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禹秀薇當任國師之後一係列動作可謂震驚朝野,雖說大慶的天災人禍沒能徹底免除,不過卻能明顯感覺到民心的變化,一旦出現災害降臨,老百姓自然是無能為力,朝廷這邊不再會像之前一樣為了政績考評瞞而不報,或者有官員中飽私囊導致餓殍遍野,百姓流離失所的慘劇發生。
一旦查出,便是株連三族的慘案,而且根本不要想著抱有僥幸心理,或者說事後打點含糊過去,不可能的事情。
前十年時間,禹秀薇手中天字閣的死士殺了多少貪官汙吏?又有多少官員的無辜家人受到牽連,男的人頭落地,女的被送入教坊司,在她一係列鐵血手腕之下,朝堂之上的官員更迭速度是曆史上最多的一次,眾多在老百姓看來高高在上的官老爺們,皆是人心惶惶,膽戰心驚。
如果說禹秀薇前二十年的功績在於打造能與大楚分庭抗衡的沙場,還有讓大慶轄境之內所有不服管教的山上仙家門派低頭,那麽她的後幾十年都在致力於天下太平四字。
事實證明,這位以女子身坐上國師位置的貧寒士子,的的確確為天下百姓打造了一個太平之年,不用擔心餓死冷死,也不用擔心自己某天走在路上就會被突如其來的馬蹄踩踏,或是匪徒流寇一刀宰了頭顱。
在禹秀薇死後,負責記載曆史的官員就曾在大慶這本厚厚的書籍上對她評價道:巾幗無雙,慶延三百之壽。
她這一生具體的功績早在監天司衙庫之內被束之高閣,往後將隨著一代代官吏的更替,老百姓的生死交接而逐漸被人遺忘。
隻是所留下的,影響往後幾個百年世道的政策與改變,始終會讓人記得,曾在大慶的曆史上有過這麽一位女子國師。
榮昌,從最開始的小村落,百餘戶人家,到後來人口增多成了小鎮,再過數十年,榮昌鎮已經有了城池的規模,隻是朝廷那邊的旨意一直沒下達,也就沒能再從鎮上升到城。
不過現在小鎮的格局,與以前相比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雖然也會有人家貧寒疾苦,世世代代靠著大山謀生,在黃土地裏揮灑汗水,從而換取那點微薄收成。
但總體而言,市井煙火越來越多。
就比如小鎮以前的主街高樓鱗次櫛比,一座座酒樓客棧拔地而起,也有兩座青樓屹立中央位置,紅袖招展,鶯歌燕舞,好似兩位豐腴美人每日每夜都在攀比誰都胸脯挺翹,誰的臀瓣滾圓。
又有兩條寬闊巷弄中,一條在道路兩邊種植青鬆,屹立挺拔,枝葉蔥蘢。一條栽種丹桂,每到花開時節,隔著三條街都能聞到那令人心醉的十裏之香氣。
青鬆多壽色,丹桂有叢香。
富貴人家在這些小事上的所求,都要比尋常人家來的高雅。
北邊學塾那邊,自上一任鎮守此地的地仙寇脊軒卸離去之後,由返迴家鄉的米月接手,這位一生好像都不得意的讀書人走了,就由他的學生弟子接著教書授課,學塾那“清風明月”的匾額下邊,已經刻上了“百年舍”的名號。
至於九耳街,還在,街道中間的《藥鋪》也在,看守藥鋪的老人已是垂垂老矣。
當然,要說最令人矚目的變化,是新建了兩個地方。
一個是寺廟,建在了小鎮的西邊,名為陸水寺,住持是個得道高僧,每日清晨,百姓們都能看到陸水寺屋簷之上,哪怕沒有陽光,依舊有那佛光普照,琉璃化金頂的神異景象。百姓們都說這是住持老僧佛法高深,即將成佛的前兆。於是,陸水寺的香火一事愈發鼎盛。還有個負責待人接物的年輕僧人,是住持老僧的弟子,也是唯一一個。
一座廟,一對師徒,一老,一少。
