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州,萬戶府書房。書案上鋪著宣紙,石抹宜孫正揮筆疾書。不知何時葉琛、章溢站到了石抹宜孫身後,二人屏息觀看。石抹宜孫筆走龍蛇,力透紙背。章溢不覺誦讀出聲:
“高屋集飛雨,蕭條生早寒。
我來複幾時?明月缺已團。
浮雲蔽青天,山川杳漫漫。
狐狸嘯悲風,鯨鯢噴重瀾。
狐雁號南飛,音聲淒以酸。
顧瞻望桑梓,慷慨起長歎。
願欲淩風翔,惜哉無羽翰……”
(注:明.劉基《在永嘉作》)
石抹宜孫書寫畢,放下筆。
葉琛笑著問:“大人又得佳句?”
“我哪有這般才思?”石抹宜孫笑著說,“此乃伯溫先生剛送來的詩作。”
“伯溫先生?”章溢又看了看詩作,說,“哦,從詩句來看,此詩應是其在溫州時所作。”
“不錯。”石抹宜孫說。
葉琛說:“詩作送至,說明伯溫先生平安已迴到台州。”
“嗯。”石抹宜孫點了點頭說,“伯溫先生溫州之行,意義非同尋常。”
“聽說是去聯絡溫州之義勇?”葉琛問。
“不錯,”石抹宜孫說,“伯溫此行,就為聯絡各路義勇,共同對付方寇。”
葉琛笑著說:“看來,伯溫先生又在布一大棋局呀!”
“嗬嗬,”章溢笑著說,“沿海各路人馬一齊聯手,那方寇可真要困死於海上了。”
三人一齊大笑:“嗬嗬嗬嗬……”
湛藍的海麵,層層浪花不停地翻湧。
一艘小船揚起白帆,在海麵上漂行。船艙裏,放著一隻碩大厚重的木箱,木箱邊沿布滿銅釘。劉仁本依著舷艙而坐,微閉雙目,若有所思……
台州街道。葉安、蘇晴兒邊走邊新奇地左顧右盼。對麵來了一位算卦先生,身背褡褳,手執卦幡,邊走邊念念有詞:算卦測字,算卦測字……
蘇晴兒向算卦先生的卦幡上看了一眼,隻見上麵寫著“算卦猜字”四字,不覺大笑。
“晴兒,為何發笑?”葉安問。
“我笑……嗬嗬,”蘇晴兒掩口而笑,說,“我笑……笑那算卦先生……”
“算卦先生……”葉安向那算卦先生看去,一臉茫然地問,“算卦先生有何好笑的?”
“你看那卦幡,”蘇晴兒手指算卦先生的卦幡說,“那卦幡上的‘測字’竟寫成了‘猜字’,連字都寫錯,還敢招搖於市,嗬嗬。”
“哦,還真是,”葉安又仔細地看了看,說,“那是算卦先生,分明是白字先生,嗬嗬。”
算卦先生徑直走到劉基麵前,說:“先生,好貴相,算一卦吧?”
劉基停下,看了看算卦先生。
蘇晴兒轉向葉安,低語:“這算卦先生好不自量力,竟要為叔父算卦。豈不是關公麵前耍大刀?”
“就憑他這眼神,卦還準得了?”葉安笑了笑,走到算卦先生麵前說,“喂,算卦先生,先把字認全了,再來算吧。”
“這位小哥倒是心直口快呀。”算卦先生扭頭看了看卦幡笑了笑說,“山野之人,識不得幾個字,可這算卦測字不是秀才做文章,非得字斟句酌,它講得是能預知吉兇禍福。”
“嗬嗬,”蘇晴兒笑著說,“你既能預知吉兇禍福,就該知你當麵是何人,還敢在這裏談算卦。”
算卦先生不再理會葉安和蘇晴兒,他眼睛盯著劉基問,“先生,算一卦好麽?要不測個字。”
“好吧,”劉基說,“就測一字。”
算卦先生遞上紙筆,劉基想了想,寫了個“測”字,遞給算卦先生。
算卦先生看了片刻,突然拱手說:“恭喜先生,恭喜先生……”
“先莫恭喜,”劉基說,“請問先生,我這喜從何來?”
