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子城頭上,事關身家性命,世家豪強散落各地的烏堡人員,早已撤迴城內,此時數十家豪強的家主帶著家中私兵正在巡視城頭。
城下的黑山軍圍困城池已一天一夜,絲毫不見攻城跡象,眾人不免有些竊喜,畢竟城池城高牆厚,無有攻城器械很難攻入進來。
次日一早,城外忽然戰鼓聲咚咚作響,東南西北四個城門皆有動靜,城頭守軍立即了望城外,一座座攻城梯、弩炮、攻城車等攻城武器進入視野,瞬間大驚失色。
城頭敲響警鍾,張林望向城頭,一聲嗤笑,“傳令下去,城破後入城不可傷及無辜窮苦百姓,違令者,斬立決。”
“是,大頭領。”
三個傳令兵得令,抱拳一禮,策馬往三個城門方向奔去。
數十個豪強家主得到城頭警報,各自匆忙帶上一隊貼身侍衛,直奔城頭。透過女牆,一眼見到黑山軍軍陣中有大量攻城器械,霎那間麵如死灰。
張林待三個傳令兵返迴,抽出腰間大刀,朝城頭一指,“攻城...”
“咚...咚...咚...”
一通戰鼓響起,盾牌兵手持盾牌大踏步向前。
“咚...咚...咚...”
第二通戰鼓響起,弓弩手跟上盾牌兵步伐。
“咚...咚...咚...”
第三通戰鼓敲響,步卒立即奮力推動攻城車以及攻城梯向前。
軍陣後方,兩隊騎兵來迴巡邏掩護炮陣,弩炮快速裝填石彈,投石車上弦由戰馬拉動,速度極快。
“嗖...嗖...嗖...”
弩炮與投石車同時射出石彈,“轟隆...”
城牆遭遇石彈攻擊,碎石紛飛,投石車所發射乃碎石,漫天石塊從天而降,其威力足以砸爛木盾,城頭霎時間哀鴻遍地。
第二輪弩炮經過調校射程,石彈擊打在女牆上,瞬間便將磚牆砸個稀爛,飛濺的碎石仍有巨大殺傷力,中者非死即傷。
弓弩手臨近城牆一百步,在盾牌手掩護下,開始拋射,箭矢飛上天空如雨點般墜落下來,躲在城牆後的兵卒無處躲避,紛紛中箭。
半刻鍾過去,盾牌手此刻手中盾牌已插滿箭矢,自顧不暇,身旁中箭不斷哀嚎的袍澤,根本無法搶救,隻能眼睜睜看著他們咽下最後一口氣。
攻城梯沉重,在身後炮陣以及弓弩手壓製城頭敵兵的情況下,終於靠近城牆,“殺...”
攻城車靠近城門立即遭遇城頭傾倒火油,瞬間烈焰熊熊,城門暫時無法攻破。
廖化站在張林身旁,看著城頭宛如煉獄的一幕,頭皮發麻,“大頭領,此炮陣之武器威力無窮,某廖化怎地從未見大頭領遣人打造過?”
莫說廖化,就算張林不看說明書亦不懂使用弩炮、發石車等武器。
張林忽然想起張東以前搪塞他的借口,嘴角抽搐幾下,“此乃天師所授秘法,天機不可泄露。”
“呃...”
廖化愕然,隨即岔開話題,“大頭領,據某觀之,此弩炮構造複雜,上有射程標注,威力巨大,卻僅需五人便可操作,真乃攻城利器也。”
張林點點頭,不再言語,隻待見到張東時再問不遲。
二人閑聊期間,五輛攻城梯已經靠上城頭,兵卒蜂擁登梯而上,多年訓練之成果展現無疑。
相比於豪強世家的士兵各自為戰,黑山軍士卒五人一組,配合默契,刀盾手,長槍手,弓弩手輪番進行攻擊,所向披靡,不過十分鍾就已占領半城頭,正在繼續推進。
“此等練兵之法某遍觀兵書亦未曾見過,東哥真乃神鬼莫測...”
