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一麵上奏問題,一麵悄悄觀察白錦的反應,出乎眾人意料,這位完全沒經過正統帝國繼承人教育的傳奇太子,似乎接受良好,悟性超群,不是那種不懂裝懂,強撐體麵,而是心明眼亮,胸有溝壑,甚至在某些朝臣遮遮掩掩地稟報民生問題時,他比陛下的反應還快,一個瞭然於胸的微笑,淡淡的一睨,足以讓稟報的人心驚膽戰,懷疑人生。
整堂朝會下來,幾乎所有人都是沉著進來,飄著出去,兩眼轉著圈圈,三觀遭受了巨大的衝擊!
——陛下每應對一個問題,就會轉頭隨口問一聲,「太子以為如何?」
令人無法置信的是,無論陛下問的是哪個方麵的問題,經濟民生軍事文化祭祀等等,太子居然都能第一時間給出言之有物的迴答,條理清晰,古今實例信手拈來,且細細一分析,無不具備利大於弊的可操作性!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不是他們稟報的問題包羅萬象,且都出自他們自己之手,絕對沒有事先通氣的可能,他們絕對不相信,世上竟有太子這般的人物!
真是——讓人振奮啊!
有這樣一位睿智曠達的未來天子,大漢朝定能再多延續百年盛世輝煌!!
對白錦心存一絲輕蔑的欒大更是夾著尾巴,更是悄無聲息地從門角溜了。
隻是,這樣的盛景也不是沒有隱患的,年富力強的帝王和少年睿智的太子並立於當世,且兩人行事作風明顯完全不同,不可能不產生矛盾——許多老狐狸掩下了內心的思索,垂下了眸子,反正,陛下雄才偉略,精力充沛,正值政治生涯的巔峰狀態,文治武功齊頭並進,大漢朝國力正蒸蒸日上,而太子殿下還未及冠,總要迴書房再讀幾年書,修身養性才成,他們離考慮這個問題還早,不急,不急。
第70章 漢武尋仙 第二十四章
白天見過了朝臣,晚上就要見家人了。
滿宮妃嬪皇子公主無不對白錦滿懷好奇,那些資歷老些的宮嬪如衛貴妃、李夫人等,還算是見過小時候的白錦,年輕的妃嬪們就隻有在別人口中一遍遍地聽說那位神秘莫測的太子。
漢朝的後宮和前朝分隔得本就不甚森嚴,太子高調迴朝,以及在朝堂上的出眾表現,沒等大朝會結束,便傳到了後宮各殿主人的耳中,引發了不同的波瀾。
當利公主麵色複雜地陪著失神的母親,她內心有喜有憂,喜的自然是皇兄終於迴來了,從來都是秋華殿主心骨的當利,內心亦有她依賴的主心骨,皇兄自來待她極好,這麽多年兩人雖沒有見麵,卻從未忘了她,她又不是忘恩負義的人,內心亦敬愛皇兄,隻是,這份兄妹情誼卻不敢表露在母親麵前。
憂的卻是母親的態度,皇兄已經成為了母親的心結,當利想安慰母親,卻不知從何說起,從她內心來說,弟弟和皇兄誰做太子,她都沒有意見,就憑皇兄地位尊崇,卻多年如一日地關愛她,待她親近,甚至在聽她信中提到父皇在給她挑駙馬時,用心替她考察那些人家,把父皇看中的曹襄體弱多病的真相捅了出來,直接寫信給父皇否決了這個人選,否決了還不到三個月,曹襄便受寒病逝,隻差一點點,她便落入了少年守寡的悲慘命運中。
這件事,連母親都不知道,畢竟,曹襄是平陽舅母的親子,舅舅的繼子,最開不了口的人,就是母親。
皇兄一力替她抗下了這份來自平陽舅母的怨恨,從頭到尾都沒有聲張,她才不信皇兄登基後會對她不好,就算是嫡親弟弟登基,能待她最大的好也不過如此了。
哪怕從大漢朝的將來考慮,皇兄也是史書上描述的那種有聖人明君潛質的人,三歲的她已經記事了,她清楚地記得,那時候年僅三歲的皇兄,就能和父皇平等對話,發表意見,甚至令舅舅心悅臣服,表哥甘心拜師,而三歲的弟弟,也不過是說話流暢些,認得數百字,比起如今滿了三歲的三弟四弟固然出眾些,可和皇兄一比,還是差了一大截,隻是尋常優秀罷了,這樣的弟弟,豈能替代皇兄在父皇心中的地位?
