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水師、福建水師與戴珣的義勇陸續撤迴。方國珍得到消息後並未顯得格外興奮,他獨自坐在議事廳的書案後,麵無表情。劉仁本走了進來。
“啟稟主帥,”劉仁本說,“圍困我的官軍已經退去。”
“哦,”方國珍淡淡地說,“全都退去了?”
“已全都退去。”劉仁本說。
“哦。”方國珍目光呆滯,麵無表情。
“主帥,”劉仁本說,“官軍退去,我義軍轉危為安,主帥該高興才是,為何還悶悶不樂?”
“唉,”方國珍歎了口氣,看了看劉仁本說,“屈身失尊,換迴官軍退去,有何高興之處呀?”
劉仁本低下頭說:“怪我等不才,讓主帥失尊。”
“豈能怪先生?”方國珍說,“本帥心中煩悶,既非為將士不奮力拚殺,也非為謀士不竭盡其謀。”
“那是為何?”劉仁本問。
“因……唉,”方國珍厭惡地說,“隻想不到本帥與最痛惡之人走得愈來愈近。”
“主帥痛惡之人……”劉仁本問,“是何許人?”
“能有何人?”方國珍說,“主帥最痛惡之人正是哈麻之流。”
“哈麻?”劉仁本不解地說,“此次我義軍擺脫危局,多虧哈麻大人盡力周旋,主帥為何……痛惡哈麻大人?”
方國珍說:“若非此等汙吏,你我何至於漂落此至荒島?”
“嗯,”劉仁本點了點頭說,“主帥雖為義而舉事,倒也是因汙吏與奸人所逼。”
“本帥平生所最痛惡者即汙吏與奸人。”方國珍說,“可想不到,我……我竟與奸人哈麻走到了一起。”
“主帥並非是與奸人同道,”劉仁本勸解說,“隻是情不得已,用其之利。”
“想當初我方國珍率眾兄弟舉事,殺貪官,除汙吏,四鄉之民一唿而百應。”方國珍說,“可如今,我竟和貪官汙吏沆瀣一氣,四鄉之民該會如何看我方國珍……”
“非主帥甘願如此,”劉仁本說,“隻怪那劉伯溫將我義軍逼入絕境,我不得不如此。”
“劉伯溫……劉伯溫,我曾鄙視此人,以其滿腹才學竟侍奉異族。”方國珍說,“可我……為使其退兵,竟行賄於異族汙吏哈麻!”
“主帥何必為此事自責,”劉仁本說,“當用之時,則用之。成大事者,何拘於小節?”
“雖說如此,我心有不安。”方國珍說。
劉仁本看了看方國珍,微笑不語。
白景亮和劉基退迴台州。
總管府。劉基與白景亮在涼亭內的石幾前相對而坐。
劉基說:“澄江之戰,方寇誘殺了泰不華大人。聖上震怒,決意除掉方寇這一大患。不曾想,僅時隔一年有餘,竟又準許方寇歸順。”
白景亮說:“泰大人乃聖上之愛臣,聽說泰大人殉難,聖上悲傷數日。”
“如此之痛,想不到這麽快就已經彌合。”劉基說。
“聖上心中之傷痛不會這麽快就彌合。”白景亮說,“此次招降方國珍,決非聖上本意。”
“我也知道此事定是奸人從中作祟,”劉基說,“可滿朝文武大臣呢,為何無人秉持正義,莫非都已把泰大人殉難之事給忘得幹幹淨淨?”
“哈麻把持朝政數載,”白景亮說,“秉直之言恐難傳至聖上耳中。”
劉基憎惡地說:“想不到方國珍竟與奸人哈麻暗中相通。”
白景亮說:“方國珍載滿船珍寶入京,哈麻悉數受之。聽說,方國珍還挑選三十名絕色江浙女子獻於宮內,為聖上所製龍舟劃槳撐舵。”
“賊寇也當有幾分血性,想不到方國珍竟一身媚骨!”劉基說:“此賊我定除之,不然就會貽害無窮。”
白景亮說:“方國珍已經歸降,劉大人還如何除之?”
劉基奮然而起,說:“我當上書朝廷!”
“劉大人,你……”白景亮擔憂地說,“你……你是要朝廷收迴成命?”
“我要直陳利害,方國珍可誅而不可赦!”劉基說。
“有旨不遵已是死罪,”白景亮說,“你……你竟要聖上收迴聖旨……劉大人,你有幾條性命?”
劉基說:“聖上受奸人蒙蔽,臣子不能明之,留命何用?”
