七營內軍心浮動,不少被裹挾的農家子弟,偷偷脫離匪巢。”葉琛說,夾起一子,看了看棋局,落下棋子。
“我也有所耳聞。”劉基應了一子。
葉琛邊落棋邊說:“此乃伯溫兄之功呀?”
“此皆甌括父老之功,”劉基說,“鄉民深明大義,力勸其子脫於歧途。我隻不過曉之以理而已,豈敢貪占鄉民之功?”
“甌括之鄉民倒也忠順淳樸,非如傳言之兇悍頑劣。”葉琛說,“告諭張貼後,百姓深為所動,紛紛勸挽其子。”
劉基棋子捏在指間,欲落又停,看著葉琛說:“民之勤謹恭順者居多,甘為賊寇者能有幾人?”
“嗯,”葉琛點了點頭說,“為寇者往往是不得已而為之。”
“甌括之地山多田薄,百姓生存實為不易,遇有不測易被不軌之人利誘。”劉基說。
“伯溫兄告諭一出,鄉民認清了吳成七之真麵目,”葉琛說,“也感戴朝廷之寬仁。”
“甌括匪患之源不在民亂,而在匪首之刁惡。”劉基說,“因此,平亂不在剿寇之多寡,而在剪除匪首。”
“嗯。”葉琛點了點頭說,“聽說吳成七看過告諭後惱羞成怒,命部將支雲龍緊守寨門,不得擅自放一人下山,並嚴查傳閱告諭者。”
“寨門可阻民之身,怎可阻民之心?”劉基笑著說,“吳成七出此手段,離潰敗不遠了。”
“雖說如此,可吳成七畢竟手握萬餘兵馬,且據守天險,我官軍就這5千人馬……”葉琛說,“剿滅吳成七,僅靠這些人馬遠遠不足呀。”
“是呀,”劉基說,“我來此赴任,行省已無一兵一卒可調派隨行,好在朝廷降旨,允我自募兵馬。”
“自募兵馬……”葉琛說,“可此地青壯男丁多已被吳成七裹去……”
“葉大人不必多慮,”劉基說,“此地原有數支義勇,因抗擊吳成七失利,後散匿,若將其聚攏,足有數千人,再加上各處莊丁,足可與葉大人之兵馬相當。”
“哦?”葉琛驚喜地說,“果真如此,兵馬即足矣。”
葉琛、劉基離開萬戶府後,石抹宜孫一直惴惴不安發,他深知,僅靠葉琛帶去的5千兵馬,要想剿除吳成七,幾乎沒有可能。石抹宜孫坐在書案後,正在犯愁,章溢走了進來。
石抹宜孫問:“章先生,近日青田有何消息?”
“近日青田倒無大的動靜,”章溢說,“我官軍仍按兵不動,吳成七也不敢再下山滋擾。”
“按兵不動終不是上佳之選,”石抹宜孫說,“青田百姓會誤以為我官軍懼怕賊寇,畏葸不前。”
“嗯,”章溢說,“葉大人與劉大人皆善用奇兵,一直按兵不動,恐怕也是無奈之選。”
“一直按兵不動……”石抹宜孫問,“二位大人是不是遇到了什麽繞不過的困難?”
“眼下二位大人最大的困難應該是兵力不足。”章溢說,“吳成七本寨賊寇就有萬餘人,而二位大人手上僅有5千兵馬。且吳成七兵強勢眾,又據險要地勢,易守難攻。”
“以區區5千人馬,去剿除吳成七,確實為難二位大人了。”石抹宜孫慨歎,“唉,可我府中的兵馬也捉襟見肘,賊首彭瑩玉被誅殺後,西邊的蘄黃賊寇雖未再作大的滋擾,可一直蠢蠢欲動,處州也需留些人馬守備,不可將人馬悉數調往青田。”
“可否求助於行省?”章溢問,“求其調撥些人馬,以助我剿寇。”
“不要說行省,連朝廷也是自顧不暇。”石抹宜孫說,“西有徐壽輝,東有方國珍,北有朱元璋,南有張士誠,再加上各地的小股賊寇,朝廷已無一日之寧,哪還有可調之兵?行省若有可調之兵,也不會讓劉大人隻身來我處州了。”
“嗯。”章溢點了點頭。
傳令士兵快步走了進來。
“啟稟大人,青田傳來消息:劉大人自募5千兵馬,正日夜持練。”傳令軍士稟報。
“自募5千兵馬?”石抹宜孫驚喜地問。
“正是。”傳令軍士說。
傳令軍士遞上文牒,石抹宜孫接過,擺了擺手,傳令軍士退出。
“好,好,”石抹宜孫看過文牒後大加稱讚,他抬頭看了看章溢,卻發現章溢麵露憂慮,便問,“有這5千兵馬,足以剿滅吳成七。章先生還有何憂慮?”