算卦先生指著劉基書寫的“測”字說:“先生所書一‘測’字,這‘測’字中間是一‘貝’字。‘貝’乃財也,這就是說先生近日要有一筆意外之財。”
“意外之財?”葉安笑了笑,低聲向蘇晴兒說,“老爺做官以來,何曾見過意外之財,倒是家財散給窮人不少。”
“別急,”蘇晴兒說,“且看他下麵如何說。”
算卦先生接著說:“這‘測’字左邊乃一‘水’字。這財麽,應該來自水上……”
“哦……”劉基若有所思。
算卦先生繼續說:“這‘測’字右邊,乃一‘刀’字。這說明,先生這筆意外之財還有兵戈之氣。不過,也無妨,這財麽先生可盡取之,因這‘刀’乃立刀,並無殺氣。”
“哦,多謝先生。”劉基笑笑說,迴頭對葉安說,“葉安,給卦資。”
“什麽呀,算的一點都不準,這就給卦資。”葉安遞上幾枚銅錢說,“給。”
“多謝,多謝!”算卦先生接過卦資轉身離開,繼續在街上邊走邊喊,“算卦測字,算卦測字……”
劉帶著葉安和蘇晴兒繼續向前走去,剛走了幾步,一名書僮跑到劉基麵前施禮說:“敢問先生可是劉大人?”
劉基看了看書僮,詫異地問:“你是……”
“莫問小的是何人,”書僮說,“我家先生有惑不解,欲請教於劉大人。”
“你家先生……”劉基問,“他人在何處?”
書僮指著街邊茶樓說:“正在茶樓上恭候大人。”
劉基自言自語:看來,還真有一筆意外之財!劉基迴頭再去看算卦先生,算卦先生早已消失在人流中。劉基轉向書僮說:“走,帶我去見你家先生。”
書僮說:“大人請。”
劉基、葉安、蘇晴兒跟隨書僮進了茶樓,上了樓梯,走廊盡頭是一間雅致的茶室。劉基停了下來,迴身對葉安、蘇晴兒說:“你二人在此守候。”
“老爺,你……”葉安擔心地說,“讓晴兒在此守候,我陪你進去吧。”
幽幽的琴聲從茶室傳來。
劉基笑了笑,說:“聽琴、品茗而已,無須擔心。”
劉基獨自走向茶室,葉安、蘇晴兒在樓梯口守候。
茶室內,靠窗案上有一架古琴,琴弦撥動,聲如流水。劉仁本坐於琴旁正在彈奏,劉基走進茶室聆聽。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注:《詩經·鹿鳴》)劉基伴著琴聲吟誦。
劉仁本也伴著琴聲吟誦:“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注:《詩經·鹿鳴》)
演奏畢,劉仁本離開古琴,起身轉向劉基,二人相視而笑:“嗬嗬嗬嗬……”
劉基說:“若我沒猜錯的話,你定是德元先生(注:劉仁本,字德元)。”
“劉公果然料事如神,”劉仁本拱手說,“令晚生佩服佩服。”
劉基說:“德元先生客氣。”
劉仁本走到茶幾旁,延請道:“劉公,請上座。”
劉基說:“德元先生,請。”
二人落座,茶童為二人上茶。
劉仁本說:“劉公既知晚生身份,想必已知晚生來意。”
“嗬嗬,”劉基笑著說,“方才德元先生已言明矣——‘承筐是將’。”(注:“承筐是將”,意為“奉上饋贈的禮品”)
“想不到劉公如此直爽,”劉仁本說,“既然如此,晚生也不必隱諱,晚生此行是欲代我主奉上薄贄,以結好劉公。”
劉仁本揮了一下手,書僮端托盤來到二人麵前,劉仁本輕輕揭開覆蓋著的紅綢,各色珍寶熠熠閃光。
“嗬嗬嗬,”劉基笑著說,“我劉基之名節豈能就值這堆汙濁之物?”
“在下深知公之名節無價。”劉仁本說,“劉公若肯與我主一息幹戈,我主肯傾其所藏之珍寶相與。”
劉基說:“我劉基雖不富有,但尚有幾畝薄田足以奉老。奈何去取賊寇之物?取之恐汙了雙手。”
劉仁本很是窘迫,他揮了揮手,書僮端托盤退下。
“劉公品節高潔,令晚生著實敬佩。”劉仁本說,“可公方才之言未免失於偏頗,何為‘賊’,何為‘寇’?我主為奸人所陷,官府所逼,不得已攜眾避於海隅,怎能稱之為‘賊寇’?”