白景亮說:“劉大人,聽我一勸……”
“泰大人、樊大人皆不惜命,劉基我又何惜之?”劉基轉身離去。
“劉大人……”
白景亮追了兩步,劉基頭也不迴。
“唉!”白景亮搖了搖頭,長歎一聲。
杭州,左丞府書房。
江浙行省左丞帖裏帖木耳坐在書案後,手執劉基上的《平寇諫議疏》正細細覽讀,幕僚靜靜地站於身後。帖裏帖木耳看後擊案稱讚。
“妙絕,妙絕!”帖裏帖木耳說,“劉伯溫大人之諫疏切中浙東匪患之要害,所諫之言皆為治安之良策。”
幕僚說:“劉大人本浙東之士,對匪患有切膚之痛,對平寇又有獨特之術,實為朝廷難得之才。”
帖裏帖木耳說:“劉大人運籌數月,終有機會剿除浙東匪患,可朝廷又忽然降旨,允許方國珍歸降,不知朝廷這是在作何文章。”
“對方寇之患該用何策,是誅殺是招降,朝廷內曆來頗有爭議。”幕僚說,“此番又是主招降一方占了上風。”
“朝廷如此搖擺不定,地方該何去何從?”帖裏帖木耳說,“當下乃鏟除方寇之絕佳時機,不可錯過!”
“可朝廷聖旨已下,覆水難以收迴……”幕僚說。
“已顧不得這許多。”帖裏帖木耳遞過《平寇諫議疏》說,“先生速去安排驛丞,將劉大人之諫疏火速呈與朝廷。”
“是,大人。”幕僚接過《平寇諫議疏》,轉身離開。
“慢!”
幕僚剛要離開書,帖裏帖木耳又把他喊住。
幕僚轉迴身問:“大人還有何吩咐?”
帖裏帖木耳說:“劉大人官微言輕,恐朝廷不納其言,本官當與其聯名上書!”
幕僚遞過《平寇諫議疏》,帖裏帖木耳接過《平寇諫議疏》,打開,在落款處署上“江浙行省左丞帖裏帖木耳”。
青田,武陽村。祠堂內的神龕前擺著香爐、香爐內插著三支香,香煙嫋嫋升起。劉基母親、夫人富氏、陳氏跪在神龕前祈禱。檀香已慢慢燃盡,香爐中落滿厚厚的香灰。劉基富大夫人氏、二夫人陳氏扶劉基母親慢慢起身,走出祠堂。
劉基母親問:“近日怎麽沒聽到我兒伯溫的消息呀?”
“伯溫好得很呢,”劉基大夫人富氏說,“他閑居台州,多日無事,我與妹妹也就沒拿他的消息來煩您。”
“好得很呢?”劉基母親說:“還想蒙我,看看你二人的臉色,為娘還有什麽不明白的?”
富氏與陳氏對視了一眼,說:“娘,你都知道了?”
“為娘年紀大了,”劉基母親說,“耳雖不聰了,可眼還明著呢,什麽看不出來?”
陳氏說:“不是我與姐姐故意瞞著娘,是怕娘為伯溫擔心。”
“為娘知道你二人是為我著想,”劉基母親說,“可我什麽事沒經曆過,說吧,伯溫怎麽了?”
富氏說:“伯溫聯合數路人馬,圍剿方寇,眼看就要功成,可朝廷突然降下聖旨,招降方寇,令伯溫撤迴台州。”
“哦……”劉基母親說,“天數如此,那方國珍雖為患一方,可畢竟窮苦出身,天未絕之,人其奈何?”
“娘說的是,”富氏說,“天未絕之,人又能如何?”
“伯溫年少時,獨自在門外嬉戲,有一仙士路過,觀其相,說,此兒日後必成大器。”劉基母親說,“為娘聽後滿心歡喜,那仙士又說,雖成大器,可命多坎坷。伯溫仕途果如那仙士所言。”
陳氏說:“仙士也隻是信口一說,娘不必記在心上。”
“為娘經曆的多了,什麽也不放在心上了。”劉基母說,“你二人要多擔待些,伯溫在外不易,不可再以瑣事令他分心。”
富氏、陳氏一起說:“娘請放心。”
“嗯。”劉基母親點了點頭。
大都,皇宮大明殿。
元順帝坐於龍椅之上,手執劉基、帖裏帖木耳聯名所上的《平寇諫議疏》細細覽讀。龍案前,文武眾臣各立於兩側。殿內,寂然無聲,眾大臣的目光都緊張地注視著元順帝。
元順帝忽然把劉基的上書揉著一團,狠狠地摔在龍案前,說:“好個劉伯溫,一七品都事,竟敢有違聖旨!”