章溢說:“我不是憂慮能否剿滅吳成七……”
石抹宜孫問:“章先生憂慮何事?”
章溢說:“我是擔憂劉大人,自募兵馬,這在我大元倒是開了先河……”
“自募兵馬乃朝廷給劉大人的詔令,”石抹宜孫說,“章先生不必憂慮。”
“雖然朝廷有詔令,可劉大人畢竟……”章溢說。
“此舉雖非上佳之選,可畢竟解了無兵馬之憂。”石抹宜孫說,“短短數日,劉大人能聚5千兵馬已屬不易,章先生不必憂慮。”
“嗯。”章溢點了點頭說,“雖說如此,可忽然多出5千人馬,糧草也是問題呀。”
“不錯。”石抹宜孫說,“章先生,煩你去青田走一趟,給兩位大人送些糧草。”
“是,大人。”章溢答道。
“劉大人有何謀略?”葉琛問。
劉基說:“昔者諸葛孔明平南蕃用馬謖之略,以為‘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陳壽《三國誌》)或攻或誘,恩威並施,終使南方平定。”
“劉大人之意是……誘吳成七歸順?”葉琛問。
“甌括之地不比南中,不須有一孟獲。”劉基說,“況且吳成七商賈出身,唯利是圖,心中豈有一‘義’字?即便為情勢所迫而歸順,日後因利又會反叛。”
“嗯,此賊必須徹底剿除。”葉琛點了點頭說,“劉大人所言‘攻心’是指……”
“我所言之‘攻心’是要聚甌括之民心,孤立賊首吳成七。”劉基說。
“哦。”葉琛說。
“昨夜我擬一告諭,”劉基取出告諭,遞給葉琛說,“請葉大人請過目。”
葉琛接過,看後大為稱讚:“好,好,伯溫兄好文筆,我這就派人到各處張貼,告布甌括之鄉民。”
村口。牆壁上貼著一張告示,村民圍著觀看。一位老先生邊看邊朗讀:“……父老目不覩旌旗,耳不聆鉦鼓。茹蔬飯稻,哺孫育子。早臥晏眠,優優坦坦。通無販有,蹈山涉水。不覩不類,誰之賜歟?帝德寬大,務在休息,與百姓安樂太平,故禁網漏而弗修。官缺其人,偷惰潛生,以不能宣德,化達壅滯,咎在有司,非主上意也……”
(劉基《諭甌栝父老文》)
老先生越讀越投入,邊讀邊搖頭晃腦。身後的村民好多聽得似懂非懂,一位老翁往前擠了擠,來到老先生身旁。
“請教先生,”老翁指著告示問,“這上邊寫了些什麽呀?”
“寫的什麽?好文章!”老先生搖頭晃腦地說,“妙哉妙哉,綿中有剛,慈中有威……一篇告諭,寫得如此恰到火候,也惟有他劉大人了。”
“先生先莫誇火候不火候的,”老翁說,“小老想問,這告示裏都寫了些什麽?”
老先生說:“這告諭就是寫給這四周鄉鄰的……”
“寫給四周鄉鄰的?”老翁問。
老先生迴身說:“想必在座之中就有子弟或是親朋一時糊塗,跟了賊寇……”
人群中幾位鄉民低下頭。
“劉大人說,多年來,我鄉之民一直承享太平,這是皇朝之恩德。”老先生說,“近年法度稍懈,讓百姓遭了苦難,這都是一些悍吏恣意妄為,不是聖上之過錯。可有人竟遷怒於聖上,操起刀戈,跟隨了賊寇。此等舉動按律當誅,聖上寬仁,就命劉大人來開導你等,及時勸誡子弟親朋迷途知返。”
“可這些不爭氣的已經跟了賊寇,劉大人會饒恕他們嗎?”老翁問。
“劉大人說了,以前是這些人一時糊塗,被賊人裹挾,稀裏糊塗地做了些惡事,迷途知返,還不算晚。”老先生說。
老翁深為感激地說:“劉大人這是要網開一麵呀。”
“嗯。”老先生點了點頭。
金山寨,吳王府。
吳成七坐在帥案後,支雲龍怒氣衝衝地闖了進來,徑直走到帥案前,將手中的告示往帥案上一拍。
“支將軍,火氣這麽大,何人招惹了你呀?”吳成七問。
“先莫問何人,大王自己看。”支雲龍說。
吳成七打開告示,看過後不覺稱讚:“好,好,這告諭寫得好!”
支雲龍問:“大王連聲稱好,好在何處?”