還有一個是道觀,建造的要比陸水寺稍早一些,大概也就一二十年前,道觀的名字比較......接地氣,名為柴火觀,觀主是個中年大髯客,看著不太像個道士,倒是像那些江湖演義中的江湖遊俠,也難怪他人會如此想,這觀主長的就很正氣凜然,出門在外,有幾次沒穿道袍頭戴方巾,都會被人尊稱一聲“壯士。”他有六位弟子,都是年輕人。
因為道觀沒有陸水寺那邊的神異景象與金碧輝煌,加上所選址的地方也屬於比較偏僻難走,所以道觀這邊香火就略顯慘淡,好在道觀種植有幾畝桃花林,每逢花開時節,一些個富貴人家的婦人女子便會聯袂到此觀景,還有那提酒揮袖,出口名篇的文人士子,賞景是其次,大多數都是衝著桃花林中的有錢女子去的,啥心思明眼人都明白,他們這些人雖說兜裏沒啥錢,不過在小鎮裏名氣還是有些的,稍稍積攢也算是一筆不小的香火錢。
柳相在黃昏的餘暉中拜訪道觀,負責開門的是個年幼道童,因為年紀小暫時沒有道號,見到這位不穿儒衫穿黑錦的老祠堂教書先生,道童先是打了個道門稽首,隨後大開觀門將其迎進。
道童說,“柳先生先在閑亭落座,觀主隨後就到。”
柳相微笑點頭,自顧自斟滿一杯茶水,細酌慢飲,茶水味道不咋滴,是小鎮獨有的苦茶,按照薛全那半吊子的藥理說法,小鎮的苦茶有清涼去火的功效,也不知是真是假,反正柳相不太喜歡。
不過片刻,大髯觀主戰戰兢兢走來,雙腿打擺子那種,一張周正國字臉此刻都在哆嗦。
身前還有個穿著樸素的女子,看年齡是個三十出頭的,隻不過沒盤婦人發髻,還是個未出閣的大姑娘。瞧摸樣還真就應了一句老話:一白遮百醜。 因為麵白,五官微微歪斜的醜陋得以稍稍掩蓋,近看不行,遠看還有幾分清秀之意。
來到桌前,女子先是施了個萬福,“截天宗峰主謝琯,見過柳先生。”
過了許久,也沒等到那位觀主“大人”開口。
柳相笑吟吟問道:“怎麽著?觀主大人等著我這主人自報姓名嗎?”
一旦查出,便是株連三族的慘案,而且根本不要想著抱有僥幸心理,或者說事後打點含糊過去,不可能的事情。
前十年時間,禹秀薇手中天字閣的死士殺了多少貪官汙吏?又有多少官員的無辜家人受到牽連,男的人頭落地,女的被送入教坊司,在她一係列鐵血手腕之下,朝堂之上的官員更迭速度是曆史上最多的一次,眾多在老百姓看來高高在上的官老爺們,皆是人心惶惶,膽戰心驚。
如果說禹秀薇前二十年的功績在於打造能與大楚分庭抗衡的沙場,還有讓大慶轄境之內所有不服管教的山上仙家門派低頭,那麽她的後幾十年都在致力於天下太平四字。
事實證明,這位以女子身坐上國師位置的貧寒士子,的的確確為天下百姓打造了一個太平之年,不用擔心餓死冷死,也不用擔心自己某天走在路上就會被突如其來的馬蹄踩踏,或是匪徒流寇一刀宰了頭顱。
在禹秀薇死後,負責記載曆史的官員就曾在大慶這本厚厚的書籍上對她評價道:巾幗無雙,慶延三百之壽。
她這一生具體的功績早在監天司衙庫之內被束之高閣,往後將隨著一代代官吏的更替,老百姓的生死交接而逐漸被人遺忘。
隻是所留下的,影響往後幾個百年世道的政策與改變,始終會讓人記得,曾在大慶的曆史上有過這麽一位女子國師。
榮昌,從最開始的小村落,百餘戶人家,到後來人口增多成了小鎮,再過數十年,榮昌鎮已經有了城池的規模,隻是朝廷那邊的旨意一直沒下達,也就沒能再從鎮上升到城。
不過現在小鎮的格局,與以前相比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雖然也會有人家貧寒疾苦,世世代代靠著大山謀生,在黃土地裏揮灑汗水,從而換取那點微薄收成。