孛羅帖木兒出班啟奏說:“那劉伯溫仗著自己有幾分才學,打了幾場勝仗,狂妄至極!”
旁邊一大臣也急忙附和:“這分明是藐視聖上,目無朝廷,其罪當誅!”
脫脫側目看了看二人,冷冷一笑。
另一大臣也上前一步說:“此人濫用手中兵權,妄興殺伐,有傷聖上好生之仁,當治其罪!”
勃羅帖木兒說:“據臣所知,劉伯溫在江浙一貫擅作威福,恣意妄為,無人能斂之。此人隻不過是一南人,因聖上惜才,給以擢用,他竟然如此驕縱,此乃寇賊不如!若不治罪,必更肆無忌憚!”
……
宣政院使哈麻看著群臣激憤,露出幾分得意。
元順帝看了看哈麻問:“哈麻大人,以你看來,此事如何處置?”
“若如方才幾位大人所言,劉伯溫隻是有些驕縱也還罷了。”哈麻說,“可此人已手握重兵。一南人,手握重兵,且有幾分謀略,若生異心,何人能製?以臣之見,當以抗旨不遵之罪治之,永絕後患!”
禦史陳思謙上前幾步,跪在龍書案前,不住地叩首。
“啟稟聖上……”陳思謙說,“不可聽信幾位大人之言……”
元順帝看了看陳思謙問:“陳大人,你有何話要說?”
“臣甘願以性命保奏,”陳思謙說:“劉伯溫雖然冒犯龍顏,可其所言句句是為大元江山社稷著想,並無異心,臣懇求聖上恕劉伯溫之罪……”
元順帝看了看右丞脫脫,問:“脫脫大人,你看呢?”
“啟稟聖上,”脫脫出班啟奏,“臣以為禦史大人言之有理,劉伯溫不足治以重罪。”
元順帝問:“為何不治以重罪?”
脫脫說:“劉伯溫雖為南人,可對朝廷忠心耿耿。方寇作亂,劉伯溫應朝廷之詔,築城禦寇,屢建功勳。若以直言獲罪,恐天下不服。況方寇屢降屢叛,反複無常,若無劉伯溫,何人還能製之?”
“嗯,”元順帝點了點頭說,“脫脫大人言之有理,可劉伯溫也太過狂妄,若不懲戒,世人豈不皆效仿之?”
“聖上寬仁!”哈麻說,“那就削去劉伯溫兵權,將其流放於漠北。”
元順帝問:“脫脫大人,你以為哈麻大人處置如何?”
“削其兵權可以,流放於漠北不可。”脫脫說,“若劉伯溫離開江浙,方寇無人能製,會恣意為患。”
元順帝說:“那就將劉伯溫羈管於紹興,既給予懲戒,又給方國珍以震懾。”
眾臣一齊叩拜:“聖上英明!”
哈麻說:“還有那位聯名的帖裏帖木耳呢?”
元順帝說:“革去其江浙行省左丞之職!哈麻大人,你去擬詔吧。”
“遵旨!”哈麻看了看脫脫,奸邪地一笑。
台州,劉基府。
客廳有些淩亂,桌案上放著聖旨,半卷著,“大元皇帝聖旨”幾個字很刺眼。宣旨太監的聲音一遍又一遍地在劉基腦海中迴蕩:“……江浙行省都事劉基,擅作威福,妄議殺伐,有傷聖上之仁德。現革去其都事之職,付有司施以羈管……”
劉基盯著桌案上的聖旨,目光呆滯,許久,許久,他才把目光移開,慢慢走到屈原畫像前。
劉基自言自語:劉基我少時不明,先生詩中為何多感慨惆悵,如今我明矣。
(吟誦)
……
遭沉濁而汙穢兮,獨鬱結其誰語!
夜耿耿而不寐兮,魂煢煢而至曙。
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
……
(屈原《楚辭·遠遊》
(自語)先生鬱結無人語,我之鬱結又該與誰語?(無奈地笑)賊寇皆冠纓,英俊沉於下潦。少時輕狂,自詡匡時濟世,不曾想命運如此多舛,世事如此多艱。我曾不明先生為何舉身赴於汨羅江,如今我明矣,“遭沉濁而汙穢”,何若赴於清江?泰不華已追先生而去,樊執敬亦追先生而去,劉基我為何不隨先生而去?