吳成七說:“本王是讚這告諭文筆好。”
“先莫要稱好,”支雲龍問,“大王可知此告諭是何人所寫?”
“若是我沒猜錯的話,應當是劉伯溫所寫。”吳成七說。
“大王既然猜出是劉伯溫所寫,為何還稱好?”支雲龍問。
“文人麽,舞文弄墨最為擅長,”吳成七說,“攻城拔寨麽,可不是一篇告諭就能成的。”
“大王可不要小看這篇告諭,”支雲龍說,“它已經貼到我寨門口了。”
“哦?”吳成七有些驚訝。
支雲龍說:“此告諭可不僅僅是安民勸誡,它已在我軍中傳開,已開始動搖我軍心。”
“哦,”吳成七有些緊張,問,“有這麽嚴重?”
支雲龍說:“早上一頭領來報,說操練時發現營中少了幾名士兵,疑是受此告諭蠱惑,趁夜間脫逃。”
“劉伯溫還真是摸準了這幫人的心思。”吳成七起身,來迴踱了幾步,突然停下,轉向支雲龍說,“傳令下去,加派人手,嚴加巡查,以防再有士兵脫逃。”
山道旁有一棵古鬆,樹幹上貼著告諭,幾名義軍士兵在圍著觀看。
一名年長的士兵悄悄地說:“聽說這告諭是劉大人所書。”
旁邊一個高個子士兵說:“我也聽說是劉大人勸我們迷途知返呢。”
一名胖胖的士兵擠過來問:“上麵都寫了些什麽呀?”
年長的士兵低聲說:“勸你我莫再執迷不悟,繼續跟著……做惡。”
胖士兵問:“可你我已經做了……劉大人會饒恕我們?”
年長士兵說:“家裏傳話過來說:劉大人說了,以前是你我糊塗,被賊人裹挾,稀裏糊塗地做了些惡事,迷途知返,還不算晚。”
高個子士兵說:“聽說昨夜有兄弟偷偷下山了……”
胖士兵說:“我爹也傳話來,讓早點下山。”
士兵甲:見機行事吧……
支雲龍率一隊士兵走了過來,來到告示前,停了下來。他看了看告示,勃然大怒,上前一把扯下告示,指著周圍的士兵問:“這是何人所為?”
眾士兵戰戰兢兢說:“不知……不知道……何人所為……”
支雲龍一把揪住年長的士兵,問:“你說,是何人張貼上去的?”
“將軍,小的不知道……”年長的士兵說,“我看弟兄們圍著看,也過來看,我過來時,這告示就有了,真的不知道誰貼上去的。”
支雲龍又揪住高個子士兵說:“你,你來說,是何人張貼的?”
“小的一出寨門,就看見了這個。”高個子士兵指著告示,說,“許是有人夜裏偷偷張貼的,真的……真的與我等無關呀……”
支雲龍又指著胖胖的士兵問:“你呢……”
胖胖的士兵哆哆嗦嗦地說:“小的也不知道啊……”
旁邊的士兵紛紛說:“是呀將軍,真的與我等無關……”
“與你等無關,為何要聚此生事?”支雲龍問。
“小的知錯了,小的知錯了……”眾士兵說。
支雲龍馬鞭一指,說:“你等……你等不去操練,聚此甘心受人蠱惑,該當何罪!”
“求將軍寬恕,小的再也不敢了,再也不敢了……”眾士兵紛紛說。
“寬恕?想的倒美,每人杖責二十!”支雲龍說。
“將軍饒恕,將軍饒恕……”眾士兵求饒。
“哼!”支雲龍冷眼看了看,憤憤離去。
官軍營寨。
帥帳內,劉基、葉琛相對而坐,書案上放一棋盤,二人正對弈。
“聽說近幾日吳成七營內軍心浮動,不少被裹挾的農家子弟,偷偷脫離匪巢。”葉琛說,夾起一子,看了看棋局,落下棋子。
“我也有所耳聞。”劉基應了一子。
葉琛邊落棋邊說:“此乃伯溫兄之功呀?”
“此皆甌括父老之功,”劉基說,“鄉民深明大義,力勸其子脫於歧途。我隻不過曉之以理而已,豈敢貪占鄉民之功?”
“甌括之鄉民倒也忠順淳樸,非如傳言之兇悍頑劣。”葉琛說,“告諭張貼後,百姓深為所動,紛紛勸挽其子。”
劉基棋子捏在指間,欲落又停,看著葉琛說:“民之勤謹恭順者居多,甘為賊寇者能有幾人?”