見到自家弟兄大展神威,張林忽然自言自語。
張林這邊圍攻堅城之際,一位信使已從密道偷偷離開,直奔張燕所在駐地而去。
半日後,信使遭到黑山軍斥候攔阻,經過搜身問明情況,信使被斥候捆綁押往中軍大帳。
張燕坐在帥帳主位上,一臉不屑掃一眼信使,大大咧咧拆開信件,片刻過後,張燕瞪大雙眼,一臉不可置信,“哈哈哈...,張東匹夫,死到臨頭才知道服軟,晚了...,來人,將此信使拖下去,斬首示眾。”
信使渾身被捆綁,也不反抗,蔑視一笑,“正如我家大人所言,真乃鼠目寸光之輩也...”
話音未落,信使也不等張燕侍衛押解,自顧自轉身大步向帳門外走去。
“哼,給本帥押迴來。”
聽聞張燕下令,侍衛連忙將張東的信使押迴大帳。
“今日某就讓你死個明白,如今張東深陷牢籠,死到臨頭才來信,欲與本大帥和解仇怨,張東卻說本帥鼠目寸光,好大的口氣。”
聽聞張燕此言,信使淡定自若,“董卓入京把持朝政,天下即將大亂矣,漢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區區仇怨算得了什麽。”
張燕聽完嗤之以鼻,“哼,張東死到臨頭,何談逐鹿天下,真乃可笑之極。”
信使也不惱怒,咧嘴一笑,“我家大人說了,張大帥若不想依信中所言,請速斬某頭顱。”
張燕再次拿起信件細細閱讀一遍,發現其中要點正如張東所言,如若兵發太原將世家豪強地主屠戮一空,確實百利而無一害。
“難不成並州主力全部聚集沾城,乃張東故意為之?”
聽見張燕自言自語,信使微微一笑,“然也,算算日子,此時張林已率軍攻克上黨,隻怕郡內地主豪強世家,早已被屠戮殆盡也...”
張燕心中一驚,忽然站起身,來迴踱步,一時之間拿不定主意。
片刻過後,張燕嘴角勾起,“今日饒你一命,本大帥即刻書信一封予你帶迴去,如若張東答應某之條件,本大帥便與他聯手又何妨。”
信使輕舒一口氣,“張大帥請動筆,在下一定轉交我家大人。”
張燕點點頭,“給信使鬆綁,奉上酒肉。”
“是,大帥。”
侍衛得令,抱拳一禮,隨即轉身走出大帳。
半個時辰過去,信使酒足飯飽,將張燕所書信件貼身收藏,抱拳一禮,“張大帥,在下告辭。”
城下的黑山軍圍困城池已一天一夜,絲毫不見攻城跡象,眾人不免有些竊喜,畢竟城池城高牆厚,無有攻城器械很難攻入進來。
次日一早,城外忽然戰鼓聲咚咚作響,東南西北四個城門皆有動靜,城頭守軍立即了望城外,一座座攻城梯、弩炮、攻城車等攻城武器進入視野,瞬間大驚失色。
城頭敲響警鍾,張林望向城頭,一聲嗤笑,“傳令下去,城破後入城不可傷及無辜窮苦百姓,違令者,斬立決。”
“是,大頭領。”
三個傳令兵得令,抱拳一禮,策馬往三個城門方向奔去。
數十個豪強家主得到城頭警報,各自匆忙帶上一隊貼身侍衛,直奔城頭。透過女牆,一眼見到黑山軍軍陣中有大量攻城器械,霎那間麵如死灰。
張林待三個傳令兵返迴,抽出腰間大刀,朝城頭一指,“攻城...”
“咚...咚...咚...”
一通戰鼓響起,盾牌兵手持盾牌大踏步向前。
“咚...咚...咚...”
第二通戰鼓響起,弓弩手跟上盾牌兵步伐。
“咚...咚...咚...”
第三通戰鼓敲響,步卒立即奮力推動攻城車以及攻城梯向前。
軍陣後方,兩隊騎兵來迴巡邏掩護炮陣,弩炮快速裝填石彈,投石車上弦由戰馬拉動,速度極快。
“嗖...嗖...嗖...”
弩炮與投石車同時射出石彈,“轟隆...”
城牆遭遇石彈攻擊,碎石紛飛,投石車所發射乃碎石,漫天石塊從天而降,其威力足以砸爛木盾,城頭霎時間哀鴻遍地。
第二輪弩炮經過調校射程,石彈擊打在女牆上,瞬間便將磚牆砸個稀爛,飛濺的碎石仍有巨大殺傷力,中者非死即傷。
弓弩手臨近城牆一百步,在盾牌手掩護下,開始拋射,箭矢飛上天空如雨點般墜落下來,躲在城牆後的兵卒無處躲避,紛紛中箭。
半刻鍾過去,盾牌手此刻手中盾牌已插滿箭矢,自顧不暇,身旁中箭不斷哀嚎的袍澤,根本無法搶救,隻能眼睜睜看著他們咽下最後一口氣。
攻城梯沉重,在身後炮陣以及弓弩手壓製城頭敵兵的情況下,終於靠近城牆,“殺...”