劉基猛然拔出腰間的佩劍,舉向脖頸……
“啟稟主帥,”劉仁本說,“圍困我的官軍已經退去。”
“哦,”方國珍淡淡地說,“全都退去了?”
“已全都退去。”劉仁本說。
“哦。”方國珍目光呆滯,麵無表情。
“主帥,”劉仁本說,“官軍退去,我義軍轉危為安,主帥該高興才是,為何還悶悶不樂?”
“唉,”方國珍歎了口氣,看了看劉仁本說,“屈身失尊,換迴官軍退去,有何高興之處呀?”
劉仁本低下頭說:“怪我等不才,讓主帥失尊。”
“豈能怪先生?”方國珍說,“本帥心中煩悶,既非為將士不奮力拚殺,也非為謀士不竭盡其謀。”
“那是為何?”劉仁本問。
“因……唉,”方國珍厭惡地說,“隻想不到本帥與最痛惡之人走得愈來愈近。”
“主帥痛惡之人……”劉仁本問,“是何許人?”
“能有何人?”方國珍說,“主帥最痛惡之人正是哈麻之流。”
“哈麻?”劉仁本不解地說,“此次我義軍擺脫危局,多虧哈麻大人盡力周旋,主帥為何……痛惡哈麻大人?”
方國珍說:“若非此等汙吏,你我何至於漂落此至荒島?”
“嗯,”劉仁本點了點頭說,“主帥雖為義而舉事,倒也是因汙吏與奸人所逼。”
“本帥平生所最痛惡者即汙吏與奸人。”方國珍說,“可想不到,我……我竟與奸人哈麻走到了一起。”
“主帥並非是與奸人同道,”劉仁本勸解說,“隻是情不得已,用其之利。”
“想當初我方國珍率眾兄弟舉事,殺貪官,除汙吏,四鄉之民一唿而百應。”方國珍說,“可如今,我竟和貪官汙吏沆瀣一氣,四鄉之民該會如何看我方國珍……”
“非主帥甘願如此,”劉仁本說,“隻怪那劉伯溫將我義軍逼入絕境,我不得不如此。”
“劉伯溫……劉伯溫,我曾鄙視此人,以其滿腹才學竟侍奉異族。”方國珍說,“可我……為使其退兵,竟行賄於異族汙吏哈麻!”
“主帥何必為此事自責,”劉仁本說,“當用之時,則用之。成大事者,何拘於小節?”
“雖說如此,我心有不安。”方國珍說。
劉仁本看了看方國珍,微笑不語。
白景亮和劉基退迴台州。
總管府。劉基與白景亮在涼亭內的石幾前相對而坐。
劉基說:“澄江之戰,方寇誘殺了泰不華大人。聖上震怒,決意除掉方寇這一大患。不曾想,僅時隔一年有餘,竟又準許方寇歸順。”
白景亮說:“泰大人乃聖上之愛臣,聽說泰大人殉難,聖上悲傷數日。”
“如此之痛,想不到這麽快就已經彌合。”劉基說。
“聖上心中之傷痛不會這麽快就彌合。”白景亮說,“此次招降方國珍,決非聖上本意。”
“我也知道此事定是奸人從中作祟,”劉基說,“可滿朝文武大臣呢,為何無人秉持正義,莫非都已把泰大人殉難之事給忘得幹幹淨淨?”
“哈麻把持朝政數載,”白景亮說,“秉直之言恐難傳至聖上耳中。”
劉基憎惡地說:“想不到方國珍竟與奸人哈麻暗中相通。”
白景亮說:“方國珍載滿船珍寶入京,哈麻悉數受之。聽說,方國珍還挑選三十名絕色江浙女子獻於宮內,為聖上所製龍舟劃槳撐舵。”
“賊寇也當有幾分血性,想不到方國珍竟一身媚骨!”劉基說:“此賊我定除之,不然就會貽害無窮。”
白景亮說:“方國珍已經歸降,劉大人還如何除之?”
劉基奮然而起,說:“我當上書朝廷!”
“劉大人,你……”白景亮擔憂地說,“你……你是要朝廷收迴成命?”
“我要直陳利害,方國珍可誅而不可赦!”劉基說。
“有旨不遵已是死罪,”白景亮說,“你……你竟要聖上收迴聖旨……劉大人,你有幾條性命?”
劉基說:“聖上受奸人蒙蔽,臣子不能明之,留命何用?”