劉基說:“掠民者為‘賊’,禍民者為‘寇’,你主方國珍為奸人所陷,著實可歎,可其不該攜眾禍亂我浙東。”
“禍亂浙東者非我主也,實乃竊居浙東之異族。”劉仁本說,“我主所為,不過是為浙東之民倡大義也。”
劉基問:“德元先生所言之異族莫非是指……”
“嗯,即如劉公所知。”劉仁本點了點頭說,“非我炎黃之後皆為異族。”
“如此說來,”劉基說,“德元先生是想讓我與方國珍聯手驅除所謂異族?”
“不錯,”劉仁本說,“聯手驅除踞我浙東之異族,還土於我浙東之民。”
劉基大笑:“嗬嗬嗬嗬……”
“《春秋》有雲:‘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注:出自《左傳·成公四年》)。”劉仁本說,“公與我主皆浙東之傑,當戮力驅之。”
“德元先生也是進士出身,胸襟何其狹隘!”劉基說,“以你之見,炎帝與黃帝是否為同族?”
“這……”劉仁本一時語塞。
劉基說:“若以德元先生之論,我江浙較之中原也為異族。”
劉仁本沉默不語。
“何為我族?”劉基說,“今大元之民皆為我族。那泰不華大人、石抹宜孫大人,或生於我江浙、或長於我江浙,其對江浙之情愫與你我何異?”
“公之言甚是深邃。”劉仁本沉默片刻說,“雖然如此,可吏治腐敗,這是事實吧?”
“我蹉跎仕途多年,對吏治之腐敗看得比德元先生清楚。”劉基說,“不過,我以為驅邪當以正氣,豈能似你等以邪製邪?以你等之行,即便驅除汙吏之邪,所留之邪必將比汙吏更甚,於民有何益?”
劉仁本的額頭滲出汗珠,他用衣袖輕輕搌了搌說:“劉公之教誨,令晚生受益匪淺。喝茶,喝茶。”
劉仁本端起茶碗。
劉基說:“德元先生之盛情,劉基已領。(拱手起身)不再奉陪。”
劉仁本急忙起身說:晚生送劉公。
“不必。”劉基轉身離開。
劉仁本目送著劉基的背影離開茶室,自言自語:“看來,義軍與官軍是免不了一戰了。”
公元1353年,劉基聯合福建水師、溫州地方水師,分北、西、南三路向方國珍盤踞的海島進發。海麵,千帆競發,桅檣林立,綿延不絕。飄舞的軍旗,劃動的船槳,飛濺的浪花……
官軍帥船。船艙內,劉基與白景亮相對而坐。
白景亮問:“福建水師、溫州義勇有何消息?”
劉基說:“福建水師、溫州義勇先於我水師進發,正駛往預定海域,明日即可完成對方寇合圍。”
“嗯。”白景亮點了點頭。
海島。議事廳內,方國珍坐於書帥案後,劉仁本、丘楠及眾將軍分列於兩邊。
方國珍目光掃了一下眾將,說:“劉伯溫聯絡福建水師、溫州水勇,分三路已逼近我海島。”
“哈哈哈,”方國璋大笑說,“他劉伯溫也太不自量力,區區數千水軍也敢進海與我義軍一決!”
“二將軍說的對。”方國瑛說,“海上可不比陸上,劉伯溫在陸上占了點便宜,就壯起膽子下海來了,這迴讓他吃多少還吐迴多少!”
眾將軍也興奮地說:“對,讓他有來無迴!”
“眾將軍有此自信決心,本帥甚為欣慰。”方國珍說,“可此次官軍是有備而來,劉伯溫聯合了各路水勇,再加上福建的水軍,兵力已超過我義軍。”
“嗤!”方國璋冷笑道,“就官軍那幾條破船,也敢來與我義軍對決。”
方國珍看了看眾將說:“此戰雖是海戰,與我義軍有利,可劉伯溫謀劃已久,不可輕敵。”
“敬聽號令!”眾將軍齊聲答道。
“嗯,好。”方國珍說,“二將軍聽令!”
“國璋在!”方國璋答道。
方國珍說:“本帥命你率所部水軍前往北環島迎擊台州水軍。”
“國璋領命!”方國璋答道。
方國珍說:“四將軍聽令!”
“國瑛在!”方國瑛答道。
方國珍說:“本帥命你率所部水軍前往西環島迎擊溫州水勇。”
“國瑛領命!”方國瑛說。
方國珍說:“五將軍聽令!”
“國瑉在!”方國瑉答道。
方國珍說:“本帥命你率所部水軍前往南環島迎擊福建水軍。”
“國瑉領命!”方國瑉說。
……
“官軍此次是勞師遠征,我義軍是以逸待勞。”方國珍說,“各路人馬不必急於挑戰,隻需紮好水寨,守好門戶,不放一兵一卒進我環島,看他劉伯溫能奈我何!”
