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郡是從領北穿越五嶺進入嶺南的大門或者說是正門。
從零陵順水南下的兵道,是幾條進入嶺南的道路中唯一能施展開大兵團快速行軍的。
隻要守好零陵到賀水大營的這條兵道,將來不管嶺北再怎麽折騰,也波及不到嶺南。
從地理位置來說,桂林郡是嶺南三郡中最關鍵的。
而賀水大營就是桂林郡稍微靠後一些的門戶,是關鍵中的關鍵。
在沒有發生兵變之前,源自於龐安以及鄭祿的關係。
黃品一直將賀水大營的兩萬銳士當做最可靠的一支人馬。
最早的計劃也是一旦關中生變,賀水大營的人馬立刻北上頂到兩處山嶺當中的穀地。
立關築城扼守住通往嶺南最重要的水陸路徑,並且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繼續北上。
但趙佗搞出事情後,二萬賀水大營的銳士有一半不敢再重用。
再想要按原本的計劃執行,不但需要將這部分的人馬進行填補, 整個桂林郡的人事安排也要有大變動。
不過考慮到牽扯的瑣碎事情太多,黃品也想把賀水大營打造成第二個安登城。
在人事安排上黃品的決斷極為簡單粗暴。
黃品自己暫時親自坐鎮賀水大營,將桂林郡實際意義上的治所安排在這裏。
王元正式調入賀水大營任命為副將,與龐安共同統領。
布山那邊大營的五萬兵馬留出一萬為常備軍力。
剩餘四萬全都改為屯田兵,並且采取九原的辦法,百裏間設一處尉城立一都尉。
盡快將布山那片平原地帶打造成桂林郡的糧倉。
而這個任務,自然落到對嶺南三郡都比較熟悉的鄭祿身上。
一是威望足夠。
二是鄭祿的統籌能力也極為出眾。
任囂之所以能安心窩在番禺城裏,就是因為對公的賬目上,鄭祿一直在為三郡縫縫補補。
說鄭祿是三郡的大管家一點不過分。
三是鄭祿屬於文人出身,說話做事上比較講究方法,不似純武人那麽霸道。
最後就是黃品能放心用,且還有能力的人真沒幾個。
不然黃品更想把臨海與望海兩處海港與海市交給鄭祿。
畢竟鄭祿屬於難得的文理兩通的人才,兩處的造船與製作香皂上要比旁人上手快上許多。
不過好在墨房與墨連正在不遠處的山裏。
抽出一個過去也能勝任這個活計。
而且黃靜與黃如兩人在九原時就與墨房和墨連相熟識。
一萬不敢頂在關鍵位置的賀水屯軍,將有一半調到兩處海市改為水軍。
兩人也借此上位成為這支水軍的主將。
而兩邊相互熟識,配合與運作上也會暢快許多。
而且到現在黃品還沒看到椰子,隻聽聞隔海相望的被稱作近檄之地的海南島上有椰子。
製作香皂極有可能要在海南島上進行。
軍與工方麵是否能夠精誠合作就變得極為重要。
除卻這些,黃品說將財政方麵交給陽並不是玩笑話。
他在嶺南的所做所為,大刀闊斧都不足以形容。
想要繼續按他的想法改革,必須要讓政哥與朝堂上放心。
畢竟政哥不提,他不能當做沒這迴事。
而掌握嶺南的財政,就相當於掐住嶺南的脖子。
陽滋是公主而非公子將變得不那麽重要。
加之與陽滋一同過來的並非全是護衛,有不少都是幕僚。
這個活計交給陽滋最合適。
另外,黃品不信鹹陽那邊收到他上報的行文後會沒有任何反應。
怎麽也能給陽滋再派些得力的官吏過來。
再有王威從中協助,財政統計與收支的活計算是徹底打包出去。
另外,出於安保考慮黃品還將短兵進行了徹底整合。
寶鼎為短兵都尉歸屬白玉統管,掌控所有短兵。
與此同時,給陽滋也分了重騎過去。
不過為了避免引起誤會,隻分了一百過去,並且由心思活絡的半狐統領。
對於黃品的安排,一眾人除了陽滋,都沒什麽疑義。
王家兩小子雖然起點高,但能被這樣重用,在大秦除了黃品就再沒幾個。