白景亮說:“劉大人,聽我一勸……”
“泰大人、樊大人皆不惜命,劉基我又何惜之?”劉基轉身離去。
“劉大人……”
白景亮追了兩步,劉基頭也不迴。
“唉!”白景亮搖了搖頭,長歎一聲。
杭州,左丞府書房。
江浙行省左丞帖裏帖木耳坐在書案後,手執劉基上的《平寇諫議疏》正細細覽讀,幕僚靜靜地站於身後。帖裏帖木耳看後擊案稱讚。
“妙絕,妙絕!”帖裏帖木耳說,“劉伯溫大人之諫疏切中浙東匪患之要害,所諫之言皆為治安之良策。”
幕僚說:“劉大人本浙東之士,對匪患有切膚之痛,對平寇又有獨特之術,實為朝廷難得之才。”
帖裏帖木耳說:“劉大人運籌數月,終有機會剿除浙東匪患,可朝廷又忽然降旨,允許方國珍歸降,不知朝廷這是在作何文章。”
“對方寇之患該用何策,是誅殺是招降,朝廷內曆來頗有爭議。”幕僚說,“此番又是主招降一方占了上風。”
“朝廷如此搖擺不定,地方該何去何從?”帖裏帖木耳說,“當下乃鏟除方寇之絕佳時機,不可錯過!”
“可朝廷聖旨已下,覆水難以收迴……”幕僚說。
“已顧不得這許多。”帖裏帖木耳遞過《平寇諫議疏》說,“先生速去安排驛丞,將劉大人之諫疏火速呈與朝廷。”
“是,大人。”幕僚接過《平寇諫議疏》,轉身離開。
“慢!”
幕僚剛要離開書,帖裏帖木耳又把他喊住。
幕僚轉迴身問:“大人還有何吩咐?”
帖裏帖木耳說:“劉大人官微言輕,恐朝廷不納其言,本官當與其聯名上書!”
幕僚遞過《平寇諫議疏》,帖裏帖木耳接過《平寇諫議疏》,打開,在落款處署上“江浙行省左丞帖裏帖木耳”。
青田,武陽村。祠堂內的神龕前擺著香爐、香爐內插著三支香,香煙嫋嫋升起。劉基母親、夫人富氏、陳氏跪在神龕前祈禱。檀香已慢慢燃盡,香爐中落滿厚厚的香灰。劉基富大夫人氏、二夫人陳氏扶劉基母親慢慢起身,走出祠堂。
劉基母親問:“近日怎麽沒聽到我兒伯溫的消息呀?”
“伯溫好得很呢,”劉基大夫人富氏說,“他閑居台州,多日無事,我與妹妹也就沒拿他的消息來煩您。”
“好得很呢?”劉基母親說:“還想蒙我,看看你二人的臉色,為娘還有什麽不明白的?”
富氏與陳氏對視了一眼,說:“娘,你都知道了?”
“為娘年紀大了,”劉基母親說,“耳雖不聰了,可眼還明著呢,什麽看不出來?”
陳氏說:“不是我與姐姐故意瞞著娘,是怕娘為伯溫擔心。”
“為娘知道你二人是為我著想,”劉基母親說,“可我什麽事沒經曆過,說吧,伯溫怎麽了?”
富氏說:“伯溫聯合數路人馬,圍剿方寇,眼看就要功成,可朝廷突然降下聖旨,招降方寇,令伯溫撤迴台州。”
“哦……”劉基母親說,“天數如此,那方國珍雖為患一方,可畢竟窮苦出身,天未絕之,人其奈何?”
“娘說的是,”富氏說,“天未絕之,人又能如何?”
“伯溫年少時,獨自在門外嬉戲,有一仙士路過,觀其相,說,此兒日後必成大器。”劉基母親說,“為娘聽後滿心歡喜,那仙士又說,雖成大器,可命多坎坷。伯溫仕途果如那仙士所言。”
陳氏說:“仙士也隻是信口一說,娘不必記在心上。”
“為娘經曆的多了,什麽也不放在心上了。”劉基母說,“你二人要多擔待些,伯溫在外不易,不可再以瑣事令他分心。”
富氏、陳氏一起說:“娘請放心。”
“嗯。”劉基母親點了點頭。
大都,皇宮大明殿。
元順帝坐於龍椅之上,手執劉基、帖裏帖木耳聯名所上的《平寇諫議疏》細細覽讀。龍案前,文武眾臣各立於兩側。殿內,寂然無聲,眾大臣的目光都緊張地注視著元順帝。
元順帝忽然把劉基的上書揉著一團,狠狠地摔在龍案前,說:“好個劉伯溫,一七品都事,竟敢有違聖旨!”