“嗯,”葉琛點了點頭說,“為寇者往往是不得已而為之。”
“甌括之地山多田薄,百姓生存實為不易,遇有不測易被不軌之人利誘。”劉基說。
“伯溫兄告諭一出,鄉民認清了吳成七之真麵目,”葉琛說,“也感戴朝廷之寬仁。”
“甌括匪患之源不在民亂,而在匪首之刁惡。”劉基說,“因此,平亂不在剿寇之多寡,而在剪除匪首。”
“嗯。”葉琛點了點頭說,“聽說吳成七看過告諭後惱羞成怒,命部將支雲龍緊守寨門,不得擅自放一人下山,並嚴查傳閱告諭者。”
“寨門可阻民之身,怎可阻民之心?”劉基笑著說,“吳成七出此手段,離潰敗不遠了。”
“雖說如此,可吳成七畢竟手握萬餘兵馬,且據守天險,我官軍就這5千人馬……”葉琛說,“剿滅吳成七,僅靠這些人馬遠遠不足呀。”
“是呀,”劉基說,“我來此赴任,行省已無一兵一卒可調派隨行,好在朝廷降旨,允我自募兵馬。”
“自募兵馬……”葉琛說,“可此地青壯男丁多已被吳成七裹去……”
“葉大人不必多慮,”劉基說,“此地原有數支義勇,因抗擊吳成七失利,後散匿,若將其聚攏,足有數千人,再加上各處莊丁,足可與葉大人之兵馬相當。”
“哦?”葉琛驚喜地說,“果真如此,兵馬即足矣。”
葉琛、劉基離開萬戶府後,石抹宜孫一直惴惴不安發,他深知,僅靠葉琛帶去的5千兵馬,要想剿除吳成七,幾乎沒有可能。石抹宜孫坐在書案後,正在犯愁,章溢走了進來。
石抹宜孫問:“章先生,近日青田有何消息?”
“近日青田倒無大的動靜,”章溢說,“我官軍仍按兵不動,吳成七也不敢再下山滋擾。”
“按兵不動終不是上佳之選,”石抹宜孫說,“青田百姓會誤以為我官軍懼怕賊寇,畏葸不前。”
“嗯,”章溢說,“葉大人與劉大人皆善用奇兵,一直按兵不動,恐怕也是無奈之選。”
“一直按兵不動……”石抹宜孫問,“二位大人是不是遇到了什麽繞不過的困難?”
“眼下二位大人最大的困難應該是兵力不足。”章溢說,“吳成七本寨賊寇就有萬餘人,而二位大人手上僅有5千兵馬。且吳成七兵強勢眾,又據險要地勢,易守難攻。”
“以區區5千人馬,去剿除吳成七,確實為難二位大人了。”石抹宜孫慨歎,“唉,可我府中的兵馬也捉襟見肘,賊首彭瑩玉被誅殺後,西邊的蘄黃賊寇雖未再作大的滋擾,可一直蠢蠢欲動,處州也需留些人馬守備,不可將人馬悉數調往青田。”
“可否求助於行省?”章溢問,“求其調撥些人馬,以助我剿寇。”
“不要說行省,連朝廷也是自顧不暇。”石抹宜孫說,“西有徐壽輝,東有方國珍,北有朱元璋,南有張士誠,再加上各地的小股賊寇,朝廷已無一日之寧,哪還有可調之兵?行省若有可調之兵,也不會讓劉大人隻身來我處州了。”
“嗯。”章溢點了點頭。
傳令士兵快步走了進來。
“啟稟大人,青田傳來消息:劉大人自募5千兵馬,正日夜持練。”傳令軍士稟報。
“自募5千兵馬?”石抹宜孫驚喜地問。
“正是。”傳令軍士說。
傳令軍士遞上文牒,石抹宜孫接過,擺了擺手,傳令軍士退出。
“好,好,”石抹宜孫看過文牒後大加稱讚,他抬頭看了看章溢,卻發現章溢麵露憂慮,便問,“有這5千兵馬,足以剿滅吳成七。章先生還有何憂慮?”
章溢說:“我不是憂慮能否剿滅吳成七……”
石抹宜孫問:“章先生憂慮何事?”
章溢說:“我是擔憂劉大人,自募兵馬,這在我大元倒是開了先河……”
“自募兵馬乃朝廷給劉大人的詔令,”石抹宜孫說,“章先生不必憂慮。”
“雖然朝廷有詔令,可劉大人畢竟……”章溢說。
“此舉雖非上佳之選,可畢竟解了無兵馬之憂。”石抹宜孫說,“短短數日,劉大人能聚5千兵馬已屬不易,章先生不必憂慮。”
“嗯。”章溢點了點頭說,“雖說如此,可忽然多出5千人馬,糧草也是問題呀。”
“不錯。”石抹宜孫說,“章先生,煩你去青田走一趟,給兩位大人送些糧草。”
“是,大人。”章溢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