“遵命!”眾將軍領命而去。
“高屋集飛雨,蕭條生早寒。
我來複幾時?明月缺已團。
浮雲蔽青天,山川杳漫漫。
狐狸嘯悲風,鯨鯢噴重瀾。
狐雁號南飛,音聲淒以酸。
顧瞻望桑梓,慷慨起長歎。
願欲淩風翔,惜哉無羽翰……”
(注:明.劉基《在永嘉作》)
石抹宜孫書寫畢,放下筆。
葉琛笑著問:“大人又得佳句?”
“我哪有這般才思?”石抹宜孫笑著說,“此乃伯溫先生剛送來的詩作。”
“伯溫先生?”章溢又看了看詩作,說,“哦,從詩句來看,此詩應是其在溫州時所作。”
“不錯。”石抹宜孫說。
葉琛說:“詩作送至,說明伯溫先生平安已迴到台州。”
“嗯。”石抹宜孫點了點頭說,“伯溫先生溫州之行,意義非同尋常。”
“聽說是去聯絡溫州之義勇?”葉琛問。
“不錯,”石抹宜孫說,“伯溫此行,就為聯絡各路義勇,共同對付方寇。”
葉琛笑著說:“看來,伯溫先生又在布一大棋局呀!”
“嗬嗬,”章溢笑著說,“沿海各路人馬一齊聯手,那方寇可真要困死於海上了。”
三人一齊大笑:“嗬嗬嗬嗬……”
湛藍的海麵,層層浪花不停地翻湧。
一艘小船揚起白帆,在海麵上漂行。船艙裏,放著一隻碩大厚重的木箱,木箱邊沿布滿銅釘。劉仁本依著舷艙而坐,微閉雙目,若有所思……
台州街道。葉安、蘇晴兒邊走邊新奇地左顧右盼。對麵來了一位算卦先生,身背褡褳,手執卦幡,邊走邊念念有詞:算卦測字,算卦測字……
蘇晴兒向算卦先生的卦幡上看了一眼,隻見上麵寫著“算卦猜字”四字,不覺大笑。
“晴兒,為何發笑?”葉安問。
“我笑……嗬嗬,”蘇晴兒掩口而笑,說,“我笑……笑那算卦先生……”
“算卦先生……”葉安向那算卦先生看去,一臉茫然地問,“算卦先生有何好笑的?”
“你看那卦幡,”蘇晴兒手指算卦先生的卦幡說,“那卦幡上的‘測字’竟寫成了‘猜字’,連字都寫錯,還敢招搖於市,嗬嗬。”
“哦,還真是,”葉安又仔細地看了看,說,“那是算卦先生,分明是白字先生,嗬嗬。”
算卦先生徑直走到劉基麵前,說:“先生,好貴相,算一卦吧?”
劉基停下,看了看算卦先生。
蘇晴兒轉向葉安,低語:“這算卦先生好不自量力,竟要為叔父算卦。豈不是關公麵前耍大刀?”
“就憑他這眼神,卦還準得了?”葉安笑了笑,走到算卦先生麵前說,“喂,算卦先生,先把字認全了,再來算吧。”
“這位小哥倒是心直口快呀。”算卦先生扭頭看了看卦幡笑了笑說,“山野之人,識不得幾個字,可這算卦測字不是秀才做文章,非得字斟句酌,它講得是能預知吉兇禍福。”
“嗬嗬,”蘇晴兒笑著說,“你既能預知吉兇禍福,就該知你當麵是何人,還敢在這裏談算卦。”
算卦先生不再理會葉安和蘇晴兒,他眼睛盯著劉基問,“先生,算一卦好麽?要不測個字。”
“好吧,”劉基說,“就測一字。”
算卦先生遞上紙筆,劉基想了想,寫了個“測”字,遞給算卦先生。
算卦先生看了片刻,突然拱手說:“恭喜先生,恭喜先生……”
“先莫恭喜,”劉基說,“請問先生,我這喜從何來?”