攻城車靠近城門立即遭遇城頭傾倒火油,瞬間烈焰熊熊,城門暫時無法攻破。
廖化站在張林身旁,看著城頭宛如煉獄的一幕,頭皮發麻,“大頭領,此炮陣之武器威力無窮,某廖化怎地從未見大頭領遣人打造過?”
莫說廖化,就算張林不看說明書亦不懂使用弩炮、發石車等武器。
張林忽然想起張東以前搪塞他的借口,嘴角抽搐幾下,“此乃天師所授秘法,天機不可泄露。”
“呃...”
廖化愕然,隨即岔開話題,“大頭領,據某觀之,此弩炮構造複雜,上有射程標注,威力巨大,卻僅需五人便可操作,真乃攻城利器也。”
張林點點頭,不再言語,隻待見到張東時再問不遲。
二人閑聊期間,五輛攻城梯已經靠上城頭,兵卒蜂擁登梯而上,多年訓練之成果展現無疑。
相比於豪強世家的士兵各自為戰,黑山軍士卒五人一組,配合默契,刀盾手,長槍手,弓弩手輪番進行攻擊,所向披靡,不過十分鍾就已占領半城頭,正在繼續推進。
“此等練兵之法某遍觀兵書亦未曾見過,東哥真乃神鬼莫測...”
見到自家弟兄大展神威,張林忽然自言自語。
張林這邊圍攻堅城之際,一位信使已從密道偷偷離開,直奔張燕所在駐地而去。
半日後,信使遭到黑山軍斥候攔阻,經過搜身問明情況,信使被斥候捆綁押往中軍大帳。
張燕坐在帥帳主位上,一臉不屑掃一眼信使,大大咧咧拆開信件,片刻過後,張燕瞪大雙眼,一臉不可置信,“哈哈哈...,張東匹夫,死到臨頭才知道服軟,晚了...,來人,將此信使拖下去,斬首示眾。”
信使渾身被捆綁,也不反抗,蔑視一笑,“正如我家大人所言,真乃鼠目寸光之輩也...”
話音未落,信使也不等張燕侍衛押解,自顧自轉身大步向帳門外走去。
“哼,給本帥押迴來。”
聽聞張燕下令,侍衛連忙將張東的信使押迴大帳。
“今日某就讓你死個明白,如今張東深陷牢籠,死到臨頭才來信,欲與本大帥和解仇怨,張東卻說本帥鼠目寸光,好大的口氣。”
聽聞張燕此言,信使淡定自若,“董卓入京把持朝政,天下即將大亂矣,漢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區區仇怨算得了什麽。”
張燕聽完嗤之以鼻,“哼,張東死到臨頭,何談逐鹿天下,真乃可笑之極。”
信使也不惱怒,咧嘴一笑,“我家大人說了,張大帥若不想依信中所言,請速斬某頭顱。”
張燕再次拿起信件細細閱讀一遍,發現其中要點正如張東所言,如若兵發太原將世家豪強地主屠戮一空,確實百利而無一害。
“難不成並州主力全部聚集沾城,乃張東故意為之?”
聽見張燕自言自語,信使微微一笑,“然也,算算日子,此時張林已率軍攻克上黨,隻怕郡內地主豪強世家,早已被屠戮殆盡也...”
張燕心中一驚,忽然站起身,來迴踱步,一時之間拿不定主意。
片刻過後,張燕嘴角勾起,“今日饒你一命,本大帥即刻書信一封予你帶迴去,如若張東答應某之條件,本大帥便與他聯手又何妨。”
信使輕舒一口氣,“張大帥請動筆,在下一定轉交我家大人。”
張燕點點頭,“給信使鬆綁,奉上酒肉。”
“是,大帥。”
侍衛得令,抱拳一禮,隨即轉身走出大帳。
半個時辰過去,信使酒足飯飽,將張燕所書信件貼身收藏,抱拳一禮,“張大帥,在下告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