孛羅帖木兒出班啟奏說:“那劉伯溫仗著自己有幾分才學,打了幾場勝仗,狂妄至極!”
旁邊一大臣也急忙附和:“這分明是藐視聖上,目無朝廷,其罪當誅!”
脫脫側目看了看二人,冷冷一笑。
另一大臣也上前一步說:“此人濫用手中兵權,妄興殺伐,有傷聖上好生之仁,當治其罪!”
勃羅帖木兒說:“據臣所知,劉伯溫在江浙一貫擅作威福,恣意妄為,無人能斂之。此人隻不過是一南人,因聖上惜才,給以擢用,他竟然如此驕縱,此乃寇賊不如!若不治罪,必更肆無忌憚!”
……
宣政院使哈麻看著群臣激憤,露出幾分得意。
元順帝看了看哈麻問:“哈麻大人,以你看來,此事如何處置?”
“若如方才幾位大人所言,劉伯溫隻是有些驕縱也還罷了。”哈麻說,“可此人已手握重兵。一南人,手握重兵,且有幾分謀略,若生異心,何人能製?以臣之見,當以抗旨不遵之罪治之,永絕後患!”
禦史陳思謙上前幾步,跪在龍書案前,不住地叩首。
“啟稟聖上……”陳思謙說,“不可聽信幾位大人之言……”
元順帝看了看陳思謙問:“陳大人,你有何話要說?”
“臣甘願以性命保奏,”陳思謙說:“劉伯溫雖然冒犯龍顏,可其所言句句是為大元江山社稷著想,並無異心,臣懇求聖上恕劉伯溫之罪……”
元順帝看了看右丞脫脫,問:“脫脫大人,你看呢?”
“啟稟聖上,”脫脫出班啟奏,“臣以為禦史大人言之有理,劉伯溫不足治以重罪。”
元順帝問:“為何不治以重罪?”
脫脫說:“劉伯溫雖為南人,可對朝廷忠心耿耿。方寇作亂,劉伯溫應朝廷之詔,築城禦寇,屢建功勳。若以直言獲罪,恐天下不服。況方寇屢降屢叛,反複無常,若無劉伯溫,何人還能製之?”
“嗯,”元順帝點了點頭說,“脫脫大人言之有理,可劉伯溫也太過狂妄,若不懲戒,世人豈不皆效仿之?”
“聖上寬仁!”哈麻說,“那就削去劉伯溫兵權,將其流放於漠北。”
元順帝問:“脫脫大人,你以為哈麻大人處置如何?”
“削其兵權可以,流放於漠北不可。”脫脫說,“若劉伯溫離開江浙,方寇無人能製,會恣意為患。”
元順帝說:“那就將劉伯溫羈管於紹興,既給予懲戒,又給方國珍以震懾。”
眾臣一齊叩拜:“聖上英明!”
哈麻說:“還有那位聯名的帖裏帖木耳呢?”
元順帝說:“革去其江浙行省左丞之職!哈麻大人,你去擬詔吧。”
“遵旨!”哈麻看了看脫脫,奸邪地一笑。
台州,劉基府。
客廳有些淩亂,桌案上放著聖旨,半卷著,“大元皇帝聖旨”幾個字很刺眼。宣旨太監的聲音一遍又一遍地在劉基腦海中迴蕩:“……江浙行省都事劉基,擅作威福,妄議殺伐,有傷聖上之仁德。現革去其都事之職,付有司施以羈管……”
劉基盯著桌案上的聖旨,目光呆滯,許久,許久,他才把目光移開,慢慢走到屈原畫像前。
劉基自言自語:劉基我少時不明,先生詩中為何多感慨惆悵,如今我明矣。
(吟誦)
……
遭沉濁而汙穢兮,獨鬱結其誰語!
夜耿耿而不寐兮,魂煢煢而至曙。
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
……
(屈原《楚辭·遠遊》
(自語)先生鬱結無人語,我之鬱結又該與誰語?(無奈地笑)賊寇皆冠纓,英俊沉於下潦。少時輕狂,自詡匡時濟世,不曾想命運如此多舛,世事如此多艱。我曾不明先生為何舉身赴於汨羅江,如今我明矣,“遭沉濁而汙穢”,何若赴於清江?泰不華已追先生而去,樊執敬亦追先生而去,劉基我為何不隨先生而去?
劉基猛然拔出腰間的佩劍,舉向脖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