但總體而言,市井煙火越來越多。
就比如小鎮以前的主街高樓鱗次櫛比,一座座酒樓客棧拔地而起,也有兩座青樓屹立中央位置,紅袖招展,鶯歌燕舞,好似兩位豐腴美人每日每夜都在攀比誰都胸脯挺翹,誰的臀瓣滾圓。
又有兩條寬闊巷弄中,一條在道路兩邊種植青鬆,屹立挺拔,枝葉蔥蘢。一條栽種丹桂,每到花開時節,隔著三條街都能聞到那令人心醉的十裏之香氣。
青鬆多壽色,丹桂有叢香。
富貴人家在這些小事上的所求,都要比尋常人家來的高雅。
北邊學塾那邊,自上一任鎮守此地的地仙寇脊軒卸離去之後,由返迴家鄉的米月接手,這位一生好像都不得意的讀書人走了,就由他的學生弟子接著教書授課,學塾那“清風明月”的匾額下邊,已經刻上了“百年舍”的名號。
至於九耳街,還在,街道中間的《藥鋪》也在,看守藥鋪的老人已是垂垂老矣。
當然,要說最令人矚目的變化,是新建了兩個地方。
一個是寺廟,建在了小鎮的西邊,名為陸水寺,住持是個得道高僧,每日清晨,百姓們都能看到陸水寺屋簷之上,哪怕沒有陽光,依舊有那佛光普照,琉璃化金頂的神異景象。百姓們都說這是住持老僧佛法高深,即將成佛的前兆。於是,陸水寺的香火一事愈發鼎盛。還有個負責待人接物的年輕僧人,是住持老僧的弟子,也是唯一一個。
一座廟,一對師徒,一老,一少。
還有一個是道觀,建造的要比陸水寺稍早一些,大概也就一二十年前,道觀的名字比較......接地氣,名為柴火觀,觀主是個中年大髯客,看著不太像個道士,倒是像那些江湖演義中的江湖遊俠,也難怪他人會如此想,這觀主長的就很正氣凜然,出門在外,有幾次沒穿道袍頭戴方巾,都會被人尊稱一聲“壯士。”他有六位弟子,都是年輕人。
因為道觀沒有陸水寺那邊的神異景象與金碧輝煌,加上所選址的地方也屬於比較偏僻難走,所以道觀這邊香火就略顯慘淡,好在道觀種植有幾畝桃花林,每逢花開時節,一些個富貴人家的婦人女子便會聯袂到此觀景,還有那提酒揮袖,出口名篇的文人士子,賞景是其次,大多數都是衝著桃花林中的有錢女子去的,啥心思明眼人都明白,他們這些人雖說兜裏沒啥錢,不過在小鎮裏名氣還是有些的,稍稍積攢也算是一筆不小的香火錢。
柳相在黃昏的餘暉中拜訪道觀,負責開門的是個年幼道童,因為年紀小暫時沒有道號,見到這位不穿儒衫穿黑錦的老祠堂教書先生,道童先是打了個道門稽首,隨後大開觀門將其迎進。
道童說,“柳先生先在閑亭落座,觀主隨後就到。”
柳相微笑點頭,自顧自斟滿一杯茶水,細酌慢飲,茶水味道不咋滴,是小鎮獨有的苦茶,按照薛全那半吊子的藥理說法,小鎮的苦茶有清涼去火的功效,也不知是真是假,反正柳相不太喜歡。
不過片刻,大髯觀主戰戰兢兢走來,雙腿打擺子那種,一張周正國字臉此刻都在哆嗦。
身前還有個穿著樸素的女子,看年齡是個三十出頭的,隻不過沒盤婦人發髻,還是個未出閣的大姑娘。瞧摸樣還真就應了一句老話:一白遮百醜。 因為麵白,五官微微歪斜的醜陋得以稍稍掩蓋,近看不行,遠看還有幾分清秀之意。
來到桌前,女子先是施了個萬福,“截天宗峰主謝琯,見過柳先生。”
過了許久,也沒等到那位觀主“大人”開口。
柳相笑吟吟問道:“怎麽著?觀主大人等著我這主人自報姓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