比蒙直那個小子要痛快的多,而且心中也更為躊躇滿誌。
而鄭祿也同樣如此。
在治理嶺南上他與黃品的思路相差不大。
也覺得將重心全都放在南海郡並不妥當。
三郡同時得以墾田,才能讓嶺南更為安穩。
加之父親鄭國就是治栗內史,對大秦的財政狀況知道的清清楚楚。
以任囂的治理之策,嶺南將一直成為大秦的吞金獸。
對此鄭祿心中是極為擔憂的。
可奈何他隻是監禦史,而且還是個戰時的,權柄遠不如其他郡地。
幾次與任囂商議,都得不到支持。
而黃品一係列的舉措,雖然大到超出鄭祿的想象。
但通過南海郡眼下的狀況而言,真就未必生出急功近利的禍事。
或許真會成為嶺南擺脫大秦財政無底洞的機會。
對黃品的安排,鄭祿也算是打心底裏支持。
再有墨門弟子這重身份,雖然應下差事時神情平靜。
但心中則是澎湃萬分,一定要將布山的差事完成的妥妥當當。
至於寶鼎,更是不必多說。
重騎雖然萬眾矚目,但終歸人數並不算多。
從河西南下更隻是帶了從九原時的五百班底。
在軍中算不上什麽出眾的人物。
但是被任命為短兵都尉,算是正式步入將軍的行列。
黃品的短兵可是有四千的數額,遠非尋常短兵都尉可比,與統領一部的裨將隻差了一個台階。
這對於更卒百將出身的寶鼎而言,可謂一步登天。
更為主要的是,在番禺城時他與李超一同見識了火藥之威。
今後如果有戰事,他所統領的短兵定會成為軍中精銳的精銳。
惡仗,苦仗,必然少不了。
這就意味著旁人難得的軍功,他獲取的將更為容易。
而且通過黃品這次的安排,寶鼎隱隱有種盤點家底的感覺。
黃品從最初的新城縣尉、安登都尉、九原郡尉,終是成了嶺南大軍的主帥。
已經長成大秦軍中的一棵參天大樹。
如果再算上九原的郿縣屯田兵,河西的半個左軍,以及二夫人所統領的月氏部族軍惡私下關係。
黃品在軍中的勢力名義上雖然還在蒙恬之下,但實際上已經是大秦軍中第一人。
寶鼎不但心中激動萬分,對未來也充滿了渴望。
從零陵順水南下的兵道,是幾條進入嶺南的道路中唯一能施展開大兵團快速行軍的。
隻要守好零陵到賀水大營的這條兵道,將來不管嶺北再怎麽折騰,也波及不到嶺南。
從地理位置來說,桂林郡是嶺南三郡中最關鍵的。
而賀水大營就是桂林郡稍微靠後一些的門戶,是關鍵中的關鍵。
在沒有發生兵變之前,源自於龐安以及鄭祿的關係。
黃品一直將賀水大營的兩萬銳士當做最可靠的一支人馬。
最早的計劃也是一旦關中生變,賀水大營的人馬立刻北上頂到兩處山嶺當中的穀地。
立關築城扼守住通往嶺南最重要的水陸路徑,並且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繼續北上。
但趙佗搞出事情後,二萬賀水大營的銳士有一半不敢再重用。
再想要按原本的計劃執行,不但需要將這部分的人馬進行填補, 整個桂林郡的人事安排也要有大變動。
不過考慮到牽扯的瑣碎事情太多,黃品也想把賀水大營打造成第二個安登城。
在人事安排上黃品的決斷極為簡單粗暴。
黃品自己暫時親自坐鎮賀水大營,將桂林郡實際意義上的治所安排在這裏。
王元正式調入賀水大營任命為副將,與龐安共同統領。
布山那邊大營的五萬兵馬留出一萬為常備軍力。
剩餘四萬全都改為屯田兵,並且采取九原的辦法,百裏間設一處尉城立一都尉。
盡快將布山那片平原地帶打造成桂林郡的糧倉。
而這個任務,自然落到對嶺南三郡都比較熟悉的鄭祿身上。
一是威望足夠。
二是鄭祿的統籌能力也極為出眾。
任囂之所以能安心窩在番禺城裏,就是因為對公的賬目上,鄭祿一直在為三郡縫縫補補。
說鄭祿是三郡的大管家一點不過分。
三是鄭祿屬於文人出身,說話做事上比較講究方法,不似純武人那麽霸道。