她真的很擔心,這些年來,母親反覆糾結猶豫,既折磨自己,又影響到弟弟,若再不改變,讓弟弟產生了不該有的念頭,在父皇麵前顯露出來,可是滔天大禍!!
希望這次皇兄的迴歸,能夠讓母親徹底死心,好好教養弟弟,有舅舅和表哥撐腰,將來隨弟弟做一個逍遙自在的諸侯王太後,日子未必比現在頭上壓著太後和明心真人過的日子差。
後宮目前最得寵的依舊是李夫人,能在劉徹身邊受寵多年,絕不是什麽胸大無腦的花瓶,她趕緊叫來了兒子劉旦,千叮萬囑對長兄要恭恭敬敬,萬萬不能得罪——她可是了解自己兒子,因她是後宮妃嬪中僅次於衛貴妃的第二號人物,三夫人之首,子以母貴,兒子也受到了殷勤追捧,養出了一副心高氣傲唯我獨尊的脾氣,尋常沒事還擠兌二皇子幾句,二皇子像衛貴妃,性情溫和,不和他計較,也就罷了,可太子殿下卻不一樣,就沖她對太子殿下僅有的幼年印象,以及近些年沸沸揚揚的民間傳聞,也知道那位絕不是可以輕易招惹的人物。
劉旦在宮裏是小螃蟹式的驕橫人物,劉據身份雖高於他卻常常讓著他,以至於他刻板印象中的哥哥應該都是如此做派,對母親叮囑的話不以為意,心想宮外迴來的土包子,迴到宮裏不是應該小心翼翼察言觀色嗎?難道還敢跟小爺端長兄的架子?
整堂朝會下來,幾乎所有人都是沉著進來,飄著出去,兩眼轉著圈圈,三觀遭受了巨大的衝擊!
——陛下每應對一個問題,就會轉頭隨口問一聲,「太子以為如何?」
令人無法置信的是,無論陛下問的是哪個方麵的問題,經濟民生軍事文化祭祀等等,太子居然都能第一時間給出言之有物的迴答,條理清晰,古今實例信手拈來,且細細一分析,無不具備利大於弊的可操作性!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不是他們稟報的問題包羅萬象,且都出自他們自己之手,絕對沒有事先通氣的可能,他們絕對不相信,世上竟有太子這般的人物!
真是——讓人振奮啊!
有這樣一位睿智曠達的未來天子,大漢朝定能再多延續百年盛世輝煌!!