算卦先生指著劉基書寫的“測”字說:“先生所書一‘測’字,這‘測’字中間是一‘貝’字。‘貝’乃財也,這就是說先生近日要有一筆意外之財。”
“意外之財?”葉安笑了笑,低聲向蘇晴兒說,“老爺做官以來,何曾見過意外之財,倒是家財散給窮人不少。”
“別急,”蘇晴兒說,“且看他下麵如何說。”
算卦先生接著說:“這‘測’字左邊乃一‘水’字。這財麽,應該來自水上……”
“哦……”劉基若有所思。
算卦先生繼續說:“這‘測’字右邊,乃一‘刀’字。這說明,先生這筆意外之財還有兵戈之氣。不過,也無妨,這財麽先生可盡取之,因這‘刀’乃立刀,並無殺氣。”
“哦,多謝先生。”劉基笑笑說,迴頭對葉安說,“葉安,給卦資。”
“什麽呀,算的一點都不準,這就給卦資。”葉安遞上幾枚銅錢說,“給。”
“多謝,多謝!”算卦先生接過卦資轉身離開,繼續在街上邊走邊喊,“算卦測字,算卦測字……”
劉帶著葉安和蘇晴兒繼續向前走去,剛走了幾步,一名書僮跑到劉基麵前施禮說:“敢問先生可是劉大人?”
劉基看了看書僮,詫異地問:“你是……”
“莫問小的是何人,”書僮說,“我家先生有惑不解,欲請教於劉大人。”
“你家先生……”劉基問,“他人在何處?”
書僮指著街邊茶樓說:“正在茶樓上恭候大人。”
劉基自言自語:看來,還真有一筆意外之財!劉基迴頭再去看算卦先生,算卦先生早已消失在人流中。劉基轉向書僮說:“走,帶我去見你家先生。”
書僮說:“大人請。”
劉基、葉安、蘇晴兒跟隨書僮進了茶樓,上了樓梯,走廊盡頭是一間雅致的茶室。劉基停了下來,迴身對葉安、蘇晴兒說:“你二人在此守候。”
“老爺,你……”葉安擔心地說,“讓晴兒在此守候,我陪你進去吧。”
幽幽的琴聲從茶室傳來。
劉基笑了笑,說:“聽琴、品茗而已,無須擔心。”
劉基獨自走向茶室,葉安、蘇晴兒在樓梯口守候。
茶室內,靠窗案上有一架古琴,琴弦撥動,聲如流水。劉仁本坐於琴旁正在彈奏,劉基走進茶室聆聽。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注:《詩經·鹿鳴》)劉基伴著琴聲吟誦。
劉仁本也伴著琴聲吟誦:“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注:《詩經·鹿鳴》)
演奏畢,劉仁本離開古琴,起身轉向劉基,二人相視而笑:“嗬嗬嗬嗬……”
劉基說:“若我沒猜錯的話,你定是德元先生(注:劉仁本,字德元)。”
“劉公果然料事如神,”劉仁本拱手說,“令晚生佩服佩服。”
劉基說:“德元先生客氣。”
劉仁本走到茶幾旁,延請道:“劉公,請上座。”
劉基說:“德元先生,請。”
二人落座,茶童為二人上茶。
劉仁本說:“劉公既知晚生身份,想必已知晚生來意。”
“嗬嗬,”劉基笑著說,“方才德元先生已言明矣——‘承筐是將’。”(注:“承筐是將”,意為“奉上饋贈的禮品”)
“想不到劉公如此直爽,”劉仁本說,“既然如此,晚生也不必隱諱,晚生此行是欲代我主奉上薄贄,以結好劉公。”
劉仁本揮了一下手,書僮端托盤來到二人麵前,劉仁本輕輕揭開覆蓋著的紅綢,各色珍寶熠熠閃光。
“嗬嗬嗬,”劉基笑著說,“我劉基之名節豈能就值這堆汙濁之物?”
“在下深知公之名節無價。”劉仁本說,“劉公若肯與我主一息幹戈,我主肯傾其所藏之珍寶相與。”
劉基說:“我劉基雖不富有,但尚有幾畝薄田足以奉老。奈何去取賊寇之物?取之恐汙了雙手。”
劉仁本很是窘迫,他揮了揮手,書僮端托盤退下。
“劉公品節高潔,令晚生著實敬佩。”劉仁本說,“可公方才之言未免失於偏頗,何為‘賊’,何為‘寇’?我主為奸人所陷,官府所逼,不得已攜眾避於海隅,怎能稱之為‘賊寇’?”
劉基說:“掠民者為‘賊’,禍民者為‘寇’,你主方國珍為奸人所陷,著實可歎,可其不該攜眾禍亂我浙東。”
“禍亂浙東者非我主也,實乃竊居浙東之異族。”劉仁本說,“我主所為,不過是為浙東之民倡大義也。”
劉基問:“德元先生所言之異族莫非是指……”
“嗯,即如劉公所知。”劉仁本點了點頭說,“非我炎黃之後皆為異族。”
“如此說來,”劉基說,“德元先生是想讓我與方國珍聯手驅除所謂異族?”