最後就是黃品能放心用,且還有能力的人真沒幾個。
不然黃品更想把臨海與望海兩處海港與海市交給鄭祿。
畢竟鄭祿屬於難得的文理兩通的人才,兩處的造船與製作香皂上要比旁人上手快上許多。
不過好在墨房與墨連正在不遠處的山裏。
抽出一個過去也能勝任這個活計。
而且黃靜與黃如兩人在九原時就與墨房和墨連相熟識。
一萬不敢頂在關鍵位置的賀水屯軍,將有一半調到兩處海市改為水軍。
兩人也借此上位成為這支水軍的主將。
而兩邊相互熟識,配合與運作上也會暢快許多。
而且到現在黃品還沒看到椰子,隻聽聞隔海相望的被稱作近檄之地的海南島上有椰子。
製作香皂極有可能要在海南島上進行。
軍與工方麵是否能夠精誠合作就變得極為重要。
除卻這些,黃品說將財政方麵交給陽並不是玩笑話。
他在嶺南的所做所為,大刀闊斧都不足以形容。
想要繼續按他的想法改革,必須要讓政哥與朝堂上放心。
畢竟政哥不提,他不能當做沒這迴事。
而掌握嶺南的財政,就相當於掐住嶺南的脖子。
陽滋是公主而非公子將變得不那麽重要。
加之與陽滋一同過來的並非全是護衛,有不少都是幕僚。
這個活計交給陽滋最合適。
另外,黃品不信鹹陽那邊收到他上報的行文後會沒有任何反應。
怎麽也能給陽滋再派些得力的官吏過來。
再有王威從中協助,財政統計與收支的活計算是徹底打包出去。
另外,出於安保考慮黃品還將短兵進行了徹底整合。
寶鼎為短兵都尉歸屬白玉統管,掌控所有短兵。
與此同時,給陽滋也分了重騎過去。
不過為了避免引起誤會,隻分了一百過去,並且由心思活絡的半狐統領。
對於黃品的安排,一眾人除了陽滋,都沒什麽疑義。
王家兩小子雖然起點高,但能被這樣重用,在大秦除了黃品就再沒幾個。
比蒙直那個小子要痛快的多,而且心中也更為躊躇滿誌。
而鄭祿也同樣如此。
在治理嶺南上他與黃品的思路相差不大。
也覺得將重心全都放在南海郡並不妥當。
三郡同時得以墾田,才能讓嶺南更為安穩。
加之父親鄭國就是治栗內史,對大秦的財政狀況知道的清清楚楚。
以任囂的治理之策,嶺南將一直成為大秦的吞金獸。
對此鄭祿心中是極為擔憂的。
可奈何他隻是監禦史,而且還是個戰時的,權柄遠不如其他郡地。
幾次與任囂商議,都得不到支持。
而黃品一係列的舉措,雖然大到超出鄭祿的想象。
但通過南海郡眼下的狀況而言,真就未必生出急功近利的禍事。
或許真會成為嶺南擺脫大秦財政無底洞的機會。
對黃品的安排,鄭祿也算是打心底裏支持。
再有墨門弟子這重身份,雖然應下差事時神情平靜。
但心中則是澎湃萬分,一定要將布山的差事完成的妥妥當當。
至於寶鼎,更是不必多說。
重騎雖然萬眾矚目,但終歸人數並不算多。
從河西南下更隻是帶了從九原時的五百班底。
在軍中算不上什麽出眾的人物。
但是被任命為短兵都尉,算是正式步入將軍的行列。
黃品的短兵可是有四千的數額,遠非尋常短兵都尉可比,與統領一部的裨將隻差了一個台階。
這對於更卒百將出身的寶鼎而言,可謂一步登天。
更為主要的是,在番禺城時他與李超一同見識了火藥之威。
今後如果有戰事,他所統領的短兵定會成為軍中精銳的精銳。
惡仗,苦仗,必然少不了。
這就意味著旁人難得的軍功,他獲取的將更為容易。
而且通過黃品這次的安排,寶鼎隱隱有種盤點家底的感覺。
黃品從最初的新城縣尉、安登都尉、九原郡尉,終是成了嶺南大軍的主帥。
已經長成大秦軍中的一棵參天大樹。
如果再算上九原的郿縣屯田兵,河西的半個左軍,以及二夫人所統領的月氏部族軍惡私下關係。
黃品在軍中的勢力名義上雖然還在蒙恬之下,但實際上已經是大秦軍中第一人。
寶鼎不但心中激動萬分,對未來也充滿了渴望。