對白錦心存一絲輕蔑的欒大更是夾著尾巴,更是悄無聲息地從門角溜了。
隻是,這樣的盛景也不是沒有隱患的,年富力強的帝王和少年睿智的太子並立於當世,且兩人行事作風明顯完全不同,不可能不產生矛盾——許多老狐狸掩下了內心的思索,垂下了眸子,反正,陛下雄才偉略,精力充沛,正值政治生涯的巔峰狀態,文治武功齊頭並進,大漢朝國力正蒸蒸日上,而太子殿下還未及冠,總要迴書房再讀幾年書,修身養性才成,他們離考慮這個問題還早,不急,不急。
第70章 漢武尋仙 第二十四章
白天見過了朝臣,晚上就要見家人了。
滿宮妃嬪皇子公主無不對白錦滿懷好奇,那些資歷老些的宮嬪如衛貴妃、李夫人等,還算是見過小時候的白錦,年輕的妃嬪們就隻有在別人口中一遍遍地聽說那位神秘莫測的太子。
漢朝的後宮和前朝分隔得本就不甚森嚴,太子高調迴朝,以及在朝堂上的出眾表現,沒等大朝會結束,便傳到了後宮各殿主人的耳中,引發了不同的波瀾。
當利公主麵色複雜地陪著失神的母親,她內心有喜有憂,喜的自然是皇兄終於迴來了,從來都是秋華殿主心骨的當利,內心亦有她依賴的主心骨,皇兄自來待她極好,這麽多年兩人雖沒有見麵,卻從未忘了她,她又不是忘恩負義的人,內心亦敬愛皇兄,隻是,這份兄妹情誼卻不敢表露在母親麵前。
憂的卻是母親的態度,皇兄已經成為了母親的心結,當利想安慰母親,卻不知從何說起,從她內心來說,弟弟和皇兄誰做太子,她都沒有意見,就憑皇兄地位尊崇,卻多年如一日地關愛她,待她親近,甚至在聽她信中提到父皇在給她挑駙馬時,用心替她考察那些人家,把父皇看中的曹襄體弱多病的真相捅了出來,直接寫信給父皇否決了這個人選,否決了還不到三個月,曹襄便受寒病逝,隻差一點點,她便落入了少年守寡的悲慘命運中。
這件事,連母親都不知道,畢竟,曹襄是平陽舅母的親子,舅舅的繼子,最開不了口的人,就是母親。
皇兄一力替她抗下了這份來自平陽舅母的怨恨,從頭到尾都沒有聲張,她才不信皇兄登基後會對她不好,就算是嫡親弟弟登基,能待她最大的好也不過如此了。
哪怕從大漢朝的將來考慮,皇兄也是史書上描述的那種有聖人明君潛質的人,三歲的她已經記事了,她清楚地記得,那時候年僅三歲的皇兄,就能和父皇平等對話,發表意見,甚至令舅舅心悅臣服,表哥甘心拜師,而三歲的弟弟,也不過是說話流暢些,認得數百字,比起如今滿了三歲的三弟四弟固然出眾些,可和皇兄一比,還是差了一大截,隻是尋常優秀罷了,這樣的弟弟,豈能替代皇兄在父皇心中的地位?
她真的很擔心,這些年來,母親反覆糾結猶豫,既折磨自己,又影響到弟弟,若再不改變,讓弟弟產生了不該有的念頭,在父皇麵前顯露出來,可是滔天大禍!!
希望這次皇兄的迴歸,能夠讓母親徹底死心,好好教養弟弟,有舅舅和表哥撐腰,將來隨弟弟做一個逍遙自在的諸侯王太後,日子未必比現在頭上壓著太後和明心真人過的日子差。
後宮目前最得寵的依舊是李夫人,能在劉徹身邊受寵多年,絕不是什麽胸大無腦的花瓶,她趕緊叫來了兒子劉旦,千叮萬囑對長兄要恭恭敬敬,萬萬不能得罪——她可是了解自己兒子,因她是後宮妃嬪中僅次於衛貴妃的第二號人物,三夫人之首,子以母貴,兒子也受到了殷勤追捧,養出了一副心高氣傲唯我獨尊的脾氣,尋常沒事還擠兌二皇子幾句,二皇子像衛貴妃,性情溫和,不和他計較,也就罷了,可太子殿下卻不一樣,就沖她對太子殿下僅有的幼年印象,以及近些年沸沸揚揚的民間傳聞,也知道那位絕不是可以輕易招惹的人物。
劉旦在宮裏是小螃蟹式的驕橫人物,劉據身份雖高於他卻常常讓著他,以至於他刻板印象中的哥哥應該都是如此做派,對母親叮囑的話不以為意,心想宮外迴來的土包子,迴到宮裏不是應該小心翼翼察言觀色嗎?難道還敢跟小爺端長兄的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