“不錯,”劉仁本說,“聯手驅除踞我浙東之異族,還土於我浙東之民。”
劉基大笑:“嗬嗬嗬嗬……”
“《春秋》有雲:‘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注:出自《左傳·成公四年》)。”劉仁本說,“公與我主皆浙東之傑,當戮力驅之。”
“德元先生也是進士出身,胸襟何其狹隘!”劉基說,“以你之見,炎帝與黃帝是否為同族?”
“這……”劉仁本一時語塞。
劉基說:“若以德元先生之論,我江浙較之中原也為異族。”
劉仁本沉默不語。
“何為我族?”劉基說,“今大元之民皆為我族。那泰不華大人、石抹宜孫大人,或生於我江浙、或長於我江浙,其對江浙之情愫與你我何異?”
“公之言甚是深邃。”劉仁本沉默片刻說,“雖然如此,可吏治腐敗,這是事實吧?”
“我蹉跎仕途多年,對吏治之腐敗看得比德元先生清楚。”劉基說,“不過,我以為驅邪當以正氣,豈能似你等以邪製邪?以你等之行,即便驅除汙吏之邪,所留之邪必將比汙吏更甚,於民有何益?”
劉仁本的額頭滲出汗珠,他用衣袖輕輕搌了搌說:“劉公之教誨,令晚生受益匪淺。喝茶,喝茶。”
劉仁本端起茶碗。
劉基說:“德元先生之盛情,劉基已領。(拱手起身)不再奉陪。”
劉仁本急忙起身說:晚生送劉公。
“不必。”劉基轉身離開。
劉仁本目送著劉基的背影離開茶室,自言自語:“看來,義軍與官軍是免不了一戰了。”
公元1353年,劉基聯合福建水師、溫州地方水師,分北、西、南三路向方國珍盤踞的海島進發。海麵,千帆競發,桅檣林立,綿延不絕。飄舞的軍旗,劃動的船槳,飛濺的浪花……
官軍帥船。船艙內,劉基與白景亮相對而坐。
白景亮問:“福建水師、溫州義勇有何消息?”
劉基說:“福建水師、溫州義勇先於我水師進發,正駛往預定海域,明日即可完成對方寇合圍。”
“嗯。”白景亮點了點頭。
海島。議事廳內,方國珍坐於書帥案後,劉仁本、丘楠及眾將軍分列於兩邊。
方國珍目光掃了一下眾將,說:“劉伯溫聯絡福建水師、溫州水勇,分三路已逼近我海島。”
“哈哈哈,”方國璋大笑說,“他劉伯溫也太不自量力,區區數千水軍也敢進海與我義軍一決!”
“二將軍說的對。”方國瑛說,“海上可不比陸上,劉伯溫在陸上占了點便宜,就壯起膽子下海來了,這迴讓他吃多少還吐迴多少!”
眾將軍也興奮地說:“對,讓他有來無迴!”
“眾將軍有此自信決心,本帥甚為欣慰。”方國珍說,“可此次官軍是有備而來,劉伯溫聯合了各路水勇,再加上福建的水軍,兵力已超過我義軍。”
“嗤!”方國璋冷笑道,“就官軍那幾條破船,也敢來與我義軍對決。”
方國珍看了看眾將說:“此戰雖是海戰,與我義軍有利,可劉伯溫謀劃已久,不可輕敵。”
“敬聽號令!”眾將軍齊聲答道。
“嗯,好。”方國珍說,“二將軍聽令!”
“國璋在!”方國璋答道。
方國珍說:“本帥命你率所部水軍前往北環島迎擊台州水軍。”
“國璋領命!”方國璋答道。
方國珍說:“四將軍聽令!”
“國瑛在!”方國瑛答道。
方國珍說:“本帥命你率所部水軍前往西環島迎擊溫州水勇。”
“國瑛領命!”方國瑛說。
方國珍說:“五將軍聽令!”
“國瑉在!”方國瑉答道。
方國珍說:“本帥命你率所部水軍前往南環島迎擊福建水軍。”
“國瑉領命!”方國瑉說。
……
“官軍此次是勞師遠征,我義軍是以逸待勞。”方國珍說,“各路人馬不必急於挑戰,隻需紮好水寨,守好門戶,不放一兵一卒進我環島,看他劉伯溫能奈我何!”
“遵命!”眾將軍領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